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综合征。SAH后有40%~80%的病人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导致脑供血不足,严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枕大池注入不同剂量的利多卡因对蛛网摸下腔出血的脑保护作用,确定最佳的利多卡因枕大池注入剂量。方法:5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利多卡因1mg组(LD1)、利多卡因2mg组(LD2)、利多卡因4mg组(LD4)、利多卡因6mg组(LD6),假手术组6只,其余每组10只。各组动物均在全麻下行手术操作,出血组和各利多卡因治疗组的动物取自体动脉血1.5ml注入枕大池,而假手术组注入1.5ml生理盐水。半小时后假手术组和出血组的动物再次从枕大池注入0.3ml生理盐水,各治疗组(C-F)分别注入2%的利多卡因0.05ml、0.1ml、0.2ml、0.3ml。72小时后所有动物在深麻醉下行心脏全身灌注固定取脑基底动脉以及海马组织行病理检查测定血管管腔面积和直径、海马正常神经元密度、C-FOS阳性细胞数目。所有数据采用(means ± SD)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显著差异。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的海马正常神经元密度比假手术组及各治疗组的低,而海马C-FOS阳性细胞比假手术组及各治疗组的多(P<0.05、P<0.01或P<0.001);蛛网膜下腔出血组脑基底动脉的直径及管腔面积比假手术组及各治疗组的小(P<0.05或P<0.01)。各个治疗组之间的神经元密度以及C-FOS阳性细胞比较没统计学差异,6mg组的基底动脉直径和管腔面积比1mg组的大(P<0.05)。结论:枕大池给不同剂量利多卡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均有不同程度的脑保护作用,利多卡因6mg组的保护作用可能会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枕大池注入利多卡因可否防止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及其脑组织损伤.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组)、利多卡因(lidocaine)治疗组(利多卡因组).每组10只.各组兔均在全麻下行手术操作,SAH组和利多卡因组取自体兔血1.5 mL注入枕大池,sham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NS);0.5 h后sham组和SAH组经枕大池注入0.1 mL NS,而利多卡因组注入0.1 mL2%(质量分数)利多卡因.术后72 h处死兔取脑基底动脉及海马组织行病理检查测定基底动脉管腔面积和直径、海马正常神经元密度(NNDHP)、c-fos阳性细胞数目(CCPHP);测定术前和术后72 h的兔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 各组兔术前血清IL-6水平无显著差别(P>0.05),术后72 h血清IL-6水平各组均较术前增高(均P<0.05),SAH组高于sham组和利多卡因组(P<0.05).SAH组基底动脉管腔面积和直径以及NNDHP比sham组和利多卡因组减少(P<0.05),SAH组海马CCPHP比sham组和利多卡因组增多(P<0.05).结论 经枕大池注入利多卡因可减轻兔SAH后脑血管痉挛以及海马组织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后脑血管痉挛中的表达。方法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模,42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实验组。根据取材时间不同,实验组分为SAH后1 d、3 d、5 d、7 d及14 d 5个组。观察基底动脉病理改变,TUNEL法检测平滑肌细胞凋亡变化。结果实验组细胞凋亡阳性细胞数以第1d表达增高,第3d、5d仍持续高位表达,第7d后降低,第14 d时明显下降,实验组平滑肌细胞凋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14 d组除外)(均P﹤0.01)。结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表达明显增高,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在脑血管痉挛发病机制中可能存在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实验性兔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建立可靠的兔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模型。方法 采用双侧颈动脉结扎后枕大池2次注血制成兔SAH模型,观察SAH前后动物进食量和神经功能改变,以氢清除法检测局部脑血流量。结果 SAH后动物进食量下降、神经功能障碍和rCBF下降,且rCBF随出血时间延长和出血量增加而下降更为明显。结论 兔双侧劲动脉结扎后枕大池2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SD 大鼠脑皮层中自噬标志物LC3 和Beclin-1 表达的变化.方法 雄性SD 大鼠30 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SAH 组,采用视交叉池注血技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SAH 组分别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6 h、12 h、24 h、48 h 后取额底和颞底脑皮层,分别用western blot 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测定自噬标志物LC3 和Beclin-1 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自噬标志物LC3 于6 h(P<0.05)后明显升高,24 h(P<0.01)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同样Beclin-1 也于6 h(P<0.05)后明显升高,24 h(P<0.01)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皮层中自噬途径被激活,并在24 h 时活性最强,因此自噬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急性期脑损伤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对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25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5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C组、D组、E组(实验组)。以脑池内血液注入法制作SAH模型。对A组动物脑枕大池内注入生理盐水,对B、C、D、E组动物注入自体鲜血。分别于术后1d(B组)、3d(C组)、5d(D组)及7d(E组)处死实验组动物及对照组动物,立即取颞叶的大脑皮质分别行光镜和电镜,观察,了解其形态学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B组的神经元大部分保持完好,部分细胞有轻度的水肿。C组、D组、E组的神经元有明显的破坏,出现超微结构的改变,核固缩、浓染。实验组动物均有皮质细胞密度的减少,B组皮质细胞密度低于C组、D组、E组(P<0.05)。