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仝小林 《中医杂志》2013,54(2):93-95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在古代医学诊断技术不甚发达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辨证论治并不是中医唯一的辨治方法,也无法解决所有的临床问题.过度强调和追求辨证论治往往容易造成辨治思维的局限.完整的辨治方法应包括辨证论治、辨症论治、辨病论治和审因论治.分别阐述了辨证、辨病、审因、辨症的内容及其在临床中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2.
辨证论治最大的局限性就在于没有针对不同疾病的特殊本质;辨病论治针对患者个体差异性不够,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可互相弥补各自的不足。辨症论治不仅不是违反辨证论治原则的方法,而且是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有益补充。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体系,应是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和辨症论治三种方法的结合,以辨病为先导,以辨证为主题,以辨症为补充。  相似文献   

3.
胃癌前病变(PLGC)是胃炎向胃癌(炎癌)转化的中间环节,其中西医诊治体系尚未完善,传统中医辨治多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然PLGC为病理诊断,临床常无症状,单纯的辨证论治不能完全适用,故辨病、辨证、审因、辨症论治缺一不可,即所谓四维辨治模式。辨病论治是基于PLGC的诊断,把握疾病的整体病机及所处阶段,才能药中肯綮,祛除沉疴;辨证论治即结合胃镜、病理像,四诊合参,准确判断PLGC所属证候,调和阴阳,对证施治;审因是审查PLGC的诱因,追溯疾病的根源,祛除病因,正本清源;辨症论治则是对于有临床症状的PLGC患者,辨别疾病发于个体的外在表现,对症下药,缓解症状。只有联合以上四种辨治模式,才能最大化发挥中医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4.
"五辨"就是辨症、辨证、辨机、辨人和辨病,本文从中医临床思维的角度,探讨辨症论治、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机论治、辨人论治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应用,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体系的核心,但临床中还包括"辨病论治"和"对症治疗",辨证、辨病和辨症历来是互为补充的完整理论体系,文章指出中医临证完整的诊疗体系应是辨证、辨病与辨症的有机融合,应准确运用三辨诊疗体系——"辨病为先,辨证为主,参合症状,立法制方"。  相似文献   

6.
辨证论治与综辨制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辨证论治概念和认识的剖析,认为辨证论治、辨病论治以及辨症征论治、运气辨治、地域辨治、审因辨治、病原辨治、汤证辨治等诊疗方法均是综合辨析。因是制宜即综辨制宜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从而阐明综辨制宜,走出辨证论治误区。正确对待中医特色,使中医事业昌盛无衰,使中西和古今医学结合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医的临床辨治模式主要有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症论治、微观辨证、偏方治疗、意会治病等6种。这些模式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临床上不能机械地分割、彼此孤立,应把它们融合起来,做到辨证和辨病相结合、整体和局部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正方"和偏方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知常达变,充分发挥医者的主观能动性,突破思维定势,不断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病证结合治疗观与临床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学技术进步总是继承与创新互动,保持永恒和与时俱进互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的病证结合治疗观的演变和进步,很能说明这个问题。1当代中医临床诊疗的几种模式当代中医临床诊疗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经典(传统)模式:中医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结合;(2)中医辨证论治模式:证因脉治、方证相应;(3) 中医辨症与专方专药的应用模式;(4)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结合模式:即现代病证结合模式;(5) 西医辨病与专方的应用模式;(6) 无病从证、无证从病模式。在这些代表性模式中,当代中医药界及中西医结合界最为普遍应用的是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的现代病证结合模式,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成果,更是中医现代临床实际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文例结合、图文相辅地阐述张西俭关于辨病机结构论治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辨析病机,其根本是展现其清晰的结构,以使医者找出导致疾病所以然和标本缓急的病机及方证对应体系,有利于治疗方案准确全面、合理的安排。辨病、辨证和辨症是三个不同诊断层次上的中医诊断概念,辨症论治和辨病论治属于经验模式,而病机结构辨治是中医临床模式的高级理性模式,也是中医临床学术的精髓,辨证过程中辨明病机结构对于正确认识疾病、分析病机进而逐步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符合中医临床思维的本质,经得起临床验证,具有实效易学的特点,值得临床大力提倡运用。  相似文献   

10.
<正> 祖国医学发展至今已具有“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的特点,具备了一方治多病的通治方,使中医诊疗手段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但目前多数青年医生及部分中老年医生对辨病论治、辨证论治、通治方三者之间的关系,尚无明确认识,临证时模糊运用,势必影响治病效果。如何掌握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其更好的运用于临床,就此谈谈个人看法。 一、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辨病论治”有两个概念:一是通过望、闻、问、切收集临床症状和体征,通过综合分析后,确立中医的“病”,然后立以专方;一是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西医某“病”,然后用以专药,不论年龄大小,气候如何,地区差异及伴随症状如何,一律专病专药。辨证论治是指通过四  相似文献   

