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109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眼)和对照组(54眼),观察组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眼压完全控制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控制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提高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4例70眼闭角型青光眼分成两组,按时间顺序先行的34眼术中用MMC的小梁切除术和后行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36眼为两组.分析两组间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前房成形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术后第1d的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59%(P<0.05);观察组术后第5d浅前房发生率2.78%,明显低于对照组17.64%(P<0.05);平均随访8个月,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88.89%,对照组85.29%,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眼压观察组21mmHg以下者32眼,控制率88.89%,对照组29眼,控制率为85.29%,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明显减少术后浅前房与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统分析对已确诊的原发性开角型及闭角型青光眼186例, 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2例(110只眼),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为常规小梁切除术84例(92只眼)。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原发型青光眼(开角型和闭角型)与常规小梁切除术比较,观察组在防止术后浅前房,术后滤过泡形成和眼压控制方面均有明显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给予对照组传统小梁切除术,给予观察组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为3.4%,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100%,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够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张丽萍  王芳 《广东医学》2011,32(11):1455-1456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已确诊的原发性开角型及闭角型青光眼186例分为两组,观察组102例(110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84例(92眼)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6.
曲验兵  柳红婷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3):4200-4201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持续高眼压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总结20例(25只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中应用MMC防止滤过泡瘢痕化;切开眼球壁前先行前房穿刺降低眼内压,术毕由此穿刺口注水形成前房,并外置可调整缝线;术后严密观察眼压、视力、滤过泡等。结果:22只眼(88.0%)眼压<21mmHg,2只眼加用局部药物治疗、1只眼行滤过泡针刺分离术后眼压控制至正常范围;发生术后低眼压2只眼,1个月内恢复;术后第1天所有病例均形成前房,无一只眼形成Ⅲ级浅前房;3个月~12个月随诊22只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术后所有病例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1周视力较术前提高两行以上的18只眼(占72.0%);最后一次复诊,视力在0.1以上的22只眼;手术前后均未出现脉络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高眼压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安全有效的,能避免视功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已确诊治疗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6例57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32眼采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0例25眼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随访6-12月,对两组眼压控制情况、浅前房及滤过泡的形态功能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周眼压控制情况、滤过泡功能、浅前房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月眼压控制情况、滤过泡功能、浅前房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减少浅前房的发生率、维持有效滤泡、控制眼压方面疗效显著,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该院行手术治疗的80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的视力水平、眼压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结果:观察组术后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眼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可提高视力水平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降低眼压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其效果优于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术后效果。方法青光眼120例(144眼)随机分为两组。复合式手术组(观察组)64例7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常规小梁切除组(对照组)56例(68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1年,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早期观察组浅前房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滤过泡及眼压两组无明显差异;术后远期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非功能性滤过泡的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出现角膜损伤、前房出血、低眼压、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和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青光眼患者共120例(120眼),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120眼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引发严重并发症。两组组术后12个月浅前房发生情况、眼压控制情况、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能有效降低眼压,减轻术后滤过道瘢痕形成,提高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隧道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经角巩膜隧道切口完成巩膜瓣制作的小梁切除术式治疗28例34眼各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观察组),并与同期行常规小梁切除术23例28只眼(对照组)作比较。观察两组术后眼压、前房、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10.2月,观察组眼压控制率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隧道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早期前房及滤过泡形成自然,并发症少,眼压控制平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在经典小梁切除术中运用可调节缝线联合羊膜移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1月-2011年1月93例(128眼)确诊为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1/2~3/4象限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64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45例(64眼),仅行经典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观察眼压、滤过泡形态、视力及并发症。结果眼压:观察组完全成功58眼,条件成功5眼,失败1眼,总有效率为98.4%;对照组完全成功42眼,条件成功6眼,失败16眼,总有效率为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9,P<0.05)。滤过泡:观察组48眼Ⅰ型,9眼Ⅱ型,6眼Ⅲ型,1眼Ⅳ型,功能性滤过泡89.1%;对照组29眼Ⅰ型,10眼Ⅱ型,19眼Ⅲ型,6眼Ⅳ型,功能性滤过泡60.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7,P<0.05),观察组术后视力0级部分(56.3%)同对照组(34.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P<0.05);观察组中并发症少。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以有效提高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成功率,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激光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使用半导体激光行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光凝术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将38例(3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观察组)先用氩激光封闭虹膜表面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次日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另一组(对照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术.随访1年,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1周眼压为(12.72±2.47)mmHg,较术前(41.32±5.76)mmHg明显降低(t=20.44,P<0.05).术后1年观察组较对照组眼压控制良好(P<0.05).术后观察1年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24眼(85.71%),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5眼(27.7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较对照组术中、术后前房出血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无浅前房、滤过泡渗漏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半导体激光行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光凝术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作为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4.
