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七方”,即大、小、缓、急、奇、偶、复七种不同类别的方剂,而“急方”则为其中之一。其方特点,正如王好古曰:“治客宜急,急则治其标也。”“客”指“客邪”,“急”即“急方”,“标”为致病的邪气,故此类方剂主要用于外邪客于人体引起的疾病。由于外邪发病急,来势猛,病情重,故必须用力峻效速的急方以治之。至于其分类和作用方面,张从正曰:“急方有四:有急  相似文献   

2.
方剂二字,初见于祖国医学文献——内经,至真要大论中曾经记载了“七方”的制方法则。所谓“七方”即:“奇、偶、缓、急、大、小、复。”这个制方法则、是根据疾病的远、近、上、下、轻、重和它的复杂性来决定的。例如说:“近者奇之,远者偶之”。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重方”就是“复”方。中医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发展了医疗应用的具体方剂,成为中医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法。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方剂组成,就是依据“七方”的基本原理而制定的。迨北齐徐之材更系统地进一步发展了补、泄、轻、重、宣、通、滑、濇、燥、湿(后人增入寒、热)“十剂”。因而有“七方为体,十剂为用”的说法。这就是中医“方剂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是吴鞠通的提法。《条辨》三焦说后世虽有斥为蛇足,然其证治方集的价值不可泯灭,而上中下三焦治法比诸羽权衡也是心诀,颇有可取。腰为肾之府,隶属下焦。《素问》:“补下治下治以急,急则气味厚”,“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遵循这一规则,我治腰  相似文献   

4.
方剂分类《内经》已有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治有缓急,方有大小。”“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又说:“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这说明立法处方,应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适当地配伍药物,斟酌剂量。后人引申其意,定名为“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七方中除复方外,都是相对而言的。以后,又有“十剂”的分类。关于十剂的来源,最初是指药物的功用而讲的,如《雷公药对》说;“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后人借用为方剂的分类,如宋代《明理论》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现将“七方”、“十剂”(指药物功能而  相似文献   

5.
治病先明标本凡病有标本,本者根源,标者末也。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云:“本为病之原,标为病之变,病本惟一,隐而难明,病变甚多,显而易见,故今之治病者多有不知本末,而惟据目前,则最为斯道之大病。”可见治病不辨标本,或指本为标,或指标为本,必迷乱经常,倒施针药。故云:“良工之治病,必辨新病邪实,久病正虚,论缓急先后而调理,因病有当急治有不当急治,夫若外感之邪必乘其方起之时,邪入尚浅,先驱而出之,若候邪气已深,与气血相乱,乃至伤于元气则治难焉,此当急治之理。”大凡新病可急治,久病宜缓调,急则治标,缓则固本,先治其实,后治其虚…  相似文献   

6.
<正> 甘草,性味甘平。归十二经,其用之广,当称诸药之魁,故有“国老”之称。《伤寒论》凡一百一十三方,用之者竟达七十方之多。余考其不用甘草诸方,亦觉颇蕴仲师心结,故不揣愚陋,敢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现简要分述于次。一、病势急而不宜缓者:有正虚邪实两端。1.正虚,主要指阳虚。如61条“下之后,复发汗……干姜附子汤主之。”其证为既下复汗致阳气大虚,病重势急,回阳宜速不宜缓,故不用甘缓之甘草,且一次顿服,大有单刀直入之势。皆因其病急而治不宜缓也。又如  相似文献   

7.
正急方之说有五。有急病急攻之急方,如心腹暴痛,两阴溲便闭塞不通,借备急丹以攻之。此药用不宜恒,盖病不容俟也。又如中风牙关紧急,浆粥不入,用急风散之属亦是也。有汤散荡涤之急方,盖汤散之比丸,下咽易散而施用速也。有药性有毒之急方。盖有毒之药,能上涌下泄,可以夺病之大势也。有气味浓药之急方。药之气味浓者,直趣于下而气力不衰也。故王太仆云:治下补下,方之缓慢,则滋道路而力又微,制急方而气味薄,则力与缓等。  相似文献   

8.
涤痰汤源于<济生方>,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具有益气祛痰、化浊宣窍的作用,属于传统的急重症用方.在临床工作中可见多种急重症乃本虚标实、痰浊作祟,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谨守病机,灵活运用涤痰汤,辨治得当,可以收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涤痰汤源于《济生方》,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具有益气祛痰、化浊宣窍的作用,属于传统的急重症用方。在临床工作中可见多种急重症乃本虚标实、痰浊作祟。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遵守病机,灵活运用涤痰汤,辨治得当,可以收到满意的疗效。1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10.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病有远近。”又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只有正确理解“远近”的含义,才能谈得上对本段经文的理解,才能正确认识后世所谓的“七方”——大、小、缓、急、奇、偶、  相似文献   

