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周淑芳 《黑龙江医药》2005,18(3):234-234
2003—2004年,我们在儿童系统管理中,对辖区内散居儿童的缺血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药实践》2016,(12):909-911
目的:探讨婴幼儿缺铁性贫血与智能发育的关系。方法:选择儿童保健门诊查体的3~24个月龄婴幼儿72例,用自拟调查问卷进行一般情况调查;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生产的LH 750血细胞分析仪(五分类)进行血常规测定;用盖瑟尔发育诊断量表(GDS)进行智能测试。结果:贫血组的应物能、应人能DQ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值水平与应物能、应人能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5)。结论: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智能发育水平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世界范围内婴幼儿常见的营养缺乏病之一,主要发生在6个月~3岁的婴幼儿,又以6个月~1岁的婴幼儿发病最多。它对全身各组织器官有较大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及机体免疫力方面,对小儿将来的成长有诸多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5.
熊耀珍  何巍  陈牡蓉 《江西医药》2011,46(12):1101-1102
目的探讨婴幼儿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的发病原因。方法对近4年338例3个月-3岁IDA婴幼儿进行病因调查(包括生产史、喂养史、既往史)。结果纯母乳喂养、腹泻、呼吸道感染、添加辅食情况是IDA的相关因素。结论缺铁性贫血的婴幼儿针对发病因素尽早防治。  相似文献   

6.
戴兴芳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219-220
目的探讨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调查结果。方法选择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婴幼儿共1200例,年龄最小为3个月,最大年龄为3岁。其中6个月~1岁共365例,1岁~2岁共407例,2岁~3岁共428例。对本组体检婴幼儿进行抽血检测血常规。结果根据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本文1200例婴幼儿中,共有228例婴幼儿存在缺铁性贫血,本组1200例婴幼儿中,营养缺铁性贫血检出率为19.0%(228/1200)。其中6个月~1岁年龄段缺铁性发病率为28.7%,发病率最高;2岁~3岁年龄段缺铁性贫血发病率最低,为9.5%。结论婴幼儿时期容易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特别是1岁以内缺铁性贫血发病率最高,要对导致缺铁性贫血原因进行宣教,做好预防,有利于婴幼儿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婴幼儿缺铁性贫血(IDA)与性别、月龄、母亲贫血史的关系。方法本次研究中528例婴幼儿均为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进行保健体检的儿童,根据月龄进行分组,进行血常规与血清铁蛋白检测与问卷调查。结果男女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6个月组与7~12个月组婴幼儿男女性别组间血清血红蛋白(Hb)平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中7~12个月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最低,婴幼儿贫血发生的高发期为7-12个月。贫血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降低,25~36个月的婴幼儿Hb平均值与其他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结论婴幼儿IDA的发病以7~12个月为多发,母亲孕期贫血发病率较高,针对性预防对于婴幼儿IDA的预防和治疗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定量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 ,客观地反映了红细胞的大小的程度。我们对诊断为缺铁性贫血的 10 0例婴幼儿进行了 RDW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之间的关系及临床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与临床标本来源 :选自近年来入院经临床诊断为缺铁性贫血患儿 10 0例 ,年龄为新生儿~ 12岁 ,男 6 0例 ,女 40例 ,其中新生儿 2 5例 ,男 14例 ,女 11例。另采集12 0名经临床诊断无贫血指征的婴幼儿标本作正常对照。年龄为新生儿~ 12岁 ,男 90名 ,女 30名 ,其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在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中心近2年收治的89例缺铁性贫血患儿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将89例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补铁治疗和饮食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介入综合干预措施,比较两组血红蛋白水平、血细胞变化、贫血纠正率、生长发育情况及家长健康知识知晓率。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数量、红细胞压积和平均红细胞体积都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贫血纠正率、身长、头围和胸围都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家长健康知识知晓率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能有效提高患儿血红蛋白水平,纠正婴幼儿缺铁性贫血,促进婴幼儿健康发育生长,在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治疗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缺铁性贫血是儿童常见营养缺乏病之一,也是全世界婴幼儿患病和死亡的原因之一.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中度贫血(血红蛋白在80~100 g/L之间)就会抑制儿童语言和动作发育,直接影响到儿童的生长发育以及智力发育这种损伤通常是不可逆转的.由于有这种不可逆的可能性存在,因此,比起筛查和治疗来,预防的意义显然更为重要.因此,需要长期地开展相应措施并教育看护者预防和管理缺铁性贫血.方法 利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我所儿保门诊6~18月龄婴幼儿630例,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方法测量其血红蛋白含量.结果 本次调查发现缺铁性贫血64例,患病率为10.16%,通过实施干预措施,收到良效.结论 缺铁性贫血是儿童常见的营养缺乏病,干预措施可以通过提供铁利用率更高的多样化膳食、个体化补铁和有目标的膳食强化来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不同治疗方法。方法将120例缺铁性贫血婴儿分到四组进行治疗,其中A组为每日补铁组,B组为隔日补铁组,C组为每周补铁组,D组为强化食物补铁组,持续治疗3个月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1每日补铁组、隔日补铁组、每周补铁组和铁强化食物补铁方法均对婴儿缺铁性贫血有治疗效果,不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2每周补铁法与隔日、每日补铁法治疗效果也相当,但铁状态的改善弱于隔日和每日补铁疗法。3铁强化食物组依从性差,失访率高。结论每日补铁组与隔日、每周补铁组治疗效果相当。隔日补铁组治疗组患儿服药的依从性,易于被患儿和家长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而食用铁强化食品由于需要进食量大,易影响患儿奶量,依从性差,故不建议常规运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儿保门诊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病的情况以及原因。