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尉 《中国实用医药》2014,(21):160-16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疗效。方法心肺复苏后患者36例,上述患者均为心脏骤停后经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且能存活超过72 h患者。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1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心肺复苏抢救措施,给予常规的心肺复苏常规急救药物,两组患者用药相同。患者在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观察组患者给予乌司他丁,40万U/次,2次/d。对照组患者给予乌司他丁,20万U/次,2次/d。观察两组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治疗28 d后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6例,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12例,发生率为66.7%;观察组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8 d生存共13例,生存率为72.2%;对照组患者治疗后28 d生存共7例,生存率为38.9%。观察组患者治疗28 d后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乌司他丁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生存率,且较大剂量乌司他丁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较小剂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患者脑复苏的作用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45例恢复自主循环的心肺复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T组在自主循环恢复后除采用常规的支持治疗外加用乌司他丁,C组采用常规的支持治疗.所有患者均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即时、复苏后1、3、7 d分别进行格拉斯哥评分(GCS),同时观察患者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多脏器损害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自主循环恢复即刻、1 d两组的(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苏后3、7 d的(GCS)差异明显(P<0.05).T组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多脏器损害发生率均较C组明显的减少或降低(P<0.05).结论 乌司他丁有利于心肺复苏患者的脑复苏,缩短存活患者的住院时间、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降低心肺复苏患者病死率,有助于改善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曹英俊  查贵智 《安徽医药》2014,(12):2373-2375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成人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的患者3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按常规治疗,治疗组(17例)在常规心肺复苏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20万单位静脉推注,每12 h推注1次,5 d为1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72 h患者的血乳酸、心肌肌钙蛋白( cTnI)及B型利钠肽( BNP)水平并计算12、24、72 h患者的血乳酸清除率。结果乌司他丁治疗组患者cTnI,治疗后72h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NP高峰(24 h)明显下降(P<0.05)。24、72 h乳酸清除率升高(P<0.05),组织灌注改善,住院天数缩短,病死率下降(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改善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组织灌注、对心肌功能障碍有一定保护作用,对该类患者预后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药房》2015,(30):4208-4210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心搏骤停后经心肺复苏(CPR)成功但并发复苏后综合征(PRS)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76例心搏骤停后经CPR成功且并发PRS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20万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中静脉注射,12 h 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7 d。观察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即刻、24、48、72 h时心肌酶谱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羟丁酸脱氢酶(HDBH)、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肾功能指标[肌酐(Cr)、血尿素氮(BUN)]、病情预测指标[血清白蛋白(ALB)、血乳酸(Lac)]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存活率。结果:两组患者上述所有指标水平均在同组ROSC即刻上下波动,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各种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有效控制PRS患者机体的炎症因子,改善病情预测指标,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的剂量与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乌司他丁使用剂量的不同将入选者分成A组(2.0×10~4k U/kg乌司他丁,26例)、B组(1.0×10~4k U/kg乌司他丁,28例)、C组(等体积生理盐水,31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后炎性指标及认知功能。结果术后1、7 d时,三组患者的CRP、TNF-α、IL-6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为A组最低,C组最高;术后3、7 d时,三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术后谵妄发生率、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为A组最低,C组最高。结论大剂量(2.0×104k U/kg)乌司他丁能够显著抑制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炎症反应,降低术后谵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乌司他丁(UTI)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术后患者肾损伤的影响,探讨大剂量乌司他丁是否能明显减轻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对肾脏的损伤,并考察其临床安全性。方法:择60例择期进行心脏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U1、U2、U3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15人,治疗组分别于预充液中一次性给予乌司他丁2万U·kg-1、4万U·kg-1及6万U·kg-1,对照组按照临床常规用量(术中预充液中加入10万U,术后10万U q8h静脉滴注用至术后48 h),各组均分别于术前30 min (T0)、术后第1天(T1)、第3天(T3)、第5天(T5)及第7天(T7)共5个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中肌酐(Cr)及尿素氮(BUN)水平,同时记录入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并密切观察用药期间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肌酐(Cr):4组术后T1、T3点肌酐水平高于T0值(P<0.05),3组治疗组术后各时间点肌酐水平低于C组(P<0.05),U2、U3组术后各时间点肌酐水平低于U1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U1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U3组与U2组相比两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2)尿素氮(BUN):U1组尿素氮水平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余变化同肌酐。(3)安全性:研究期间各剂量组均无乌司他丁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能够造成患者肾功能损伤,而乌司他丁能减轻围术期肾损伤,且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相关性,各剂量组安全性良好。适宜应用剂量为4万U·kg-1,预充液中一次性加入。  相似文献   

7.
