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修复面部组织缺损的的方法。方法设计侧颌颈部窄蒂皮瓣转移修复颊面部皮肤缺损。皮瓣最大11cm×8cm,最小5cm×2cm,蒂长1~5cm,蒂宽1·0~2·5cm。结果侧颌部窄蒂皮瓣治疗颊面部皮肤缺损18例皮瓣全部成活。结论本皮瓣血供良好,长宽比例及形状可随面部缺损随意设计,修复后外形满意,是修复面部皮肤缺损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2.
2003年8月~2005年3月,作者应用带指背神经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与掌背皮瓣连环移位修复指端缺损创面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30例,30指。男22例,女8例;年龄5~56岁。其中食指12指,中指10指,环指5指,小指3指;末节指腹缺损18例,指端侧方5例,末节截指伤7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邻指皮瓣修复治疗手指指端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总结分析我院2009~2010年应用邻指皮瓣修复术治疗手指指端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伤37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37例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皮瓣全部成活,伤指长度得以保留,皮瓣外观满意,手指功能正常。结论邻指皮瓣是修复手指指端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方法,手术操作简单,皮瓣成活率高,外观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自 1 996年 1月~ 1 999年 7月 ,作者采用桥式指动脉皮瓣急症修复手指掌侧皮肤、血管缺损致远端血运障碍及合并掌侧皮肤、血管缺损的断指共 7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7例 7指 ,男 6例 ,女 1例 ,年龄 1 8~42岁 ,平均年龄 2 7岁。致伤原因 :挤压伤 3例 ,木工操作失误 3例 ,爆炸伤 1例。 7例中 ,食指 5例 ,中、环指各 1例。掌侧皮肤、血管损伤后缺损 3例 ,合并掌侧血管、皮肤缺损的完全离断伤 4例。有 2例病人有指神经缺损。本组病例皮瓣切取最大面积 4 .2cm× 2 .4cm ,最小为 2 .3cm× 1 .8cm。皮瓣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局部推进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改良局部推进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15例15指,指端缺损面积为1.5 cm×0.8 cm~1.5 cm×1.4 cm,术中切取皮瓣面积为3.0 cm×2.0cm~3.5 cm×2.5 cm.结果 术后15例15指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6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观满意,皮肤弹性好,伤指无疼痛,两点辨别觉5~8 mm,平均6 mm.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0指,良3指,中2指.结论 利用患指改良局部推进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术后皮肤质量接近正常,有可靠的指脂垫、指端感觉接近正常,是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利用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外伤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7年4月-2010年4月收治的27例因外伤所致拇指指腹、指端侧方缺损患者,采用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结果27例移植皮瓣完全成活;切取的皮瓣面积为1.5cm×2.5cm-2.0cm×3.0cm,游离神经血管蒂长为2.0~2.5cm,游离神经近端2.0cm,并与受区指固有神经吻合;术后随诊6~12个月,拇指外形饱满,吻合神经的两点辨别觉为8~12min,手指运动功能满意。结论采用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缺损,手术操作较为简单,术式创伤小,术后伤指功能恢复快,临床效果好,值得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近节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手足外科应用近节指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30例(30指),其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19 ~ 58岁,平均(36±12)岁。其中指腹缺损伴指骨外露12例,指尖皮肤软组织伴甲床远端及末节指骨远端少量缺损8例,指尖皮肤及甲床缺损5例,甲床大部分缺损伴末节指骨远端少量缺损5例。创面缺损范围为3.0 cm×1.5 cm ~ 2.0 cm×0.5 cm。按照指端缺损面积设计皮瓣大小,皮瓣蒂部为指桡背侧或尺背侧筋膜组织,旋转点最远不超过远指间关节平面,旋转皮瓣及蒂部180°逆行修复指端缺损,供区全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术后对皮瓣外形、感觉和手功能恢复等指标进行观察评价。 结果术后30例(30指)皮瓣25指顺利成活,5指术后起张力性水泡,拆线换药后表皮脱痂愈合。术后随访2~12个月,皮瓣修复外观及质地良好,患者对皮瓣及伤指外观满意,患指屈伸功能恢复良好,皮瓣感觉两点辨别率为4~12 mm。 结论近节指背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血供明确,切取灵活方便,不牺牲指固有动脉,是修复指端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第二趾侧方游离皮瓣及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拇指及手指指端缺损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取第二趾侧方游离皮瓣及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一期修复。结果术后12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个月,所修复手指功能恢复优良,第二趾侧方游离皮瓣组指腹两点辨别觉为6~9mm,外形逼真,指端无疼痛;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组指腹饱满,皮瓣色泽与手指相近,手指运动功能良好。结论第二趾侧方游离皮瓣及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指端缺损的良好术式,根据适应症选择适宜类型的皮瓣修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陈居海  张坤 《现代保健》2010,(28):182-183
目的介绍指掌侧推进皮瓣改形修复指端指腹缺损,重塑指腹外形的方法。方法传统方法切取指掌侧皮瓣,将推进皮瓣远端皮缘与指腹缺损的皮肤创缘或指端缺损的甲床创缘对拢缝合。改形法是将推进皮瓣远端创缘对拢缝合重塑指腹外形,再用切口缘与皮肤创缘或甲床创缘对拢缝合,改善指腹外形及功能。结果临床应用126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48个月,修复指外形美观,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用指掌侧推进皮瓣改形修复指端指腹缺损,能明显改善修复指外形,尽最大限度保存修复指功能。  相似文献   

10.
