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伟 《现代保健》2009,(11):72-73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开通急性心肌梗死闭塞冠脉的最佳时间。方法42例AMI患者2h之内溶栓9例,2—6h内溶栓26例,7—12h之内溶栓7例,观察不同溶栓时间再通率的差别。结果2h内和2~6h组溶栓再通例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648),但两组再通例数均分别显著性高于7~12h溶栓组(P=0.009,P=0.005)。结论早期(6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胺碘酮防治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研究。方法8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A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B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成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溶栓后A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较B组低(275%vs47.5%,P〈0.05)。结论应用胺碘酮有效减少AMI患者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急诊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优势分析。方法:对于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病时间在12小时以内的,对150例患者(50例急诊介入治疗.50例药物溶栓治疗,50例普通药物治疗)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介入治疗相对于药物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冠脉再通率可这90%,而溶栓治疗的再通率不足60%,明显减少心脏mace事件。结论:经过对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研究显示再灌注治疗,尤其是急诊介入治疗能够极大的降低死亡率,减少心脏不良事件,改善预后。对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夏欣  戴海鹰 《现代保健》2009,(36):20-2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9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网子(rhG—CSF)治疗。结果治疗组总再通率、溶栓开始时间〈6h的再通率、溶栓开始时间6—12h的再通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并发症情况发生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强调早期溶栓,溶栓后采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能有效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5.
李学游 《现代保健》2011,(28):50-51
目的主要对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病理机制进行详细研究,以找到更加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以2008年1月-2011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心肌梗死部位、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病至冠脉再通时间及发病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心梗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病率为46.36%,急性心梗溶栓后6h内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比率显著高于6—12h者(P〈0.05)。大部分患者心律失常为单纯室早,还有部分患者属于短暂性室速、室颤或房室传导阻滞。结论急性心梗溶栓后,患者的胸痛症状会显著缓解,但是溶栓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较大,所以应该持续地观察患者心电图及血压情况。  相似文献   

6.
姜巍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3):1412-1412
目的 研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治疗40例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冠脉再通率80%.结论 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起病6小时内使闭塞冠脉再通,心肌再灌注,濒死心肌得以存活或坏死范围缩小,患者生命,值得基层医院推广.目前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及进步,溶栓治疗的特点"便捷、经济、方便、容易操作等优点,在临床上仍然是治疗再灌注的重要方法,据统计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例约为40%.依据国外资料显示欧美国家,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溶栓治疗与介入治疗的比例也是这样.在国内溶栓治疗重视不够,规范程度不够.资料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溶栓治疗占10%左右,介入治疗约为50%,还有高于30%患者没有接收再灌注治疗.接受再灌注治疗比例较低,更需要对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规范性再灌注治疗.[1]  相似文献   

7.
张可娜 《现代保健》2011,(18):30-3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疗法后再灌注后心律失常情况。结果61例临床判定血管再通,其中再通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74.5%,明显高于未通组的40.9%。结论溶栓治理后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类型复杂,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长期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单纯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延迟PCI以及未再灌注治疗患者,了解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对AMI治疗的几种方法作出评价,更好地指导基层医院治疗。方法选择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137例,分为再灌注治疗组108例(包括急诊PCI组29例,静脉溶栓组43例,静脉溶栓+延迟PCI组36例)和未再灌注治疗组29例,连续观察3个月至3年,对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再灌注治疗组远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P〈0.05);LVEF≥50%者高于未再灌注组(P〈0.05);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其中以急诊PCI组与3h内溶栓远期效果最佳。结论AMI后行再灌注治疗与未行再灌注治疗远期疗效有显著差别。其中3h内溶栓与急诊PCI组,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PCI与3h内溶栓及急诊PCI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年轻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分别观察年轻组和老年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史、发病情况、心肌肌钙蛋白T(cTNT)及肌磷酸激酶(CK)峰值、溶栓再通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死亡率,并加以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各组数据有明显差异,年轻组多无心绞痛病史,发病后胸痛明显,CK及cTNT峰值、溶栓再通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较老年组高。老年组则心率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时间点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于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该院内科接受治疗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溶栓时间点不同分为早期溶栓组(〈4 h)42例,和中晚期溶栓组(4-12 h)48例,两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观察患者血管再通率及心功能Killip≥3级例数,比较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时间溶栓后的疗效。结果早期溶栓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89%,远远高于中晚期组患者的67%,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溶栓组患者心功能Killip≥3级例数为2例,好于中晚期组的4例,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越早使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瑞通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2010年9月-2012年2月期间的151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其中r-PA组患者87例,采用瑞通立溶栓治疗;UK组64例,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冠脉血管再通率、再通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发病后6h之内,r-PA组患者经溶栓治疗冠脉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UK组(P〈0.05);发病后12h内r-PA组患者冠脉血管总再通率也明显高于UK组(P〈0.05);r-PA组患者血管再通的平均时间和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也明显低于UK组(P〈0.05)。结论:瑞通立溶栓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临床效果显著,尤其是发病早期,效果更佳,是临床上心内科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和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主要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对于2011年10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例进行及时的溶栓治疗,并观察患者的冠脉再通率和并发症状况。结果35例患者经治疗后,共有29例患者实现再通,6例患者未通,总再通率为82.9%。产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患者共12例,占34.3%,都经过积极的对症治疗而得到缓解。通过对患者进行2-5年的随访跟踪,死亡的患者共5例,患者死亡率为17.2%。结论通过静脉溶栓来治疗心肌梗死患者,属于目前最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可以大大滴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同时,准确快速和科学有效地进行临床观察,也属于重要的环节,而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3.