11.
复发性口疮疼痛剧烈,迁延不愈易反复,现代医家多从心、脾、肝三脏入手治疗。笔者临证发现复发性口疮与心肾失调、水火不济密切相关,故提出心肾同治诊疗思路,根据各期病理特点,对其分期辨证论治,急性期心火炽盛、肾水不足,治宜直折心火、引火下行,体现“急则治标”原则;缓解期肾阴亏虚、余热未清,治宜泻火滋阴、兼顾标本,体现“缓则治本”原则;间歇期肾水不足、阴不制阳,治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平调阴阳,防止复发,体现治未病“瘥后防复”思想。此治法在临床中多次使用,疗效显著,已形成完整、成熟的治疗疗程,能有效缓解复发性口疮急性症状,并预防愈后复发。  相似文献   

12.
侯英慧 《陕西中医》2007,28(9):1271-1272
1 治痰求本,审因察源 痰“为津液而成,究其质标实也,成之因为本为源,”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总则,按八纲之别类,辨证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在表宜宣,在里宜利化,虚者补益,实者攻逐,虚人标实者宜攻补兼施。即以痰饮壅盛标实为主者当速攻逐,使其急散,以免变生他病。凡痰饮盛急,势甚紧迫,尤需抓住战机,当攻则攻,不可贻误,而徒生变症,实者去则正气清明,而后调理气血,和顺五脏则愈矣。  相似文献   

13.
作者根疆金·张从正的“缓方有五”之说,从1.甘以缓之之方;2.丸以缓之之方;3.品件众多之缓方;4.无毒治病之缓方;5.气味俱薄之缓方诸方面进行分类论述,探讨“缓方”的治证和用法,为临床用方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周辉  尹岭 《北京中医》2010,(5):378-379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29、30条,本为治“脚挛急”而设。拘急之病,多从肝治,用缓肝之法,而芍药甘草汤为缓肝急之第一方。芍药酸苦而寒(一说苦平),酸入肝,合炙甘草之甘温,酸甘化阴,“肝苦急,急食肝以缓之”,二药相伍,缓肝、柔筋、通血痹,以收止痉、止痛之功。此方为缓痉止痛之主方,  相似文献   

15.
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以肝肾阴虚为本,气郁、痰阻为标,本缓标急,本着“急则治其标”的原则,从“郁”、“痰”入手,治以疏肝解郁,健脾化痰,药中病机,病即得愈。  相似文献   

16.
周辉  尹岭 《北京中医药》2010,29(5):378-379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29、30条,本为治“脚挛急”而设。拘急之病,多从肝治,用缓肝之法,而芍药甘草汤为缓肝急之第一方。芍药酸苦而寒(一说苦平),酸入肝,合炙甘草之甘温,酸甘化阴,“肝苦急,急食肝以缓之”,二药相伍,缓肝、柔筋、通血痹,以收止痉、止痛之功。此方为缓痉止痛之主方,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认为哮喘为本虚标实之证,急性期病位在肺,以实证居多;缓解期病位在脾肾,以虚证居多.治疗时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急性期宜温宣清肃,祛痰降气,缓解期宜培土生金,健脾化痰.  相似文献   

18.
苏敏  陈巧利  马春芬 《光明中医》2010,25(6):941-943
马春芬教授治疗崩漏的经验,病因病机为热、虚、瘀,导致脏腑功能失常,冲任损伤,不能约制经血,"经血非时妄行"为表,"脾肾亏虚"为本。根据"急则治其表,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遣方用药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9.
灵活用药话「反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活用药话「反佐」陈家英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032反佐法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王冰注曰:“奇,谓古之单方;偶,谓古之复方也。……病有小大,治有轻重所宜,故云制也...  相似文献   

20.
膏药疗法,是祖国医疗方法上的一种特殊,简便而行之有效的外治疗法,它在治疗应用上,有悠久的历史。灵枢经筋篇:“……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又癰疽篇:“……米疽……治之以砭石……涂以豕膏……勿裹之。”其中的“马膏”、“豕膏”,以及“白酒和桂,以涂……”等,是最早有关膏药剂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