陶文辉  张庆 《安徽医药》2015,36(11):1391-1393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乌司他丁(UTI)对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PLIF)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60例拟行PLIF患者随机等分为U1组(AHH+5 KU/kg UTI)、U2组(AHH+15 KU/kg UTI)和C组(AHH)。分别在入室即刻(T0)、AHH完成即刻(T1)、术毕2 h(T2)以及术后6 h(T3)、12 h(T4)、24 h(T5)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降钙素原(PCT)浓度。结果 术后3组患者IL-6、TNF-α、PCT浓度均升高,但U1组和U2组增高幅度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U2组IL-6、TNF-α和PCT浓度分别在T2-5和T4-5时点低于U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UTI用于实施AHH的PLIF患者,可阻抑血浆IL-6、TNF-α和PCT浓度升高,乌司他丁剂量为15 KU/kg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老年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并从炎症、免疫及氧化应激角度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前瞻性收集、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普通外科拟行腔镜辅助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112例入组患者根据乌司他丁的给药方案随机分为3组:A组,35例,乌司他丁10 000 U/kg;B组,37例,乌司他丁15 000 U/kg;C组,40例,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后认知功能、炎症、免疫及氧化应激等相关指标。结果三组患者术后3 d时的认知功能、炎症、免疫及氧化应激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MMSE评分、CD4~+%、CD4~+/CD8~+、CD16~+/CD56~+、GSH及SOD水平最高,C组最低(P<0.05);B组POCD发生率、S100β、CRP、TNF-α、MDA水平最低,C组最高(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显著降低腔镜直肠癌患者术后POCD发生率,且剂量高者效果更佳,机制可能与乌司他丁抑制炎症、氧化应激反应及改善免疫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乌司他丁(UTI)对急性百草枯(PQ)中毒大鼠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A)、PQ中毒组(B)、小剂量UTI治疗组(C)、中剂量UTI治疗组(D)、大剂量UTI治疗组(E),每组10只。 B、C、D、E组大鼠采用PQ一次性灌胃染毒法(80mg/kg)复制PQ中毒肺损伤模型,A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灌胃30min后,C组腹腔注射UTI100KU/Kg,D组腹腔注射UTI300KU/Kg,E组腹腔注射UTI600KU/Kg,A、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4h后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蛋白含量变化。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肺损伤评分。结果 C、D、E组和B组比较,大鼠血清MDA、SOD浓度,肺组织损伤病理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C、D、E组之间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UTI对急性PQ中毒大鼠过氧化损伤具有较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大鼠脓毒血症模型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80只大鼠分为3组(n=60),随机用3种不同创伤程度的盲肠穿孔法建立大鼠脓毒血症模型,再随机将每一组别平均分为3组(n=20),分别给予基础治疗、小剂量乌司他丁、大剂量乌司他丁进行治疗,比较不同建模方式组间大鼠机体炎症反应水平以及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其生存率的影响。结果:脓毒症越严重,大鼠的各项炎症反应标记物变化越剧烈;脓毒症炎症反应程度相同时,大剂量乌司他丁可以显著改善脓毒症大鼠的生存率(P<0.05)。结论:脓毒症的炎症反应标记物水平与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小剂量没有明显改善大鼠脓毒血症的作用,大剂量乌司他丁能显著改善大鼠脓毒症模型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主动加压减压心肺复苏术(ACD-CPR)和标准心肺复苏术(STD-CPR)对于发生心脏骤停患者的初期复苏效果,探讨ACD-CPR对心脏骤停患者的疗效。方法根据复苏的方法不同,186例心脏骤停患者被分为ACD-CPR和STD-CPR组;比较两组在复苏开始后10、20和30min时的收缩压(SBP)、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24 h存活率及心电图(ECG)按压波形变化。结果ACD-CPR组10、20 min时SBP显著高于STD-CPR组(85.32±39.85 mmHgvs62.15±30.14 mmHg at 10 min,t=5.648,P〈0.001;73.56±36.58 mmHgvs2.39±25.73 mmHg at 20 min,t′=5.350,P〈0.001,respectively);自主循环恢复率(19[23.75%]of 80 vs 10[11.63%]of86,χ^2=4.224,P〈0.05)、24 h存活率(17[21.25%]of80vs8[9.30%]of86,χ^2=4.625,P〈0.05)亦显著高于STD-CPR组;另外,ECG按压波形变化方面,ACD-CPR自动按压ECG按压波形变化较规律,STD-CPR人工徒手按压按压波形变化不规则。结论ACD-CPR在改善心脏骤停患者初期复苏效果方面,优于STD-CPR。  相似文献   

12.
