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痹病治疗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者闭也,闭阻不通之意。广义的“痹”泛指机体为病邪闭阻而致气血运行不利或脏气不宣所发生的各种病证,如五体痹、五脏痹、咳痹、食痹、小瘕痹、血痹、孟春痹等。狭义的“痹”即今所谓之“痹病”。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临床上具有渐进性和复发性的特点。其主要机理是气血闭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痹病一词,首见于宋·窦材《扁鹊心书·痹病》:“风寒湿气合而为痹,走注疼痛,或臂腰足膝拘挛…  相似文献   

2.
自拟热痹清解汤治疗热痹30例上海市松江县中医医院杨桂生(201600)关键词热痹清解汤,热痹热痹是痹病常见类型之一,多见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疾病的初起或慢性复发期。笔者近年来用自拟方“热痹清解汤”治疗热痹30例,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现...  相似文献   

3.
宣痹汤温病医家常用于治疗湿温。万丽玲认为宣痹汤亦可治疗由感受外邪或情志内伤所致的肝肺不调、肺气痹郁。基于上焦痹郁的病机及其辨证要点,阐述万丽玲对于宣痹汤证病机的新认识,并结合临床验案,进一步印证导师以宣痹汤治疗肺气痹郁证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治疗热痹用药的体会武汉铁路中心医院(430064)刘娟痹证乃气血被病邪阻闭所致之病症。痹证的发生除感受风寒湿热诸邪之外,又与人体阳气先虚,腠理疏松,或阴虚内热,湿热内蕴有关。痹证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四类痹证各有特点。笔者在临床中对热痹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从肝论治心痹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秀娟 《新中医》1998,30(8):55-55,57
从肝论治心痹浅谈龙秀娟心痹之证首见于《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本病是因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两亏;或痰湿内生,痰浊内蕴;或气滞血瘀阻滞络脉,导致心脉痹阻不通,从而发生卒然心痛等一系列症状,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硬...  相似文献   

6.
我们采用中草药配制成虎牛痹康贴治疗行痹、痛痹、着痹、妍痹、痿症963例,效果满意,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963例,男351例;女612例;年龄8~82岁,其中力31~5O岁占55%。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7年。2薄证辩证2.三风寒湿痹2.1.亚行痹(风痹):证见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肢体关节重着、肿胀、麻木和仲屈不利或恶寒发热等。舌脉:舌质正、苔白薄或腻;脉象多浮。2.1.2痛痹(寒痹):肢体关节或肌肉疼痛较剧,有定处,得热则减,迁寒痛增,痛处皮色不红,触之不热;或自觉冷感,患处冰凉;或关节不可伸屈。舌脉:…  相似文献   

7.
范宏涛  陈彩云 《新中医》2003,35(8):14-15
喉痹按病情缓急和病因不同,有急喉痹、慢喉痹之分及风热喉痹、风寒喉痹、虚火喉痹等不同证型。急喉痹当从火热论治,其病位在咽,与肺胃关系密切,病因以火热为主,故以寒凉药直折其火,临证分为风热犯肺与肺胃热盛二型辨治:慢喉痹多从虚火论治,其病机关键为肺阴不足,虚火上炎,同时或伴有气虚、血瘀征象,治以养阴清热为主。临证用药应针对主要病因,选用不同作用的药物,并注意局部的治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正>痹病是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临床常将痹病分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肝肾亏虚四型。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均可按痹病进行辨证论治。牟重临,  相似文献   

9.
丁仲华 《中医药学刊》2005,23(8):1489-1490
白虎加桂枝汤是治疗热痹的基本方剂,根据热痹的新久,正邪盛衰等情况,通过辨证求因.以祛邪扶正或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治以清热祛湿、宣痹通络、益气养阴等法,灵活处置,常可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喉痹为咽喉疼痛或梗阻不利或声音嘶哑之证,虚实寒热外感内伤皆可使咽喉机窍不利,阻痹为肿为痛为嘶哑。临床上属火者居多,寒者百中难得一二,故世人多用清凉解毒或养阴利咽之品治之,对于阴证喉痹,临床每易疏忽,若辨证不准治疗不当不仅无效甚则会带来不良后果。今结合临床,谈谈笔者对阴证喉痹的认识与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11.
痹证,痹即闭阻不通之意。其证或痛或肿,或麻木不仁,或筋屈而不伸,或引而不缩,或寒或热,或燥或湿,或游走不定,或留着不移。故有行痹(包括众痹、周痹)、痛痹、着痹、热痹;以及骨、筋、脉、肌、皮痹、和五藏的痹证。病因病机:痹证的发生,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劳逸失宜,饮食起居,禀赋刚柔有关。多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卫阳失密,虚邪乘之,壅蔽经络,气血不行,发而为痹。  相似文献   

