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颤(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对房颤患者的治疗有3个主要目标:①控制心室率。②维持窦性心律。③预防血栓栓塞形成。对有持续性(非自行终止的)、阵发性房颤以及经选择的慢性房颤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是理想的终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腔血栓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溶栓治疗后消失而证实的心腔血栓68例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原发病因。结果:心腔血栓的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心腔内圆形或不规则形实质性回声团块,常附着于心内膜上,多固定,不随血液流动而改变。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彩色多普勒能量显像(CDE)可见血栓处为一血流充盈缺损。左房血栓多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房颤及肺动脉高血。左室血栓多发生于心肌梗塞及护张型心肌病等。右房血栓可发生于冠心病,限制型心肌病及三尖瓣狭窄等疾病,还可为四肢及腹腔静脉血栓脱落回流所致。结论: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心腔血栓具有重要价值,并对病因分析、选择治疗方案及疗效观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多平面经食道超声心动图估测左心耳功能及血栓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维军  刘霞  游树荣  郄占军  王琴 《宁夏医学杂志》2004,26(8):472-473,F003
目的 评价应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估测左心耳功能及诊断左房血栓的价值。方法 采用TEE对33例伴有或不伴有房颤患者检测左心耳容量及收缩功能,探测左房和左心耳内有无明确血栓征象。并与经胸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TTE)比较。结果 33例患者中左房血栓6例,左心耳血栓6例,排除左房血栓3例。根据左心耳面积测定计算出左心耳射血分数(Efv)与左心耳峰值血流排空速度(Per)相关性良好(r=0.84)。结论 TEE不仅可定性诊断左房血栓,还可测量左心耳射血分数,房颤患者左心耳面积扩大,左心耳射血分数减低,评价左心耳功能较二维超声心动图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转复窦性心律后无症状者新发血栓的发生率及华法林对其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42例房颤转复窦律后的无症状患者,分析住院转复房颤期间(第1次)及转复后随访(第2次)的临床资料及经食道心脏超声(TEE)结果 ,观察新发血栓的情况;比较服用华法林及未服用组新发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1)第1次TEE 85例患者均未发现心腔内血栓形成,第2次TEE发现新发血栓18例(21.2%),其中8例有无症状房颤发作;(2)房颤转复窦律后的无症状患者中60.5%(55/85)并发糖尿病;新发血栓的患者中72.2%(13/18)并发糖尿病;(3)华法林组和非华法林组之间的新发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12.8%和31.6%,差异显著(P<0.05).结论 (1)房颤患者转复窦律后无症状患者新发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其可能主要由无症状房颤所致;(2)房颤患者转复窦律后无症状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比例较高;(3)华法林可降低房颤患者转复窦律后无症状患者新发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疾病,是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植入的主要适应证。起搏器植入后改变了正常心脏激动顺序,使双房、双室、房室间收缩不同步,心房颤动(房颤)容易发生,影响起搏器功能,导致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研究显示,不同的心房、心室起搏部位产生不同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影响心房、心室间收缩同步性,与房颤发生有密切关系。尤其是房间隔与室间隔起搏时较传统右心耳及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产生更佳的心房,心室间收缩同步性,减少房颤发生。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生率为1%,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房颤心室率超过150次/min,患者可发生心绞痛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房颤并发体循环栓塞的危险性甚大,栓子来自左心房,房颤发生48h之内就可形成附壁血栓,所以急性房颤的治疗意义尤大。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均可减慢快速的心室率,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除部分病人经药物或电击复律成功外,其余病人长期处于房颤状态。此时治疗房颤的目的在于控制心室率。一般认为心室率应控制在60~100次/分为好。迄今,有关房颤时最佳心室率的选择的研究尚少见。本文通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胸超声心动描记术(TT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描记术(TEE)评价房颤栓塞危险性的价值。方法:对106例心房颤动患者同时进行TTE和TEE检查,根据TEE检查结果分为血栓阳性组和血栓阴性组。对两组间左房自发性超声显影(left atrial spontaneous echocontrast,LASEC)的严重程度,LA内径,LVd,LVs,FS和二尖瓣瓣口面积等进行比较。结果:106例中经TEE检查发现14个血栓,而TTE检查仅发现4个血栓,两组间LASEC的严重程度、LA内径、二尖瓣瓣口面积均有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显示LASEC与LA内径呈显著正相关,与二尖瓣瓣口面积显著负相关。结论:TEE对于房颤患者血栓的检测及栓塞危险性的评估较TTE更有优势,LASEC分级、LA内径、二尖瓣瓣口面积可作为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形成的预示因子。  相似文献   

9.
