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并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23例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发病原因,骨折类型,脊髓损伤情况及椎弓根钉固定的临床治疗分析。结果23例均获临床随访,椎体前后缘高度由术前平均为41.9%和87.2%恢复到术后的89.6%和92.3%。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19.3°矫正为术后6°。脊髓神经损伤术后有明显恢复。骨折椎体愈合良好,其中内固定物1例松脱无断裂。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简单安全,三维固定稳固,对恢复脊椎结构及功能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本组患者均予以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比较本组手术前后有效性指标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后Cobb’s角与伤椎前缘高度均显著低于术前,比较差异具统计意义(P〈0.05);本组32例患者神经功能上升0级1例,上升1级12例,上升2级及以上17例。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显著,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且固定可靠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8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行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经传统后正中入路,研究组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比较两组的围术期相关指标、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矢状面Cobb角。结果 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术后12个月,两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均高于术前,伤椎矢状面Cobb角均低于术前(P <0.05);研究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高于对照组,伤椎矢状面Cobb角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可有效恢复患者伤椎的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胸腰椎骨折AF内植物松动折断的失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常见失误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后路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发生内固定失效及断钉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者均行内固定物取出治疗,术中发现2例由于骨折未愈合且神经损伤症状重,给予减压及重新长节段钉棒系统固定.其余患者经卧床、理疗、功能锻炼等保守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结论 术前手术时机及病例选择不当、手术操作及复位不当、术中未做融合、早期负重活动及内固定物置留过久是引起失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经椎弓根植骨椎体成形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和手术技巧。方法对56例胸腰椎骨折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撬拨复位、经双侧椎弓根植骨术,术后进行6~18个月随访。观察术后伤椎高度及Cobb角的矫正度及矫正损失情况。对有神经损伤的病例按Frankel分级对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32.5%恢复至94%,Cobb角术前平均(26°±7.8°),术后为(4.2°±1.2°)。有神经损伤的病例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2级。至末次随访时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拔出,椎体高度未出现严重丢失。结论经椎弓根植骨椎体成形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重建脊柱结构,有效防止内固定松动和矫正度丢失,是实用、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常见失误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后路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发生内固定失效及断钉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者均行内固定物取出治疗,术中发现2例由于骨折未愈合且神经损伤症状重,给予减压及重新长节段钉棒系统固定。其余患者经卧床、理疗、功能锻炼等保守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结论 术前手术时机及病例选择不当、手术操作及复位不当、术中未做融合、早期负重活动及内固定物置留过久是引起失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AF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应用AF系统复位内固定和选择性椎管减压及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49例,其中椎体屈曲压缩型骨折29例,爆裂型骨折15例,骨折脱位5例。合并脊髓神经损伤21例,其中完全性损伤6例,不完全性损伤15例。结果 经5—24个月随访,采用X线片测定椎体前、后缘高度,前缘术前平均高度45%。术后93%;后缘术前平均高度92%,术后96%。Cobb角术前23°,术后降为4°。完全性脊髓神经损伤完全恢复1例,部分恢复3例,无恢复2例;不完全性脊髓神经损伤完全恢复9例,大部分恢复6例。结论 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复位满意、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内固定牢固、容许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良好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骨水泥灌注伤椎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的同时,经伤椎椎弓根注入磷酸钙骨水泥.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切口无感染,脊髓神经症状无恶化.随访12~67个月,除3例神经功能A级症状无改善外.其余均有1~3级的恢复.术后3个月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2~5分,术后x线摄片显示后凸Cobb角0°~13°,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至92%~100%,平均96.5%.随访12个月后X线摄片显示后凸Cobb角0°~15°,动力位X线片显示同定段无异常活动,未发现椎弓根钉松动、断裂,椎体高度较术后平均恢复0.5%,12个月后的Frankel分级较术前平均上升2级.结论 椎弓根系统对胸腰椎骨折具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作用,经椎弓根注入磷酸钙骨水泥能即时增加椎体的骨容量和脊椎前柱的抗压稳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骨水泥灌注伤椎成形是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Quadrant通道下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09年3月1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Quadrant通道下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随访8~27(12.5±3.6)个月,进行临床Denis疼痛评分、X线检查情况(包括术前、术后、随访时椎体的高度、伤椎的后凸畸形,内固定物的状况等)。