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简要阐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菌通过产生各种钝化酶来修饰活性分子的耐药机制,以及由抗生素作用靶位核糖体或核蛋白发生改变产生的耐药机制。同时,对抗生素产生菌的耐药机制以及利用这些机制进行抗生素产生菌推理选育也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组合庆大霉素和利福平二种抗性突变提高蜡状芽孢杆菌2045合成抗生素FR-900493的水平以蜡状芽孢杆菌2045为出发菌,首先筛选其对庆大霉素抗性的突变性,再以产量获得提高的庆大霉素对性突变株作为出发菌株,筛选其对利福平的抗性突变株。结果表明,庆大霉素能够有效地诱导野生菌过量合成抗生素FR-900493,有效突变频率为8%左右,利福平与庆大霉素无交叉耐药,进一步诱导耐庆大霉素,又耐利福平的突变株,FR-900493合成量较野生株提高5到6倍。表明组合抗生素的抗性为能够成为优化抗生素产生菌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链阳性菌素是一类独特的抗生素,它的每一成员至少由两种结构不相关的分子组成:阳性菌素A和链阳性菌B,两种组分都在核糖体水平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它们的伍用对许多分离株表现出协同杀菌作用并且减少产生耐药菌的可能。由链阳性菌素B诱民地而获得的耐药性机抽上工的相似。  相似文献   

4.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环境中出现了大量耐药菌,其携带的耐药基因会通过水平转移在微生物间传播,加重了耐药基因及耐药菌对环境的污染。由于肠道菌群多样性较高且包含多种抗生素耐药基因,人体肠道逐渐成为抗生素耐药基因发生水平转移的适宜场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容易改变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影响宿主免疫功能,导致定植抗性的丧失,促使外源耐药菌在肠道定植,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影响人体肠道中耐药基因组成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抗生素的使用,食物,饮水等。本文介绍了肠道菌群耐药基因的组成和传播,总结了肠道菌群中抗生素耐药基因的研究方法,并对未来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以增强对人体肠道抗生素耐药基因的认识,并为减少或控制肠道中抗生素耐药性方法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链霉菌的抗生素耐药基因在抗生素生物合成调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在抗生素的链霉菌中,耐药基因一般与抗生素合成基因紧密连锁,可能是合成基因簇的一部分,在抗生素合成过程中起调节作用。耐药基因可以通过垂直进化(自身突变和选择)和水平进化(基因交换:转化,转导,接合转移)而获得,通过与染色体DNA重组而整合入受体染色体DNA中,或定殖于质粒中,耐药基因一般早于抗生素合成基因表达,诱导耐药性的表达受相应抗生素的诱导,对耐药基因的研究有助于阐明抗生素合成调控途径,筛选抗生素高产菌株,设计更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以核糖体为靶点的几种重要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对近几年来出现的此类药物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进行了综述。远程交互作用网络及诱导-契合机制的发现、抗生素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新靶点的发掘、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及其他物理化学分析方法如分子建模技术、计算机动态模拟技术、分子对接技术、X-ray衍射技术进行新型抗生素研究,使我们对于药物与核糖体的结合方式及结合位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科研人员对新型抗生素的开发和研究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抗生素产生菌在其发酵过程中,利用培养基中的各种成份,进行一系列的代谢变化。菌体在其代谢过程中,对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的形成,都有着特定的调节机制。 作为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参与抗生素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有:1)诱导调节,即在抗生素生物合成过程中参与次级代谢的酶是诱导酶,需要有诱导物存在时才能形成;2)反馈调节,即包括作用于基因水平、控制酶合成量的反馈阻抑和作用于分子水平、控制酶活性的反馈抑制两种调节方式;3)分解代谢物调节,即快速利用的碳源和氮源等的分解产物对某些酶形成的阻遏和对酶活性控制的调节,这种现象对具有二阶段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和怎样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通过总结呼吸道感染者的病例,研究分析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的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结果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抗生素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相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达到抑菌的作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是:①青霉素结合蛋白基因变异;②β-内酰胺酶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解,使其失去原有的活性。③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此类抗生素与细菌的核糖体靶位点50S亚基接合,从而限制信使核酸的移动并对转肽作用也有限制的作用。大环内酯类的耐药机制是:①主动外排;②改变核糖体靶位;③其他机制。结论通过经验治疗和病原学治疗等方法使抗生素的使用合理化,并对已经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提出抑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陆蓓  赵建英 《中国药师》2004,7(2):156-156
目的: 对含抗生素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中发现的耐药菌问题进行探讨.方法: 样品按中国药典[1]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 样品中检测出大量的耐药菌,细菌数严重超标.结论: 含抗生素的制剂中耐药菌的检测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细菌通过抗菌药作用靶位的改变,抗菌药的失活或改变,抗菌药的外排或细菌细胞通透性的改变,而产生耐药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青霉素结合蛋白、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突变可以分别导致β-内酰胺和喹诺酮类耐药性;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链阳菌素B(MLSB)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当产生核糖体保护蛋白、16S rRNA或核糖体蛋白S12突变、23S rRNA突变时,会影响抗菌药与核糖体的结合,分别导致四环素耐药性、氨基糖苷耐药性和MLSB耐药性;糖肽类抗生素作用靶位肽聚糖前体末端的改变,导致糖肽耐药性。产生破坏β-内酰胺环的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修饰酶(乙酰转移酶,磷酸转移酶,核苷酸转移酶)、MLSB修饰酶(酯酶,磷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核苷酸转移酶)可以分别导致相应的抗生素失活,而产生耐药性。外排泵系统的存在可以降低细菌细胞内的药物浓度,是导致多重耐药性的重要机制。细菌细胞通透性的改变,使抗菌药不能有效进入细菌细胞,也是耐药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一株优良的抗生素产生菌。方法:通过人为诱变来动摇产生菌原有的严密控制机制。结果:得到一种抗生素生物合成能力异常的突变株。结论:此方法可过量合成人们所期望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利用抗生素抗性筛选方法及定点突变方法可以得到引起抗生素产生菌核糖体相关基因改变的突变株,这些突变对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产生深刻影响,如能够显著地提高抗生素的产量也能够产生一些新的次级代谢产物。这种方法不仅对抗生素产生菌的菌种选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且为获得新的抗生素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就抗生素产生菌核糖体蛋白基因、核糖体RNA基因、核糖体修饰相关基因及核糖体相关蛋白基因的改变引起次级代谢改变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临床提供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合理使用依据。方法对烧创伤感染134株和医院环境污染的18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21种抗生素耐药比较试验。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污染菌普遍较感染菌耐药率低,多数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结论选择使用抗生素时以耐药率较低且感染细菌与污染之菌耐药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的抗生素,同时同一种抗生素使用时间不宜太长。  相似文献   

