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谈槐花散     
槐花散的同名方剂约有5首。均以槐花为主药,基本功效都是止血,但因药物的组成不同,所治的出血部位也不尽相同。南宋医家许叔微编撰的《普济本事方》(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或《本事方》)一书中,载有槐花散方2首,一治热吐,一治肠风脏毒。本文所耍介绍的是后者,它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  相似文献   

2.
槐花散出自《普济本事方》,原书记载“治肠风脏毒,槐花散。”后世医家多用此方治疗肠风下血证。笔者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入清热收涩药治疗内痔出血,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便血是下消化道出血的特殊症状,指大便带血,或全血便,如出血时间较长(超过8小时),也可呈黑便。一般来说,肛门及直肠、结肠、小肠、急性感染性疾病、血液与血管疾病、代谢与营养紊乱以及中毒性疾病,均能导致便血的发生。中医的"肠风"、"脏毒"、"结阴"三者均指便血。或先血后便,或先便后血,或单纯下血。《金匮》有远血、近血之分。《景岳全书》进一步阐明远血者,  相似文献   

4.
正《便血与尿血》便血凡血液自后阴(肛门)而出的,总称便血,也称后血、下血、泻血等。便血的表现,或是血与粪便夹杂而下,或在大便前,或在便后下血,或单纯下血。先血后便的称为近血,血色多为鲜红,出血部位或在广(直)肠,或在肛门;便后下血的称为远血,色多紫暗,出血部位或在小肠,或在胃。此外,古人还以血色鲜红者,称为肠风,血色紫暗者,称为脏毒。便血的症状可以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如胃肠道的炎症、溃疡、息肉、肿瘤等。此外,也见于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肠道寄生  相似文献   

5.
玉真汤     
<正>玉真汤载于明代陈实功编著的《外科正宗》,为治风剂。本方是由《普济本事方》玉真散发展而来,是治疗破伤风的常用方剂。方剂组成:生白附子、生天南星、天麻、白芷、防风、羌活各等分。水煎服。玉真汤具有祛风化痰、定搐止痉之功效,主治破伤风,牙关紧急,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甚则咬牙缩舌,脉弦紧。破伤风的成因,系因风毒自皮肉破损处侵入而成。风毒侵入经  相似文献   

6.
王琼  李信平 《中外医疗》2008,27(25):88-88
槐花散(汤)出白<鲁济本事方>,善清肠止血,疏风行气,治肠风下血,临床加味使用且需注毒药味的炮制,效果甚为效验.  相似文献   

7.
热入血室之病名,首见于《伤寒论》,按《伤寒论讲义》(成都中医学院主编)将其中三条列在太阳篇下篇,另一条则纳入阳明篇内,也有文本将前三条列入少阳篇者。一、血室部位之争。血室究在何处?由于仲景未明言,故而引起后世医家争论纷纭,归纳大致有以下几种: 血室冲脉说。方有执曰:“血室为营血停留之所,经血集会之处,即冲脉所谓血海是也。”血室肝说。柯琴云:“血室者,肝也,肝为藏血之脏,故称血室。”血室肝,冲脉说。沈金鳌云:“然则血室  相似文献   

8.
“形脏”一名,首见《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说:“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其神脏为心、肝、脾、肺、肾,历来并无异议。但“形脏”一名,古今医家所见,却有分歧。王冰等认为,形脏是头角、耳目、口齿和胸中;而张志聪却提出“形脏者,藏有形之物也”、“五味口,藏于肠胃,津液藏于膀胱”,所以他认为形脏应是“胃与大肠、小肠、膀胱也”。后世许多医家(包括现在一些中医院校的《内经》教材)都以张说为是。但是,笔者认为此说与《内  相似文献   

9.
漫谈黄土汤     
黄土汤方源自《金匮要略》,原文说:“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远血,是因出血处距肛门较远,故表现为先大便,后出血;若出血处距肛门较近,表现为先下血后大便的,则称为近血。又,原方名后有“亦主吐血、衄血”的提示。唐容川《血证论》认为,此方乃“下血崩中之总方”。说明本方不仅适用于便血,吐、衄、崩中等亦可应用。  相似文献   

10.
肠痹一证,出自《内经》,是指小肠气机痹阻所致的一种证候。由于气痹不行,水道不通,糟粕不化,以致二便失常。临床表现为虽饮水多但小便涩少、大便泄泻等。如《素问·痹论》说:“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而《临证指南医案》所言肠痹,和《内经》肠痹原意有些出入,是指大肠气痹。以不渴少饮,不饥不食、脘腹痞满、大便不爽或不通、小便短少、周身气涩、精神不爽为主要临床表现。究其机制,或因“风湿化热阻遏气分”,或因“湿结在气”,或“内伤食物”,或高年病后“阳明津衰”,导致“阳明气痹”,“腑气痹阻”,其邪与肠中糟粕相结不甚,尚未形成燥屎坚硬。华玉堂说:“肠痹之  相似文献   

