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剂量α-干扰素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α-干扰素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联合病毒唑方案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11例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IFN-α治疗。初始剂量为100万U,每周三次,加病毒唑600mg/d,治疗3个月后,将IFN剂量增加至300万U和病毒唑1000mg/d,治疗半年,观察疗效。结果11例患者有7例耐受尚好并完成IFN疗程,而4例无法耐受,IFN治疗提前终止。与治疗前比较,7例患者治疗后的ALT、AST、ALB、TBil、PTA、HCV RNA、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C-Ⅳ)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IFNα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方案可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但治疗的益处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9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0.5μg/kg每周一次联合利巴韦林750~1050 mg/d,或普通干扰素α-2b 3 MIU每周3次联合利巴韦林750~1050 mg/d.疗程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结果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53.8%,而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58.1%,两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相当(P=0.966).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组的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而普通干扰素α-2b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但是没有与干扰素α-2b聚乙二醇化相关的特有的新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与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3.
丙型肝炎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随着病程进展肝硬化程度不断加重,肝功能反复异常.大量研究表明,干扰素具有抗病毒,阻止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等作用.2009年1月-2010年9月我们采用小剂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佩乐能)联合利巴韦林治疗33例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清肝纤维指标及HCV RNA载量变化,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失代偿期肝硬化多难以耐受大剂量干扰素(IFN)α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但其发展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癌的发生,直接危及患者生命。肝移植又不是所有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所能接受,而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抗病毒治疗是必须的。HCV 相关的肝硬化患者,尤其是失代偿期肝硬化,应用长效干扰素或标准剂量的 IFN 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相当比例的患者对于小剂量的干扰素仍然具有一定水平的应答。故探索小剂量干扰素治疗的方案是必要的。本研究采用苦参素联合小剂量干扰素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观察随访2年肝纤维化的指标以及各项检查指标,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疏肝理脾片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方法:4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治以疏肝理脾片,8片/次,口服,3次/d;重组人IFNα-2b(赛诺金),5MU,肌注,隔日1次;利巴韦林800~1200mg/d,口服,联合治疗48周.对照组18例,予重组人IFNα-1b(赛诺金),5MU,肌注,隔日1次;利巴韦林800~1200mg/d,口服,治疗48周.动态观察、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ALT及肝纤维化指标恢复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耐受性更好.结论:疏肝理脾片在护肝降酶、减轻不良反应、抗肝纤维化方面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具有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血小板减少对以干扰素为基础的治疗有着负面影响。来自日本九州大学医院的Ogawa E等做了一项研究,以评估脾切除术后患者以特拉普韦为基础三联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其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包括80例患者,其中有32例脾切除的和48例非脾切除/血小板减少(TCP)的基因1b型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全部接受12周特拉普韦联合24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b及利巴韦林治疗。结果发现,脾切除组的持  相似文献   

7.
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预后差,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尚存争议.虽然抗病毒治疗应答率低且发生严重感染及死亡风险显著升高,但是通过清除HCV可延缓肝硬化进展,减少肝功能失代偿发生率,减少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率,甚至可免于肝移植,显著改善患者预后[1 4].因此,美国肝病学会指南推荐该人群在严密监测下可进行抗病毒治疗[5].具体治疗方案,包括选择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或普通IFN的剂量、疗程、最佳治疗时间以及如何最大限度提高获益/风险比等,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本研究中我们用普通IFN小剂量逐渐加量(LADR)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评估治疗24周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部分符合外科脾切除术指征且有治疗意愿的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行脾切除术后给予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观察其疗效,并分析与疗效相关的可能影响因素. 方法 对部分符合外科脾切除术指征且有治疗意愿的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行脾切除术,术后给予个体化小剂量干扰素(普通干扰素3 ~ 5MU,隔日一次;或聚乙二醇干扰素5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0.6 ~ 0.9 g/d抗病毒治疗,基因1b型疗程≥72周,基因2a型≥36周.