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腹部严重创伤者病情复杂,多伴有多发伤,尤其是合并代谢性酸中毒、低温、凝血功能障碍时难以承受较长时间的手术,即使手术成功,死亡率还是很高。1983年Stone等报道17例腹部严重创伤患者采用早期简化手术、复苏、再次确定性手术即损伤控制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DCO)后12例存活;而经常规处理(一次性确定手术)的对照组14例患者仅1例存活。这一里程碑性的报道开创了采用损伤控制原则、实施分期手术来救治严重创伤患者的方法。绍兴第二医院采用该原则治疗了7例严重腹部创伤的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多发伤治疗进展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损伤控制 (damagecontrol,DC)与损伤控制外科 (damagecontrolsurgeny,DCS)理念应用于多发伤的综合治疗 ,是近年来提高严重多发伤病人抢救成功率的有效尝试之一。一、DC与DCS概念的形成及拓展Stone、Strom与Mullins[1 ] 于 1 983年在Ann Surg上撰文率先提出了DC的初步概念。作者回顾性总结了剖腹过程中具有严重出血潜质的 31例创伤患者的救治经验。采用常规血液置换、详尽手术、关闭腹腔并行引流的最初 1 4例病人中仅存活了 1例。随后的 1 7例病人以尽可能快的速度结束剖腹探查 ,以避免进一步的出血。术中只行重要血管的修复 ,简单结…  相似文献   

3.
严重腹部创伤的损伤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峰  韦俊华  周伟 《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2):918-918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治疗 19例严重腹部创伤病人 ,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9例 ,男 12例 ,女 7例 ,年龄 14~ 6 5岁 ,平均 34± 11 5岁。病人的选择考虑创伤类型、创伤部位和创伤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1] 。其中车祸外伤 10例 ,坠落伤 5例 ,刀刺伤 4例。1 2 损伤控制处理 手术以控制出血和防止污染为主 ,术后立即转入ICU复苏 ,予充分补液、复温及补充新鲜血浆 ,积极纠正严重代酸、低温和凝血功能障碍 ,必要时补充 5 %NaHCO3 (pH <7 2 0 ) ,待一般情况好转后在 72h内再次…  相似文献   

4.
"损伤控制骨科"在严重骨盆骨折救治中的实施和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s)在严重骨盆骨折患者中的实施和护理.DCO初期简化手术,控制致命性大出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补液输血,配合医生抢救患者生命.第二阶段复苏治疗;针对致死三联征采取给氧、输鲜血、输液时升温等综合治疗护理措施,纠正创伤后生理紊乱.第三阶段完成确定性修复和重建;加强基础护理,指导功能锻炼.本组31例,2例因失血性休克分别死于术前和术中,1例死于术后消耗性凝血病.3例转泌尿外科治疗.无压疮、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除1例截瘫、1例髋关节离断,其余均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损伤控制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接受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患者损伤程度平均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常规急救组和研究急救组,每组34例。常规急救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方法,研究急救组在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采用损伤控制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急救组的检查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急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急救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急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下肢创伤临床急救中损伤控制可缩短患者治疗相关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及身体康复有极大的帮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部创伤造成胃肠道损伤(Gastrointestinal tract injuries,GITIs)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普外科2004-2013年收治的腹部创伤造成GITIs者117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腹部创伤造成胃肠道损伤多见于青年男性,以车祸、坠落伤、钝器伤或锐器伤等多见,其中以小肠损伤最为常见,剖腹探查术主要依据X线检查、B超、CT或腹腔穿刺,或出现循环不稳定。根据损伤的部位及程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全组死亡1例,13例发生并发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并发症发生率与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年龄、损伤部位的数量、损伤到手术时间(6 h以内或超过6 h)无关,而与术中的输血量有关(P<0.05)。结论 GITIs在腹部创伤中并不少见,对可疑GITIs者可反复行B超、X线、CT或腹腔穿刺检查。GITIs造成的术后并发症相对较低,主要可能与术中的出血量有关,提示在处理胃肠道创伤时要首先控制出血。  相似文献   