林春霞  李皆 《现代保健》2009,(30):119-119
目的观察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1)溶栓时间与溶栓成功的关系。方法溶栓适应证的ST段抬高的AMI病例68例,给予国产尿激酶100~150万U溶栓,肠溶阿司匹林0.3g口服;尿激酶溶栓6h后,给予肝素5000U肌注,2次/d。结果静脉溶栓治疗2h以内再通13例(再通率72.2%);3~6h以内再通21例(再通牢91.3%);7~12h以内再通7例(再通率38.9%);13~24h再通0例(再通牢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尿激酶溶栓治疗,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再通后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及对症处理.观察溶栓再通后的护理方法.结果 38例发生在6 h内,36例患者溶栓后再通,再通率占947%.30例发生在6~12 h内,24例溶栓后再通,再通率占82%.再通后出现心律失常5例,心力衰竭3例,住院2周死亡2例(死因为广泛前壁和下壁心梗并心源性休克).皮肤黏膜出血2例.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能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实施高质量的有效监护,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从而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169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STEMI)患者采用不同手段行再灌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确诊为STEMI并行再灌注治疗的169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再灌注手段的不同,分为单纯溶栓组、直接 PCI组、延迟 PCI组和挽救性PCI组,比较各组的治疗效果、出血、死亡率情况。结果溶栓治疗组43例患者中血管再通30例(69.8%),出血并发症6例(14.0%),死亡2例(4.7%);直接PCI组血管全部开通,出血并发症1例(1.2%),无死亡病例;延迟 PCI组血管全部开通,出血并发症4例(12.5%),无死亡病例;挽救性PCI组血管全部开通,出现出血并发症1例(10.0%),死亡1例(10.0%)。结论直接PCI血管再通率高、出血并发症少、死亡率低;溶栓后再行延迟PCI干预仍是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无创法评价心肌再灌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AMI溶栓治疗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溶栓后90min血浆肌红蛋白(Mb)浓度与溶栓前血浆Mb浓度比值≥2.4或心电图ST段回落≥50%定义为成功再灌注(阳性)。上述两项指标均阳性为完全再灌注,仅一项阳性为部分再灌注,两项均阴性为无再灌注。再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完全再灌注(TIMI3级)、部分再灌注(TIMI2级)、无再灌注(TIMI0~1级)。对无创法和介入法进行一致性检验。共入选45例患者。结果无创法和介入法评价心肌再灌注经一致性检验,符合率为84.4%,Kappa=0.75(P〈0.01)。结论.心电图ST段回落和血浆Mb浓度变化两项指标合用可提高评价心肌再灌注准确性,和介入法有很高的符合率,简便易行,且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以及护理方法。结果:本组5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由于急性左心衰而亡,死亡率达到4%,18例患者尚未达到再通标准,30例患者完全符合冠脉再通标准,再通率达到60%。结论:早期溶栓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再灌注的重要治疗手段,加强临床护理配合是提高早期溶栓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李晓红 《现代保健》2010,(14):147-14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部分溶栓治疗失败后行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的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2例患者实现心肌再灌注而治愈,治愈率85%,18例死亡,死亡率15%.结论 对行溶栓治疗的AMI患者施行严格的监测和护理,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症状、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发现静脉溶栓失败后立即通知医生实施补救性PCI,术后成功率高,能很好地保证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AMI患者34例静脉溶栓的住院临床资料。结果34例接受溶栓治疗者28例临床判定冠状动脉再通。再通率82.4%.溶栓开始后2小时内出现心律失常30例。结论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以房早室早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播或窦房阻滞多见。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是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殊类型,可作为判定冠脉再通可靠的无创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与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对AMI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化学发光技术检测90例AMI患者的cTnⅠ含量,AMI患者中有32例行溶栓治疗。结果:cTnⅠ上升时间在溶栓组与CK-MB平行,在未溶栓组则迟于CK-MB出现(P〈0.01);溶栓再通组(22例)的cTnⅠ与CK-MB达到峰值时间均早于溶栓未通组(10例)和未溶栓组(58例)(P〈0.01);cTnⅠ持续时间明显长于CK-MB(P〈0.01);AMI发生12h内cTnⅠ敏感性低于CK-MB,12~24h内两者相当,24h后cTnⅠ敏感性明显高于CK-MB。结论:血清cTnI对诊断AMI、评价冠状动脉再灌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