现将我院16例21指游离筋膜皮片修复指腹缺损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作一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均为男性,年龄18岁~49岁,平均28岁,共21指,其中拇指5个,食指8个,中指5个,无名指2个,小指1个,1例患者同时损伤的手指最多2个,3例4指为纲丝绳绞勒伤,余均为电刨式电锯伤。均为Ⅰ期修复,皮瓣最大为3.5cm×30cm,最小为1.5cm×1.0cm。 1.2 手术方法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臂捆扎气囊止血带。上血带以下整个上肢消毒,伤指清创,铺无菌单。指腹创面再次显微清创,严密止血,取一纱布放在创面上按压,复印创面形状,并剪裁制做成指腹缺损模型备用。在前臂近端内侧,将备用模型长轴与前臂纵轴一致贴于供区皮肤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的推进皮瓣修复拇、食指末节指腹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V-Y推进皮瓣修复拇、食指末节指腹缺损共70个伤指,进行矩形推进皮瓣修复拇、食指末节指腹缺损共28指。共计98个伤指,其中拇指60个,食指38个。结果V-Y推进皮瓣边缘部分坏死5指,经换药后愈合;其余均愈合良好。39伤指因进行了末节正常指骨部分咬除而长度有轻度缩短,外形欠美观。指端感觉为S3~S3+。指端疼痛10例。矩形推进皮瓣边缘部分坏死2指,经换药后愈合;其余均愈合良好。折线后2周开始锻炼,外形、感觉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V-Y推进皮瓣与矩形推进皮瓣均为修复拇、食指末节指腹缺损较好的手术方法。V-Y推进皮瓣操作简便,易于开展,但软组织推进量较少,且术后存在一定的外形不美观与感觉障碍。矩形推进皮瓣软组织推进量较大,适合于面积较大的拇、食指末节指腹缺损的整形修复,同时术后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但对手术操作要求较高,术者需要有良好的解剖知识与整形外科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吻合静脉的邻指固有动脉岛状皮瓣修复2-5指中远节指腹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2月至2009年1月,收治6例2-5指中远节指腹缺损的患者,示指3例,中指3例,环指1例.5例为单指中远节指腹缺损,1例为中指中远节指腹缺损同时伴有环指指端缺损;缺损面积2.5 cm×1.5 em~5.0 cm×2.5 cm,缺损区均伴有肌腱和骨质外露.行吻合指背静脉的邻指固有动脉的岛状皮瓣,术中将岛状皮瓣的指侧方静脉与患指的指背静脉吻合以改善皮瓣的静脉回流.皮瓣切取的面积2.5m×1.5 cm~5.5cm×2.5 cm,血管蒂长2.5~3.0 cm.结果 6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未出现静脉回流受限及张力性水疱,创面一期愈合.术后6例患者随访3~1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两点辨别觉6-10 mm,供受区手指功能和外形满意.结论 吻合静脉的邻指同有动脉岛状皮瓣能有效地增进皮瓣的静脉回流,提高和改善皮瓣存活的质量和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自2008年10月我院行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5例,术后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5例,男3例,女2例.中、环指指端同时伴有缺损1例,环指指端缺损2例,示指指端缺损2例.典型病例:男,60岁.因右中环节末节挤压伤疼痛出血1 h入院.人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清语明,右中环指指腹皮肤软组织及甲床远端缺损,末节指骨粗隆部缺损,骨断面外露,创面渗血,手指近端无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拇指指端缺损利用改良局部推进皮瓣修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05月-2017年0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拇指指端缺损患者20例参与研究,20例病患均接受了改良局部推进皮瓣修复治疗,病患指端缺损面积为1.5cmx0.7cm-1.5cmx1.5cm,在手术的过程之中切取3.0cmx2.1cm-3.5cmx2.6cm的皮瓣面积,了解20指皮瓣的成活状况,并进行了修复疗效的评价.结果:20例病患接受了手术,20指皮瓣均成活.创面全部一期愈合.手术结束之后均进行了相应的随访工作,皮瓣质地均十分柔软,外观佳,皮肤的弹性较佳,受伤的手指并未出现疼痛,两点辨别觉平均为6毫米.20指的修复之中,14指为优,4指为良,2指为差.结论:改良局部推进皮瓣修复治疗拇指指端缺损,能够保障手术后的皮肤质量,使指脂垫和指端的感觉恢复至正常,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上因车祸及意外事故造成皮肤软组织大面积损伤缺损 ,骨骼、肌腱等深部组织裸露 ,其修复与功能重建一直是较困难和复杂的问题。我院 1979年以来 ,应用筋膜皮瓣移位修复软组织缺损 33例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3例中 ,男 2 6例 ,女 7例 ,年龄11~ 4 8岁。伤情 :电击伤致左额部头皮缺损 1例 ,手背撕脱伤致皮肤软组织缺损 6例 ,骶尾部褥疮 1例 ,后颅窝术后脑脊液漏经久不愈 1例 ,外伤性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2 4例。软组织缺损范围 5cm× 8cm~ 14cm× 8cm。1·2 手术种类 ⑴带颞浅血管蒂筋膜皮…  相似文献   

