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医院》2016,(3):359-361
自从保护性通气策略,特别是保护性通气加上俯卧位策略在ALI/ARDS患者使用明显降低其死亡率及改善其预后,患者在接受全麻手术期间的通气模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笔者对患者在不同体位、不同种类手术患者使用保护性通气策略的情况作出介绍。  相似文献   

2.
何云海  黄海晏 《现代保健》2010,(21):190-190
1病例介绍患者,男,35岁,因下肢外伤4d,呼吸困难2d于2008年8月9日入院。患者4d前因车祸引起下肢外伤,在当地医院X线检查示左下肢胫骨骨折,经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近2d感呼吸困难,并呈进行性加重,伴有烦躁、焦虑、胸廓紧束感。经鼻塞给氧,症状无改善,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本院,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受到了呼吸界专家的普遍关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临床研究是在对呼吸机所致肺损伤的深入认识和研究基础上进行的 ,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展了此项研究。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工程》2016,(5):601-602
目的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在肺外源性ARDS和肺内源性ARDS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120例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发病不同原因分为A组(肺内源性ARDS患者,60例)和B组(肺外源性ARDS患者,60例),比较两组患者俯卧位机械通气4 h后的血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心率(HR)、平均动脉压及心指数。结果 B组患者的PaO_2、PaO_2/FiO_2均显著高于A组,PaCO_2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HR、平均动脉压及心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在肺外源性ARDS的治疗效果较肺内源性ARDS更为显著,但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创伤失血性休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是一种继发的 ,以急性进行性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为特点的综合征 ,病情凶险 ,病死率较高 ,笔者于发病早期应用东莨菪碱抢救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例 1:男 ,3 2岁。因煤矿冒顶砸伤腰骶部 5 0min入院 ,既往体健。查体 :T3 6℃ ,P112次 /min ,R2 0次 /min ,BP78/5 6mmHg ,面色及唇指苍白 ,四肢末梢发凉 ,脉搏细速 ,双肺 ( -) ,心音减弱 ,心率 112次 /min ,骨盆分离及挤压试验 ( +) ,余 ( -)。X线片示 :多发性骨盆骨折。入院诊断 :①创伤失血性休克。②骨盆粉碎性骨折。…  相似文献   

6.
两种机械通气模式治疗30例ARDS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勇 《现代医院》2007,7(5):45-46
目的比较两种通气模式机械通气治疗ARDS患者的效果。方法3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SIMV+PEEP组和SIMV+PSV+PEEP组。观察各组患者上机后的血气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用SIMV+PSV+PEEP模式通气,可以迅速提高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SIMV+PSV+PEEP组与SIMV+PEEP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IMV+PSV+PEEP是一种较好的通气模式,可以较好的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密闭式吸痰管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患者机械通气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提高护士的吸痰水平,减少吸痰引起的并发症。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2月ARDS机械通气治疗的80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分为密闭式气管内吸痰组(观察组)和开放式气管内吸痰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3 min、吸痰中、吸痰后0.5 min、5 min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呼吸变化。比较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吸痰中以及吸痰后0.5 min,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SpO2、心率、呼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ARDS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可减少SpO2、心率、呼吸变化,降低VAP发生率。同时对医务人员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应用挽救了不少呼吸衰竭患者生命 ,但若应用不当 ,也会带来一定危害 ,产生并发症 ,并加重病情。本文分析我院近 7年 67例机械通气治疗中出现的常见并发症原因 ,并探讨其防治方法。1 临床资料1·1 对象  67例中 ,男 54例 ,女 13例 ,年龄 37~ 82岁。基础疾病 :重度感染及胸、腹多发性创伤致急性呼吸衰竭或急性肺损伤 2 6例 ,COPD慢性呼吸衰竭急性恶化 5例 ,外科大手术后并发呼吸功能不全 2 3例 ,急性脑血管病、严重颅脑损伤、心脏骤停及中毒等引起急性呼吸衰竭 13例。本组死亡 3例 ,其中 1例死于脑疝 ,2例死于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大容量肺灌洗麻醉中的效果, 了解其对术中生命体征的影响, 为单肺通气手术的麻醉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职业性尘肺病患者60例, 随机分为定容通气组(对照组)和保护性通气组(试验组), 采用顺序诱导, 支气管内插管, 全身麻醉。术中全凭静脉全身麻醉维持。通气肺行单肺通气, 对照组术中采取传统通气法:潮气量8~10 mL/kg, 呼吸12~14/min, 吸入气中氧体积分数=1.0, 气道压2.5~4 kPa,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30~45 mmHg; 试验组则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潮气量6~8 mL/kg, 呼吸14~16/min, 吸入气中氧体积分数=1.0, 气道压1.5~2.5 kPa,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40~55 mmHg, 呼气末正压通气0.8~1.0 kPa。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5 min、灌洗开始后10 min、拔管后10 min各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
结果 试验组动脉压均值在术中和术毕都高于对照组, 试验组术毕心率均值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氧饱和度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中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于麻醉及手术效果没有明显影响, 可以作为相对安全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医院》2018,(1):117-119
