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患者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评价DMS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病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月本院康复医学科门诊NLBP患者60例,根据门诊序列号将其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核心稳定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DMS治疗仪,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给予数字疼痛评分(NRS),同时采集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RS评分、RMS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试验组治疗后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RMS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DMS联合核心稳定训练能改善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疼痛及椎旁肌运动单位募集数量,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并建立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运动处方。方法:将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核心稳定性训练组(治疗组)和传统腰部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各30例,连续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部功能和测定腰部背伸肌力量,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8周后治疗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ODI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腰部背伸肌力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2组治疗4、8周后VAS评分、ODI评分和腰部背伸肌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和传统腰部康复训练均能缓解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改善腰背部功能,增强腰椎稳定性,但核心稳定性训练疗效优于传统腰部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身垂直律动结合威伐光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3月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收治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全身垂直律动结合威伐光治疗,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功能障碍调查(RMDQ)进行评估,8周后观察其疗效情况。结果:试干预后,两组患者的VAS、RMDQ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干预后的VAS、RMD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垂直律动结合威伐光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针刀结合运动康复治疗非特异性慢性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2例非特异性慢性腰痛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小针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后3 d给予中医运动康复治疗。治疗2周后统计对比两组下腰痛疼痛评分(感觉疼痛和运动疼痛)、下腰痛失能(RMDQ评分和ODI评分)、腰椎曲度(腰屈曲范围和腰椎曲度)的改善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为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感觉疼痛评分和运动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治疗组降低程度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RMDQ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治疗组降低程度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腰屈曲范围和腰椎曲度均显著升高,治疗组升高程度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结合运动康复治疗非特异性慢性腰痛,能够有效缓解患者腰痛,改善患者腰椎曲度,促进腰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悬吊式核心控制性训练对护士职业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2月选取本院护士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试验组接受悬吊核心控制性训练的干预和立体干扰电治疗,对照组给予立体干扰电治疗。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功能障碍调查(RMDQ)进行评估,3个月后观察其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VAS、RMDQ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 05),且试验组干预后的VAS、RMD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悬吊式核心控制性训练可减少护士职业下腰痛发生率,改善腰椎稳定性,提高护士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腰椎磁共振观察椎旁肌肉治疗前后的横截面积的变化,观察并探讨雷火灸配合水中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NLBP)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120例NLBP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试验组采用雷火灸配合水中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水中运动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Roland-Morris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RMDQ)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及各项椎旁肌肉(竖脊肌、多裂肌、腰大肌)横截面积与椎体面积比值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RMDQ评分和ODI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下降,各项椎旁肌肉横截面积与椎体面积比值均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RMDQ评分和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各项椎旁肌肉横截面积与椎体面积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肌内效贴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加肌内效贴布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功能障碍调查表(Roland-Morris)评分和O 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 DI)等指标。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R olandMorr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8周后O DI指数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结合肌内效贴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效果肯定,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筋灸法结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8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经筋组、训练组、结合组,每组46例。经筋组采用经筋灸法,首先对患者触诊标记,每次选取8~12个结筋病灶点,以艾条温和灸,30 min/次;训练组借助瑞士球,按端坐、双桥、屈膝双桥、反桥和俯卧撑的顺序,每个动作持续30 s,每次间隔休息1 min,重复3次。结合组采用先经筋灸法,后核心稳定训练的方法。3组均1次/d,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3组治疗前后VAS、RMDQ分值、静、动态肌耐力评估,并评价疗效。结果:(1)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经筋组和训练组(P0.05),经筋组疗效优于训练组(P0.05);(2)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治疗后VAS、RMDQ评分明显降低(均P0.05),腰部静、动态肌耐力评估值明显增强(均P0.05);(3)治疗后,与经筋组、训练组相比,结合组VAS、RMDQ评分明显降低(P0.05),腰部静、动态肌耐力评估值明显增强(P0.05);(4)治疗后,与经筋组相比,训练组VA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RMDQ评分明显降低(P0.05),腰部静、动态肌耐力评估值明显增强(P0.05)。结论:经筋灸法结合核心稳定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疼痛、腰部功能,并明显增强静、动态腰部肌耐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麦肯基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麦肯基疗法。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4周为1疗程。