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传统的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依赖于解剖标志辨识和术者的经验,即使有经验的脊柱外科医生也存在着置入螺钉位置不佳的可能。计算机导航系统可为椎弓根钉置入提供实时多平面图像,提高置入准确率。腰椎是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最常见的应用部位之一,国内外尚无专门比较腰椎导航下置钉与徒手置钉的文献报道。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在腰椎椎弓根钉置入技术中的准确率及应用价值,并与徒手置钉进行对比。方法:纳入1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联合椎间或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2组,导航组90例,徒手置钉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椎弓根钉置钉时间、置钉准确率、穿出率、神经血管损伤发生率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与结论:导航组共置入椎弓根钉480个,平均椎弓根钉置入时间(8.0±2.5)min,准确率为80.4%(386/480);徒手置钉组共置入椎弓根钉514个,平均椎弓根钉置入时间(3.0±1.0)min,准确率为84.4%(430/514)。经统计学分析,导航组患者置钉时间显著长于徒手置钉组(P〈0.01)。在置钉准确率、螺钉穿出率、神经血管损伤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在腰椎椎弓根置入内固定手术中,与徒手置钉相比,计算机导航在置钉准确率方面无明显优势,在置钉时间方面明显长于徒手置钉,计算机导航对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2.
探讨徒手置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不同置钉角度的置钉偏差及不同置钉偏差的风险.方法:38例脊髓型颈椎病或颈椎外伤的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或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同时,徒手置入C3-7颈椎椎弓根钉行内固定,对术后复查的CT片进行测量,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及相关症状,评价分析螺钉不同的内倾角对椎弓根内、外壁的穿出风险.结果:38例患者共徒手置入232枚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患者手术后无头晕、头痛等症状,4例患者出现一过性C5神经根麻痹,保守治疗痊愈,其余患者神经症状无加重,CT测量颈椎椎弓根螺钉的平均内倾角为(40.15±5.24)°,85.3%的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椎弓根的上、下、内、外四壁均完整未穿透.螺钉内倾角< 20°者,无穿出椎弓根内壁的情况发生,但有可能穿出椎弓根外壁;螺钉内倾角大于50°者,无螺钉穿出椎弓根外壁、穿出椎体侧前方或侵入推动脉孔的情况发生,但有可能穿出椎弓根内壁.结论:徒手置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绝大多数情况下能达到安全有效地置钉,不易出现偏差,螺钉的内倾角介于30 ~ 50°时,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将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应用于儿童脊柱损伤治疗中,儿童胸椎椎弓根细小,解剖结构变异大、毗邻关系复杂,如将以成人数据为依据的椎弓根螺钉技术简单地应用于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儿童,手术风险极大,提高置钉的准确性和降低失误率成为儿童椎弓根内固定技术能否深入开展的关键所在。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型技术为儿童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提供一种个性化、精确化的定位方法。方法:对4例儿童尸体标本CT 扫描后将原始数据利用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将标本随机分为2组:一组采用传统椎弓根内固定法,另一组采用逆向工程原理及快速成型技术设计并制造出个体化导航模板,利用个体化导航模板在标本上辅助置入腰椎椎弓根螺钉,随后分别根据CT 扫描评价椎弓根螺钉置钉位置。结果与结论:传统椎弓根内固定法置钉准确率为58%;而个体化数字导航模板法的置钉准确率为81%,置钉成功率优于传统手术组,且经过卡方检验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儿童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充分体现了置钉个体化原则,为儿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家麟 《中国临床康复》2011,(22):4046-4050
