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何立人教授以肝为枢,运用调肝宁心法、治肝实脾法、肝肾同养法及理肝祛邪法调治心律失常的经验。[方法]从何师以肝为枢思想出发,阐述肝功能失常是心悸病产生的重要原因,并以调肝宁心法、治肝实脾法、肝肾同养法及理肝祛邪法四法加以论述并以病例阐释。[结果]肝功能失常易影响心、脾、肾三脏,并形成内邪,从而引起心律失常。何师所用调肝宁心法、治肝实脾法、肝肾同养法及理肝祛邪法以肝为枢调治心律失常,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结论]何师以肝为枢,运用调肝宁心法、治肝实脾法、肝肾同养法及理肝祛邪法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临床上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2.
慢性肝病中肝脾同病较为常见,调治肝脾法具有重要意义。肝脾的调治方法可有分治与同调多种。慢性肝病病机演变复杂,临床可根据病程演变的不同阶段,病变的矛盾主次不同,选取不同的方法辨证调治。  相似文献   

3.
健脾、补肾法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从临床运用健脾法、补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作如下论述: 1 脾虚、肾虚是慢性乙型肝炎病程中的主要病机 慢性乙型肝炎病位在肝,最易影响及脾,终必及肾。 中医学认为肝属木,主疏泄和藏血,脾属土,主运化,肾属水主藏精。肝主疏泄,有助于脾之运化功能的发挥,肝病疏泄失常,脾最易受其影响,而致脾失健运。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早就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精血同源,精、血分别为肾肝所属,故日肝肾同源。且肝肾为母子之藏,肝病则易及于母藏——肾,即所谓“子病及……  相似文献   

4.
中医认为更年期综合症肾虚为其根本,并与心、肝、脾诸脏腑的功能关系密切,以肾虚为其主要病机,致使心、肝、脾等脏腑的功能及气血阴阳失调,气血阴阳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使临床表现错杂多变。根据病因病机应用中医辨证施治,同病异治的特色,分型治之,即肾阴虚症,肾阳虚症,肾阴阳两虚症,心肾不交症。心脾两虚症,肝脾不合症。  相似文献   

5.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胁痛的范畴,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丰要表现的病证.肝脾不和型胆囊炎每因情绪不畅或劳累而使胁痛加重或复发,此型临床最为常见,多为女性患者.因情志变化与气之郁结关系密切,疼痛亦随情志变化而有所增减.肝气横逆易犯脾胃,故可出现肝脾同病.笔者近些年来以疏肝利胆、健脾和胃法治疗慢性胆囊炎患者32例,经临床验证疗效颇为满意.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属于中医"黄疸""臌胀""积聚""胁痛"等范畴。依据"肝衰胆灭"理论,认为该病病初,患者可因感受内外之邪,或因情志失调而致肝气不畅,疏泄失常,胆汁分泌失调;病中,肝失疏泄、胆失藏泌之病理变化加重,而致脾胃功能失常;病进,肝病及肾,肝病及脾,肝脾同病,日久入肾;病终,肝衰胆灭,脏腑同病,神明受害。治疗从疏肝利胆着眼,结合脏腑,分论虚实,明辨气血。病初治以疏肝利胆、理气行血;病中治以疏肝健脾、顺气和血;病进治以补益肝肾、调气和血;病终治以通调脏腑、开窍醒神。  相似文献   

7.
<正> 几年来,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注意了对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机理的探讨,一管之见,陈述于后,以就正于同道。一、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病机主要是脾虚肝郁、淤血內停关于慢性活动性肝炎(以下简称“慢活肝”)的病机,有“湿热留连”、“肝胆郁热”、“肝郁血瘀”、“肝肾阴虚”、“脾阳虚”、“肝脾不和”、“脾肾阴虛”以及“寒湿困脾”等等分析。但笔者以为,其主要病机应是脾虚肝郁,瘀血内停。临床可以见到:慢活肝患者不管有无急性肝炎史,大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症状:乏力、食欲不振、胁痛而胀、脘腹痞满、大便粗糙或时稀时秘、肝(或脾)肿大、  相似文献   

8.
中医认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以内因为根本,在外因的作用和诱发下发生或加重,形成由肺及心、由心及肝脾肺肾同病的一种危重疾患.其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肝脏,为本虚标实证.以心气虚、心阳虚为本,兼见心血虚或心阴虚;标实为瘀血,痰饮阻络.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中成药治疗,专法专方等治疗,常收显效.  相似文献   

9.
“肝牌气陷”是肝脾同病时出现的一种病证。历代医家研究肝牌,比较注重寒热虚实、气血阴阳及其二者相互关系的变化,常有肝郁脾虚,肝气乘脾,土虚木贼,肝脾湿热,肝脾两虚等提法,较少从气机升降的角度予以讨论。因升降失调是发生疾病的重要病机之一,故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陈正  王文腾  高坤 《中国乡村医生》2024,(6):119-121+151
狼疮性肾炎是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肾脏损害,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认为狼疮性肾炎以肾气亏虚为发病之本,累及肝脾,多脏同病;湿热、热毒、瘀血为致病之标,贯穿疾病始终。治疗应以维护肾气、补益肾元为主,兼顾肝脾,并运用清热利湿解毒、活血化瘀等法同治。  相似文献   