文金风  徐晓红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Z):155-155,160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人群发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增高。房颤的诊断需要心电图的证据,持久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的治疗目前仍以控制心室率和预防血栓栓塞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经3年时间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变情况。方法:从社区60岁以上老人健康查体人群中,确诊为永久性房颤者,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房室腔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观察房腔、心耳内是否存在附壁血栓。3年后进行社区健康查体时对社区健在的永久性房颤患者再次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样测定上述项目。结果:3年后左房(LA)、右房(RA)内径明显扩大(P<0.001);二尖瓣反流(MR)、三尖瓣反流(TR)明显增多(P<0.05);LVEF明显降低(P<0.05)。有附壁血栓17例,其中左心房、左心耳13例,右房腔3例,双房腔1例,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病因的房颤病程仅3年心脏结构及功能就有明显改变,其中LA、RA内径明显扩大,MR显著增多,TR加重,心功能明显下降,附壁血栓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房颤)为临床常见心律失常,特别是阵发性房颤,在急性发作时常伴有快速的心室率,对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易加重原发病或引起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临床此类患者急需静脉给药减慢心室率或转复房颤。减慢心室率或转复房颤的药物有许多种.我们选用静脉胺碘酮制剂,旨在观察其治疗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快室率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的诊治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清波  焦丽萍 《医学综述》2000,6(9):391-392
<正>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在全部人群中占0.4%,65岁以上人群中占3%~5%,已成为当前临床和电生理学研究的热点.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房颤的诊治现状以“三个”规律的方式总结如下.1 房颤的三方面危害①房颤时心律不齐、心室率过快易造成心悸、乏力等症状或诱发、加重心绞痛,使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下降;②血流动力学损害:房颤时由于心房失去了对心室的辅助充盈作用,加之心室率过快,充盈期缩短,最高可使心排血量下降25%~30%,易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存在舒张功能障碍时,血流动力学损害更为严重.二尖瓣狭窄患者发生快速房颤,可能引起急性肺水肿.房颤长期存在,心室率未得到适当控制还会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③血栓栓塞并发症:血栓栓塞是房颤最严重、危害最大的并发症,房颤患者的卒中发生率大约是普通人群的5倍,若有高血压或心衰,这一数字增加到12倍,若为二尖瓣狭窄将增加到对照的17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食道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对射频消融术前房颤患者左房及左心耳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房颤拟行射频消融术患者同时进行经胸超声(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和经食道超声检查,比较分析左房和左心耳血栓检出情况。结果52例房颤患者经胸超声检出左房血栓4例(7.69%),左心耳血栓3例(5.77%),其中1例假阳性,左心房自发显影(spontaneous echo contras, SEC)2例(3.85%);经食道超声检出左房血栓8例(15.38%),左心耳血栓9例(17.31%),左心房SEC 8例(15.38%),左心耳SEC 6例(11.54%),两种方法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性。超声图像显示:左心房及左心耳内可见异常回声团块,附着于心房或心耳内壁,形态不规则,不活动,提示为左房或左心耳血栓形成,左房或左心耳内漩涡状或云雾状回声为血流自发显影现象,提示血流高凝状态。结论经食道超声明显提高了左房及左心耳血栓的检出率,是房颤射频消融治疗前的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近3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病因和治疗的变化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在内科100例治疗的房颤患者。结果 (1)近年高血压,冠心病已经超过风心病成为房颤的主要病因,老年患者增多。(2)阵发性房颤多采取复律治疗,药物多为胺碘酮,心律平。(3)慢性房颤治疗以控制心室率为主。(4)抗血栓治疗以抗血小板,药物多为阿司匹林,抗凝治疗。