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16例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临床特点,并行脊髓和(或)颅脑MRI检查,早期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针对性功能锻炼,并随访3~6个月。结果 16例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麻痹患者中,单侧下肢瘫12例,双下肢瘫2例,四肢瘫1例,单侧上肢瘫1例。患儿以单侧下肢瘫为主,大部分患儿表现为轻瘫。脊髓MRI检查,病变以胸12腰1为主,可见长T1、T2异常信号。下肢瘫痪恢复较快,四肢瘫、上肢瘫恢复较慢,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有效促进功能恢复。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促进受损的神经功能早日恢复,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致急性弛缓性麻痹的神经电图特点。方法对50例手足口病致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进行常规肌电图和神经电图检查,分析其神经电图的异常形式及特点。结果手足口病致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神经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的下降,个别可伴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的轻度减慢,其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检测未见异常。结论手足口病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变多累及脊髓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其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轴索变性。  相似文献   

3.
肠道病毒71型(EV71)是引起学龄前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最常见的致病病毒[1]。感染后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少数患儿会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并发症[2]。病程进展通常较快,常见病变为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麻痹和脑干脑炎,严重者会导致患儿的死亡[3]。由于该病毒对于医疗保健系统带来的巨大影响,EV71病毒在手足口病中致病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以发热、手足皮疹及口腔疱疹为主要特点的感染性疾病,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5岁以下儿童为易感人群,感染高峰在夏秋季节。大多数预后良好,但少部分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急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严重可致死亡。随着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消灭,EV71已然成为目前最普遍的嗜神经性的肠道病毒,尚无有效的治疗及预防方法,已经成为整个亚太地区公共卫生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5.
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肠道病毒71型(EV71)是一种高度嗜神经肠道病毒,是手足口病(HFMD)的主要传染源之一[1],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多数EV71感染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重症可引起无菌性脑膜脑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AFP)急性肺水肿、肺出血和心肌炎等.自2008年3月以来,我国各地区相继出现了EV71感染疫情,导致部分婴幼儿死亡和致残,其来势凶猛,病死率高.2008年5月至2008年7月,我科收治了6例危重手足口病(EV71)患儿,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总结诊治要点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46例EV71感染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儿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年龄分布以小于3岁的婴幼儿为主,均有发热及皮疹,部分患儿有呼吸、循环系统异常体征,46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脑实质损伤表现,尽早治疗可改善危重症患儿症状,治愈或好转42例(91.3%),死亡4例(8.7%).结论 EV71感染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与脑实质受累部位有关,其中脑干损害致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病情最为凶险,及早发现危重病例并予积极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患儿病情发展快,易发生死亡。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8.
<正>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较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菌主要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其中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为了解临猗县手足口病流行情况,将2013年临猗县手  相似文献   

9.
鲍安珍 《贵州医药》2010,34(8):763-765
手足口病是近几年临床较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是由柯萨奇A16及EV71型肠道病毒感染后引起的皮肤粘膜损害,每年的春夏季是此病的高发季节。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皮疹或疱疹,少数患儿可并发心肌炎、神经性肺水肿、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无菌性脑膜脑炎、脑炎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3岁以内占86.42%;发热及皮疹100%,不典型皮疹38.46%,尤其要重视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多伴有易惊,呕吐,嗜睡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EV71感染比例较大;脑脊液检查提示无菌性脑膜炎;及时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李红梅 《中国药房》2014,(22):2059-2061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人血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重症手足口病(HFMD)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的疗效。方法:46例重症HFMD合并AFP患儿按随机抽签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3例。在均接受干扰素、甘露醇、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及对症支持等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同时给予IVIG治疗,2 g/(kg·d)×5 d。