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评价妊娠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HBsAg和HBeAg阳性,HBV—DNA≥1×10^6copies/ml的孕妇50例,分为2组:A组20例,B组30例。替比夫定组受试者自孕28周开始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d,至分娩后1个月,对照组不服用替比夫定。观察替比夫定组受试者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检测两组受试者在孕28周、分娩前和产后一个月血清HBV~DNA水平;两组婴儿在出生后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疫苗。结果:替比夫定组孕妇的HBV—DNA水平明显降低,而观察组孕妇的HBV—DNA水平无明显变化。受试者在孕28—36周出现两例血清肌酸激酶轻度升高,两组孕妇及新生儿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HBV感染孕妇孕晚期服用替比夫定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林丹  尹德辉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8):1938-1939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联合紫河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方法 筛选经替比夫定治疗两年以上,血清HBV DNA PCR检测不到(300 copies/ml)、HBeAg转阴一年以上而未发生HBeAg血清转换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继续接受替比夫定和替比夫定联合紫河车治疗26周.治疗结束时主要观察两组HBeAg血清转换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6周时HBeAg血清转换率单药替比夫定组为15%;替比夫定联合紫河车组为32.5%.替比夫定组出现病毒学突破2例,替比夫定联合紫河车组0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相似.结论 与单药替比夫定组相比,替比夫定联合紫河车组具有更高的血清学转换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58例,给予替比夫定每日600毫克联合阿德福韦酯每日10毫克治疗,疗程96周;对照组(单用恩替卡韦)53例,给予恩替卡韦每日0.5毫克治疗,疗程48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96周时的转氨酶复常率分别为94.8%及92.5%;96周时HBVDNA阴转率分别为93.1%及94.3%;96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50.0%及17.0%。治疗96周时对病毒学完全应答的部分患者进行停药并随访6个月,治疗组病毒学突破率为13.2%;对照组病毒学突破率为42.5%。结论:对于HBeAg阳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单用恩替卡韦,而停药后复发率低于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载量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孕妇的有效阻断方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8月化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HBV–DNA高载量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予以观察组替比夫定治疗,予以对照组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均服用至产后12周,比较两组孕妇分娩即刻、分娩后12周的血清HBV–DNA水平以及两组新生儿6月龄时的HBV–DNA阳性率。结果:观察组孕妇产后即刻的血清HBV–DNA水平为(3.15±0.89)lg copies·m L-1,产后12周的血清HBV–DNA水平为(2.98±0.77)lg copies·mL~(-1),低于对照组孕妇的(6.45±0.91)lg copies·mL~(-1)、(5.38±0.86)lg copies·mL~(-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新生儿6月龄时的HBV阳性率为2.56%,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的17.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替比夫定对高载量HBV–DNA孕妇实施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孕妇血清HBV–DNA表达水平和HBV–DNA的母婴传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替诺福韦酯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清远市人民医院产检及分娩的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中晚期孕妇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患者在28孕周开始,每天给予口服替诺福韦酯直至分娩,对照组患者不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别在孕28周和分娩前对两组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脱氧核糖核酸(DNA)载量,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 Ab)、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定量的测定并进行对比;所有婴儿在出生后12 h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取婴儿脐带血测定其血清是否存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比较两者婴儿HBs Ag阳性率。