结论近3年来房颤的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冠心病,治疗以控制心室率为主,对于存在血栓高危因素者应以抗凝治疗为主。目前存在抗凝治疗强度及剂量不足,控制心室率治疗不规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易发生血栓栓塞,超过90%的心源性血栓来自左心耳.而很多情况房颤的心室率控制可作为治疗首选,故预防血栓尤为重要,华法林是目前公认的有效抗凝用药,但使用有局限性,目前可通过外科手术及介入方法闭塞左心耳减少房颤血栓的发生率.现就左心耳的解剖和血栓栓塞的关系、闭塞左心耳的方法、封堵装置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AF)患者血液凝血系统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Ⅲ(TAT)浓度变化及其对评价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价值。方法研究期间,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发现,左心房和/或左心耳血栓者10例,另有外周动脉明确血栓栓塞并发症者8例,共18例为血栓组;行 TEE 检查未发现 LA 和/或 LAA 血栓且排除血栓栓塞并发症病史者为无血栓组(17例);未行 TEE 检查及排除外周动脉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房颤患者54例为房颤组,对照组33例为无房颤组。各组均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和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 TAT、D-D 浓度和 AT-Ⅲ活性,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F 患者无论是否伴有血栓,其 TAT 及 D-D 含量均明显高于无房颤组(P<0.05),AT-Ⅲ活性明显低于无房颤组(P<0.05)。血栓组患者 TAT、DD 水平明显高于无血栓组(P 均<0.05)。结论房颤患者可引起凝血系统的激活;检测房颤患者血浆中 TAT 可能成为评估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房颤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在美国,房颤占心律失常患者住院总数的35%以上。房颤患者病死率是无房颤者的2倍。房颤患者卒中发病率:50~59岁为1.5%,80~90岁则增至23.5%。虽然房颤的临床诊断不难,但有效的治疗方法却很少。现主要讨论如何更有效地转复房颤,转复房颤还是控制房颤心室率的利弊,房颤转复后窦性心律的药物维持,以及血栓栓塞的预防等几个问题。同时,简介一些非药物性房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了有节律的收缩,尤其快速房颤时心室舒张期缩短,心室充盈压降低,心脏的每搏量减少,从而影响心、脑、肾及人体各器官微循环与供血,快速房颤可引起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而冠脉供血减少,导致病人心绞痛、低血压、休克、心功能不全或心衰。同时,增加血管栓塞或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一般房颤无瓣膜病时,中风的几率增加5~7倍,而有心脏瓣膜病时增加17倍。及时转复为窦性心律可增加心搏量,改善心功能,防止心房内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因此,心脏电复律术为实用的临床治疗技术,目前仍需要简单、方便、安全的复律方法。而慢性房颤标准的经胸电复律成功率低,使用能量高。我们使用胸背铝箔电极贴片经胸电复律慢性房颤较标准手持电极板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房颤)往往是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一个最常见的并发症.心衰是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可造成心房和心窜收缩和舒张不同步,使心室舒张时间缩短,导致心衰加重和病情恶化.目前房颤的药物治疗策略通常采用复律并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节律控制或心律控制)或控制心室率并长期抗凝治疗(频率控制或心室率控制)两大类….两种治疗方法对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主要终点死亡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是近年临床医学关注的热点.现应用循证医学观点,用临床试验的结果对心衰合并房颤的节律控制和频率控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房颤)往往是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一个最常见的并发症.心衰是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可造成心房和心窜收缩和舒张不同步,使心室舒张时间缩短,导致心衰加重和病情恶化.目前房颤的药物治疗策略通常采用复律并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节律控制或心律控制)或控制心室率并长期抗凝治疗(频率控制或心室率控制)两大类….两种治疗方法对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主要终点死亡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是近年临床医学关注的热点.现应用循证医学观点,用临床试验的结果对心衰合并房颤的节律控制和频率控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