监测血常规、肝功能、凝血项、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等指标,处理不良反应;并监测HCV RNA水平,对病毒学应答进行评估.连续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12例患者均完成个体化治疗并随访6个月,其中3例患者因不能耐受聚乙二醇干扰素调整为普通干扰素,6例因溶血反应调整利巴韦林剂量.10例(83.3%)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例无应答,1例复发.其中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者3例,占25.0%;获得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者6例,占50.0%;24周获得应答的患者2例,占16.7%.RVR、cEVR对SVR率具有较好预测作用,获得RVR者SVR率为100%;获得cEVR者SVR率为83.3%;获得24周病毒学应答者SVR率为100%. 结论 对部分符合外科脾切除术指征且有治疗意愿的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可先行脾切除术,解决脾功能亢进,再行抗病毒治疗,以提高疗效;RVR、cEVR对SVR率具有较好预测作用;医师在抗病毒治疗早期与患者沟通、疗程中严密监测并给予患者足够的依从性教育和心理疏导是治疗得以维持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α-2b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方法给予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α-2b干扰素5M。肌肉注射,开始一个月每日1次,以后隔日1次,12个月为一个疗程;给予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Mu肌肉注射,隔日1次,治疗12个月。所有患者均联合应用利巴韦林,每日0.8~1.2g口服。随访2—5年。结果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结束时的应答率(ETR)为84.6%,稳定应答率(SR)为76.9%,慢性丙型肝炎ETR为61.4%,SR为52.3%(P〈0.05);在5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ETR为3例,SR2例;急慢性肝炎患者在治疗的最初1个月内应答者,其复发率低于1个月后才应答者(P〈0.01)。结论α-2b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的近期与远期疗效均较好,干扰素治疗的安全性较好,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也可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索菲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40例2a型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其中20例患者使用索菲布韦联合利巴韦林(DAAs组)治疗;20例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干扰素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药物副作用。结果:①DAAs组患者7天病毒应答率、快速应答(RVR)率、完全应答(ETR)率、持续应答(SVR)率与干扰素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过程中,DAAs组患者不良反应(头痛、发热、肌肉关节痛、抑郁及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低于干扰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AAs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干扰素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干扰素组,索菲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是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有效、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利巴韦林治疗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0×109/L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24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0×109/L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予皮下注射PegIFNα-2b 80 μg/周(体重<60 kg,剂量为50 μg/周)和口服利巴韦林(300 mg,3次/d),应用PegIFNα-2b前后1天各皮下注射G-CSF 200 μg,治疗24周并随访24周.结果 7例因依从性差、1例因严重皮疹而终止治疗.余16例患者完成治疗和随访,其中仅1例出现轻度胸骨疼痛,无1例出现肝功能失代偿或严重感染.在应用G-CSF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即升至干扰素适应范围内;治疗期间每周第7天平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1.49±0.32)×109/L;治疗结束后第12、24周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与抗病毒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恢复正常.早期病毒学应答率、治疗终点病毒学应答率、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81.2%、75.0%、62.5%.结论 G-CSF联合PegIFNα-2b、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可有效、安全地应用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比较了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或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加安慰剂治疗HIV感染合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868例未用过干扰素或利巴韦林治疗的HIV感染合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周)加利巴韦林(800mg/d)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干扰素α-1b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安全性、耐受性及经济-效益比。方法 8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α-1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另26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结果在治疗4周和12周时,干扰素α-1b治疗患者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18.6%和61.6%,显著低于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组的38.5%和84.6%(P﹤0.05);在治疗48周和治疗结束后随访48周时,干扰素α-1b治疗患者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79.1%和76.7%,与聚乙二醇干扰素组的92.3%和84.6%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干扰素α-1b治疗组成本/效果比为13959.6,显著低于聚乙二醇干扰素组的54241.1;治疗期间两组ALT复常率无明显差异性(P﹥0.05);干扰素α-1b治疗的副作用相对轻于聚乙二醇干扰素。结论在我国目前国情下,干扰素α-1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4.
