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时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置入对高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成人监护室于2015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136例高危冠心病行CABG且围术期应用IABP辅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ABP置入时间将其分为:术前置入组(n=48)和术中、术后置入组(n=88),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总花费、住院死亡率等围术期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男性患者比例、吸烟比例、术前NYHA心功能≥Ⅲ级患者比例、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术中搭桥的桥血管数目及是否行体外循环患者比例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前IABP置入组患者IABP应用时间[(45.3±22.1)h vs.(76.1±25.3)h]、机械通气时间[(48.8±16.2)h vs.(71.3±29.3)h]及ICU停留时间[(65.2±15.2)h vs.(98.2±19.6)h]均明显短于术中、术后IABP置入组(P0.05),且术前IABP置入组患者平均住院花费[(13.2±7.8)万元vs.(18.6±9.2)万元]明显低于术中、术后IABP置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置入IABP组患者住院死亡率明显低于术中、术后置入IABP患者(8.3%vs.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危冠心病患者拟行CABG,术前预防性置入IABP是安全和有效的,其能够降低患者住院死亡率,缩短ICU停留时间,且具有相对较少的住院花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在空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行CABG的患者40例,女性14例,男性26例。按是否应用体外循环机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CPB-CABG组)和非体外循环组(OPCABG组),每组各20例。于术前一天、术后12 h、24 h、36 h采集血浆标本,检测脑钠肽(BNP)含量。结果两组术后12h、24 h、36 h较术前血浆BNP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OPCABG组相比,CPB-CABG组术后12 h[(138.0±42.6)pg/m L vs.(266.0±52.1)pg/m L]、24 h[(258.0±38.3)pg/m L vs.(488.0±56.7)pg/m L]以及36 h[(186.0±43.6)pg/m L vs.(356.0±47.1)pg/m L]BNP水平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非体外循环较体外循环CABG对心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和不良的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以及心功能指标。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3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心内科住院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错过血运重建时间(12 h),15 d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3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6例,年龄31~82岁(63.0±12.4)岁。按照Rentrop分级将所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A组,Rentrop:2~3级,n=19)和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B组,Rentrop:0~1级,n=15)。所有入选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和置入支架,后测定IMR,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高血压、糖尿病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B组比较,A组IMR降低,(32.0±7.6)vs.(21.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PCI术后3个月较术前LVEF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PCI术后3个月较术前LVED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PCI术后3个月LVEDD[(47.4±2.4)mm vs.(53.6±5.0)mm]增加,LVEF[(56.5±3.3)%vs.(46.1±8.8)%]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分级与IMR呈负相关(r=-0.601,P0.001);IMR与PCI术后3个月的LVEDD呈正相关(r=0.842,P0.01),与PCI术后3个月的LVEF呈负相关(r=-0.830,P0.01)。结论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患者较良好患者更易出现微循环功能障碍,PCI后心功能更差。  相似文献   

4.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衰的手术操作和疗效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和总结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器治疗心衰的疗效。方法:21例心功能Ⅲ~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符合左室射血分数(LVEF)35%、心电图QRS波宽度≥160m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0mm的CRT建议标准。评价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术前后的单次最远行走距离、6min步行距离、NYHA心功能分级。结果:经左侧(n=20)和右侧锁骨下静脉(n=1)CRT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43.3±30.8)min和235min,而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19.7±15.5)min和75min;CRT术后单次最远行走距离显著增加[(921.7±253.8)m:(675.8±172.1)m,P0.01],6min步行距离术后较术前显著增加[(409.8±43.6)m:(292.5±55.6)m,P0.01],而NYHA心功能IV级者所占的百分率术后比术前显著减少(23.8%:85.7%,P0.01)。