结论SAH可引起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及再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CT、MRI等诊断技术的应用,SAH后脑积水的报道逐渐增多,该病也是影响SAH死亡率和病残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应受到广泛的重视。一、发生率及分类1928年Bagle歹首次报道TSAH后脑积水,此后医学文献报道日益增多[’-’J。Hasan等人[’]。对473例SAH病人于发病72小时内行CT等检查发现20%发生脑积水,但其中1/3的病人却无脑积水症状,约半数病人的早期脑积水和意识障碍症状在24小时内可_自动缓解.Gijn也观察到SAH后72小时20%发生脑积水,fodesti和En…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黄体酮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EBI)中细胞凋亡、血脑屏障(BBB)稳定性、脑水肿和死亡率方面的保护作用.方法 66只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H+溶剂组、SAH+黄体酮组.于SAH模型制成后1h、6h和12h分别给予黄体酮(16毫克/千克体重)或等体积的溶剂.在SAH后24h分析不同组间大鼠在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脑水肿、细胞凋亡、caspase-3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与SAH+溶剂组比较,黄体酮治疗显著降低了大鼠的死亡率、细胞凋亡程度以及caspase-3水平与MMP-9的表达水平,减轻了脑水肿和伊文思蓝的渗出,提高了神经功能评分.结论 黄体酮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和稳定BBB减轻SAH后EBI.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 rhage,sSAH)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外科急症,约80%~95%的sSAH患者是颅内动脉瘤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 rysmal SAH,aSAH)。aSAH患者常易并发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严重影响预后。CV是一种持续性的对血管舒张药物无反应的血管收缩状态。依据患者神经系统症状的有无可将其分为无症状性脑  相似文献   

11.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 (Caspase)抑制剂zVADfmk对大鼠脑出血 (ICH)后Caspase 3激活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技术 ,将自体不凝血 5 0 μl注入大鼠尾状核区制备ICH模型 ,并侧脑室注入zVADfmk,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断头取脑 ,连续切片作TUNEL染色和Caspase 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ICH后血肿周围组织Caspase 3表达明显增强 ,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 ,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zVADfmk治疗组Caspase 3及TUNEL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 Caspase抑制剂能明显抑制Caspase 3的激活 ,减少神经元的凋亡 ,对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8(Caspase3、8)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成对照组(n=6)和实验组(n=30),后者再随机分为SAH后1、3、5、7、10d等5个亚组,每亚组各6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切口末端标记法分别检测基底动脉内皮细胞Caspase3、8表达和凋亡。结果凋亡细胞在实验组SAH后第1天出现,第7天凋亡水平达到最高。实验组Caspase3、8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与对照组(P<0.05)。Caspase3、8的表达在SAH后第1天就可观察致到,第5天和第7天出现强烈表达,第l0天表达明显减弱。结论本结果提示在兔脑血管痉挛的基底动脉中存在细胞凋亡;Caspase3、8可能参与了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经枕大池注射自体血方法制备蛛网膜下隙出血兔模型,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凋亡并计算凋亡指数。组织病理学观察神经元呈现延迟性损伤,胞体固缩,胞质及胞核深染,核质不均匀,胞核内染色质部分凝聚;甚至胞核溶解,线粒体肿胀、嵴消失。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蛛网膜下隙出血组动物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细胞凋亡在蛛网膜下隙出血后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大剂量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抑制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方法将2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等分为4组:①对照组:枕大池注人生理盐水;②SAH组;③SAH+二甲基亚砜(DMSO)组:④SAH+Z—DEVD—FMK(特异性Caspase-3抑制剂)组。采用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兔SAH模型。2次注血后第5天采用灌流固定法处死动物,留取基底动脉标本。用免疫组化及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TUNEL)分别检测基底动脉内皮细胞Caspase-3的表达及凋亡情况,并通过测定基底动脉血管横截面积判断有无CVS。结果免疫组化显示SAH+Z—DEVD—FMK组基底动脉内皮细胞Caspase-3表达较SAH组及SAH+DMSO组显著性降低(P〈0.05)。TUNEL染色示SAH+Z—DEVD—FMK组基底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程度较SAH组及SAH+DMSO组显著性减轻(P〈0.01)。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测定结果提示SAH组及SAH+DMSO组较对照组显著性缩小(P〈0.01),而SAH+Z—DEVD—FMK组较SAH组及SAH+DMSO组显著性增大(P〈0.01)。结论早期使用大剂量Z—DEVD—FMK能减少兔SAH模型基底动脉内皮细胞的凋亡并减轻CV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剂量氢化泼尼松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患者脑灌注的影响。方法将19例CT分级在Ⅲ级以下的SAH患者随机分成2组:①治疗组,大剂量氢化泼尼松(1.0mg/kg)冲击治疗。②对照组,单纯应用一般治疗。氢化泼尼松冲击治疗3天后,行脑CT灌注成像扫描,监测颞叶及额叶脑血管灌注情况,结合临床症状判断脑血管痉挛的程度。结果9例应用大剂量氢化泼尼松加上一般治疗的患者,与单纯一般治疗组相比,临床症状及额叶、颞叶的脑血流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大剂量氢化泼尼松冲击治疗能够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灌注,从而减轻脑血管痉挛,改善脑供血。  相似文献   