结果:治疗组患者分娩前HBV DNA载量、HBe Ag定量与孕28周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婴儿出生后脐带血中血清HBs Ag阳性率3.33%,而对照组婴儿出生后脐带血中血清HBs Ag阳性率13.33%,治疗组婴儿阳性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替诺福韦酯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口服替比夫定联合云芝胞内糖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方法将3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替比夫定治疗,治疗组在替比夫定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服用云芝胞内糖肽,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48周时HBeAg/-HBe血清转换率分别为33.3%和27.8%,P〈0.05)。结论替比夫定联合云芝胞内糖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显著提高患者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臌胀片在乙肝 e 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减毒增效作用。方法将8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臌胀片联合替比夫定)和对照组(替比夫定),均治疗1年,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乙肝病毒-DNA(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及安全性。结果治疗48周后,治疗组ALT、AST、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及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均有CK升高,其中治疗组13例(32.5%),对照组24例(6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臌胀片与替比夫定联合用药后,其减毒增效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联合自拟中药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替比夫定联合中药组和单用替比夫定组。治疗第12周、24周、48周时,比较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阴转率及HBeAg/HBeAb转换率。结果:替比夫定联合中药组在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阴转率及HBeAg/HBeAb转换率方面均显著高于替比夫定组(P〈0.05)。结论:替比夫定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提高肝功能改善率及抗病毒的应答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补肾清透方对e-抗原阳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抗病毒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300例e-抗原阳性乙肝病毒携带者随机双盲分入2个试验组,其中治疗组200例,对照100例。52周的治疗期间,治疗组给予补肾清透方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以上药物均为颗粒冲剂,用法均为每日1剂,分两次开水冲服。治疗过程中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定量及乙肝二对半定量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果: 治疗52周时治疗组血清HBV DNA水平明显下降,与0周及安慰剂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下降>1 lg及>2 lg的比例为41.36%,19.37%,多于对照组的15.96%,4.26%。治疗过程中,治疗组的HBeAg均值、HBsAg均值均呈持续下降趋势。52周时,治疗组的HBeAg均值下降显著优于安慰剂对照组,而HBeAg均值下降未能优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其中HBsAg下降>0.5 lg比例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为27.23%,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2周时,两组的血清HBV DNA水平下降>3 lg及阴转比例,HBeAg阴转率以及HBeAg血清转换比例,HBsAg下降>1 lg,>2 lg及阴转比例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过程中,各组均未发生任何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 :补肾清透方有一定的抑制HBV的作用,作用呈时间依赖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以HBV基因转染的HepG2.2.15细胞为体外模型,研究松果菊苷对乙肝病毒(HBV)复制和抗原表达的影响,采用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水平。以HBV转基因小鼠为体内模型,研究松果菊苷对HBV复制的影响,首先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转基因小鼠肝组织HBV DNA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同时检测血清转氨酶水平和肝组织病理变化;然后将HBV表达阳性的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拉米夫定(50 mg·kg-1)组和松果菊苷高、中、低剂量(50,25,12.5 mg·kg-1)组。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30 d。第31天分离小鼠血清检测HBV DNA,HBsAg和HBeAg水平;提取肝组织DNA测定其HBV DNA水平,同时作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表明:松果菊苷在50,100 mg·L-1作用HepG2.2.15细胞6 d后能显著抑制HBsAg和HBeAg表达,其最高抑制率分别为42.68%,46.29%;同时在100 mg·L-1对HBV DNA具有抑制作用。此外,松果菊苷在50 mg·kg-1剂量时能显著抑制HBV转基因小鼠HBsAg与HBeAg表达,其抑制率分别为42.82%,29.12%,同时对转基因小鼠血清HBV DNA水平有显著抑制作用。提示松果菊苷对HBV复制和抗原表达具有较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治疗HBV DNA阳性的合并肝硬化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5例HBV DNA阳性的合并肝硬化的中晚期HCC患者随机分为TACE+替比夫定治疗组(28例),单纯TACE对照组(27例),观察比较2组患者肝功能Child-pugh积分、HBV DNA定量及2 a生存率。