14.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为机会致病菌,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一个重要致病菌.该菌耐药性强,几乎对临床使用的抗生素都有耐药,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固有耐药。对部分抗生素甚至高度耐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和一些消毒剂表现出的抗性与其外膜渗透屏障、外排系统、各种酶类及靶位的迅速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小儿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的使用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佑群  吴扬 《儿科药学》2002,8(2):33-35
目的:了解抗生素在儿科呼吸道感染的使用情况,并对常见细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抽取呼吸道感染患儿病历447份,统计使用的抗生素种类,利用Microscan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抗生素使用种类达19种,使用率为100%,最高的为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对临床常用的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对喹喏酮类抗生素耐药率较低。结论: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在抗生素选择性压力诱导下产生的耐药株逐渐增多,临床应根据药物的敏感性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6.
合理使用抗生素(上)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临床应用的抗生素必须对病原微生物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但对患者不造成损伤 ,才能确保临床安全用药。根据抗生素主要作用靶位不同 ,现将抗菌药物的作用及耐药机制阐述如下 :1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 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G—、G +菌的结构 :(1)G -菌 :外膜的内外层为蛋白质 ,中层为类脂质 (以磷酯为主) ,细胞壁由粘肽层、类脂质、脂多糖及蛋白质组成 ,耐药酶起灭活、钝化抗生素 ,细胞膜含有PBPS。 (2)G +菌 :没有外膜耐药酶及细胞壁基本同于G -菌 ,细胞壁中主要镶嵌磷壁酸 ,细胞质膜仍含有PBPS。所有细胞 (除支原体外 )都…  相似文献   

17.
临床分离优势菌群的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引起医院感染的微生物优势菌群的耐药趋势,为临床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本文采用K-B法对临床分离的10种优势菌群作耐药性监测,结果:14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与细菌种类密切相关,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对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达到94.7%,96.6%和97.3%,不动杆菌对14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平均为77.7%,实验证明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菌素的广泛使用,使病人体内产生了选择性压力,助长了耐药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治疗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鲍曼不动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产氨基糖苷修饰酶,外膜孔蛋白表达缺失,药物外排泵的表达和核糖体结合位点的改变等.质粒介导的16S rRNA甲基化酶是近年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发现的一种新的耐药机制,可导致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高水平耐药.本文就细菌rRNA的修饰作用、16S rRNA甲基化酶的发现、耐药与传播机制、耐药菌的流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研究进展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由稀有放线菌属筛选新抗生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来源的新抗生素的筛选是迫切的问题。不断的报道由微生物分离出新抗生素亦证明了这一点。与传统方法并列,现在更有效的抗生素定向筛选方法被研究和应用。天然抗生素定向筛选方法有下列几个主要方面:筛选一定的化学基团的抗生素产生菌;筛选一定的分子作用机制的抗生素产生菌;并转向很少研究过的和自然界稀有的微生物即新抗生素来源。放线菌中发现了最有效的抗生素,它们也是抗生素真正无穷的源泉。在自然界中普遍分布并很好地研究过的放线菌属于链霉菌属,由它们中的代表菌分离出了大多数抗生素,其中包括用于医疗上的抗生素。其余的放线菌(现已超过50种)称为稀有放线菌,这是根据它们的分布和种类的多样性报道而提出的。例如,根据一个作者的数据,链霉菌  相似文献   

20.
1.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一修饰酶链霉素、卡那霉素、艮他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遗传因子存在于细菌的染色体和质粒中,由人体分离的耐药菌中,特别是对多种抗生素耐药菌,大多是质粒性耐药菌。由于转位子的发现,两者的区别不是绝对明显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遗传因子的作用有三个,(1)产生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修饰酶,(2)使作用部位核蛋白体产生耐药作用,(3)发生输送系统的变化。三种类型的耐药性机构或单独或同时存在,并且相互影响。临床分离的葡萄球菌、肠道细菌、绿脓杆菌等耐药菌的耐药性是质粒性的,大都可产生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修饰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