结论:对左室射血分数35%、心电图QRS波宽度≥160m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0mm的心衰患者,行CRT可显著改善6min步行距离和NYHA心功能分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左心室功能恢复情况与碎裂QRS波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成功行PCI的260例单支主要冠状动脉CTO患者,按照入院时12导联体表心电图QRS波形态分为碎裂QRS波组(f QRS组,76例)和无碎裂QRS波组(nf QRS组,184例),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电图(RT-3DE)评价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情况,随访两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和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PCI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计分(WMSI)、NYHA心功能分级均有所改善,但与术前相比,nf QRS波组患者术后LVEF[(42.1±3.51)%比(53.26±4.47)%,P=0.03]增加、WMSI[(1.61±0.34)比(1.25±0.27),P=0.04]减少、NYHA心功能分级亦有显著改善(P=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f QRS组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能够改善CTO患者的心脏功能,nf QRS波患者术后心功能改善显著,分析体表心电图f QRS波可预测术后左心室局部室壁运动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门卫"导丝技术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于2015年6月~2017年4月行PCI的冠状动脉CTO病变患者70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24例,年龄41~75(64.9±3.9)岁。随机分为门卫导丝组(35例)和常规组(35例)。常规组按常规方法行介入治疗,门卫导丝组介入治疗应用"门卫"导丝技术。记录两组X线曝光时间、PCI成功率、对比剂用量、手术相关并发症以及术后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次要终点事件,测定两组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距离、脑钠肽(BNP)以及肌酐。结果与常规组比较,门卫导丝组X线曝光时间缩短,PCI成功率增加,对比剂用量减少,[(47.0±10.0)min vs.(40.0±5.1)min],(71.4%vs.91.4%),[(202.9±13.8)ml vs.(193.0±8.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常规组比较,门卫导丝组手术相关并发症降低(40.0%vs.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较术前LVEF、6分钟步行距离、BNP以及肌酐均明显改善,其中门卫导丝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常规导丝技术比较,"门卫"导丝技术可明显提高CTO患者PCI成功率及心功能,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时段介入治疗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东关心脑科室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92例,男性47例,女性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6例。术前均给予抗凝治疗。对照组给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病到介入治疗12 h)。治疗组给予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病到介入治疗≥12 h)。结果与对照组介入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均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数值为[(33.98±4.56)ml/m2 vs.(24.09±5.09)ml/m2]、[(61.93±6.33)ml/m2 vs.(54.98±5.91)ml/m2]、[(51.94±5.55)%vs.(58.29±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介入后治疗组的Trs-Avg-12值明显低于对照组[(400.33±26.55)s vs.(420.10±20.3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0.9%,对照组为41.3%,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心肌梗死患者能在保持成功率的基础上,改善心功能,促进恢复心室收缩同步性,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自1993年6月至2007年12月连续的472例冠状动脉CTO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9.4±11.5)岁,按PCI结果分为CTO开通成功组(n=421)与CTO开通失败组(n=51)。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分析两组间心功能的差别。结果成功组与失败组分别有391(92.9%)例及46(90.2%)例患者于PCI术后(6.2±1.7)个月复查心脏超声。成功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术前〔(50±6)%vs(44±3)%,P0.05〕,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明显低于术前〔(78±14)ml/m2vs(85±14)ml/m2,P0.05〕。而失败组LVEF和LVEDVI术前与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42±4)%vs(44±4)%,(87±14)ml/m2vs(6±15)ml/m2,P0.05〕。另外,与失败组比较,成功组心功能NYHA分级亦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介入治疗开通CTO病变可使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铁缺乏与左室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HFp EF)的相关性。方法入选179例HFp E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的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及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指数及心功能。根据血清铁蛋白或者转铁蛋白饱和度水平,将179例HFp EF患者分为铁缺乏组(n=61)和非铁缺乏组(n=118),探讨铁缺乏与HFp E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缺铁组与非缺铁组两组相比心脏超声检查中左心房内径(LAD)[(48.76±9.67)mm vs.(42.89±8.55)mm],二尖瓣早期血流速度/舒张晚期血流速度比值(E/A)[(1.14±0.35 vs.(0.93±0.29)],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1903.14±123.27)pg/ml vs.(1601.23±115.93)pg/ml]、6分钟步行试验(6MWT)[(351.71±74.27)m vs.(389.96±79.31)m]、NYHA心功能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及转铁蛋白受体指数与LAD、E/A、NT-pro BNP、6MWT结果均存在相关性;铁蛋白及转铁蛋白饱和度、转铁蛋白受体指数在不同心功能分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增加,铁蛋白及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转铁蛋白受体指数增加(P0.05)。