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重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它的致盲性和治疗上的困难性在于它的反复发作,从而引起角膜混浊。对其复发的研究已持续多年,动物实验研究证明,紫外线照射、电离子导入肾上腺素及6-羟基多巴胺、机械的、化学的、电的刺激、角膜手术、免疫抑制剂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均可引起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复发,临床观察也与动物实验研究相符。目前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有赖于今后从病毒的基因水平,宿主  相似文献   

2.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一种重要的致盲性眼病。它的致盲性和治疗上的困难性在于它的反复发作,从而引起角膜混浊,最终导致视力的丧失。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目前对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诊断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对于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却没有有效药物,这将有待于分子生物学、病毒学、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角膜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晰。本文针对该病的初次感染、潜伏、复发以及相应免疫应答相关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中药熏疗观察内蒙古呼和浩特铁路中心医院(010010)安丽娅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VK)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原发感染后,患者终身携带病毒,故多次复发,最终导致角膜瘢痕化、血管化等严重并发症。到目前为止尚缺乏有效的防止复发的措施。我们...  相似文献   

5.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眼科常见疾病,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率和致盲率均占角膜病首位。我院2001年2月~2004年10月以来,采用无环鸟苷及滴宁(重组人干扰素α1b滴眼液)联合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居角膜病致盲首位,是眼科医生面临的最具挑战的眼疾之一,正确诊断与治疗对其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阿昔洛韦和贝复舒联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角膜炎是眼科常见的眼表面疾病,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角膜炎症性损害。在我国已成为重要的致盲原因之一,居各种角膜病之首位。以往传统的治疗方法终因其病情顽固,容易复发,愈后视力较差的特点,使眼科医生不甚满意。近2年来,我院采用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西医治疗重症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采用治疗性角膜板层移植术结合中药治疗重症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28例。结果:所有病例植片均成活,除一例复发外,其余病例治愈,而且视力明显提高。结论:角膜板层移植术结合中药治疗重症活动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可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不但缩短病程,大大减少复发率,同时可明显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9.
阿昔洛韦及眼生素联合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眼科常见疾病,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为严重的致盲眼病,居角膜致盲首位,不及时治疗将损害视力,甚至导致失明。我院自1999年以来采用阿昔洛韦注射用药及眼生素注射液联合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999年  相似文献   

10.
单纯疱疹病毒角膜潜伏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应平  蔡如超 《眼科研究》1996,14(3):183-185
利用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14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其中10例为静止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10例非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病变及2例正常角膜组织中单纯疱疹病毒胸腺嘧啶核苷激酶基因(TK)部分序列进行扩增,发现在4例活跃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均显示出阳性扩增条带,而10例静止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中有8例显示出阳性扩增条带(占80%),非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病变及正常角膜组织中均未检出单纯疱疹病毒TK基因序列。表明角膜可能是单纯疱疹病毒在三叉神经节外形成潜伏感染的一个部位。  相似文献   

11.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实验室诊断技术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眼科杜鹃,徐杰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刘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是目前世界上主要致盲疾病之一,诊断主要依据角膜病变形态及临床症状。但由于其反复发作的特点常致病变不典型,造成诊断上的...  相似文献   

12.
刘钧 《临床眼科杂志》2011,19(4):312-312
单纯疱疹病毒角膜炎是一种致盲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局部及全身应用干扰素、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常用的方法。透明质酸钠(Sodium Hyalurinate)是乙酰氨基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的双糖重复单元构成的粘多糖类物质,其水溶液具有较强的粘弹性和润滑性,实验研究表明能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生长[1]。  相似文献   

13.
徐欣  张樱楠  骆非  潘志强 《眼科》2013,22(1):45-48
 目的  探讨通过穿透性角膜移植获取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病变角膜组织中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DNA的表达情况及意义。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2010年5-12月北京同仁医院因病毒性角膜炎角膜白斑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标本20例,圆锥角膜、大泡性角膜病变和角膜营养不良等非感染性角膜病变的角膜标本20例。方法  对角膜组织标本中HSV-1 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 主要指标  HSV-1 DNA的阳性率。结果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静止期患者角膜组织中12/20例(60%)检出HSV-1 DNA,非感染性角膜组织中6/20例(30%)检出HSV-1 DNA(χ2=3.64,P=0.057)。结论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静止期角膜组织多数表达HSV-1 DNA,角膜内潜伏病毒是引起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可能原因,正常人角膜也可能有HSV-1的DNA存在。(眼科,2013,22:45-48)  相似文献   

