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重在探析中医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从外感湿热、内伤湿热、内外相合、湿热相生四个方面探讨湿热病证的病因;从湿热之邪易导致脾胃功能、气血运行、水液代谢等方面失常探析湿热病证的病机。湿热病证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气之盛衰和湿热邪气之强弱两个方面。其中人体正气是内在决定因素,外界湿热之邪也为致病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湿温病"禁润"一说,认为湿温初起"润之则病深不解"。据此后人在湿温及湿热病论治时,多畏阴柔滋润之药会导致病邪入里而难治,对滋阴药的使用与否往往存在争议。临证中湿热、湿温兼见阴伤者并不罕见,故据多位名医之论述并结合笔者临证观察与导师临床经验,认为湿热、湿温并非禁用滋阴药,且合理使用滋阴药有助于除湿热,并对湿热病证兼夹"阴虚"之机理进行论述,探讨了滋阴药在湿热病证中的运用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宋乃光教授为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是温病学科的著名专家,善用古方治疗湿热病,尤重视对清代温病学家有关医论、医案、方药的研究和应用,临床效果显著。现将宋乃光教授治疗湿热病的有关论述和治疗经验整理如下。1对湿热病的认识湿热病是指由湿热病邪引起的一类病证。宋乃光教授认为,湿热之邪致病广泛。从病位言,内则脏腑、脑髓、骨骼,外则肌肤、筋脉等无不涉及。从病种言,临床内外妇儿等科都有诸多相应病证,如糖尿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六经病证不是各自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的,某一脏腑及经脉的病证,往往涉及另一脏腑经脉,使临床上出现复杂证候,都可称为表里同病。表里是分析病位浅深的纲领。发表攻(温)里为表里病证的二大治则,在表里同病时,当辨别表里的先后缓急以及正气的强弱而决定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的不同治则。一、先表后里治则表里同病而表急于里,应先解其表,而后治其里。如“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  相似文献   

5.
28.表里同病的病证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先表后里?在什么情况下先里后表?什么情况下可以表里同治?试各举一例说明之。答:在外感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病情的错综复杂,往往出现表里证同见的情况,《伤寒  相似文献   

6.
陈会  李新民 《吉林中医药》2011,31(11):1063-1064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伤寒论》中治疗湿热发黄早期的经方,现代医家亦有用之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李新民教授经常用之治疗小儿湿疹,紧扣其内郁湿热、外有表邪之病机,符合中医异病同治的原理.  相似文献   

7.
作为季节性的外感热病,湿温的证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通过对近20余年湿温病证治相关文献的分析,湿温因于湿热;病位外郁肌表,所及脏腑尤以脾胃为重;病性有湿热之偏、虚实之辨;病势传变相对缓慢,病程较长。清热祛湿为治疗原则,治法灵活多样,因证而变;更有"三禁"等传统治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湿热证候群的概念内涵较广 ,包括外感湿热病证和内伤湿热病证 ,湿热证与湿热病证往往互称。符合病的概念者如湿温 ,其病程各阶段表现不同类别的湿热证 ,另一类是内科杂病的相关湿热证。  相似文献   

9.
<正> 清·薛生白在《湿热病篇》第一条“湿热证提纲”自注中指出:“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而于“二经之表”与“二经之里”所指何属,众说纷纭,未得定论,致使教学颇多不便,很有必要予以深究。纵观目前立论大体有两种趋向:一则根据本条自注中有“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  相似文献   

10.
吕文亮 《中医药学刊》2003,21(9):1555-1556
湿热证候群的概念内涵较广,包括外感湿热病证和内伤湿热病证,湿热证与湿热病证往往互称。符合病的概念者如湿温,其病程各阶段表现不同类别的湿热证,另一类是内科杂病的相关湿热证。  相似文献   