结论铁缺乏与HFp EF存在相关性,有必要对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进行铁缺乏的筛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血运重建方法对陈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室室壁瘤患者的左心室重塑指标、心功能以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共入选Euro Score评分中低危的患者223例,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129例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94例。患者分别于血运重建术前、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36个月记录主要终点事件(全因死亡、脑卒中、心肌梗死)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接受血运重建术前,PCI组与CABG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8.12±10.01)mm比(61.75±5.85)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3.57±9.41)%比(42.98±10.98)%]、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122.47±15.36)g/m2比(126.22±16.58)g/m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组术后6个月较术前LVEDd[(52.32±4.23)mm比(58.12±10.01)mm,P<0.05]、LVEF[(56.56±9.65)%比(43.57±9.41)%,P<0.05]和LVMI[(107.54±15.25)g/m2比(122.47±15.36)g/m2,P<0.05]显著改善。CABG组术后6个月较术前LVEDd[(53.65±3.72)mm比(61.75±5.85)mm,P<0.05]、LVEF[(57.70±10.65)%比(42.98±10.98)%,P<0.05]和LVMI[(109.43±14.35)g/m2比(126.22±16.58)g/m2,P<0.05]也显著改善。累积36个月随访发现,PCI组主要终点事件和MACE发生率高于CAB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2%比12.8%,χ2=0.29,P>0.05;12.4%比6.4%,χ2=2.22,P>0.05)。结论不同血运重建方法均显示术后6个月LVEF升高、LVMI降低,但在心功能、左心室重塑、主要终点事件以及MACE改善方面,CABG术与PCI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窄QRS波群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窄QRS波群的CHF患者行CRT治疗,观察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IDd)、6 min步行试验(6 MWD)、左心室收缩期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SD)和左室间隔和侧壁基底段收缩期达峰时间差(Ts)的变化情况。结果:CRT术程顺利,术后6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3.6±0.5)vs.(2.7±0.6)]、LVEF[(0.26±0.04)vs(0.32±0.08)]和6 MWD[(203±9.3)m vs.(343±11.3)m]明显改善(P<0.05);LVIDd[(73.9±5.4)mm vs(68.1±3.2)mm]、Ts-SD[(47.3±6.5)ms vs(34.2±7.8)ms]和Ts[(92.1±27.2)ms vs(64.4±8.5)ms]较术前均显著缩小(P<0.05)。结论:对于经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存在心室机械收缩不同步的窄QRS波群CHF患者,CRT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其心功能及临床症状,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有待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冠心病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IMR)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CABG+二尖瓣成形(MVP)两种手术方法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入排标准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1月,于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125例,随访时间12个月,根据手术方式分为CABG组和CABG+MVP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在院病死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EF、LVEDD、二尖瓣反流面积、随访期病死率、MACCE事件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内动脉使用率(69.9%vs. 57.1%,P0.05)、旁路移植支数[(3.05±0.66)vs.(2.95±0.59)支,P0.05]、悬红[(1.73±2.77)vs.(2.57±4.48)U,P0.05]、血浆[(139.7±300.8)vs.(190±375.63)mL,P0.05]、血小板[(0.31±1.31)vs.(0.24±0.7)U,P0.05]使用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ABG+MVP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CABG组[(348±87.1)vs.(236.79±65.3)min,P0.001]。两组在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vs. 9.5%,P0.05)。但CABG组IABP使用率(15.7%vs. 33.3%,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26.0(21.0,52.0)vs. 46(24.3,70.5)h,P0.05],ICU滞留时间[42.0(23.2,65.9)vs. 63.4(44.3,118.8)h,P0.05]、术后心房颤动(0 vs. 14.3%,P0.05)、二次开胸(1.2%vs. 9.5%,P0.05)、术后肾衰竭(1.2%vs. 9.5%,P0.05)、低心排发生率(3.6%vs. 19%,P0.05)、总住院时间[(11.1±4.3)vs.(13.8±6.6)d,P0.05]均低于CABG+MVP组。两组随访MACCE事件发生率(6.25%vs. 5.26%,P0.05)、病死率(6.25%vs. 5.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去死亡病例,对比两组超声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术后EF [(52.2±8.8)%vs.(50±9.8)%,P0.05]、术后LVEDD [(49.7±6.1)vs.(49.8±6.3)mm,P0.05]、术后二尖瓣反流面积[1.7(0,2.7)vs. 0.6(0,2.4)cm~2,P0.05]、随访EF [(56±8.8)%vs.(52.8±9.1)%,P0.05]、随访LVEDD [(49.8±5.6)vs.