背景:在日臻成熟的椎弓根螺钉应用技术中,仅满足于将螺钉置入椎弓根中是不够的,而是应根据骨折复位固定要求寻求最佳置钉通道。目的:验证经椎弓根内固定个体化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前X射线片和CT片进行个体化矢状面及水平面椎弓根螺钉置入角、椎弓根横径、间距、钉道深度、椎体前后高、脊柱后凸角及椎管前后径测量,确定胸腰段椎弓根钉道个体优化置钉和复位的安全范围。术中结合解剖定位标志,C臂X射线机监控置钉并复位骨折椎体,确定复位结果。结果与结论:置钉位置良好,角度及深度适中,内固定后骨折椎体复位高度、后凸角及椎管面积改善(P〈0.01)。经2~26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提示在胸腰段椎弓根钉道个体化影像测量安全范围内,优化置入椎弓根钉和复位是保证置钉内固定安全和椎体骨折复位合理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在日臻成熟的椎弓根螺钉应用技术中,仅满足于将螺钉置入椎弓根中是不够的,而是应根据骨折复位固定要求寻求最佳置钉通道。目的:验证经椎弓根内固定个体化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前X射线片和CT片进行个体化矢状面及水平面椎弓根螺钉置入角、椎弓根横径、间距、钉道深度、椎体前后高、脊柱后凸角及椎管前后径测量,确定胸腰段椎弓根钉道个体优化置钉和复位的安全范围。术中结合解剖定位标志,C臂X射线机监控置钉并复位骨折椎体,确定复位结果。结果与结论:置钉位置良好,角度及深度适中,内固定后骨折椎体复位高度、后凸角及椎管面积改善(P<0.01)。经2~26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提示在胸腰段椎弓根钉道个体化影像测量安全范围内,优化置入椎弓根钉和复位是保证置钉内固定安全和椎体骨折复位合理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有限元模型来对比分析6钉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骨折时,不同方式的伤椎置钉对腰椎和椎弓根螺钉的影响。方法建立L1~L5的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L3椎体的不稳定性骨折模型,并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对其进行四种不同方式的置钉固定:A组正常对照;B组水平短钉;C组水平长钉;D组斜向长钉;E组斜向短钉。对其施加约束和载荷,模拟腰椎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生理及左右旋转状态下,椎体的轴向位移,椎体的弯曲角度,椎弓根螺钉的最大应力情况。结果将四个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的骨折腰椎模型与正常腰椎模型对比得出:骨折腰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固定后,其稳定性有了很大提高(P<0.05)。四个骨折组组间相比:四组轴向位移及弯曲角度差别不大(P>0.05);在前屈及后伸状况下,斜钉D、E组的椎弓根螺钉的最大应力较水平置钉B、C组更小(P<0.05)。结论经伤椎斜向下固定治疗腰椎骨折可以避免应力集中,从而能更有效地预防内固定断裂、退钉等内固定失效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跨伤椎置钉和经伤椎置钉治疗A型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胸腰椎骨折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患者23例,按手术方法分为A组(跨伤椎置钉组)11例和B组(经伤椎置钉组)12例。手术前后测量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局部后凸角。结果所有椎弓根螺钉均顺利植入,螺钉位置及内固定稳定性良好。两组椎体高度和后凸角均改善(P0.05),B组后凸角矫正程度优于A组(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结合经伤椎置钉,矫正后凸畸形的短期效果优于单纯内固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胸腰段椎弓根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中的作用,寻找一种个体化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方法。方法:选择1999-02/2006-03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T12和/或L1段骨折患者59例,行螺旋CT检查及图像三维重建,重建结束后,得到胸腰段标本的三维图像,通过旋转和切割进行图像处理并测量,模拟出T11~L2的椎弓根形态,根据CT测量椎弓根的实际投照点进行调整,即横断面上椎弓根轴线与矢状位上椎弓根轴线的交点,在确定进钉点时选择下关节突为参照物,选用合适直径的螺钉进行植钉,植入螺钉后,连接棒或板系统。结果:262个椎弓根行植钉术,242个完全在椎弓根内,仅有20个螺钉穿透椎弓根皮质。术后平均随访16.1个月,均无临床并发症的发生,Frankel平均增加1.4级。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断钉(3枚),1例患者出现断棒,所植入的螺钉与机体生物相容性好,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利用三维CT测量的数据辅助,严格按照个体化的椎弓根的轴线方向植钉,在置钉时应考虑到螺钉本身直径的因素,可以提高植钉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自椎弓根螺钉应用于胸椎内固定手术,因其固定和矫形方面的独特优势,如今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胸椎解剖和比邻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胸椎置钉方法研究和改进一直是脊柱外科医师研究的重点,从早期的徒手置钉技术、X线影像辅助技术到现在的术中三维CT实时导航技术,极大提高了胸椎置钉准确率。