11.
贺旭龙 《中华医护杂志》2006,3(3):286-286,281
胃脘痛又称“胃痛”,相当于西医的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本病病位虽然在胃,但与肝、脾关系极为密切。胃与脾以膜相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脾主运化,以升清为常。两者同为后天之本,在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互相影响,如劳倦内伤、饥饱失常,每多脾胃同病。肝属木,性条达,有疏达气机,发泄壅滞之功。若肝气横逆犯胃,或土壅木郁,气机不畅,皆可引发胃炎。治宜分辨寒热虚实,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笔者自1996年6月以来分别采用温胃散寒、疏肝理气、温中益气、养阴益胃等法治疗,共治疗胃脘痛300例,疗效非常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从胆论治探析朱玉针灸系(730000)关键词冠心病,胆,胆心同病冠心病临床多属虚实夹杂或本虚标实之病,其发病所涉及的脏腑多为心、肝、脾、肾。在冠心病发病所影响的诸脏腑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是胆。因胆病而导致的心病临床并不鲜见,现代医学谓之“胆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经验。[方法]从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总结用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生理上"脾常不足",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脾胃疾病多由饮食喂养不当、先天不足或久病重病损伤等所致,脾失健运、脾气困惫、脾湿胃燥、脾升胃降、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是其主要病机,若脾胃受损,可衍生多种相关疾病。在临床中将此治疗大法归纳为运脾和胃调肝,并可进一步细分为运脾、健脾、补脾、疏肝、柔肝、泻肝、和胃、清胃、降逆等诸多治法,可应用于小儿厌食症、再发性腹痛、泄泻、便秘等疾病的治疗中,并获得验证。[结论]运脾和胃调肝法是治疗小儿时期脾胃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病因病机为肝脾失调,肝失疏泄,或素体脾虚肝木乘脾(胃),或肝郁化火,肝火犯胃,胃热伤阴(胃阴虚),或肝郁气滞,血瘀气虚(脾气虚)等。临床常分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等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5.
胃痞壅滞,主用通降,慎用开破 胃痞是指胃脘部痞塞满闷、疼痛、嘈杂纳少,大便或干或稀的一种病证,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生理上,胃主通降,以降为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主升清,以升为健。若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均可直接影响气机的通畅,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木郁不能疏土,可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脾不升清,胃不和降,则升降气机痞塞,或逆乱失常,导致气滞中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好发于青壮年和儿童,男性多,起病缓慢,潜伏期长(二至六个月),传播途径广,多数隐匿,无发热或低热,少有黄疸发生,预后较差(易转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少数患者还可导致肝癌)。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给生产和工作造成重大损失。笔者根据中医理论,认为:乙型肝炎初起,病位在肝,肝病累脾,肝脾同病,本虚标实,扶正驱邪,肝脾并治。同时按1984年12月在南宁召开的全国病毒性肝炎专题学术会议的诊断和治愈标准,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虽以六经分证,但其病机变化主要落实在有关脏腑,对五脏各有不同治法。其治肝法包括疏肝理脾、温肝散寒、养肝通络、柔肝缓急、凉肝解毒、制肝安胃等法,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 一、疏肝理脾法:以四逆散为代表方,主治肝郁气滞导致肝脾不和、腹痛泄利或四肢逆冷者。四逆散的创制使后人认识到肝病易影响脾胃之一斑。自丹溪倡“六郁”后,更视肝气郁滞为肝病现律之一,以疏肝为主的治郁法应用尤广。诸如《局方》逍遥散、《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18.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辩少阴病脉证并治》,主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者”。由甘草、枳实、柴胡、杭芍四味组成。证之临床实际,用本方治疗少阴病阳郁不伸,所致热厥症的机会不多,而是根据该方具有疏肝理脾郁热之功,而广泛地用于治疗胁痛、胸痛、胃痛、腹痛、痛经、黄疸、月经不调等肝脾病症,都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很多治疗肝、胆、脾胃的效方,  相似文献   

19.
外障虚证多由实证迁延而致,或他病及目,或素体亏虚、复感外邪,或年老体衰、攻伐太过,或为外物所伤、迁延失治。其表现复杂多样,目不肿不痛而微红微痒,迎风冷热泪流,或白睛结节,病久不愈,或翳久不敛,时隐时现,或云翳下陷,久不平复;或白膜侵晴,赤膜下垂.外障虚证多有症可察,又五轮内应五脏,故胞睑虚证多责之于脾,白晴虚证多责之于肺,两眦虚症多责之于为心经虚火,黑睛虚症多因肝阴亏虚。大眦冷泪横流则与多脏有关.或见多轮同病一故外障虚证,亦不可拘泥于五轮也。但诸虚尤以肝脾为要。盖脾主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于目,而目为肝之外窍也。因此,外障虚证之治尤亦补养气血为要。但补之之法,尤但详辨,妄不可轻投水火之剂。气虚者当补,阳虚者当温,阴虚则滋,血虚则养。宿翳则当水火同治,兼夹外邪则投以补散之剂,如此则翳障可消,星膜得除,诸症可退。  相似文献   

20.
病名、病因的探讨一般而言,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可按“伤酒”、“胁痛”、“酒癖”等论治;而酒精性肝硬化则属“酒癖”、“酒臌”等病范畴。早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症并治》中记载的酒疸就类似于西医的酒精性肝病(ALD)。中医学认为,过量饮酒后,酒毒湿热内蕴,肝脾损伤,气血不和,痰浊内生,气血痰湿相互搏结,停于胁下,为本病发病之关键,而素体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中医辨证及病机演变酒精性脂肪肝:证属肝气郁结。病机演变多为“伤酒”阶段,纵酒首先伤及脾胃,连及肝木,肝脾同病,而致脘胁胀满或痛。此阶段可归纳为酒伤肝脾,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