(50.9±5.6)mm,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1年期随访二尖瓣反流面积CABG+MVP组明显少于CABG组[2.4(1.3,3.6)vs. 0.8(0.4,2.2)cm~2,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行OPCABG治疗术后并发症少,中期疗效满意,或可作为此类患者一种可选的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功能的改善情况与合并QRS波碎裂的关系.方法 纳入2006年6月~2011年10月完全闭塞病变患者126例,根据入院时心电图的QRS波形态分为碎裂QRS波组(fQRS组,n=48)和无碎裂QRS波组(nfQRS组,n=78),分析两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有无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经PCI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 VI)减少,同时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也较前明显增加,但与nfQRS波组相比,fQRS波组患者LVEF [(54.04±3.11)% vs.(50.09±4.06)%,P<0.05]增加更明显,LVEDVI[(76.58士6.19)ml/m2 vs.(79.00±8.19)ml/m2,P<0.05]减少更明显,同时6分钟步行试验显示步行距离更长[(449.42±100.99)m vs.(439.60士84.46)m,P<0.05].结论 介入治疗能够改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患者心功能,而且合并fQRS波的患者较不合并fQRS波的患者改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医序贯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康复作用。方法入选2015年10月~2016年10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心血管病科明确诊断为AMI并行PCI的住院患者100例,男性66例,女性34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各50例。常规组患者PCI术后标准化药物治疗;康复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应用中医序贯疗法(服用中药茶饮+"中医导引操"),持续3个月。术后第6d、术后3个月测定6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术后24 h内及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冠心病中医症候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检测脑钠肽(BNP)以及血脂、肌酐等。结果与术后即刻比较,术后3个月两组心率、血脂、谷丙转氨酶以及BNP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3个月较术后24h内LVEDD、LVESD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后24 h内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LVEF提高,而康复组提高更明显[(61.07±6.31)%vs.(63.74±6.47)%];与术后第6d比较,术后3个月两组6MWT距离均增加,康复组增加更明显[(434.69±127.46)m vs.(503.26±84.97)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3个月测定的中医症候量表评分、SAS评分以及SF-36评分较术后24 h内测定的评分显著改善,而康复组改善更明显,[(10.17±3.94)分vs.(6.85±2.91)分]、[(34.31±5.37)分vs(31.11+3.76)分]、[(658.31±40.34)分vs.(694.09±33.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辅以中医序贯疗法,能更有效改善PCI术后AMI患者心率、心功能以及焦虑症状、中医症候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分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干预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EM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治疗的120例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分次PCI组(急诊PCI成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后3~7 d干预Non-IRA)和再次入院PCI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病变特征、住院期间并发症和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功能改善情况和MACE发生率。结果早期分次PCI组住院时间[(7.5±1.5)d vs.(11.5±2.3)d,P=0.02]及住院费用[(67658±30242)元vs.(79864±24980)元,P=0.04]低于再次入院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未增加住院期间并发症[11例(18.3%)vs.5例(8.3%),P=0.11]和院内MACE事件[4例(6.7%)vs.2例(3.3%),P=0.68]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时,早期分次PCI组心绞痛症状[(1.8±0.5)vs.(3.1±0.6),P=0.04]和心功能[(57.7±3.3)vs.(52.0±5.2),P=0.03]改善情况优于再次住院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CE事件发生率[(17.2%)vs.(10.5%),P=0.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分次PCI干预Non-IRA是安全可行的,降低了住院时间和费用,且未增加住院期间并发症和院内MACE发生率,患者短期预后不劣于再次住院PCI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室心尖起搏(RVAP)在保持左室结构和收缩功能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和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因房室传导阻滞住院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共39例患者,其中HBP组成功植入患者15例,RVAP组成功起搏器植入18例,随访观察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化。结果 HBP组NYHA心功能分级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P0.05),RVAP组NYHA心功能分级由术前平均1.4下降至2.5(1.4±0.7 vs.2.5±0.9,P0.001);HBP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前后LVEF、LVEDD变化无明显变化(P0.05),RVAP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LVEF显著降低[(58.3±6.3)%vs.(50.8±7.5)%,P=0.002],LVEDD显著增加[(43.1±4.6)mm vs.(53.3±7.9)mm,P0.001]。结论与传统右室心尖起搏相比,希氏束起搏对于收缩功能和左室舒张末内径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对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及临床预后的作用。方法 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电脑随机数字法分为Diver C.E.