苏小龙  赵奋图 《黑龙江医学》2009,33(11):838-840
目的研究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滤过术中的作用及常规小梁切除术与可调整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作随访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76例87只眼,分为治疗组A和对照组B。所有的对照组均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所有治疗组在常规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加可调整缝线。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滤过泡、视野等情况,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结果所有治疗组和所有对照组的术后6个月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泡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视野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可明显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有远期较好的眼压控制率及功能性滤泡形成率,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青光眼患者76例,眼7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两组第1天、第5天前房形成情况,随访平均8个月,观察两组眼压控制情况和滤过泡功能。结果:两组术后第1天、第5天前房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眼压控制情况以及滤过泡功能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可以显著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优于单纯的小梁切除术,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配合丝裂霉素C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3例(53只眼)。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组患者采用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配合丝裂霉素C治疗。术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眼压、前房形成情况、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眼压得以明显控制(P<0.05),而治疗组患者优于对照组(P<0.05);另外,治疗组患者的浅前房发生率为5.7%,低于对照组的22.6%(P<0.05);治疗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为9.4%,低于对照组的26.4%(P<0.05);治疗组患者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94.3%,高于对照组的77.4%(P<0.05)。结论: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给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配合丝裂霉素C治疗的疗效优于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7.
梁冬梅 《广东医学》2016,(Z2):154-155
目的:研究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收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12例(138眼)。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常规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可调节缝线。对照组:常规小梁切除术。比较在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率,术后2周眼压的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情况。结果术后早期对照组浅前房发生率为21.54%;观察组为9.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周眼压控制情况:对照组眼压控制率92.31%,观察组93.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周功能性滤过泡的比率对照组79.63%,观察组91.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较常规小梁切除术能更好地维持术后正常的前房,减少了术后浅前房、低眼压等并发症的发生,且控制眼压及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前房内注入消毒空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70例70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均为根据房角检查须行滤过手术者,将其随机分为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对照组)35例,前房注气+小梁切除术组(观察组)35例,比较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眼内出血的发生率、最佳矫正视力情况、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结果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眼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一周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向前房内注入消毒空气可预防术后浅前房、眼内出血的发生,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可调节缝线方法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诊断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87例103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54眼)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的基础上,加用巩膜瓣可调节缝线;B组患者(49眼)单纯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眼压、滤过泡形态、前房深度以及患者住院天数等情况。结果:A组患者术后6个月眼压平均(14.7±0.8)mm Hg,B组患者为(12.9±0.9)mm Hg,两组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功能性滤过泡45人(83.33%),B组患者39人(79.59%),两组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无浅前房发生,B组患者8人(20.41%)发生浅前房,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7.6±2.1)d,B组患者(12.1±3.7)d,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技术,可以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且对患者术后眼压、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某医院2010年1月~12月100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50名患者,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实验组50名,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然后对手术后两组的眼压、浅前房发生率、功能性滤过泡、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手术后的一个月、半年、一年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眼压更低,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浅前房发生率、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比对照组更低,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良好的疗效,眼压明显下降,浅前房发生率也比较低,手术后并发症也比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