12.
梁宝慧 《光明中医》1998,13(6):47-48
路志正老师是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主任医师,业医近六十年,学验俱丰,对痹病、眩晕、妇科经带胎产等疑难杂症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经验疗法。余有幸随师学习,收益匪浅,现选其临证验案二则,以飨同道。1湿热痹不避温通湿热痹多由暑湿浸淫或素体湿热较甚,或寒湿不...  相似文献   

13.
笔者1962年随李公卓先生毕业实习,深得治痹教益。后经多年实践,总结为五型五部十三法,规律如下: 五型五部,指行、痛、着、热、尪痹五型;上肢,下肢、颈椎、腰椎、足踝痹五部。《素问·痹论篇》说:“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若痹证不愈、或郁久化热、或感邪而从热化;或侵害筋骨、深入肝肾、则可形成热痹或桎痹。这便是痹证的五型。除此《内经》还有皮、肌、脉、筋、骨五痹之称,“五型”指原因,“五痹”指部位,皆由风寒湿邪所引起,实属同一范畴。例如,骨痹应寓于痛痹、桎痹之中;筋痹应寓于行痹之中;脉痹应寓于热痹之中;肌痹应寓于着痹之;皮痹应寓于行痹或热痹  相似文献   

14.
石膏,味辛、性寒具有清泄邪热之功;银花,味辛微苦,性凉具有清热解毒之能。热痹系痹证中的一个证型,包括西医的痛风在内,系由感受外界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蕴久化热,或嗜食辛辣酒酪之品,湿热内生,痹阻经络、关节而成。一般热痹以起病急,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灼热、...  相似文献   

15.
<正> 痹,闭塞不通之意。多由风、寒、湿三气杂至,壅滞经络,血气运行不畅而致。因本篇系统的论述了痹之病因、病理、分类、证候、治法及预后等,故名痹论。吴崐注:“篇内悉详诸痹之证。”又高世栻说:“痹,闭也,血气凝涩不行也。有风寒湿三气之痹,有皮肌脉筋骨,五脏外合之痹,六府有俞,五脏亦有俞;五脏有合,六府亦有合,故有五脏六府之痹。荣卫流行,则不为痹,痹之为病,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举而论之,故曰《痹论》。”  相似文献   

16.
腰痛,是指自觉腰部脊柱或其两侧疼痛的症状。多因肾系病变及腰部外伤、劳损,寒湿或湿热侵着等所致。肾系疾病和痹病类、淋病类疾病、妇科经带疾病、急性腰扭伤、腰痹、偏痹等,均常见腰痛。临床对以腰痛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以腰痛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分...  相似文献   

17.
痹证是遍及世界各地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慢性病,病程之长不仅使人对生活失去乐趣,甚至可造成残废,虽然通过抗生素和免疫疗法能控制或减慢疾病的进展,但却很难治愈。痹证以游走性为主者称风痹;以疼痛为主者称寒痹;以沉重、粘滞为主者称湿痹;病久化热或初期即有热象者称热痹。但鉴别较困难,甚至用检验和X线等各种资料都很难确定构成疼痛的原因,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三者互相影响,留着难去,临床上虽有偏风,偏寒,偏湿即行痹、痛痹、着痹之分,但治痹时必祛风散寒除湿同施,主要以扶正固卫为主。除内服汤药外,我们一般采用针灸、推…  相似文献   

18.
筋痹是因人体正虚,寒湿热之邪客于筋脉.或外伤于筋.或痰湿流注筋脉,气血闭阻,致临床以筋脉拘挛,抽掣疼痛,关节屈伸不利,腰背强直.步履艰难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现代医学中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腱鞘炎以及一些创伤、慢性劳损等因素引起的肌腱牯连而活动不便的病证,都可参考筋痹辨治。筋痹病理特点是筋脉痹阻、筋膜失养.其病位在筋.可累及多个部位.尤以四肢骨关节为多见,  相似文献   

19.
痹证是指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痹证的病因,后世多遵《素问·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认为外邪是导致痹证发生的主要病因。痹的本质是指气血的凝滞不行,如明代吴昆曰:“痹,气不流行而凝结也”。对痹证的认识不能仅限于外邪的侵袭,情志因素亦可致痹。  相似文献   

20.
吕中 《中医杂志》2006,47(2):157-157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医籍中。存在着令人不悦的一种现象,即方名同而药昧异。在我所接触的书中,方名雷同的现象,以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最,同一书中,方名同者有多首。还有书不同而方名同,如张仲景与李东垣皆有半夏厚朴汤之名,用药则相差不小。如治风寒湿合而成痹的蠲痹汤,清代雍正年问程钟龄《医学心悟》中有。乾隆年间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中记载治周痹(专治手冷痹或冷痹、身寒不热、腰脚沉重、寒痹甚)的也叫蠲痹汤,但用药与程氏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