7.
腹部闭合性创伤2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巨合 《实用医学杂志》2004,20(9):1059-1060
目的:探讨提高腹部创伤、尤其是严重腹部多脏器损伤并发伤的早期诊断与抢救成功率。方法:总结我院1997年8月至2003年8月以来收治的226例腹部创伤的诊断、急救及诊疗经验。其中,男196例(86.7%),女30例(13,2%)。共损伤腹部脏器189个。合并其它部位损伤249例次。结果:保守治疗42例(18.5%),手术治疗184例(81.4%),死亡9例(3.9%),治愈217例(96.O%)。结论:(1)腹腔穿刺、B超、X线检查对闭合性腹部损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准确率高,简便易行。(2)在积极抗休克及处理多发伤的同时,应积极腹部探查,并应反复多点腹穿,动态观察腹部体征变化以减少腹部损伤的漏诊,提高诊断率。(3)正确掌握剖腹探查指征,认真全面地腹腔探查,合理使用有效抗生素,积极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或(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理论对严重多发创伤患者救治效率、创伤程度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湛江农垦第二医院收治的严重多发创伤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理论,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救治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创伤程度明显较对照组低,睡眠质量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损伤控制性手术理论可提高严重多发创伤患者救治效率,缓解创伤程度,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积极开展损伤控制性手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损伤控制性手术 (damagecontroloperation ,DCO)是近二十年来创伤外科领域中涌现出来的一个极有实用价值的外科原则 ,最早于 1983年由美国Stone提出 ,现在 ,欧美和日本等国多已普遍采用这一原则 ,而我国对这一原则的认识和临床实践尚不普遍 ,因此 ,就DCO的有关问题阐述如下。1 何谓损伤控制性手术DCO既不同于常规手术 ,也不同于一般的急诊手术 ,是一种复杂外科问题应急分期手术的理念。DCO包括采用简单可行、有效而损伤较小的应急救命手术处理致命性损伤 ,进一步复苏和计划分期手术处理非致命性创伤。战时战伤的处理原则是在前线由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扩展创伤重点超声评估技术(EFAST)在腹部闭合性创伤患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医院腹部闭合性创伤患者156例病历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EFAST、CT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EFAST、CT、EFAST+CT三种方法诊断效能、检查时间及费用。结果156例患者中,共计检查780个结果。手术结果显示216例脏器损伤脾损伤86例,肝损伤37例,肾脏损伤53例,腹膜血肿22例,胰腺损伤18例。EFAST检出阳性164例,阴性546例;CT检出阳性185例,阴性554例;EFAST+CT检出阳性200例,阴性560例。CT检测灵敏度、准确度高于EFAST;EFAST+CT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高于EFAST,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高于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T检查时间短于CT,检查费用低于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FAST较CT而言,具有检查时间短、费用低、诊断效能较高的特点,可用于腹部闭合性创伤患者早期检查,联合CT检查能提高腹部闭合性创伤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在本院接受急诊外科手术320例创伤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40例(12.5%)进行临床回顾分析,分析造成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40例患者分离病原菌5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0株、革兰阴性菌16株、真菌14株。40例单因素分析,切口感染与手术类型和时间、术后营养、抗菌药物和损伤位置关系密切,数据比较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手术类型和时间、术后营养、抗菌药物具有独立性危险因素特征。结论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切口感染由多种因素共同引发,所以优选手术类型、减少手术时间、控制术后感染及补充营养是切口感染控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是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危重创伤患者外科救治策略,最早于1983年由美国的Stoner提出,1993年Rotondo等更加明确地使用了"损伤控制"这一表述[1]。  相似文献   

13.
1983年,Stone等对严重创伤患者采用早期简化手术、复苏和再次确定性手术,挽救原认为不可挽救的危重患者,并提出损伤控制手术(DCS)的概念。近年来,DCS已从早期集中于腹部创伤逐渐发展到胸心外科、骨科等专科。对于严重多发伤并发休克后出现严重生理功能紊乱,如合并代谢性酸中毒、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等,早期对骨折实施确定性手术,实非明智的选择;损伤控制骨科(DCO)是应用紧急简化、有效止血手术,积极复苏、  相似文献   