对两组患儿体温、瘫痪肢体肌力、精神状况、皮疹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52.17%、17.39%(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发热持续时间分别为(1±0.97)d、(3±1.08)d,精神恢复时间分别为(3±1.09)d、(5±2.74)d,患肢肌力恢复时间分别为(72±12.22)d、(119±15.05)d,三大主要症状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IVIG治疗重症HFMD合并AFP,能减轻患者症状、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HFMD)合并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的临床特点.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郑州市儿童医院康复中心收治的HFMD合并AFP患儿79例,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神经电生理、综合康复治疗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侧上肢瘫痪29例,单侧下肢瘫痪26例,单侧肢体瘫痪7例,双下肢瘫痪11例,四肢瘫痪6例.影像学检查结果示病变多位于第2~7颈椎和(或)第12胸椎至第1腰椎.周围神经功能检查结果示上、下肢神经损伤最多.经过综合康复治疗后,瘫痪预后下肢好于上肢,单下肢好于双下肢,四肢瘫痪者预后最差.结论:对于HFMD合并AFP患儿,进行MRI和周围神经功能检测可对其病变程度和范围进行早期预测及评估,以便及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减少瘫痪的发生,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牛黄解毒散辅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口腔溃疡5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牛黄解毒散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口腔溃疡的疗效.方法 将10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手足口病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溃疡面涂抹牛黄解毒散,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6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均无不良反应.结论 局部涂抹牛黄解毒散有助于小儿手足口病口腔溃疡面的愈合,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4期)的临床特点、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对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诊断和治疗的危重症手足口病(4期)17例患儿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及随访。结果17例患儿年龄(19.8±11.1)月,入院时病程(3.180±0.834)天。其中EV71感染15例,COA16感染2例。影像学检查:头颅MRI阳性6例,头颅CT阳性2例,脊髓MRI阳性2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示脑干受损14例。治疗上丙种球蛋白及甲基强的松龙免疫支持,维持血压、血糖及内环境稳定,行呼吸机支持治疗及头部亚低温治疗。家长放弃治疗后死亡5例(放弃时间分别为入院后1、3、7、30、50天)。出院时完全治愈4例,遗留斜视(外展神经损伤)3例,面瘫(面神经损伤)2例,吞咽功能障碍(舌咽神经损伤)2例,肢体活动功能障碍4例。结论手足口病为EV71感染多见,病情进展迅速,年龄为1—3岁为多,经积极综合治疗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广州市9482例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肠道病毒病原学分型情况,为医疗机构防控手足口病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手足口病病例的三间分布及病原学分型情况,用Excel2007和SPSS 13.0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2008年4月至2011年12月,研究单位报告的手足口病患儿逐年增加,累计报告9482例,5岁以下的儿童占94.1%,男女比例1.53∶1;手足口病的高发期为每年的4-7月,正好是广州的梅雨季节,9-10月出现一次小高峰;共检测手足口病标本7344份,肠道病毒分离阳性的共6892份,阳性检出率为93.85%,其中EV71型、Cox A16型、其他肠道病毒分别占25.79%(1894例)、32.27%(2370例)及35.78%(2628例).结论 各级医院的儿科应继续重视手足口病的监测管理,在每年手足口病高发时期(夏秋季),做好手足口病的知识宣教,各级部 门做好对重点人群(5岁以下儿童)的保护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16.
重症手足口病52例治疗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诊治过程中的经验体会,以提高对该病救治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4月~11月收治的5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早期临床表现、治疗要点及转归。结果 52例重症患儿中无并发症者14例,并发支气管肺炎12例,并发脑炎20例,脑脊髓炎2例,神经源性肺水肿1例,肺出血1例,急性迟缓性麻痹2例。52例重症患儿中最终死亡3例,其中1例因脑脊髓炎并发脑疝而死亡,1例因神经源性肺水肿死亡,1例因肺出血死亡。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在疾病早期有共同的临床特点,如能在神经系统受累早期识别并处理,能防止患儿向危重症发展,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聊城地区手足口病(HFMD)的病原构成及临床特点。方法采集2010年6月聊城地区240例HFMD患者(包括23例重症患者)咽拭子并提取病毒RNA。采用real—timeRT—PCR方法,以肠道病毒5’UTR区通用引物及探针对病毒RNA进行初步筛查,初筛阳性标本进一步采用CA16及EV71VP1区特异性引物及探针进行型别鉴定。结果普通患者EV71阳性143例、CA16阳性6例、其他肠道病毒阳性21例;重症患者中EV71阳性率达82.6%(19/23),CA16感染未见引起重症。结论聊城地区HFMD患者以1~3岁儿童为主,男性高发于女性,农村高发于城市;HFMD的病原包括EV71、CA16及其他肠道病毒,主要病原为EV71,且EV71感染容易引起重症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惠州市手足口病流行期间(2009—2010年4—10月)的病原学特征及流行病学规律,为科学制定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09—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共收集578份疑似手足口病标本,用荧光定量RT—PCR法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型、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定量分型。结果578例被检测患儿中406例为肠道病毒阳性,阳性率为70.24%;EV71阳性208份,检出率为35.99%;CoxA16阳性145份,检出率为25.09%;手足口病2009年以CoxA16流行为主,2010年以EV71流行为主。手足口病重症病例EV71阳性率为81.55%。手足口病发病以幼儿为主,主要集中在4岁以下儿童,占83.91%。结论手足口病在不同时期的肠道病毒感染往往呈现不同的流行特点,年龄小于3岁的EV71阳性手足口病患儿已成为重症病例的危险因子。及时、持续地开展手足口病病原学调查,预测其流行规律,有助于更好的制定其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