<正>【据《Hepatol Res》2014年6月报道】题: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可通过长期自行注射低剂量干扰素抑制HCV复发(作者Takashima T等)慢性丙型肝炎的推荐治疗方案是应用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然而,1b型和高病毒载量的患者应用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持续病毒应答率约为50%。来自日本兵库县医学院的Takashima T等比较了丙型肝炎患者应用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及自行注射小剂量天然型α-干扰素的疗效和副作用,这项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性的研究在12个日本机构中开  相似文献   

15.
丙型病毒性肝炎呈全球流行态势,我国人群丙型肝炎抗体流行率为3.2%,约有4000万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丙型肝炎极易慢性化,通常具有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等特点,加之公众对丙型肝炎知识比较匮乏,导致丙型肝炎患者检查不及时,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而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感染HCV后10~20年后肝硬化年发生率为10%~20%,一旦发展为肝硬化,每年肝癌的发生率为1%~7%[1],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每年发展为失代偿的比例3.6%~6%[2],失代偿期肝硬化5年生存率仅为50%[3]。通常认为干扰素(IFNα)治疗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4],失代偿期肝硬化被列入IFN治疗的绝对禁忌症[5],但不治疗患者的预后也很差。我们在临床观察到许多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具有相对稳定的实验室指标,经过小剂量长疗程 IFNα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α-1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α-1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应用α-1b干扰素治疗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2个月,平均随访3年。结果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稳定应答率为72.7%,慢性丙型肝炎为50.0%(P0.05);干扰素治疗的副反应为流感样症状和白细胞减少。结论α-1b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肝脏》2016,(9)
目的探讨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疗程及用药安全。方法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纳入治疗1组,给予干扰素a2b注射液500 wu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2组(治疗48周)和治疗3组(治疗96周)给予小剂量干扰素a2b注射液(100~300 wu)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观察各组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及生化学指标的改变。结果肝硬化患者给予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生化各项指标、PTA及Child-Pugh评分均有所改善;治疗1组的ETVR、SVR均明显高于治疗2组(93.2%对68.5%、43.7%对24.1%),治疗3组的ETVR、SVR也明显高于治疗2组(92.9%对68.5%、54.8%对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经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后各生化指标及肝功能均有好转,用药疗程延长至96周可达到较高的SVR。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方法 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 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联合口服利巴韦林500 mg,3次/d,疗程共48周.对照组18例,肌肉注射IFN 300万U,3次/周,联合口服利巴韦林500 mg,3次/d,疗程共48周.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第12、24及48周患者的ALT复常率分别为45.0%、80.0%、95.0%,对照组分别为38.9%、61.0%和66.7%;HCV-RNA在治疗12、24、48周时阴转率治疗组分别为25.0%、70.0%和80.0%,对照组分别为22.2%、50.0%、77.8%;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不同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48周HCV-RNA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复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近期与远期疗效均较好,在降低转氨酶方面也优于IFN联合利巴韦林,且用药方便,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耐受及应答情况,探讨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52例,其中肝硬化患者13例,菲肝硬化患者39例,均给予干扰素(IFN)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生化学应答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丙型肝炎肝硬化组平均年龄为(58.31±8.72)岁,非肝硬化组平均年龄为(36.95±15.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早期病毒学应答率(E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分别为84.62%、100.00%和53.85%,非肝硬化患者RVR、EVR和SVR分别为92.31%、100.00%和71.7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化学应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肝硬化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白蛋白下降和腹水,其中1例中断治疗.老年(年龄≥60岁)和采用普通IFN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获得SVR率明显低于中青年患者(年龄<60岁)和采用长效IFN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P<0.05).基因1型患者的SVR率低于非基因1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代偿期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多能耐受抗病毒治疗,且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梅蕾  祝卫东  朱跃红  陈俊飞  丁锷  衣展华 《肝脏》2014,(12):952-954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 型慢性丙型肝炎(CH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0例基因1b 型 CHC 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随访24周,观察病毒学应答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比例分别为65.0%、82.5%、90.0%、82.5%,获得 RVR 者均获得 SVR;合并脂肪肝者获得 SVR 的比例低于无脂肪肝者(P <0.05);治疗过程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减量者8例,利巴韦林减量者6例。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1b 型 CHC 疗效良好;合并脂肪肝患者疗效低于无脂肪肝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普遍,但均能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