16.
Trapidil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及其可能的治疗方法。方法 利用家兔枕大池内注血构建SAH模型,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拮抗剂trapidil对脑基底动脉的影响。结果 脑基底动脉于SAH后48h明显变细;静脉或动脉内持续灌注trapidil 15min(1.5mg/min)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显示痉挛血管已明显扩张变粗,30min时达高峰。结论 PDGF可能参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病理过程,PDGF拮抗剂trapidil可有效缓解实验性SAH后脑血管痉挛,有望成为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方法将24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2组:SAH对照组和SAH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18mg/kg)治疗组。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构建SAH模型,观察MP对脑基底动脉的影响。应用酶联免疫生化技术检测各组兔基底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膜蛋白激酶C(PKC)活性。结果经脑血管造影证实该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明显减轻实验性脑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与对照组相比,PKC活性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没有明显提高。结论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能够明显减轻脑血管痉挛程度,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来防治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方法将24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2组:SAH对照组和SAH+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18mg/kg)治疗组。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构建SAH模型,观察MP对脑基底动脉的影响。应用酶联免疫生化技术检测各组兔基底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膜蛋白激酶C(PKC)活性。结果经脑血管造影证实该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明显减轻实验性脑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与对照组相比,PKC活性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没有明显提高。结论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能够明显减轻脑血管痉挛程度,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来防治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内质网特异性因子Caspase - 12及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凋亡的表达,分析内质网应激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54只大鼠分为手术组、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手术组、假手术组又分为3h、12 h、24 h、48 h亚组.利用RT - PCR检测Caspase - 12的表达,TUNEL测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凋亡,电镜及HE染色光镜下观察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 Caspase - 12在SAH后3h开始增高,24 h达到高峰,48 h开始降低,但48 h时较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仍高(P<0.01),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阳性细胞在3h时开始出现,但与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凋亡阳性细胞数在24h达高峰,48 h开始降低,但较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仍高(P<0.01).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在光镜下可见明显核固缩.各组间Caspase - 12的表达量与细胞凋亡阳性数量呈正相关(r=0.753,P<0.01).结论 内质网应激在SAH后早期脑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早期全身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理. 方法 将3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5组:(1)空白组;(2)对照组;(3)SAH组;(4)SAH+安慰剂组;(5)SAH+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组.后三组采用枕大池注血法建立兔SAH模型.注血后48 h采用灌注同定法处死动物,留取基底动脉标本.通过测定基底动脉血管横截面积判断有无CVS,并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TUNEL)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 基底动脉横截面积测定的结果 提示空白组和对照组、SAH组和SAH+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H组和SAH+安慰剂组较空白组和对照组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H+rHuEPO组较SAH组和SAH+安慰剂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小于空白组和对照组.TUNEL染色显示SAH+rHuEPO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程度较SAH组和SAH+安慰剂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全身使用rHuEPO能减少兔SAH模型基底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并部分缓解CV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