14.
单纯疱疹性角膜实质炎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裕钦  蔡如超 《眼科研究》1998,16(4):247-247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是最常见的感染性角膜炎,尤其是单纯疱疹性角膜实质炎致盲率很高,治疗方面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笔者观察治疗了65例单纯疱疹性角膜实质炎,随机分成两组,使用抗病毒药物,配合低浓度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  相似文献   

15.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是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erpessimplex virus type Ⅰ,HSV-1)感染引起的具有高复发率、高致盲率及难根治性特点的疾病,可导致角膜溶解、新生血管形成及溃疡穿孔,是目前角膜病中最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本文参考目前国内外实验研究时使用的各种HSK动物模型建模方法来进行综述,如建立原发感染模型的划痕法、环钻法、外植体培养法以及潜伏感染模型和诱导复发模型的建立方法.力求探索如何建立一种可靠的HSK动物模型,在为研究人类HSK发病机制、药物治疗和对比以及角膜移植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目前最严重的角膜病,成为主要致盲的眼病之一。近年来,由于多种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在治疗病毒性角膜炎方面取得了很好效果,但有些药物尚存在生产技术、精制提纯等问题,使普遍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本文使用空军大连医院提供的以天然丁香叶为原料精制而成的“病毒消”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  相似文献   

17.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感染引起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是全球性的致盲性眼病。病毒在眼表发生原发感染后,转运并终生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内,反复复发引起角膜病变。在对HSV潜伏机制方面的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病毒自身和宿主反应两方面共同调控了病毒的潜伏过程。近年来,嗜神经病毒的侵袭、免疫、潜伏复发等各方面的分子机制研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为HSK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将主要对HSV-1角膜初发感染后在三叉神经节内潜伏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并对目前HSK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变化及术后应用抗病毒药物预防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的疗效。方法: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合并白内障22例22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口服阿昔洛韦及滴用更昔洛韦凝胶;对照组仅给予滴用更昔洛韦凝胶。观察术后视力变化情况;分析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的情况。结果:术后6mo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视力均获得提高;治疗组无1例出现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对照组也仅有1例于术后6mo复发,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抗病毒药物的保护下,>6mo未复发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不是白内障的手术禁忌,白内障手术能有效改善HSK合并白内障患者的视力;仅滴用更昔洛韦凝胶亦能有效预防白内障术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9.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引起的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是角膜病中的主要致盲原因。因潜伏感染和反复发作而致盲。HSV-1可引起急性感染和潜伏感染。在潜伏期间HSV-1的基因表达和物理状态与在急性感染期间均不相同。在三叉神经节和角膜中发现病毒的基因组和特异的RNA转录,提示角膜中潜伏的HSV-1可能是复发的另一来源。复发是病毒可从港代感染状态激活后再进入溶细胞性感染或基因表达状态。潜伏感染时立刻早期(IE)基因停止转录。有观点认为IE基因转录可启动联级反应导致复发,另有观点认为是一系列的反应着积所致。彻底阐明HSV-1的潜伏和复发机制,是找到防止HSK反复发作而致盲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棘阿米巴性角膜炎误诊病例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Li S  Xie L  Shi W  Wang J  Wen Y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21-23,W004
目的:回顾性分析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其误诊原因,方法:对269例临床诊断为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细菌性角膜炎及不明原因感染性角膜炎患者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组织理切片标本进行回顾性研究,寻找漏诊的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病例,并根据其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图特点进行分析。结果:重新复查的病理切片中,发现漏诊棘阿米巴性角膜炎5例,误诊单纯疱疹性角膜炎3例,真菌性角膜炎及化脓性角膜炎各1例,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主要症状为角膜基质内环状浸润及放射性神经痛,5例曾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其中2例复发后再次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仍未能控制感染,最终摘除眼球,结论:棘阿米巴性角膜炎仍是我国角膜病致盲的主要原因,确诊后即应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