本文就胸椎解剖特点、置入点选择及置入方法和相关的辅助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中上胸椎矫形固定以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三维稳定性最佳,效果最好,但由于胸椎椎弓根解剖上较腰椎窄细,且胸椎管内是脊髓,内固定的难度和风险较高。目的:分析中上胸椎后路半椎弓根入路置钉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后路半椎弓根入路置钉固定治疗中上胸椎疾病患者58例,在T1~T2可应用直径4.5mm、长度30mm的螺钉,T3~T8应用直径5.0~6.0mm、长度35~40mm的螺钉,螺钉直径均在4.5mm以上。结果与结论:置钉固定后胸椎X射线片及CT显示,无螺钉进入椎管内,脊柱序列恢复良好,无内固定松动及断钉等并发症发生;置钉后无脊髓损伤加重及感染等并发症。患者生活完全恢复,疼痛消失16例;不全性和完全性截瘫46例日常生活能够自理,胸背部疼痛消失,无后凸畸形。表明中上胸椎半椎弓根入路置钉技术选用较粗、较长螺钉置入内固定效果可靠,安全,且进钉技术相对简单,易于掌握,可作为中上胸椎后路内固定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中上胸椎矫形固定以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三维稳定性最佳,效果最好,但由于胸椎椎弓根解剖上较腰椎窄细,且胸椎管内是脊髓,内固定的难度和风险较高。目的:分析中上胸椎后路半椎弓根入路置钉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后路半椎弓根入路置钉固定治疗中上胸椎疾病患者58例,在T1~T2可应用直径4.5mm、长度30mm的螺钉,T3~T8应用直径5.0~6.0mm、长度35~40mm的螺钉,螺钉直径均在4.5mm以上。结果与结论:置钉固定后胸椎X射线片及CT显示,无螺钉进入椎管内,脊柱序列恢复良好,无内固定松动及断钉等并发症发生;置钉后无脊髓损伤加重及感染等并发症。患者生活完全恢复,疼痛消失16例;不全性和完全性截瘫46例日常生活能够自理,胸背部疼痛消失,无后凸畸形。表明中上胸椎半椎弓根入路置钉技术选用较粗、较长螺钉置入内固定效果可靠,安全,且进钉技术相对简单,易于掌握,可作为中上胸椎后路内固定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尹华  赵银必 《中国临床康复》2011,(22):4040-4045
背景:目前各种下颈椎椎弓根置钉方法的准确率报道不一,特别是国内常用的椎板部分切除置钉法、Abumi法、管道疏通法缺乏比较。目的:探讨下颈椎(C3-7)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可行性,比较椎板部分切除置钉法、Abumi法、管道疏通法在置钉满意率、出血量、置钉时间、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方法:选择60例需颈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下颈椎疾患病例,随机分成3组,各置入椎弓根螺钉80枚,分别采用椎板部分切除置钉法、Abumi法及管道疏通法。术中计算各方法置钉时间、出血量;出院前观察置钉满意率及在颈椎椎弓根四壁损伤例数的构成比;比较C3-7每一节段的椎弓根外侧壁损伤发生率。结果与结论:椎板部分切除组、Abumi组及管道疏通组置钉时间依次递减(P〈0.05),置钉满意率依次递增(P〈0.05)。3组间置钉出血量及颈椎椎弓根四壁损伤例数的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椎弓根损伤好发生于外壁。C4、C5节段外壁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C3、C6、C7。提示管道疏通法在经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常规置钉法中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各种下颈椎椎弓根置钉方法的准确率报道不一,特别是国内常用的椎板部分切除置钉法、Abumi法、管道疏通法缺乏比较。目的:探讨下颈椎(C3~7)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可行性,比较椎板部分切除置钉法、Abumi法、管道疏通法在置钉满意率、出血量、置钉时间、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方法:选择60例需颈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下颈椎疾患病例,随机分成3组,各置入椎弓根螺钉80枚,分别采用椎板部分切除置钉法、Abumi法及管道疏通法。术中计算各方法置钉时间、出血量;出院前观察置钉满意率及在颈椎椎弓根四壁损伤例数的构成比;比较C3~7每一节段的椎弓根外侧壁损伤发生率。结果与结论:椎板部分切除组、Abumi组及管道疏通组置钉时间依次递减(P<0.05),置钉满意率依次递增(P<0.05)。3组间置钉出血量及颈椎椎弓根四壁损伤例数的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椎弓根损伤好发生于外壁。C4、C5节段外壁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C3、C6、C7。提示管道疏通法在经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常规置钉法中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4.
