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空降兵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病因及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对120例空降兵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行电子胃镜及Hp检查,对Hp阳性患者行1周抗Hp治疗。结果在120例患者发病原因中,病因不明占82.5%,胆囊疾病占15%,胃切除术后占2.5%;Hp感染率32.5%,治疗后根除率为82.1%,根除Hp的患者中93.8%胆汁返流症状消失。结论本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发病原因以病因不明者居多;治疗后Hp根除率高;根除Hp可能有利于消除胆汁反流症状。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对500例有GERD症状的患者(GERD组)进行内镜检查,判断是否有反流性食管炎(RE)并分级。做快速尿激酶试验,同时行^14C呼气试验(^14C—UBT),判断Hp感染情况。分析GERD与Hp感染的关系。选择200例无症状者(无症状组)作为阴性对照。结果GERD组与无症状组Hp感染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对GERD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与反流性食道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与反流性食道炎 (refluxesophagitis,RE)的关系。方法 配对研究了被胃镜和病理诊断为RE与单纯慢性胃炎 (chronicgastritis,CG)患者间的Hp感染 ,并探讨了Hp感染与RE的胃镜及病理分级间的关系。结果 共 10 7对 ,RE中Hp(- ) 78例 (72 9%) ,Hp(+ ) 2 9例 (2 7 1%) ;单纯CG中Hp(- ) 6 4例 (5 9 8%) ,Hp(+ ) 43例 (40 2 %) ,RE中Hp(+ )者比单纯CG中少见 (P <0 0 5 )。胃镜下Ⅰ、Ⅱ和Ⅲ级RE在Hp(+ )中分别占 6 2 1%、10 3%和 2 7 6 %,Hp(- )中分别为 5 6 4 %、6 4 %和 37 2 %;病理分级轻、中、重度RE在Hp(+ )中分别占 72 4 %、13 8%和 13 8%,Hp(- )中分别是 5 7 7%、17 9%和 2 4 4 %;Hp(+ )患者以轻度炎症多见、重度炎症少见。结论 RE可能对Hp的生存有抑制作用 ,RE多发生于Hp阴性患者 ;Hp阳性患者中RE的炎症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普外科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残胃病变患者42例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 残胃病变中胆汁反流占57.1%;幽门螺杆菌阳性占40.5%,胃癌、胃溃疡和残胃炎各组之间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毕Ⅱ式胆汁反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毕Ⅰ式(P<0.05),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著低于毕Ⅰ式(P<0.05);术后1年内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1.8%和27.3%,显著低于1年后的85.0%和55.0% (P<0.05).结论 合理选择术式避免胆汁反流,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预防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500例有GERD症状的患者(GERD组)进行内镜检查,判断是否有反流性食管炎(RE)并分级.做快速尿激酶试验,同时行14C呼气试验(14C-UBT),判断Hp感染情况.分析GERD与Hp感染的关系.选择200例无症状者(无症状组)作为阴性对照.结果 GERD组与无症状组Hp感染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对GERD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雷婷婷  陈玲 《现代预防医学》2020,(13):2480-2486
目的 用Meta分析法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 检索中外文电子数据库,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利用Stata 12.0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23篇,RE患者8754人。(1)RE发生与Hp感染相关(I2=90.4%;OR=0.62;95%CI=0.47~0.83;P=0.001)。(2)亚组分析结果:亚洲地区RE发生与Hp相关(OR=0.60;95%CI=0.44~0.82;P<0.001),欧洲地区不相关(OR=0.86;95%CI=0.50~1.46;p=0.645);对照组为正常、NERD或其他消化道疾病时,结果均显示RE发生与Hp感染相关(OR=0.588,95%CI=0.396~0.874,P<0.001;OR=0.947,95%CI=0.380~2.360,P=0.024;OR=0.401,95%CI=0.466~0.876,P=0.041)(3)RE发生与性别无关(I2=94.9%;OR= 1.325;95%CI= 0.876~2.003;P=0.183)。(4)RE分级与Hp感染无关(OR=1.59;95%CI=0.94~2.69;P=0.083)。结论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与性别无关。不同地区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不同,反流性食管炎病情程度不受幽门螺杆菌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原因。方法:对我院近三年来胃镜检查结果和采用三明安信技术生物公司生产幽门螺杆菌检测试剂盒检测Hp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6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中无胃或胆囊手术者占54.769/6(92/168),有胃或胆囊手术者占45.24%(76/168),Hp阳性者48.86%(82/168)。病理均符合慢性胃炎的诊断。结论:在基层,胃镜是胆汁反流性胃炎最有效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8.