11.
中药保留灌肠法,就是将药液用灌肠器从肛门灌入,使之在肠道保留一段时间,以治疗全身或局部疾患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祖国医学外治法中导法的范畴。灌肠疗法最早见于张仲景之《伤寒论》蜜煎导法。继之《证治准绳》、《医宗金鉴》、《世医得效方》都有类似的记述。唐容川在《血证论·便血》中说:“必先治肠,后治各脏。”说明治肠与内脏疾病的关系。近年来,运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盆腔炎等,都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有关文献资料综述如下,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久痢、休息痢、冷痢、下痢、血痢、疳痢、疳湿痢、滞下、肠风下血、脏毒”等,而肠氵辟又是对痢疾的统称。 1 病因病机 1.1 外感六淫《诸病源候论》指出“由脾胃大肠虚弱,风邪乘之,则泄痢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本条指出脾虚虽为本,但风邪侵袭是本病的病因,久而不愈则为“久痢”,是本病的病机。 1.2 饮食不节《内经》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氵辟”。肠氵辟之主症是便血、下白沫、下脓血、飧泄、身热,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甚相吻合。 1.3 湿热滞肠《血证论》中总结出“是以大肠之病,有由中气虚陷,湿热下著者。有为肺经遗热,传入大肠者。有由肝经血热,渗入肠者”。其所论虽中气虚为本,但湿热下注、肺经遗热、肝经血热渗入肠则为客邪。 1.4 肝气乘脾《内经》云:“厥阴之胜……肠鸣餮泄、少腹痛”。即因抑郁恼怒、情志不遂为病因,肝木克脾土为病机。  相似文献   

13.
二便为肾所司,二便异常多责之肾而涉多脏,其中因乎肺者亦复不少。肺位居高而为五脏华盖,功可主持诸气而有治节之能。《血证论》云:“肺之气主行制节,以其居高,清肃下行,天道下际而光明,故五脏六腑皆润利而气不亢,莫不受其制节者。”因而肺主治节,身负协调治理全身各系统机能重任。肺调方可使津液下输膀胱,气化如常而小便通利,大肠传导有序而大便自调。若肺气亏虚,肺阴亏耗,或肺被邪困,均可致治节无权,而致膀胱不利为瘪,不约为遗尿。据此,笔者从肺论治二便疾患多例,获效甚佳。此举数则,供同道参阅。1 温肺化饮治便秘 陈…  相似文献   

14.
李时珍《本草纲目》引用了传说的《去风丹歌》,这首歌载于《普济方》中。《去风丹歌》主要突出水萍治风作用,对风疹块之娄的疾患有良好的效果。水萍为浮萍科紫萍属多年生小草本.全草入药。《本经》言其性味辛寒,主  相似文献   

15.
甘麦大枣汤(以下简称本方)首见《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治。脏躁发病多由情志抑郁或思虑过度致肝郁化火,脏阴受损,虚火内扰,心神不宁所致。其治疗大法,遵《内经》“肝若急,急食甘以缓之。”以及《难经》“损其肝者益其中。”本方以小麦养心液安心神,灸甘草、大枣甘润补中缓急。虽然药仅三味,但叶天土谓“本方药似平淡,可愈疑难大症。”谢氏认为是一张心、肝、脾三脏兼治之方。  相似文献   

16.
《温病条辨》(下称《条辨》)不但系统地论述了温病的证治,而且在方剂的化裁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全书载方205首。现就其中某些方剂的化裁作如下研讨。 一、银翘散 《条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旨,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加减,创制了辛凉平剂银翘散,用于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之候。全方清热而不凉遏表邪,透表而不强行发汗,有轻以去实之能,无助热伤津之弊。此方的化裁有如下情况: 1.在卫营同病或太阴温病内传营血时,将银翘散或除去其中辛散发表之品与清营凉血之品配用,一是治疗太阴温病,二是借其轻清透邪之力,协助清营凉血之品以解营血邪热。如:(1)银翘散  相似文献   

17.
软疖之病名始见于东轩居士《卫济宝书》(1170 )中 ,该书卷下最后一病即软疖 ,文曰 :“问曰 :软疖之称何由有此 ?答曰 :大人毒存为漏 ,小儿毒存而为软疖。”窃思 ,按“大人毒存为漏 (痿管、窦道 )”相对而言 ,“小儿毒存而为软疖” ,则“软疖”亦属“溃疡之形成空窦”者 !惜《卫济宝书》虽有此释文 ,但无确切之软疖症状指征 ,终不得其详。细析 ,《卫济宝书》治软疖共有 5首外用医方为止痛水银膏 ,软疖方、又方 (一 )、又方 (二 )、治清丁 ,此 5方之主治亦不详软疖症状 ,惟又方 (二 )中提供了可资考查软疖为何病之信息。该方如下 :“又方 ,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唐容川《血证论》中诊治便血的经验特色,从而为临床诊治便血提供思路.[方法]以《血证论》"便血篇"为研究对象,结合《黄帝内经》《伤寒论》《济生方》等相关著作论述,对唐氏辨治便血的特色进行系统阐发.[结果]唐容川将便血分为近血及远血进行辨治,认为近血病位在大肠,同肺、胃、肝、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可分为脏毒下血...  相似文献   

19.
吐法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理论概述吐法 ,是通过涌吐的方法 ,排出体内病邪的一种疗法。《诗·大雅·丞民》说“柔则茹之 ,刚则吐之”,是关于吐法的最早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高者 ,因而越之”一直奉为吐法的主要理论根据。汉朝张仲景精于伤寒 ,亦重视吐法 ,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说 :“宿食 ,在上脘 ,当吐之 ,宜瓜蒌散。”通观仲景用吐法 ,规范严谨 ,病位局限于“胸中”“心中”“中脘”,宜实而忌虚 ,沿《内经》之理论 ,匡定了吐法治病的定势。南宋许叔微 ,恪守经方 ,尤有发挥。屡用吐法治中风风涎潮于上膈、气闭不通证。在《普济本事方》中…  相似文献   

20.
医话二则     
升降散加味治食湿结滞泄泻治泄泻除辨虚实寒热外,尤当注意食湿结滞。食湿结滞的特征是:舌后根苔黄厚而腻,大便色黄或色如果子酱,便内杂有粘条或不消化之食物残渣,便下不爽。偏湿者小便混浊;偏热者肛门灼热;偏食者大便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