背景:颈椎椎弓根解剖结构变异大,周围毗邻重要神经血管,若置钉偏差可能损伤周围的神经血管,因此提高下颈椎椎弓根置钉的准确性是根内固定技术成功的关键所在.目的:探索CT多平面及三维重建条件下颈椎椎弓根置钉减少偏差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下颈椎椎弓根置钉的颈椎椎弓根疾病(椎弓根正常)患者12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52枚,分为CT多平面和三维重建下置钉的螺旋CT组,以及X射线透视引导下置钉的X射线透视组,对比分析2种方法置钉的准确性.结果与结论:螺旋CT组患者置入的28枚椎弓根螺钉中,螺钉位置满意的一类螺钉27枚(96%),二类螺钉1枚;X射线透视组患者置入的24枚螺钉中,一类螺钉21枚(88%),二类共3枚,螺旋CT组置钉准确率明显高于X射线透视引导组(P<0.05).提示CT三维重建条件下颈椎椎弓根置钉准确率高、立体感强,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骶2椎弓根钉内进钉固定拧紧力与骶骨的应变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背景:国内外学者对骶骨骨折术式和骶2椎弓根钉固定方法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对于骶2椎弓根钉固定螺钉拧紧力及在最大螺钉拧紧力作用下骶骨不同部位的应变分布规律研究少见报道.目的:研究骶2椎弓根钉固定拧紧力与骶骨应变分布,为临床骶2椎弓根钉固定术提供生物力学参数.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8-08在吉林大学力学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取自正常国人新鲜尸体4具,均为男性,年龄25-30岁,由白求恩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方法:取正常国人新鲜尸体骶骨标本,以椎弓根钉内进钉方法固定于骶2椎弓根,以小型力传感器与椎弓根钉固定装置连接测量椎弓根钉的拧紧力,同时以动静态电阻应变仪对预先黏贴在4个椎弓根螺检固定边缘部位和骶骨不同部位的应变片进行应变电测量.1号进钉点位置为左侧第一骶后孔下缘最低点,2号进钉点位置为右侧第一骶后孔下缘最低点,3号进钉点为左侧第一骶后孔连线与骶外侧嵴的交点,4号进钉点为右侧第一骶后孔连线与骶外侧嵴的交点.主要观察指标:椎弓根螺钉最大拧紧力和骶骨各测点应变分布值.结果:内进钉1号螺钉拧紧力为(68.7±7.8)N,2号螺钉拧紧力为(81.1±5.6)N,3号螺钉拧紧力为(56.9±4.6)N,4号螺钉拧紧力为(57.5±6.5)N.应变电测量最小应变发生在1号螺钉8号测点应变为(18.6±2.6)×10<-6>,最大应变发生在2号螺钉2号测点应变为(92.6±6.4)×106.结论:骶2椎弓根钉术式符合生物力学原理.  相似文献   

16.