胆汁反流性胃炎在慢性胃炎中占一定比例,近年来有增多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胃与十二指肠连接处幽门括约肌张力下降,致幽门关闭失调所致。人在进食时,食物由口腔进入食道,再由食道下口贲门进入胃内,通过胃的蠕动,初步消化食物,然后由幽门进入十二指肠。正常情况下,十二指肠内胆汁不会反流入胃,如果幽门关闭不全就会造成胆汁反流性胃炎。[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6月到2016年6月接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及慢性胃炎患者各7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后将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按照内镜分级标准划分比较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31.43%)显著低于慢性胃炎患者,P<0.05;不同内镜分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疾病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残胃病变患者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6月于医院进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残胃病变的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35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未发生残胃病变的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统汁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胆汁反流占51.4%,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为37.1%,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毕Ⅱ式幽门螺杆菌占41.7%及胆汁反流占54.2%,发生率高于毕Ⅰ式,手术时间长者发生率高于手术时间短者,残胃病变中残胃癌发生率高于其他疾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残胃病变的发生与胆汁反流及幽门 螺杆菌感染等有较大的相关性,在胃大部切除术后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3年8月.共行胃镜检查1268例.诊断为慢性胃炎790例.其中胆汁反流性胃炎89例,占胃炎总数的11.3%.现将其临床、胃镜检查及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汕头市龙湖区第二人民医院经胃镜检查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观察组,经胃活检浅表性胃炎或胃溃疡患者作为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两组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不同级别反流性食管炎的幽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反流性咽喉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分析慢性咽喉炎与Hp感染的关联性,以提高诊治率。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40例慢性咽喉炎患者,根据临床体征分为慢性反流性咽喉炎组(反流组)350例和普通慢性咽喉炎组(普通组)190例;通过14 C-UBT筛查分组治疗,并对Hp阳性患者治疗后的Hp转阴率和临床疗效进行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p阳性检出率反流组92.9%,普通组为69.5%,两组患者Hp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p阳性患者经治疗两周后停药4周复查Hp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阳性患者经治疗停药4周后总有效率普通组为77.9%、反流组为89.8%,两组患者临床体征均有好转。结论 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和反流性咽喉炎有关,通过Hp筛查后将慢性咽喉炎分类治疗可以提高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夜间酸突破的相关性研究,以提高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共14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7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幽门螺杆菌根治术;对照组不采取幽门螺杆菌根治法;记录两组患者夜间酸突破的情况,记录患者22∶00到次日8∶00的夜间酸突破情况,同时测定患者的胃酸pH值。结果对照组患者夜间酸突破的发生率显著减少,其中对照组的发生率为32.9%,明显要低于观察组的5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胃内pH变化、食管反流症状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食管反流症状有所缓解;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会降低胃食管反流病夜间酸突破的发生,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黏膜糜烂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医院2011年2月-2012年11月门诊胃食管反流病患者336例,根据是否合并黏膜糜烂分为两组,黏膜不同程度糜烂的149例患者作为研究组,187例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Hp检测,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Hp感染率分别为34.9%、46.52%,年龄>60岁患者感染率分别为46.98%、28.34%,病程>12个月的感染率分别为44.30%、24.0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级患者阳性率分别为41.86%、37.50%、31.25%、23.08%,随着黏膜糜烂程度的加重,Hp阳性率呈下降趋势,C、D级患者Hp阳性明显低于A级,不同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黏膜糜烂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呈负相关,糜烂程度越严重,Hp阳性率越低,提示Hp可能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糜烂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侯成刚 《中国保健营养》2012,(18):3694-369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关系。方法对国内发表的有关HP与GERD关系的研究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以GERD患者组及对照组的HP感染数的OR值作为效应指标,采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值,并进行偏倚评估。结果纳入文献共18篇,GERD共2178例,HP感染率为38.66%;对照组2019例,HP感染率为51.51%;合并OR值=0.57,(95%CI:0.42-0.73);经敏感性分析显示,发表偏倚对研究结果影响不大。结论 HP感染与GERD发病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夏雨 《中国保健》2007,15(11):11-12
目的探讨岳阳地区胆汁返流性胃炎与Hp-CagA感染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胆汁返流性胃炎50例,对照组为同期普查的健康人群50例.结果Hp-CagA-IgG总的阳性率为51%,其中胆汁返流性胃炎组70%,健康人为20%,胆汁返流性胃炎病人的阳性率高于健康人群(x2=12.25,P<0.01).结论岳阳地区Hp-Cag阳性的Hp感染与胆汁返流性胃炎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胃镜室行胃镜检查的明确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 281例,根据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提出的Tygatat分级标准,将所有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分为Ⅰ级,比较不同分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感染程度。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63.00%;在不同分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感染率Ⅰ级为67.84%、Ⅱ级为67.68%、Ⅲ级为54.64%、Ⅳ级为47.50%、Ⅴ级为33.33%,随着反流性食管炎疾病程度的加重,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降低,两者呈反比关系;患者反流性食管炎病情越轻,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越重,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与反流性食管炎疾病严重程度呈反比关系。结论幽门螺杆菌对反流性食管炎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反流性食管炎严重程度随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感染程度的增加而降低,两者呈负相关,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在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时,应选择恰当的时机,以免使原有疾病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