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护结合艾灸疗法对卒中后抑郁心脾两虚型的效果。方法:将54例卒中后抑郁心脾两虚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施护及艾灸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顿抑郁量表(24HAMD)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SDS评分及HAMD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观察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施护结合艾灸疗法对卒中后抑郁心脾两虚型效果肯定,能有效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抑郁状态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现代医学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合并感染、肺心病、支气管哮喘及胸腔积液等疾病所以表现的痰饮证候在中医护理上的特色,根据本证“外邪引动伏饮,”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的发病、病理特点,提出避外邪防复发、调畅情志、饮食调护、分标本缓急以及识病重、防传变等辩证施护的具体措施,并就如何有效地开展中药超声雾化吸入法提出自已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4.
马竹蕊  胡永祥 《吉林医学》2011,(5):1014-1015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护结合三因护宜的中医护理原则对眩晕的护理效果。方法:将40例眩晕症患者通过辨证分型进行治疗与护理。结果:辨证施护,通过临床护理,明显提高了护理效果,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缩短了住院时间。结论:辨证施护与三因护宜是中医护理的特色与优势,也是中医护理理论的精华。通过对眩晕证患者进行辨证施护,获得临床护理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5.
辩证论治是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规律。而中医护理是诊断、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护理方面,必须遵循中医的辩证理论,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展开护理工作。在临床上,特别要认真掌握四诊、八纲的诊断辩证及方法。只有在辩证论治的指导下,去发现疾病的证候,病理变化及病情的发展,善于从复杂的变化中抓住疾病的本质,去进行辩证、制定护理措施。在护理实践中,如何理解辩证的理论不仅指导着诊断治疗工作,也同样指导着护理工作。就发热病例来说,由于临床表现不同,在辩证的理论指导下,其护理原则也不相…  相似文献   

6.
灵芪胶囊治疗心脾两虚证105例临床观察徐文龙周宜轩魏江磊戴晓华(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合肥230038)关键词:灵芪胶囊;心脾两虚证1995年10月~1996年3月,我们用灵芪胶囊治疗心脾两虚证患者105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归脾汤加减治疗乳腺癌术后心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110例乳腺癌术后心脾两虚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西汀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归脾汤加减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中医症状积分、临床疗效、抑郁疗效、生命质量,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的8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抑郁总有效率为92.73%,与对照组的76.36%相比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及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腺癌术后心脾两虚证患者实施归脾汤加减治疗,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减轻毒副反应,安全性高,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整理名老中医药专家临证经验,归纳总结其临证思路和诊疗规律,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方法运用频数频次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对黎少尊主任医师2010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治疗的血管性痴呆心脾两虚合瘀血阻络证的门诊及住院患者药物使用情况、对药和核心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结构性数据整合,发现其内在共性配伍网络及核心药物配伍结构。结果益气健脾、活血养心类等药物为高频组、核心节点药物;白术-黄芪、白术-炙甘草、黄芪-茯苓、当归-赤芍、当归-远志、黄芪-木香等为高频配伍组。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组团,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组团,重镇安神组团和葛根、水蛭组团4个相对独立的方药组图的构建,为揭示本病证的辨证及治疗提供方向和指引。结论黎少尊主任医师治疗本病证以"心脾"立论,以心脾气虚、感受外邪,致脾失升降、瘀血阻络为基本病机,以益气活血、健脾养心为基本治则,以归脾汤、血府逐瘀汤加减为遣方用药基础。  相似文献   

9.
心悸·心脾两虚证是中医临床中常见的症候,多伴有失眠、头昏、健忘、疲劳、精力不集中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归脾汤出自宋代《济生方》,对劳伤心脾之健忘、怔忡、心悸、盗汗、食少等效果良好。现代常用于治疗心血管类疾病。我院应用归脾汤加减方治疗心脾两虚型心悸患者68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辨证施护是中医辨证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决定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方法以四诊为方法,以八纲为辨证纲领,以脏腑辨证为基础,进行临床辨证实施护理。结果调整阴阳、扶正驱邪。结论改善和消除病人的病理状态和由此引起的躯体症状而达到最终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12.
崩漏是月经病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多发生在青春期、更年期.本病病情重,病程长,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易并发血脱和生殖道感染.因此,对崩漏患者应采取下列辨证施护:病情观察及临证处理、情志护理、生活护理、饮食护理、特色中医护理等措施,是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痹证,是指气血被病邪阻闭而引起的疾病。凡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邪侵袭后,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和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统称痹证。根据其致病因素和临床表现特点,护理人员应根据辨证施护原则,按照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所得材料,结合护理学基础,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现就风寒湿痹、风湿热痹、其他痹证的辨证施护,浅谈如下。一、风寒湿痹的辨证施护风寒湿痹是以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的疼痛、酸楚、麻木和关节肿胀,屈伸不利为主要  相似文献   

14.
浅谈眩晕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高血压、贫血等病症.主要原因为凤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而由痰浊中阻引起者占相当大的比例.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头重如裹,如坐舟车,胸闷,脘痞,常伴有恶心,呕吐或呕吐痰涎,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厚或厚腻,脉濡滑.笔者对30例眩晕病人进行临床分型观察,其中痰浊中阻者17例,占56.6%,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12例,肥胖者5例,我们以中医辨证的方法,对眩晕病人根据其体质不同分别予以辨证施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积极配合治疗,收到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泄泻指排便次数增多,便呈清稀,甚至如水样,谓之泄泻. 本证在<内经>中称为"泄".有濡泄、洞泻、久食泻、注泄等,汉唐时代称为"下利",宋代以后统为"泄泻".根据病因或病机而称为署泄,大肠泄者,名称虽多,都离不开"泄泻"的字样.<丹台玉案·泄泻门>指出:"泄"者如水之泄也,势优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  相似文献   

16.
17.
崩漏是月经病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多发生在青春期、更年期.本病病情重,病程长,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易并发血脱和生殖道感染.因此,对崩漏患者应采取下列辨证施护:病情观察及临证处理、情志护理、生活护理、饮食护理、特色中医护理等措施,是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阅读大量文献,评估中医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方法的疗效。结果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治疗归脾汤研究居多,也有效。结论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有效,而其他方剂、针灸疗效也不差。有些甚至比归脾汤疗效还要好。  相似文献   

19.
<正> 心肌梗塞为心血管系统严重疾病之一,中医属于“胸痹”。病情危急,预后不良。此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心气虚、阳虚为主,标实以气滞、血瘀、痰阻为主。 护理工作应根据病人的症侯辨证施护,以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者心理健康状况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心理健康状况对MCI心脾两虚证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建立包括西医量表及中医证候调查表的《轻度认知障碍临床观察表》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调查50岁~80岁以上的老年人89名(MCI组44名,正常对照组45名)。对MCI患者及正常对照组、MCI心脾两虚组及非心脾两虚组分别进行1∶1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幸福度(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正性体验、负性体验、总幸福度)与MCI、幸福度与心脾两虚证的相关性。结果:(1)MCI组与非MCI组在负性情感、正性体验、负性体验及总幸福度上有显著性差异。(2)正性体验、总幸福度与认知功能成正相关;负性体验与认知功能呈负相关;正性体验得分高是认知功能的保护性因素,而负性体验得分高是认识功能的危险因素。(3)MCI心脾两虚组与MCI非心脾两虚组在负性体验、总幸福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MCI者认知功能损害与不良心理状况可能存在相关性。提示在MCI的研究中应重视这些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