治疗前、后采用视觉疼痛模拟量表、腰椎功能障碍调查表、表面肌电变化情况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Roland-Morris评分、中位频率斜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刺结合麦肯基疗法可以减轻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疼痛,改善其腰椎功能,缓解腰部肌肉的疲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核心肌群训练结合深层肌肉刺激仪(DMS)对非特异性腰痛(NSLBP)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2例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治疗组(n=42),对照组采用核心肌群训练,治疗组则采用核心肌群训练结合DMS治疗,治疗6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VAS、OD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核心肌群训练结合DMS治疗非特异性腰痛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招募4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接受经皮神经电刺激,观察组辅以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每周5d,1次/d,共持续2周。于治疗前后使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简体中文版Oswestry失能问卷(Simple Chines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SCODI)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腰部疼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SC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VAS、SC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可以短期内有效改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腰背部疼痛,提高日常活动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针刺脐周四边穴结合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数表法将纳入的6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脐周四边穴加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ODI)评分。结果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6.67%(P <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针刺脐周四边穴结合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对改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疼痛症状、腰部功能障碍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腰夹脊穴结合肌内效贴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电针腰夹脊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肌内效贴布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表面肌电中位频率斜率(MFs)。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表面肌电MFs均升高,且观察组表面肌电MFs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腰夹脊穴结合肌内效贴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4D PRO悬吊训练联合Mulligan技术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表面肌电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3年1月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120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采用4D PRO悬吊训练联合Mulligan技术治疗,两组均完成4周治疗,疗程完毕后进行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腰部功能ODI评分、表面肌电水平、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联合组治疗4周后VAS评分、腰部功能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4周后多裂肌和腹横肌的表面肌电RMS、MF、MP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4周疗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疗效后6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4D PRO悬吊训练联合Mulligan技术用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中可获得较高的近期疗效,改善患者腰部功能,减轻患者疼痛,降低远期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节律性振动技术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符合入选条件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物理治疗,包括干扰电疗法、深层肌肉刺激仪(DMS)治疗和运动指导,观察组在常规物理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节律性振动技术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8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背痛评定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疗效评定及比较。结果:经过4周和8周治疗,两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节律性振动技术能够显著提高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可进一步减轻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6.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是无明确病理性诊断同时疼痛时间超过12周的一类腰痛症状,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病情易反复,给患者带来巨大困扰。在临床上,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手段有许多。核心稳定训练是近年应用到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之中的一种运动疗法,通过增强核心稳定性达到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目的,同时具有安全、针对性强等优点,在临床上受到患者认可并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就核心稳定训练的定义、训练方式、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上核心稳定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火龙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4~9月就诊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假火龙灸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给予火龙灸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两组均干预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1个月对两组患者双侧竖脊肌厚度、疼痛数值评定量表(NRS)评分及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表(M-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两组M-JOA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NR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M-JOA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NR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双侧竖脊肌厚度显著增加(P<0.05)。结论:火龙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与体征,减轻疼痛程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结筋病灶点结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电针结筋病灶点结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和对照组(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各42例。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临床疗效有效率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出现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筋病灶点结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效果确切,该疗法可作为实用有效的治疗方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施行肌内效贴后症状及功能讹恢复情况,探讨其治疗作用。方法:选取确诊为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患者30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5例,均进行针灸治疗,治疗组则在针灸完毕后给予肌内效贴贴扎,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并随访12周后观察VAS评分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对照组VAS、Oswestry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12周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复发率(40.0%)显著低于对照组(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可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降低疼痛复发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小针刀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62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单纯小针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核心肌群训练康复治疗。两组均治疗3周后判定疗效。结果:在VAS评分、JOA评分方面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针刀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