11.
黄利兴副教授认为,六淫均可致咳嗽,因气候及饮食原因,湿邪为主所致的咳嗽有增多的趋势,临床常见有"外感湿热,内袭于肺证""风挟湿邪外犯,肺之表里同病证""上焦湿热,咽喉不利证"三个证型,治疗总以宣肺化湿止咳为主要治法,以杏仁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上焦宣痹汤等加减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正> 马齿苋全草人药,又名“安乐菜”、“长寿菜”、“长命菜”等。其性味酸寒,有清热解毒,散血消肿之功。鲜用或生用效同。笔者在临床上投马齿苋为主药治疗多种杂病,收效满意简介如下: 一、内服: 1.治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中因湿热内蕴,伤及脾胃而致泄泻、痢疾、肠痈、胃痛等。选用马齿苋  相似文献   

13.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的基本病机为湿热熏蒸于表或湿热兼表,辨证要点为身黄(目黄、皮肤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而色黄,心烦,口渴,身痒,无汗,甚见水肿,或伴恶寒、发热等表证。临床中可见于湿热郁蒸于表或可见表证的湿热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不独用于外有风寒,内有湿热,也可用于湿热外蒸,郁滞于表。若从发黄一证论之,则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多见于湿热发黄的早期,由于病邪郁表,腠理闭塞而无汗。水湿郁热不得泄越而蓄积于内,影响三焦气化,水道不通则小便不利,致使邪无出路,与热相合,熏蒸肝胆而导致发黄。还需指出的是,表邪不解,或湿热熏蒸,常见皮肤发痒等症,如湿热不得表解,郁蒸于肺,失于通调水道之职,水气泛滥,还可导致水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还为临床治疗皮肤痒疾及湿热水肿之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4.
"同病异治"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本文介绍在"同病异治"指导下,运用清解湿热、发汗解表法,以及温阳固表、养血祛风法治愈荨麻疹医案两则,体现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杨航  吴仙  楚瑞阁 《光明中医》2022,37(3):507-509
根据食管癌的主要症状,可以将其归属于中医学"噎嗝"的范畴,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最早用于治疗外有表寒,内有水饮的病证.从中医同病异治的角度出发,食管癌中亦有与小青龙汤证相同的病机存在,此文通过论述食管癌的病机,探讨小青龙汤对食管癌的治疗作用,以期能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食管癌提供思路及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正"胃脘痛"首见于《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金元时代《兰室密藏》首立"胃脘痛"一门,使之成为独立病名。清初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说:"太阴内伤,湿邪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章虚谷亦云:"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由此"湿困中焦"成了胃脘痛的一个重要证型。殷济青(1926-1986)名国璋,江苏扬州人,中医世家"春  相似文献   

17.
初探《伤寒论》中有关表里同病证治的论述。表里同病表现即有太阳表证,又有他经或本经内脏为病者,属《伤寒论》中“两感”“并病”范畴,概述有表寒里热、表里俱热、表寒里饮、表病里实、表实里虚、表虚里实之证。并提出了先表后里,先里后表,标本缓急之别的治疗原则。认为其至今对临床尚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笔者行医于江浙湿热之区37年,服温热药致误,经常遇到。特别是近几年温热药保健品日益增多,用湿热药误更是屡见不鲜。温热药误临床除温热毒药外,可分温里药和温补药二种。前者如吴萸、细辛、荜茇、干姜、丁香等,治阴寒痼积之证;后者如直参、紫河车、全鹿丸、淡附片、益智仁、补骨脂等,治虚寒病证。按临床药误之病证不同,常可分外越型、上窜型、郁火型、湿热蕴结型四种。笔者积累一些救逆经验,现整理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9.
湿热之证,临床屡见不鲜。由于湿热之邪胶结难愈的特点,往往病程较长,易与其他慢性病证相混淆,现探讨如下。1病因病机本病初起多因感受湿热之邪,也因素蕴脾湿不化又复感外邪所致。薛生白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因脾为湿土之脏,...  相似文献   

20.
张晔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18-418
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多发于夏秋雨湿季节,具有与一般外感热病明显不同的特点。关于其病因,《湿热病篇》载:“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即感受湿热病邪。但湿热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