背景:模拟骶骨骨折S2椎弓根钉外进钉固定拔出力与在拔出椎弓钉时的应变电测分析鲜有报道。目的:测量S2椎弓根外进钉固定拔出力与骶骨应变分布,为临床提供生物力学参数。方法:取正常国人新鲜尸体骶骨标本,以椎弓根钉外进钉方法固定于S2椎弓根,以小型力传感器与椎弓根钉固定装置连接测量椎弓根钉的拔出力,同时以动静态电阻应变仪,对预先粘贴在4个椎弓根螺栓固定边缘部位和骶骨不同部位的应变片进行应变电测量。1号进钉点位置为左侧第1骶后孔下缘最低点,2号进钉点位置为右侧第1骶后孔下缘最低点,3号进钉点为左侧第1骶后孔连线与骶外侧嵴的交点,4号进钉点为右侧第1骶后孔连线与骶外侧嵴的交点。测量椎弓根螺钉最大拔出力和骶骨各测点应变值。结果与结论:外进钉1号螺钉拔出力为(399.0±7.2)N,2号螺钉拔出力为(281.0±5.2)N,3号螺钉拔出力为(196.0±4.3)N,4号螺钉拔出力为(220.1±4.6)N。应变电测量最小应变发生在2号螺钉8号测点,应变为(13.5±1.1)με;最大应变发生在1号螺钉1号测点,应变为(96.8±6.5)με。提示S2椎弓根钉外进钉固定方法符合生物力学原理。  相似文献   

17.
背景:关于椎弓根螺钉植入定位导向技术的研究成为影响置钉成功率的重要因素。目的:探讨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技巧及在基层普及腰椎骨折椎弓根固定的可行性。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探讨不同方法治疗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个体化定位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纳入与腰椎椎弓根钉螺进钉点相关的文章,以24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了讨论。结果与结论:椎弓根螺钉植入3步为定位、定向、定深。定位有Roy-Camille法、Weinstein法、Mager法和Louis法。定向分矢状面角和水平面角。定深临床实践表明椎弓根螺钉占据椎体的80%时较为适宜。以椎板边缘对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个体化定位方法是可行和可靠的、创伤小、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18.
骶骨S2椎弓根外进钉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模拟骶骨骨折S2椎弓根钉外进钉固定拔出力与在拔出椎弓钉时的应变电测分析鲜有报道。目的:测量S2椎弓根外进钉固定拔出力与骶骨应变分布,为临床提供生物力学参数。方法:取正常国人新鲜尸体骶骨标本,以椎弓根钉外进钉方法固定于S2椎弓根,以小型力传感器与椎弓根钉固定装置连接测量椎弓根钉的拔出力,同时以动静态电阻应变仪,对预先粘贴在4个椎弓根螺栓固定边缘部位和骶骨不同部位的应变片进行应变电测量。1号进钉点位置为左侧第1骶后孔下缘最低点,2号进钉点位置为右侧第1骶后孔下缘最低点,3号进钉点为左侧第1骶后孔连线与骶外侧嵴的交点,4号进钉点为右侧第1骶后孔连线与骶外侧嵴的交点。测量椎弓根螺钉最大拔出力和骶骨各测点应变值。结果与结论:外进钉1号螺钉拔出力为(399.0±7.2)N,2号螺钉拔出力为(281.0±5.2)N,3号螺钉拔出力为(196.0±4.3)N,4号螺钉拔出力为(220.1±4.6)N。应变电测量最小应变发生在2号螺钉8号测点,应变为(13.5±1.1)με;最大应变发生在1号螺钉1号测点,应变为(96.8±6.5)με。提示S2椎弓根钉外进钉固定方法符合生物力学原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置钉定位装置在经皮椎弓根置钉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术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30例,根据不同定位方法进行分组,试验组15例,采用经皮椎弓根定位装置定位,对照组15例,应用克氏针进行定位,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数量均为60枚。比较2组使用C臂机X线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及螺钉穿破椎弓根比例。结果试验组C臂机X线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2组椎弓根穿破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术中,经皮椎弓根定位装置的应用虽不能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可以减少术中C臂机X线透视次数及缩短手术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关于椎弓根螺钉植入定位导向技术的研究成为影响置钉成功率的重要因素.目的:探讨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技巧及在基层普及腰椎骨折椎弓根固定的可行性.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探讨不同方法治疗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个体化定位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纳入与腰椎椎弓根钉螺进钉点相关的文章,以24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了讨论.结果与结论:椎弓根螺钉植入3步为定位、定向、定深.定位有Roy-Camille法、Weinstein法、Mager法和Louis法.定向分矢状面角和水平面角.定深临床实践表明椎弓根螺钉占据椎体的80%时较为适宜.以椎板边缘对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个体化定位方法是可行和可靠的、创伤小、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