14.
创伤复苏单元是严重创伤患者到达医院后进行复苏及损伤控制的重要场所.不同级别的创伤中心对于创伤复苏单元的要求不尽相同,从简单固定、液体复苏到完成影像学检查和损伤控制手术,不同配置的创伤复苏单元承载不同的功能.本文就不同功能分级的创伤复苏单元相应设备配置情况进行讨论,以帮助完成创伤中心的标准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的临床效果及对炎性反应、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70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根据抽取双色球的方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行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前后的炎性反应指标和应激反应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治愈率(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74.29%)(P<0.05)。术前,两组炎性反应指标和应激反应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4h,观察组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治疗严重腹部创伤提高治疗效果,可减轻炎性反应和机体应激反应,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普及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创伤是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在人口死因构成中列第四位,而在36岁以下人群死因中居第一位。严重创伤后引起的生理内环境紊乱、免疫功能明显抑制以及早期各种确定性手术的实施,进一步扰乱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因此在创伤后早期立即有效地控制各种原发损伤,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使病人安全度过创伤的急性反应期,是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论的提出和临床实践,为创伤外科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胸腹联合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和总结胸腹联合伤早期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胸腹联合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胸腹部开放性损伤26例,胸腹部闭合性损伤35例。术前确诊58例,治愈52例,死亡9例,其中4例死于失血性休克,3例死于创伤后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结论:胸腹联合伤病情复杂,伤情危重。早期的正确诊断、及时的围手术期处理和并发症防治,是提高治疗效果与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损伤控制在多发伤合并腹部损伤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1,他引:8  
损伤控制(damage contral.DC)概念在1983年被首次提出,其主要针对腹部创伤患者的救治,具体为早期简化手术,复苏和二期确定手术三阶段治疗原则。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伤等各种复杂致伤因素的作用下,多发伤为首的创伤大量出现,临床上多发伤合并腹部损伤的病例愈来愈多。我科近3年来充分贯彻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将其由传统的单纯腹部创伤救治扩展到多发伤综合救治的角度,取得较好的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不同年龄段严重创伤患者的特点与救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严重创伤的临床特征和救治结果,以提高严重创伤的急诊救治水平。方法1997年10月至2004年10月7年间共救治严重创伤患者2069例,分为儿童组(<13岁)106例,少年组(13~18岁)128例,青壮年组(18~40岁)1518例,中年组(40~60岁)215例,老年组(>60岁) 102例。入选病例按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标准进行评估,所有患者ISSl≥16。结果各组男性患者均多于女性,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男性严重创伤比例显著高于儿童组和少年组(P<0.01)。交通伤是首要致伤原因,儿童组、少年组和中年组高于青壮年和老年组(P<0.01);第二位致伤原因坠落伤在儿童组,械斗与工伤在少年组、青壮年组和中年组,跌伤在老年组中显著增高(P<0.01)。儿童组和老年组以颅脑损伤为主;而少年组、青壮年组和中年组在四肢和(或)脊柱的损伤中显著增高(P<0.05)。老年组腹部损伤显著减少(P<0.01)。总病死率为11.9%(246/2 069),老年组创伤<24 h病死率(20.6%,21/102)较≥24 h病死率(7.8%,8/102)显著增高(P<0.01)。各组的急诊滞留时间,在抢救脱险病例和死亡病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各年龄组严重创伤患者在性别构成、致伤原因和致伤部位的发病率及其特点是不同的,老年患者在遭受严重创伤后死亡率明显增高;观念上要重视“黄金1小时”,“白金10分钟”,缩短急诊滞留时间;早期实施手术抢救;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  相似文献   

20.
创伤是目前急诊科遇到最多的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最严重的情况 ,中重度创伤的特点是损伤较广泛且严重 ,如多处骨折或粉碎性骨折 ,内脏破裂损伤等 ,最易出现的并发症是失血性休克及低血氧症 ,创伤后数分钟至 2小时内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黄金时间” ,而有组织的早期观察和护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的关键。自 1997年 3月至 2 0 0 0年 12月 ,我们对中重度创伤病人的早期观察和护理进行了分析研究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 5 9例 ,男 4 8例 ,女 11例 ;年龄 5~ 5 6岁 ;均为健康人受伤。来诊时间为伤后 10分钟至 4小时。交通事故伤 4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