结果治疗1 a及2 a后,肝功能Child-pugh积分治疗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2 a生存率分别为61%和33%(P<0.05)。结论 TACE联合替比夫定治疗HBV DNA阳性的合并肝硬化的中晚期HCC患者,可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桦木酸是一种天然存在的五环三萜系化合物,它具有抗逆转录病毒,抗疟疾和抗炎特性。该研究主要目的是观察白桦脂酸对Payw1.3质粒急性感染小鼠模型的HBV DNA复制的抑制作用。实验的Payw1.3质粒急性感染小鼠模型(n=15)采用水动力转染技术构建,随机分为PBS对照组(n=5),白桦脂酸药物治疗组(n=5)及拉米夫定对照组(n=5),建模成功后次日分别予以白桦脂酸(100 mg·kg-1),拉米夫定(50 mg·kg-1),PBS药物灌胃,每日1次,连续7 d,分别在3,5,7 d眼眶静脉后采血,ELISA法测血清中HBsAg及HBeAg表达,并在7 d后处死小鼠,southern法检测肝组织HBV DNA表达。结果发现与PBS对照组相比,5 d时白桦脂酸能明显抑制Payw1.3质粒急性感染小鼠HBsAg表达(P<0.05),与拉米夫定效果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白桦脂酸和拉米夫定对HBeAg表达均无明显抑制作用,白桦脂酸和拉米夫定对肝组织HBV DNA表达均有抑制作用。这些结果揭示了白桦脂酸能够抑制Payw1.3质粒急性感染小鼠血清HBsAg表达及肝脏内HBV DNA的复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药温肾方对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慢性乙型肝炎肾阳虚证患者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8例高ALT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前瞻性、平行对照方法设计,将入组病例按1∶1比例随机分组,各34例。治疗组给予温肾方+替比夫定;对照组予安慰剂+替比夫定。疗程均为24周。分别在0,12,24周检测外周血乙型肝炎病毒(HBV)DNA,HBV标志物,IL-6;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s 17,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两组外周血HBV DNA阴转率,HBe Ag阴转率及血清转换率均依次递增。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在外周血HBV DNA阴转率,HBe Ag阴转率及血清转换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外周血IL-6水平,TLR4 mRNA水平及Th17/Treg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12周达到顶点,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12,24周后,治疗组外周血IL-6,TLR4 mRNA水平及Th17/Treg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肾方可提高肾阳虚型高ALT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疗效,其机制可能是提高TLR4活性,促进IL-6/STAT3信号转导通路表达而调控Th17/Treg平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复方柴胡疏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初期给予甘草酸二铵注射液。门冬氨酸钾镁针,静脉滴注,应用1个月后,改为隔日静脉滴注,再应用7次后停静脉用药。治疗组同时口服复方柴胡疏肝胶囊,对照组口服苦参素。治疗3个月为1疗程,连用两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及HBV DNA,HBsAg,HBeAg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抑制HBV DNA复制,促使HBsAg,HBeAg血清转换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肝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复方柴胡疏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甘草甜素对HepG2.2.15细胞株HBV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甘草甜素(GL)对HepG2.2.15细胞上清液中HBsAg、HBeAg、HBVDNA的作用,及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的表达,ELASA检测HBV所分泌抗原,MTT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计算细胞存活率。结果给药后各组HBsAg分泌结果显示总体均数间差异显著(P=0.000),GL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制作用存在剂量依赖关系;而对HBeAg水平的影响因剂量不同而表现为升高和降低两种趋势,除50pg/mL组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800μg/mL组HBeAg分泌增加,400μg/mL以下组为HBeAg降低;HBVDNA的表达显示GL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400pg/mL以下组为HBVDNA降低,800μg/mL组出现HBVDNA复制增强;MTT实验显示,200μg/mL以下3个剂量组均可促进细胞增殖(P〈0.01),400、800μg/mL2组均显著抑制细胞增殖(P〈0.01);MTT分别与HBeAg和HBVDNA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1),但与HBsAg呈显著正相关(r=0.869,P=0.000)。结论GL对HepG2.2.15细胞株上清中的HBeAg和HBVDNA水平可能具有双向作用,而对HBsAg具有剂量依赖的抑制作用,提示GL的使用应注意选择适应证及合适的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BMSCs)移植的乙肝肝硬化患者恩替卡韦治疗72周后血清HBsAg、HBeAg及HBV DNA定量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同时,进行BMSCs移植,在治疗前及治疗中(12,24,48及72周)收集血清,用PCR法进行HBV DNA检测,以COBAXE全自动电化学免疫发光分析系统进行血清HBsAg、HBeAg定量检测。