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儿保门诊的200例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200例婴幼儿患缺铁性贫血的原因。结果观察结果发现,导致婴幼儿患缺铁性贫血的因素有添加辅食不及时、反复腹泻、呼吸道感染、早产、体质量过低、母亲年龄以及孕晚期贫血等。并且不同的因素导致婴幼儿患缺铁性贫血的概率各有不同。数据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对婴幼儿进行定期的检查,同时加强对婴幼儿贫血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严格控制各种会引发缺铁性贫血的因素,有助于降低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概率,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儿童保健门诊中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患病情况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方法抽取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于本中心儿童保健门诊接受系统调查的1200例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年龄组,不同喂养方式下婴幼儿的患病情况。结果6个月~1岁的婴幼儿患病率最高,为24.5%;且与1~2岁以及2~3岁的患病率比较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贫血患者中轻度贫血占比最高,为77.1%,其次为中度贫血,为22.9%;不同喂养方式下,母乳喂养及人工喂养的发病率分别为20.8%、20.0%;不同辅食添加情况下添加不合格所造成的贫血发生率高于添加正常的婴幼儿,组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多发生于6个月~1岁,且多为轻度贫血,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喂养方式及家庭因素所致,及时进行纠正,可有效控制病情的恶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铁之缘片治疗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在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在我院儿保科门诊诊断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4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实验组给予铁之缘片,对照组给予葡萄酸亚铁口服液,两组连续使用14d后复查血红蛋白,观查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症状明显改善,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对照组大部分贫血症状也明显改善,血红蛋白也明显升高,但部分出现胃肠道反应而影响疗效。结论铁之缘片口服易于吸收,无胃肠反应及过敏性反应,保证了临床疗效。对照组部分出现胃肠道反应,个别出现明显呕吐,无法继续服用而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铁性贫血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洁  郭军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3):3503-350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在缺铁性贫血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7年1月我院儿科门诊就诊并确诊为IDA的患儿40例为观察组,取同期于我院儿保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40例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行HP感染检查。病例组的HP感染阳性患儿进一步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行抗HP加铁剂治疗,乙组行单纯铁剂治疗。结果:(1)病例组儿童中确诊为HP感染的有21例,阳性率为52.5%;对照组确诊为HP感染的有12例,阳性率为15%,二者经χ2检验,P<0.05。(2)两组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值经t检验,P<0.05,且甲组各指标的差值大于乙组,表明甲组的疗效优于乙组。结论:HP感染是IDA的病因之一,临床上对于确诊的IDA患儿应进一步行HP感染检查,以利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患者体内缺铁进而引起血红蛋白合成量降低,该病的临床表现为体内血清蛋白明显减少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其易感年龄段主要集中在0.5~3岁~([1])。有研究表明~([2]),目前该病在我国婴幼儿群体中的患病率在10.7%~47.1%,尤其是1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最高。从长期的临床实践来看~([3]),该病会诱发小儿患上反复性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右旋糖酐铁配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疗效。方法将诊断为轻、中度缺铁性贫血的门诊患儿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右旋糖酐铁;醒脾养儿颗粒,对照组口服硫酸亚铁及维生素C。结果两组比较,治疗组依从性更好(P〈0.01);轻度贫血组、中度贫血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旋糖酐铁;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有较高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的相关因素,提出预防措施,从而有效降低贫血发病率。方法检测该院门诊保健的120例婴幼儿(≤3岁)外周血常规,并对孕晚期贫血、喂养史、辅食添加、出生体重、是否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及腹泻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0例婴幼儿中共有26例(21.7%)确诊为贫血。在<1岁、1~2岁及2~3岁患儿中贫血发病率逐渐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晚期贫血、喂养方式、辅食添加、出生体重、反复呼吸道感染及腹泻与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显著相关(P <0.05)。结论孕晚期贫血、喂养方式、辅食添加、出生体重、是否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及腹泻是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应提倡母乳喂养,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低体重儿的出生,加强儿童系统保健和健康教育,有助于减少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性。方法将75例确诊Hp阳性缺铁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硫酸亚铁+维生素C(VC)治疗,B组给予硫酸亚铁+维生素C+抗Hp治疗,C组单用抗Hp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3个月时血红蛋白含量变化及幽门螺杆菌根治效果。结果治疗后A、B组及组间血红蛋白不同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血红蛋白量较治疗前均有提高,且治疗后相同时间点B组血红蛋白量提高较A组明显(P<0.05),C组血红蛋白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Hp感染是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之一,对Hp阳性的缺铁性贫血患者,在铁剂治疗贫血的同时,联合根治Hp较单独根治Hp纠正贫血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