+PCI组(36例)和传统PCI治疗组(36例),对两组之间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TMP)血流]、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和临床结果(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12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Diver C.E.+PCI组与单纯PCI组比较,TIMI分级及TMP分级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肌酸激酶[(1486.6±73.7)U/L vs.(1835.9±84.5)U/L,P0.01]和肌酸激酶同工酶[(129.6±26.5)U/L vs.(246.8±29.3)U/L,P0.01]峰值明显降低;ST段回落幅度大(66.6%±29.3%vs.41.8%±33.6%,P0.01);近期左心室射血分数增高(57.9%±4.8%vs.52.3%±4.7%,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少[(48.6±5.8)mm vs.(56.6±5.3)mm,P0.01];两组住院期间均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有效的清除冠状动脉内血栓,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及术后心脏功能,并且不增加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对轻至中度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植入CRT或CRT除颤器(CRT-defibrillator,CRT-D)患者资料,观察和分析其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QRS间期和血浆脑钠肽浓度的变化。结果9例患者随访时间6~120个月,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与基线资料相比,经CRT或CRT-D治疗后,患者的QRS时限明显变窄[125 ms(110~140 ms)vs.150 ms(130~180 ms),P=0.007],NYHA分级明显改善[(1.78±0.83)级vs.(2.56±0.53)级,P=0.043],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42%(20%~50%)vs.30%(25%~35%),P=0.044],血浆脑钠肽浓度下降[85 pg/mL(35~890 pg/mL)vs.680 pg/mL(480~1 600 pg/mL),P=0.011],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明显提高[560 m(150~620 m)vs.280 m(180~400 m),P=0.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65 mm(56~82 mm)vs.55 mm(52~74 mm),P=0.172]。结论在规范化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基础上,CRT或CRT-D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两种血运重建方法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4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0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68例,女性132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CABG组(75例)和PCI组(225例)。术前造影检查冠状动脉受累情况、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记录住院期间死亡情况。术后6个月开始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随访2年。结果CABG组左主干、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病变比例均显著高于PC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ABG组单支病变、双支病变比例明显低于PCI组,2.67%vs.34.22%,2.67%vs.32.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ABG组三支病变比例为94.67%,明显高于PCI组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BG组平均血管病变支数高于PCI组,[(2.47±0.76)支vs.(1.49±0.50)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273例患者成功随访,随访率91.00%,其中CABG组67例,共随访(23.67±5.76)个月,PCI组206例,共随访(23.89±6.23)个月。CABG组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入院比例与PC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ABG组再次血运重建患者比例显著低于PCI组,1.49%vs.8.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复杂病变预后改善首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再次血运重建率低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左室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脑钠肽(BNP)与左室功能相关性。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锡山人民医院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97例,NYHA心功能分为Ⅱ~Ⅳ级,作为HF-PEF组。HF-PEF组按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3组,心功能Ⅱ级组(32例),心功能Ⅲ级组(37例),心功能Ⅳ级组(28例)。体检中心同期体检心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85例。两组均检测血清HCY及BNP,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室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E/A、E/E’等指标,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FPEF组HCY[(10.86±3.45)μmol/L vs.(32.84±8.51)μmol/L]升高,BNP[(200.55±100.30)pg/ml vs.(2310.52±235.50)pg/m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心功能Ⅱ级组比较,心功能Ⅲ级组和心功能Ⅳ级组HCY、BNP、LVMI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HCY与BNP呈明显正相关(r=0.713,P0.01)。LVMI与血清BNP、HCY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比为0.675、0.634,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F-PEF患者血清BNP、HCY与左室功能呈正相关,联合检测血清BNP对HF-PEF的诊断,严重程度、预后的预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