11.
刍议中医临床辨病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辨病论治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及广泛性,明确辨病论治一直是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客观评价辨证论治的局限性,同时对其延伸的异病同证同治持反对意见,提出异病同证应异治的观点,并且主张应结合抓主症,实际上也就是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观点.并结合中医医疗现状提出了以西医辨病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缓解期患者多无典型的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症状,导致在诊疗过程中出现无证可辨的困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临床诊治工作。“五辨”思维是一种融合辨病、辨症、辨证、辨机和辨人为一体的辨证论治体系。通过辨病掌握疾病特点,以实现辨病论治,提倡使用专病专方;通过辨症剖析病理表现,以制定用药原则;通过辨人推断缓解期病机,以实现因人施治;通过辨机明确缓解期内在机理,以指导临床用药;通过辨证了解缓解期动态性质,以随证治之。“五辨”之间相辅相成,临床治疗UC缓解期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疗效确切。本文旨在以“五辨”思维为基础,全方面、多角度地阐释UC缓解期疾病状态及治疗策略,希望能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伤寒杂病论》不仅辨证论治,还有辨病论治、审因论治、对症治疗共四种辨治方法,四者分别以证候、病机、病因、症状为作用靶点,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影响,四维一体构成中医学完整的辨治体系,称为四维辨治。囿于单一的辨证论治思维,既难以全面传承经典的学术思想,也难以发挥与发展中医学四维辨治的整体作用。用四维辨治理念引领中医理论创新与临床实践,构建四维论治体系,对确立中医诊疗研究方向,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1-4]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模式[5-9],所谓辨证是指辨中医的证,辨病是指辨西医的病.中医辨病论治由于历史条件限制,缺乏统一的疾病命名标准,导致辨病论治的困难.但若过分追求在西医辨病的病名下硬划分几种证型来遣方用药,不但不会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反而还会影响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10].本文将从病、证、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入手,探讨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关系,阐述必须以中医特色和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为前提,适当参考西医病名,对中医病名规范化,使中医辨病论治趋向完善.  相似文献   

15.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但长期以来中医界一直是重辨证而轻辨病,导致了许多病名不明确甚至病名与症名相同,加之近年来随着西医诊断学的发展和中西结合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专家提出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模式。此模式可以借鉴,但若过分追求在西医辨病的病名下硬划分几种证型来遣方用药,不但不会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反而还会影响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为了避免形面上学的思维误区,本文将从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现状、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古今文献,结合郁证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归纳郁证的辨治方法。郁证可从情志、五脏、阴阳辨治,还可分期论治、辨病辨症论治、专法专方论治、形态论治。心理疗法不可或缺,中医针灸、推拿、太极拳等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士舜主任医师首创三辨治癌疗法治疗肝癌,三辨治癌即辨病理论治、辨证论治、辨病位论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珍珠菜、溪黄草、叶下珠、虎杖、田基黄有很好的抗肝癌作用,为三辨治癌中的辨病理论治,再佐以三棱、莪术、制鳖甲、川朴、乌药等辨证论治,柴胡、郁金为三辨治癌中的辨病位论治。三辨结合,合理用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整体观念的五辨论治思维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整体观念作为中医思维的灵魂,贯穿于中医思维的全过程,无论中医如何传承与发展都离不开以整体视角考量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宗旨。目前,中医既迎来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发展瓶颈,而只有立足于整体观念,凝练出中医思维的特质才能真正发挥中医优势。"辨"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特征,也是中医诊断最基本的过程,五辨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凝练中医诊治疾病的特点与精髓而提升出的中医临床思维,其包括辨症论治、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辨人论治、辨机论治,熟练掌握五辨是中医有效治疗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介绍国医大师吕仁和“六对论治”的学术思想,即“对病论治、对病辨证论治、对病分期辨证论治、对症论治、对症辨证论治、对症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6种论治方法,总结其在此学术思想指导下应用灵芝治疗糖尿病及肾病的经验,对临床建立辨病-辨证-对症治疗相结合的中医临床思维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医外科临床思维备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临床思维对临床诊疗决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中医外科临床思维包括首辨阴阳,重视局部辨证与微观辨证;辨病为先,辨证为主,辨体与辨症参合;外病内治,重视整体,顾护脾胃;分期论治,内外合治,最重外治。建立和强化中医外科临床思维,是提高临床疗效、提升中医学术水平、振兴中医外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