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按照Denis疼痛分级,P1级13例,P2级6例,所有患者均对手术满意。X线检查术后其Cobb’s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脱出,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选择好适应证,Quadrant通道下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快,腰背部后遗疼痛轻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60例经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18~55岁。60例均为单一椎体损伤。按Denis分型:压缩骨折型20例,爆裂骨折型30例,屈曲牵张型6例,骨折脱位型4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12例,B级4例,C级4例,D级36例,E级4例。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平均55%,矢状面Cobb角平均18.2°。随访6~48个月,平均18.5个月,记录患者术后骨折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内固定失败率、神经功能恢复及腰背痛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胸腰椎伤椎前缘高度比由术前平均55%到术后94.5%(p<0.01),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8.2°到术后平均3.7°(p<0.01);术后3个月与术后12个月相比,伤椎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Cobb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1例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级10例,B级5例,C级3例,D级12例,E级30例。60例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改善)。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港  权正学 《现代保健》2012,(23):16-17
目的:分析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MSF) 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2 例MSF 患者在全麻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比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和后凸角的改变,并进行Frankel 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根据随访结果,术前患者受损椎体前缘高度为(46.3±7.3)%,术后恢复到(92.8±4.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737,P〈0.01) ;术前后凸角为(30.3±5.4)°,术后为(7.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652,P〈0.01).按照Frankel 分级,多数患者的神经功能有明显的恢复.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MSF 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较好地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3月期间本院诊治的8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组(38例)及B组(42例),两组分别行传统入路或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手术效果的差别。结果 B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VAS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P〈0.05);随访7~27月,A组末次随访伤椎前缘压缩比、伤椎矢状面Cobb角及椎管占位率分别为91.93±3.65%、4.37±1.62°和6.87±0.63,B组分别为91.78±3.58%、4.40±1.65°和6.90±0.6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未出现螺钉断裂及骨折复位丢失。结论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确切,对机体损伤小,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82例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脊柱外科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常规护理,实验组在采用常规护理同时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胸腰背部功能状况,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术后抑郁水平,以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表(VAS)评价患者术后胸腰背部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82例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时,实验组的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为14.96±3.3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26±5.21(P<0.05);实验组的SDS评分为42.24±3.5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7.17±3.38(P<0.05);实验组的胸腰背痛VAS评分为1.18±0.7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1±1.75(P<0.05)。术后3个月随访时Oswestry各维度评分比较发现,实验组在疼痛、生活自理、走路、坐、站、睡眠和社会生活方面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是促进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身心康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2年3月本院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6例,分别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对伤椎及相邻上下椎体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及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量为(5.5±1.9)%,伤椎后凸畸形Cobb角丢失量为(3.5±1.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疼痛程度评分(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0年4月收治的26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PKP治疗,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55~70岁,平均67岁。其中T12 10例,L1 8例,L2 5例,L3 3例,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伤椎形态变化,同时通过手术节段x线测量计算伤椎的高度恢复率及受伤节段后凸矫正率。