16.
自 1993年以来 ,我院采用腓肠内侧头肌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并胫骨外露或骨髓炎 2 5例 ,均获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5例中 ,小腿软组织缺损并胫骨外露 17例 ,合并有慢性骨髓炎 8例。男性 19例 ,女性 6例。年龄 18~ 5 0岁 ,平均 32岁。缺损面积为 4cm×10cm~ 8cm× 2 0cm。合并骨折 10例。缺损部位 :中上段 14例 ,中下段 11例。行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移位术 14例 ,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移位术 3例 ,带血管蒂岛状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移位术 4例 ,同时行骨折内固定术 10例。1·2 手术方法 带血管神经蒂的岛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以伤指指背筋膜为蒂、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末节指腹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应用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筋膜皮瓣逆行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10例12指指端缺损。结果手指的功能和外形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结论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筋膜皮瓣适用于指端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998年开始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膝、小腿、踝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18例 ,其中顺行蒂 3例 ,逆行蒂 15例。皮瓣面积 5cm× 7cm~ 8cm× 16cm。血管蒂长 9~ 16cm ,蒂宽 2~ 3cm。结果 术后 17例皮瓣完全成活 ,1例皮瓣尖端部分皮肤坏死 ,经换药愈合。经 3个月~ 1年随访 ,皮肤质地及外形较好。结论 该皮瓣血供可靠 ,不牺牲肢体主干动脉 ,操作简单 ,是修复膝、小腿、踝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指背动脉筋膜皮瓣修复同指中末节皮肤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指背动脉筋膜皮瓣修复同指中末节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指背动脉筋膜皮瓣修复同指中末节皮肤缺损12例,其中食指8例,中指3例,环指1例;顺行5例,逆行7例;切取面积为1.5cm×1.2cm-3.0cm×2.0cm。结果本组12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2~18个月。皮瓣修复术后外形满意,并渐恢复了保护性感觉,供区无明显畸形,各指间关节活动正常。结论应用指背动脉筋膜皮瓣修复同指中末节皮肤缺损,术式操作简单,避免发生指动脉的损伤,疗程短,痛苦少。同指转移随意性强,多指远端同时损伤的修复其优越性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指动脉终末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疗效.方法 15例15指指端缺损患者,缺损面积0.8 cm×0.6cm~1.8cm×1.2cm,采用1.0 cm×0.8 cm~2.0 cm×1.5 cm指动脉终末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观察其疗效.结果 15例中14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术后出现少部分坏死,予以切除坏死组织,缩短部分骨质,创面愈合;1例术后第1天出现静脉危象,拆除部分缝线后好转.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周拆线,当时见皮瓣及植皮区皮肤组织均存活,随访3~9个月,皮瓣质地较健指稍差,无明显臃肿,无关节活动受限,供区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指动脉终末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