张惠娟  张谨超 《中国医药》2012,7(12):1506-1507
目的观察胞磷胆碱对心肺复苏术成功后患者脑复苏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07年2月至2011年6月我院422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应用胞磷胆碱将患者分为2组,胞磷胆碱组203例,非胞磷胆碱组219例,分析并比较患者住院即刻及住院7d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综合(NFCS)评分。结果心肺复苏后即刻,胞磷胆碱组和非胞磷胆碱组GCS评分、NF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1.3)分比(6.3±1.5)分,(8.4±1.4)分比(8.3±1.9)分,均P〉005];复苏第7天,胞磷胆碱组和非胞磷胆碱组GCS评分、NFCS评分均明显高于复苏即刻[胞磷胆碱组:(12.0±1.4)分比(6.4±1.3)分,(15.3±2.0)分比(8.4±1.4)分;非胞磷胆碱组:(8.2±1.5)分比(6.3±1.5)分,(11.8±1.5)分比(8.3±1.9)分;均P〈0.05],且胞磷胆碱组明显高于非胞磷胆碱组[(12.0±1.4)分比(8.2±1.5)分,(15.3±2.O)分比(11.8±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胞磷胆碱可改善心肺复苏后脑复苏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Pralidoxime is a common antidote for organophosphate poisoning; however, studies have also reported pralidoxime's pressor effect, which may facilitate the 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 after cardiac arrest by improving 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 (CPP). We investigated the immediate 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pralidoxime in anaesthetised normal rats and the effects of pralidoxime administration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in a pig model of cardiac arrest. To evaluate the immediate 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pralidoxime, seven anaesthetised normal rats received saline or pralidoxime (20 mg/kg) in a randomised crossover design, and the respons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the conductance catheter techniqu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pralidoxime administration during CPR, 22 pigs randomly received either 80 mg/kg of pralidoxime or an equivalent volume of saline during CPR. In the rats, pralidoxim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rterial pressure than saline (P = .044). The peak effect on arterial pressure was observed in the first minute. In a pig model of cardiac arrest, CPP during CPR was higher in the pralidoxime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2). ROSC was attained in three animals (27.3%)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nine animals (81.8%) in the pralidoxime group (P = .010). Three animals (27.3%)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eight animals (72.2%) in the pralidoxime group survived the 6-hour period (P = .033). In conclusion, pralidoxime had a rapid onset of pressor effect. Pralidoxime administered during CPR led to significantly higher rates of ROSC and 6-hour survival by improving CPP in a pig model.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人气囊面罩心肺复苏方法与两人气囊面罩心肺复苏方法效果的比较。方法 8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传统的一人行胸外按压一人控制气囊的操作方法,B组采用一人行胸外按压两人控制气囊的操作方法并与C组胸外按压加气管插管通气复苏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A组成功率为36.0%,B组成功率53.3%,C组成功率53.6%。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人操作心肺复苏方法较两人操作心肺复苏方法成功率高,而与胸外按压加气管插管通气复苏效果进行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方法静注肾上腺素对心肺复苏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欣  陈鸿森 《天津药学》2004,16(3):25-26