分析恩替卡韦治疗BMSCs移植乙肝肝硬化患者过程中HBsAg、HBeAg及HBV DNA定量值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2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治疗过程中HBeAg及HBVDNA定量值均呈下降趋势,呈显著正相关(R=-0.63,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HBeAg与HBV DNA定量值持续下降,血清HBsAg与HBeAg定量值变化呈负相关关系,(R=-0.487,P<0.01);HBsAg与HBV DNA定量值变化也呈负相关关系(R=-0.358,P<0.01)。结论恩替卡韦治疗BMSCs移植乙肝肝硬化患者中,HBeAg与HBV DNA定量值呈显著相关性,HBsAg定量变化与HBeAg及HBV DNA定量变化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氧化苦参碱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体外观察氧化苦参碱(OM)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125,250,500,1000,2000 mg·L-1OM连续作用于90%汇合度的HepG2.2.15细胞9d,以MTT比色法观察药物细胞毒性;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s抗原(HBsAg);采用荧光定量PCR法(FQ-PCR)测定细胞上清液中HBV DNA,细胞中HBV DNA和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结果:OM对细胞内HBV DNA和cccDNA,以及细胞外HBV DNA均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加强,2000 mg·L-1OM对细胞内HBV DNA,cccDNA和细胞外HBV DNA的抑制率分别为64.56%,52.12%,54.25%;对HBsAg和HBeAg的分泌也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抑制作用越明显;在相同条件下对HBsAg的抑制作用强于HBeAg,OM浓度为2000 mg·L-1时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51.59%,17.88%.结论:OM能有效抑制HepG2.2.15细胞中HBV复制,该作用是抑制病毒核酸复制和基因表达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赋肝能抗病毒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中药制剂赋肝能(由植物鹅绒蒌陵菜Potentilla asserina L.分离提取而得的主要活性成分)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以HBV转染的人肝癌细胞系(Hep G2)2.2.15细胞系为体外模型,HBV静脉感染、血清DHBV DNA(duck hepatitis B virus DNA)呈强阳性的北京鸭为体内模型,分别观察2.2.15细胞含药培养基中HBsAg和HBeAg及鸭血清中DHBV-DNA水平。结果 体外实验中,8 d时,各剂量组赋肝能对HBsAg和HBeAg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大剂量赋肝能对HBsAg和HBsAg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体内实验观察,大剂量和中剂量赋肝能对DHBV-DNA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P<0.01),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结论赋肝能对乙型肝炎病毒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可能成为较好的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瘀血阻络肝肾不足证型患者在拉米夫定抗病毒的基础上,加用扶正化瘀胶囊抗肝纤维化治疗前后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acid,HBVDNA)、肝组织病理学、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转化生长因子β1/骨形成蛋白7(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1/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TGF-β1/BMP-7)比值的变化,以及HBVDNA酪氨酸-甲硫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tyrosine-methionine-aspartate-aspar-tate,YMDD)变异的情况。方法选取瘀血阻络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8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单用拉米夫定治疗,治疗组37例采用拉米夫定加扶正化瘀胶囊治疗,疗程6个月,疗程结束后均继续给予拉米夫定治疗,随访6个月。治疗前后进行肝组织病理检查,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血清HBV DNA、TGF-β1和BMP-7。随访结束时检测HBV DNA YMDD变异。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在降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HBV DNA方面均有很好的疗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发现,对照组有9例出现YMDD变异,治疗组有5例出现YMDD变异,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GF-β1/BMP-7比值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0.09vs0.25,P<0.05)。在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方面,治疗组炎症活动度G3以上及纤维化程度S3以上所占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瘀血阻络肝肾不足型患者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扶正化瘀胶囊可以降低HBV DNA变异,改善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并可能通过降低TGF-β1/BMP-7比值参与抗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