目的观察肺保护性通气对单肺通气(OLV)患者呼吸动力学、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将50例择期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单肺通气组(n=25)和保护性单肺通气组(n=25)。分别在双肺通气30min(T1)、单肺通气60 min(T2)和气管拔管后2 h(T3)时记录气道峰压(Ppeak)、气道阻力(Raw)、胸肺顺应性(CT)等呼吸动力学指标,并在各时点检测动脉氧分压(Pa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等动脉血气指标。结果两组在T2、T3时PaO_2较T1时明显降低,且传统单肺通气组降低较保护性单肺通气组更为显著(F_1=15.121,F_2=14.542,P<0.05),传统单肺通气组T2、T3时PaCO_2较保护性单肺通气组同时间点均明显升高(F_3=5.201,F_4=4.725,P<0.05);两组T2时CT较T1时明显降低(F_1=21.913,F_2=15.652,P<0.05),而Ppeak、Raw明显升高,且传统单肺通气组升高或降低较保护性单肺通气组更为显著(F_3=11.202,F_4=12.115,P<0.05)。结论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显著降低单肺通气时气道压力及阻力,增加胸肺顺应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方法选择2013至2018年在浙江省台州医院进行手术的60例先天性膈疝患儿,按照不同的通气策略分为A、B两组;A组使用常频呼吸机和高频震荡呼吸机,B组联合使用体外膜肺氧合呼吸机和常频呼吸机,同时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又将患儿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比较各组患儿术前的通气时间、手术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包括脱机困难、复张性水肿、气胸和肺部感染)及预后情况。结果 A、B两组轻症患儿的术前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重症患儿的术前通气时间显著低于A组(t=3.112,P<0.05)。B组轻症患儿的复张性水肿和气胸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P值分别为0.035、0.023),肺部感染率显著高于A组(P=0.023);B组重症患儿的死亡率、复张性水肿和气胸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P值分别为0.007、0.003、0.001),脱机困难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组(P值分别为0.000、0.004)。A、B两组轻症患儿手术后1年的肺功能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重症患儿的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达峰时间比(TPIEF/TE)均显著低于A组(P值分别为0.009、0.008、0.043),B组重症患儿的分钟通气量(MV)、达峰容积比(VPEF/VE)均显著高于A组(P值分别为0.003、0.047)。结论使用体外膜肺氧合呼吸机进行肺保护性通气相比高频震荡呼吸机能够提高重症新生先天性膈疝患儿的生存机会,并且有利于肺部功能的恢复,但是仍然存在脱机困扰和肺部感染率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现如今临床较多的手术需通过全身麻醉开展,其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疼痛,保障手术的顺利开展。患者麻醉后需借助机械通气维持呼吸系统的正常运作,但是目前使用机械通气设备极易对患者的机体造成损伤。为此围麻醉期有效的避免肺部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风险极为重要。临床针对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就常用肺保护方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婴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是指经高浓度氧(O2)和高气管压力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婴儿,出现双肺过度膨胀和囊性气肿。其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肺间质和肺泡气肿、广泛感染及纤维化。1967年,Northway等^[1]首先报道BP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和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效果。方法:将14例ARDS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7例,采用保护性通气治疗;B组7例,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基础上经气管插管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转归,并监测PaO2、氧合指数(O I)。结果:与以往同类疾病的治疗结果相比,患儿的死亡率和并发症显著降低;在治疗后各个时点,B组PaO2、氧合指数(O I)均高于A组(P<0.05)。结论:外源性PS与肺保护性通气具有协同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ARDS患儿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郭丹 《现代保健》2011,(2):159-160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保护性机械通气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并发急性肺损伤的治疗经验。方法对50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术后并发急性肺损伤的患者实施了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通气方式:压力预设通气(吸人气压≤30mH2O);允许性高CO2通气(潮气量4~7mL/kg);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5~10cmH2O);反比通气(吸呼比1.1:1~2:1);限制吸氧浓度(FiO250%~60%)。结果死亡5例,死亡率为10%,其余45例均顺利脱离呼吸机(机械通气时间:72~168h)。结论肺保护性机械通气能有效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使急性肺损伤患者的机械通气更为合理化,从而提高其成活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肺保护性通气对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于本院行LC治疗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 分别以常频机械通气(CMV)和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NRDS患儿,比较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结果 高频振荡通气组患儿在治疗后4、12、24h,氧浓度、PaCO2明显下降并低于常频机械通气组,PaO2、PaO2/FiO2比值明显升高并高于常频机械通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效果不佳的患儿在改用高频振荡通气后,肺通气、换气功能各项指标能迅速改善,氧浓度、PaCO2显著下降,PaO2、PaO2/FiO2比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频振荡通气能更好地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肺氧功能,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对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刘波  张玫 《工企医刊》1999,12(5):34-35
脑出血导致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死亡率达50%以上,治疗此症方法颇多,各家报道不一,我们采用简便的高频射流通气(HFJV)治疗26例脑出血致ARDS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本组26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4例,年龄28岁~68岁。均经CT确诊为脑出血,其中重型15例。导致ARD的原因为:颅内压急剧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中实施肺保护通气策略的应用,并探讨其优越性。方法 60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ASV组和PSIMV组进行机械通气,均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的变化,以及1 w内镇静剂用量、撤机时间、入住ICU时间、死亡率。结果通气24 h后,ASV组较PSIMV组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均降低(p<0.05);两组间的血液动力学指标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24 h后PaO2、氧合指数、静态肺顺应性均较前改善(p<0.05),ASV组1 w内使用镇静剂用量、撤机时间,住ICU时间均小于PSIMV组(p<0.05),但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ARDS患者在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时,ASV和PSIMV通气模式均可改善氧合,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ASV模式更有效减低PIP、Pplat,能减少镇静剂用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适应性支持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中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具备一定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袁曼萍  王丽 《现代保健》2010,(4):137-138
俯卧位通气可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辅助治疗,它能提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氧分压(PaO2),改善氧合状况,治疗有效率达64%~78%,俯卧位通气可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减少分流,改善膈肌的运动,改善呼吸衰竭病人的氧合状态,降低气道峰压和吸入氧浓度(FiO2),从而减少肺损害和氧中毒的发生。 利于气道分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