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芪对免疫系统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邵佳  骆殊 《北京中医药》2008,27(4):306-308
黄芪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微温,味甘,具有补气固表、升阳止汗、利水消肿、托毒排脓生肌等作用.李时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芪又名绵黄耆、独根、二人抬,来源于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相似文献   

2.
《陕西中医》2014,(7):936-937
<正>黄芪(Milkvetch Root),古代写作黄耆,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0100cm,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抗菌方面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中医认为,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黄芪作为补气药的重中  相似文献   

3.
邵佳  骆殊 《北京中医》2008,(4):306-308
黄芪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微温,味甘,具有补气固表、升阳止汗、利水消肿、托毒排脓生肌等作用。李时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芪又名绵黄耆、独根、二人抬,来源于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相似文献   

4.
<正>北宋著名儿科学家钱乙首创"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6味中药组成,成为滋补肾阴的中医经典名方。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代写作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现临床上多把六味地黄丸改为汤剂应用,张春艳副主任医师加减运用黄芪六味地黄汤(即六味地  相似文献   

5.
<正> 黄芪为常用中药,原名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李时珍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明·李中立《本草原始称“耆者年高有德之称,耆老历年久而性不燥,此药性缓如之,故得以耆称。”现今将“耆”简写为“芪”。关于古代所用黄芪的原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6.
黄芪为重要而最常用之中药之一。《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草纲目》列入草部山草类,名黄耆。李时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别名有绵黄芪,口芪,箭黄芪,黑皮芪,冲正芪,正炮台芪,红兰芪,大黄芪等,名称较多,其原因是由于产地、品种、性状及加工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7.
黄芪古代写作‘黄耆’,亦名戴糁、戴椹、百本、百药棉、王孙等。《本草纲目》中释名日:“耆,长。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神农本草经》中亦将其列入上品药,是历代医家备加推崇的补气要药。黄芪味甘、性微温、无毒,  相似文献   

8.
黄芪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总被引:238,自引:3,他引:2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药用黄芪为豆科紫云英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ceus(Fisch)Bge.]及内蒙黄芪[Astragalus me mbranceus(Bge.)(A.mongolicusBge.)Hsian]的根,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补气药之一。李时珍认为"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因此,近年来有关黄芪的研究很多,本文主要就黄芪在心血管方面的研究工作综述如下。一、黄芪对血压的影响人们早已认识到黄芪具有降压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工作不仅进一步证实了黄芪的这一作用,并对其降压机理及降压的有效成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郭兆贵应用恒流灌注法测定实验狗后肢血管阻力及体动脉压,证实黄芪的乙醇提取物使实验动物体动脉  相似文献   

9.
黄芪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草纲目》列入草部山草类,名黄耆。李时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芪应用历史悠久,伪品也较多,多为豆科、锦葵科一些植物的根。现作性状鉴别如下。1黄芪呈圆柱形,极少有分枝,...  相似文献   

10.
崔金海主任中医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第二、第三批师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十二大名老中医之一,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50年,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对中医内、外、妇、儿科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经验,颇有独特见解。笔者现将老师临证应用生黄芪的经验介绍如下。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戴糁、黄耆,历代本草均有收载,李时珍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耆。"其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  相似文献   

11.
正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那么集如此多功效于一身的黄芪到底是何方神圣呢黄芪首载于我国古代第一部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汤液本草》谓黄芪"柔脾胃,是谓中州药也"。黄芪,又名黄耆,性微温,为临床常见的补气药品,味甘,归脾、肺经。"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因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耆也。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干  相似文献   

12.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苏颂谓:"今河东、陕西州多有之。根二、三尺以来,独茎或作丛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叶扶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  相似文献   

13.
野生与栽培黄芪主要成分的分析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芪为常用中药,历代本草均有记载“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具有补气固表,托疮生肌之功能.中药黄芪有两种,一种是膜荚黄芪(Astragalns membranaceus)另一种是蒙古黄芪(A、mongholicus).其主要成分有黄酮类,胆碱甜菜碱、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和叶酸等.蒙古黄芪还含有(?)谷甾  相似文献   

14.
简述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黄芪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来源于豆科(Leguminosae)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eg.Var.Mongholicus (Bge) Hsiao (A.mongholicus Bge)及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中药黄芪的字义进行考证,以阐明黄芪名实。方法:查阅汉至明清时期的辞书及历代中草药书籍,对黄芪进行字义与名实溯源考证。结果:我国历代本草皆以黄耆为现在中药黄芪的名称,我国现代书籍皆以黄芪字形为名。芪在《说文解字》,《玉篇》,《集韵》,《广韵》,《类篇》,《字汇》中释义为芪母,芪母即指中药知母,而不是指中药黄芪。芪释义为现在中药黄芪始自明代辞书《正字通》,《康熙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对芪列有中药黄芪及知母二种释义。明代李中立在其《本草原始》一书中特意指出当时黄耆的耆字书写为芪字是错误的,可见中药黄芪字形名称使用始于明代。耆在历代辞书中释义为长,耆的字义表述了现在中药黄芪的植物形态特征,因此以黄耆为其名称符合我国中草药命名习惯。结论:将古籍文献及历代中草药书籍中包含的本草学内容进行比对,阐明其词义,梳理药物的名实关系,找出中药黄芪名称变化原因,为人们在研究中草药时查阅古籍文献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黄芪的药理作用及其常用方剂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芪,一名黄耆,为豆科紫云英属膜荚黄芪(Astragular membranactus (Fisch)Bgc)或内蒙黄芪(A·mongholicus Bgc)的根,是中医临床常用药物之一,李时珍指出:“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芪为中医补气之要药,味甘,性微温,入肺、脾二经。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虚血脱,崩漏带下及一切气衰血虚之症。目前对黄芪的药理研究主要限于对全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黄芪,古代写作黄耆,始载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其性微温,味甘,归脾、肺二经。《本草纲目》释其名:“耆,长也。  相似文献   

18.
药用黄芪属豆科植物黄芪的干燥根.黄芪,古称戴糁、戴椹、芰草、百本、王孙.黄芪又为黄耆.其处方用名为黄芪、北芪、生黄芪、炙黄芪、绵黄芪.目前商品主要来源在内蒙古.黄芪是一味力大功宏,使用面广的补药,有很多美称,如:"补药之长"、"补气之要药"、"疮家圣药"等.最早黄芪见于东汉未年《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明确提出黄耆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梁代《神农本草经集注》提出黄芪有活血和止渴作用.金元时代《汤液本草》提出黄芪补肾脏元气.清代《本经逢原》提出黄芪泻阴火,止表虚自汗.近代《医学衷中参西录》及《本草正义》指出黄芪不仅补气,兼能升气.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现在对黄芪有新的认识,新的作用同时也在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9.
黄芪新功用——防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芪原名黄耆,是豆科多年生革本植物,药用其根。我斟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说:“耆者,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得此名。”关于黄芪传统的功效,可用元代医学家刘元素的说法:“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冗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黄芪有守有攻,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守兼备,真可谓“黄奇”电。  相似文献   

20.
郑瑞 《陕西中医》2012,33(7):906-907
<正>黄芪,味甘,温,入脾,肺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誉为上品,原名为"黄耆",《别录》:"黄耆,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得配本草》对其炮制做了详尽描述"黄芪补虚,蜜炒;嘈杂病,乳炒;解毒,盐水炒;胃虚,米泔炒;暖胃,除泻痢,酒拌炒;泻心火,退虚热,托疮疡,生用"。对其药性和功效相结合,做全面概括论述的,以张元素的《珍珠囊》为著,云:"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