结果手术全部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40分钟,注入骨水泥平均3.8ml,本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术后伤椎处疼痛均显著缓解,患者的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7.1±1.5)分降至术后平均(1.2±0.4)分,椎体高度由术前平均(53.4±8.9)%升至术后的(83.6±10.2)%,椎体后凸畸Cobb角平均矫正9.4°。无严重并发症,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应用PKP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可矫正后凸畸形、迅速缓解疼痛、有效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避免骨水泥渗漏,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融合术式(PLIF/PLF)联合椎弓根复位内固定系统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PLIF和PLF术式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247例,分别记录手术经过、效果和并发症。139例获得随访,其中PLIF术式72例,PLF术式67例,随访24~35个月,平均27.5个月,采用Otani标准评价随诊结果。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前和术后椎间高度比较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使用SPSS 13.0医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行PLIF融合手术的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出血量大于PLF。两种融合术手术后的优良率采用χ2检验,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LIF及PLF术式联合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均可达到椎管彻底减压,恢复腰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隙高度,防止术后腰椎失稳,是腰椎滑脱症治疗的有效术式。但PLIF术式能更好地恢复椎间隙高度,能有效地防止复位的丢失,而且其植骨融合速度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加关节突V型截骨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疗效。方法回顾2002年1月至2008年9月应用后路椎管减压加关节突V型截骨术治疗的42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年龄(65±4.5)岁,病史(8.5±6.2)年,腰弯Cobb角32.4。±3.7°。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腰弯cobb角(°)、胸腰段后凸及腰椎前凸Cobb角(°)、腰3、腰4椎体倾斜度(°)、顶椎偏距(cm)、躯干偏移及经c7椎体中心的铅垂线距S1后上缘的距离(cm)。根据JOA评分标准判断随访时疗效。结果术后随访37例,随访时间(29±9.5)个月。术后早期:冠状面Cobb角较术前平均矫正17.9°±3.3°(矫正率55%),胸腰段后凸较术前矫正3.8°±1.6°(矫正率51%),腰椎前凸较术前平均增加13.4°±4.9°,顶椎偏距及腰3、腰4椎体倾斜度较术前分别矫正(1.9±0.7)cm、4.1°±1.3°、5.4°±2.6°,患者的冠、矢状面平衡较术前明显改善[(分别矫正(1.8±1.0)cm、(3.6±1.1)cm]。末次随访显示:冠状面Cobb角矫正丢失2.4°±0.5°,胸腰段后凸Cobb角矫正丢失2.6°±1.1°,矢状面矫正丢失(1.2±0.4)cm,无一例假关节形成,疗效优良率84%。结论对于腰弯Cobb角不超过70°的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椎管减压加关节突V型截骨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冠、矢状面平衡,总体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侧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2月—2012年8月,对39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术前、术后随访摄片观察椎体高度有无丢失,内固定物有无松动。结果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为15.5个月)。于术前、术后观察对比伤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和断裂现象,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结论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够增强脊柱的强度、稳定性好,同时可有效防止术后椎体高度的丢失和减少脊柱后凸畸形的发生率,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伞有利 《现代保健》2014,(13):119-122
目的:对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从本院自2008年9月-2012年3月收治的所有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中,随机抽样96例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并将抽样样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入路开放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则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的耐受性都很好,70~110 min,手术的平均出血量为(150.8±18.4)mL,且所有患者在手术中没有出现并发症。手术完成之后,本组患者在24~48 h之内就可以下床进行活动,在术后两年内接受回访的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内固定去除之后有5例出现骨折部位二次塌陷的问题。对照组在手术中有3例无法耐受手术,手术时间为80~130 min,平均出血量(235.4±25.4)mL,有4例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并发症。手术完成之后患者一般在72 h左右能下床进行活动。术后两年内接受回访发现,本组患者在内固定去除之后,有13例出现骨折部位的二次塌陷。经过对比,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常规的入路开放手术相比,具有损伤小、近期效果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曾祥永 《现代保健》2010,(27):25-27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39例,全部均采用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手术入路的方法行手术治疗。其中单节段受累35例,T11 5例、T1215例、L115例。双节断受累4例,T11和T123例、T12和L11例。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14例、C级13例、D级7例。结果所有的脊髓均获得了充分的有效的减压,脊柱得到了良好的内固定,平均随访24个月,植骨处融合良好,有1例出现了脊柱后凸畸形,有2例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伤椎由术前的(1.6±0.3)cm恢复到术后的(3.0±0.3)cm,Cobb角由术前的(27±2)。恢复到(40±3)°。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6例、c级19例、D级8例、E级2例。结论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中,前后路均为有效的方法,且各有优缺点。但前路手术可直接脊髓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且融合率高,在脊柱的畸形矫正以及脊柱的稳定性重建方面为一种更为确切而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