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食欲的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五脏别论》谓"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素问·平人气象论》谓"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日逆,逆者死."又谓"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认为"阴平阳秘"就是健康状态,《黄帝内经》所提到的"平人"即为健康者。探讨健康是医学永恒的主题,维护健康是医学的宗旨。从词源学的角度及中医文献研究来解读"平人"的内涵,并从养生、预防、治疗三个层面来探讨"平人"内涵对健康维护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传统中医无论是治病还是调养身体都非常注重"胃气"。"胃气"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常禀气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日逆,逆者死。"又如《素问·五脏别论》日:"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曾说:"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养老奉亲书》认为,"脾胃者,五脏之宗也",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  相似文献   

4.
温长路 《养生月刊》2020,41(4):308-311
改头换面源自唐代寒山《诗三百三首》:"改头换面孔,不离旧时人。"直意是说化妆打扮、改变容貌的,例如明代罗贯中在《平妖传》第六回中写道"若得道之后,可往东京度取卿女。虽然改头换面,卿亦自能认也",凌濛初在《初刻拍案惊奇》第三十卷中讲道"冤债原从隔世深,相逢便起杀人心。  相似文献   

5.
《难经》确定了沿用至今的"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厘定了寸口脉之三部九候,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五脏平脉的形态,平人有根之脉,六时旺脉理论和男女平脉的差异,丰富和补充了《黄帝内经》有关平人脉象的认识,对于辨识平人之常脉、提高临证诊脉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中药学》言"甘草,药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功效: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甘草作为经方常用药,在《金匮要略》多有应用。  相似文献   

7.
思无邪僻是一药,行宽心和是一药,心平气和是一药,心静意定是一药。──《大藏经》《大藏经》中的这几句话,说的都是心在人生理中的重要作用和心理平衡与药物治疗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心理疗法的独特功能。在这有限的几句话中,竟用了"无邪"、"宽"、"和"、"平"、"静"、"定"等一连串的词来突出对心境的要求,足见作者心目中"心"及心理疗法的地位之高了。关于心境在人的生理中的重要作用,祖国医学也有着相同的认识,在《黄帝内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已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明确论述。  相似文献   

8.
王睿  詹强 《新中医》2016,48(3):8-10
<正>"平秘论"推拿学术思想是由杭州市中医院詹强教授在《内经》理论指导下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所提出的。詹教授强调"平秘论"学术思想的核心是推拿临床要如《内经》所论述的那样:"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通过推拿手法调和患者阴阳平衡,帮助患者构建力学结构平衡、调节经络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使患者力学结构、脏腑气血、阴阳达到平衡状态,从而起到祛病健身,导形引气的作用。"平秘论"学术思想不仅被应用于项痹证、肩痹  相似文献   

9.
<正> 平人气象论"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据《难经·十四难》说:"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日平."这当然也包括不迟不数在内的.如果呼吸定息,脉五至,闰以太息为平.则好象"定息"、"太息",是人的正常现象,这是不太符合实际的.须知"定"近于静止之义.如《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太息"亦是在病理的情况下出现的一个症状,不是平人所应有的.如《太素·府病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奠基之作,文章就《黄帝内经》关于人体健康标准的条文,归纳出"平人"的普通健康标准内涵是形与神俱、九候若一、阴平阳秘、婉然从物;且《黄帝内经》健康概念还包括"真至圣贤"的高龄长寿模型,"小少壮老"的生命全周期维度,及"女七男八"的特殊生理演变规律;四者之间相互补充促进,共同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11.
"平人"通常被认为是健康人。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张仲景所谓"平人"只是貌似无病之人,其实质是内有邪气伏藏或内有虚损之人。其特点与临床中"无症状"型患者相似。根据张仲景"平人"观的特点,当遇临床"无症可辨"时可参考如下策略:做到四诊合参,尤重舌、脉、腹诊;细询病史,知晓伏邪的成因及类型特点;辨析体质,了解疾病发展的倾向性及对某种邪气的易感性;明确诱因,饮食劳倦或情志刺激往往会打破"无症可辨"的假象。  相似文献   

12.
《新中医》2016,(3)
正"平秘论"推拿学术思想是由杭州市中医院詹强教授在《内经》理论指导下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所提出的。詹教授强调"平秘论"学术思想的核心是推拿临床要如《内经》所论述的那样:"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通过推拿手法调和患者阴阳平衡,帮助患者构建力学结构平衡、调节经络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使患者力学结构、脏腑气血、阴阳达到平衡状态,从而起到祛病健身,导形引气的作用。"平秘论"学术思想不仅被应用于项痹证、肩痹  相似文献   

13.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理念,《周易》《老子》《论语》《管子》《春秋繁露》等文献就有详细论述,包括万物和谐、天人和谐、社会和谐、心身和谐各个层面,形成"和合""中庸""中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社会学及自然科学基本理念。《黄帝内经》秉承中国传统文化,将"和"的理念广泛运用到自然、生命、疾病、治疗及养生等领域,成为中医"和"思想的源头,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和"理念与"和法"的思想基础,主要有"顺应""协调""和缓""温和""和合""交会""交媾""安和""淳和之气"等,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体自身-和谐、疾病-人体失和、养生-以和为贵、治疗-以平为期,对阴阳、脏腑、气血等各种失和,偏倾者求其平,盈亏者求其匀,相争者求其和,逆乱者求其顺,突出求"和"理念。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对于芍药的味的归属问题,历史上颇有争议。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芍药,味苦、平",《名医别录》记载为"酸,平,微寒"。那么与《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成书年代相近的《伤寒论》中芍药的味是"酸"还是"苦",还是两者兼有之呢?历来注家解释不一。对《伤寒论》中芍药味的归属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准确的理解经方,在临床上运用经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兹以历代医家及本草书籍对芍药的认识为基础,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含有芍药的代表方进行系统分析,以冀明确《伤寒论》中芍药味的归属。  相似文献   

15.
<正>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对于黄疸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曰:"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相似文献   

16.
《周易》是对中华文明、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经典书籍,其中贯穿着"贵生忧死"的思想,倡导忧患意识,教人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如何化险为夷,趋吉避凶。中医深受《周易》的影响。中医强调"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防重于治,成为中医治病的重要原则。调整阴阳,以平为期是《周易》求中尚稳思想的体现,扶正祛邪诠释了《周易》对人的生命本质的理解,而三因制宜展示了《周易》之"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17.
<正>关于平性药药性的认识,笔者先后发表了《中药药性效应及物质基础的文献研究》[河南中医,2007,(5)]、《平性药药性定位及其作用特点的理论探讨》[广西中医药,2007,(2)]、《试论平性药"体平  相似文献   

18.
<正>中医经典历经久远,其文字早已非现在所能理解,所以要有耐性去翻阅工具书或者各家注解,古文字晦涩难懂,所以还需要悟性。而历史上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可能对同一句话有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了诸多的医家流派。从"惊者平之"这四个字就可以看出《黄帝内经》中治则的灵活性,其文字言简意赅,字字珠玑。1惊者平之1.1治则出处"惊者平之",治则名。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  相似文献   

19.
<正>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贯穿整个中医学体系,《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指明阴阳平衡对于人的重要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病必求于本","本"即为阴阳,故治病当求于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亦指出治病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笔者认为,桂枝  相似文献   

20.
<正>胃气者,脾胃之气也。脾与胃同居中焦,一燥一湿,一升一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共同完成受纳运化、升清降浊之功能。胃气理论,源自《内经》,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