目的 :观察大剂量间歇给药与小剂量递增给药在冠心病猝死心肺复苏中的疗效。方法 :79例冠心病猝死患者常规施以心肺复苏 (CPR) ,电除颤 1~ 2次无效 ,分为 A、B两组分别以小剂量递增法及大剂量间歇法静注肾上腺素 ,观察用药至自主循环恢复 (Rosc)时间、累积用药量、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存活出院率。结果 :A、B两组肾上腺素累积用量相近 ,Rosc时间 A组 (5 .1± 2 .7) min,B组 (3.8± 2 .1) min(P <0 .0 5 ) ;自主循环恢复率 A组 31.6 % ,B组 5 8.5 % (P <0 .0 5 ) ;存活出院率 A组 14 .8% ,B组 2 4 .4 % (P >0 .0 5 )。结论 :大剂量间歇给药较小剂量递增给药可明显促进心脏骤停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 ,但对预后无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能全力在心肺脑复苏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ICU心肺脑复苏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EN组能全力1500~2000mL)和对照组33例(PN组)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消化道反应,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变化,观察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营养状况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能全力对肺脑复苏患者的营养状况的改善和减少并发症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中应用对机体的保护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 (CPB)中应用乌司他丁对机体的保护作用及其剂量 效应相关性。方法 :择期CPB下心内直视术 30例 ,分为 2组。乌司他丁(UTI)组 (n =1 5) ,于麻醉后、CPB开始前将UTI2 0万U溶于 2 0mL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推注 (约1 0min) ;如CPB时间超过 4h ,可在CPB开始 4h后追加一次 ,剂量用法同前。对照组 (n =1 5) ,不用UTI。分别于麻醉前及CPB后检测 β 葡萄糖醛酸酶(β GCD)、粒细胞弹性蛋白酶 (GEL)、纤维连接蛋白(FN)及肾功能各指标。结果 :CPB后 ,UTI组病人β GCD[(2 5 .1±s 2 .8) μmol·h-1 ·L-1 ]活性及GEL[(1 .3± 0 .5) μg·L-1 ]含量均较对照组低 ,但FN[(2 1 7± 39)mg·L-1 ]含量较对照组高 (P <0 .0 5)。UTI剂量与△β GCD ,△GEL及△FN均呈负相关 ,且相关性显著。UTI组尿N 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视黄醇结合蛋白、γ 谷氨酰转肽酶、α1 微球蛋白均低于对照组 ,但排尿量/输液量高于对照组(P <0 .0 5)。结论 :体外循环中应用UTI通过抑制β GCD活性和GEL含量的升高及抑制FN含量的下降达到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且这种保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改善心肺复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心脏骤停复苏成功患者57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8例)和治疗组(29例)。对照组给予机械通气、心脏除颤及肾上腺素、多巴胺、盐酸胺碘酮、碳酸氢钠等抢救治疗,恢复自主心搏后积极维持循环、亚低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抢救早期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100 mL加入到5%葡萄糖250 mL中,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周。比较两组的心脏指数、血乳酸、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和28 d死亡率。结果治疗后,两组24、48、72 h心脏指数明显高于1 h时,而12、24、48、72 h血乳酸明显低于1 h时,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48、72 h心脏指数升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24、48、72 h血乳酸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第5、7天GCS评分明显高于第1天,治疗组第3、5、7天GCS评分明显高于第1天,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第3、5、7天GCS评分升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的28 d死亡率分别为46.43%、37.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改善心肺复苏的疗效,升高心脏指数,降低血乳酸,改善脑损伤,降低死亡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溶栓治疗长期被认为是心肺复苏的相对禁忌证,主要原因是溶栓药物可引起出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进行溶栓治疗是有根据和可行的,溶栓治疗相对安全,且疗效显著。本文综述了心肺复苏中采用溶栓治疗的依据及临床应用,并对溶栓疗法的获益与风险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