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足浴联合穴位按摩预防妇产科腹部手术后腹胀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足浴联合穴位按摩预防妇产科腹部手术后腹胀的效果。方法将行剖宫产术、子宫切除术、附件切除术后患者各60例,按手术的先后时间顺序,奇数为实验组,偶数为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术后第1天开始实施中药足浴及穴位按摩,每天1次,连续3~5d;对照组给予腹部手术常规护理。比较2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3种手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验组术后排气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3种手术后腹胀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验组术后腹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药足浴联合穴位按摩能有效地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预防术后腹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艾柱灸穴位方法对剖宫产术后肠蠕动恢复的作用.方法 将144例剖宫产产妇按手术时间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艾灸组,每组各72例.两组产妇均按术后常规治疗和护理,艾灸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穴位艾灸,比较两组产妇肠蠕动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及腹胀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产妇蠕动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腹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艾灸组肠蠕动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常规组.腹胀发生少于常规组.结论 艾灸穴位的疗法可有效促进剖宫产术后肠蠕动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应用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实施剖宫产的产妇260例,进行从心理到生理,由术前至术后等的综合护理措施。结果实验组产妇术后恢复较好,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短,实验组产妇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剖宫产围手术期应用综合护理可促进产妇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二次剖宫产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产科90例行二次剖宫产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次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产妇的术后疼痛程度、肛门排气时间、产褥感染发生率及乳房胀痛等内容。结果:实验组产妇术后疼痛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产妇发生产褥感染率及乳房胀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促进二次剖宫产术后患者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采用按摩中脘、神阙、足三里穴位的方法治疗小儿腹部手术术后腹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腹部手术后患儿120例,按手术出室先后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按摩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按摩组除常规护理外,手术后当天开始实施穴位按摩(取穴中脘、神阙、足三里),每天2次,每次按摩约3~5min,连续3~5d;对照组只按腹部手术后常规儿科护理。比较两组小儿术后肠鸣音恢复及首次肛门排气、排便、腹胀情况,应用药物或肛管排气的比率、舒适度情况。结果:按摩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按摩组术后腹胀发qi率及使用开塞露或肛管排气比率及舒适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按摩中脘、神阙、足i里穴位能促进小儿术后肠功能的恢复,有效地防治了小儿术后腹胀的产生,增加舒适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促进剖宫产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法将120例子宫下段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于术后6h开始服用大黄苏打片,每日3次,每次3片,连服3d;术后入病房低枕平卧后,早期随意卧位,即侧卧、平卧、左右半侧卧、低半卧位,随产妇意愿选择。对照组不服用任何促排气药物;常规术后平卧6~8h后随意体位。结果实验组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乳量充足时间明显提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观察组产妇术后6h后恶心、呕吐、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大黄苏打片口服结合早期翻身能促进剖宫产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剖宫产术后促排气的方法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部手术后腹胀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肛门排气与否直接关系到术后各方面的恢复.为预防术后腹胀,除了有效的护理措施外,药物治疗也很重要[1].本文对剖宫产术(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使用中药排气汤、开塞露或杜密克促肛门排气的方法及其护理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纳支法穴位敷贴对剖宫产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剖宫产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非择时进行穴位敷贴,观察组采用子午流注纳支法择时进行穴位敷贴。比较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腹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分别为(16.1±3.9)h、(19.3±5.2)h、(52.8±9.1)h,对照组分别为(21.6±5.5)h、(25.8±7.4)h、(68.4±12.7)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腹胀发生率(15.0%)显著低于对照组(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子午流注纳支法进行穴位敷贴,可有效促进剖宫产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护理体位下选择三阴交、足三里、委中等穴位按摩对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剖宫产术后产妇3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新护理体位下穴位按摩。观察两组产妇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结果:两组产妇的腹胀、便秘及深静脉血栓形成3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剖宫产术后采用护理新体位及穴位按摩,可明显改善产妇的腹胀便秘,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中医护理干预模式对剖宫产产妇术后肛门排气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112例剖宫产产妇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对照组产妇给予临床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产妇于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产妇术后腹胀情况及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产妇,组间差异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产妇剖宫产术后腹胀发生情况对比可知,观察组产妇术后腹胀率仅3.58%,显著低于对照组25.02%的腹胀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术后,定向给予产妇中医护理干预,可显著加速产妇首次肛门排气,降低术后腹胀发生率,强化产妇预后康复水平,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科学、系统的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手术患者肛门排气的影响。方法比较案例分析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1年行剖宫产术180例,根据护理情况分为常规组和对照组各90例,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系统护理干预,比较术后产妇排气情况。结果对照组产妇术后恢复正常饮食时间、恢复肠鸣时间、恢复排气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术后不良反应率(57.8%)显著低于常规组(88.9%)。结论剖宫产术后进行系统的饮食护理、运动干预和按摩等护理方法能够促进产妇早进食、早运动、早排气,并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促进剖宫产术后肛门排气有效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6月~2009年6月对84例剖宫产术后的产妇随机分三组,分别给予中药排气汤、乳果糖口服溶液、开塞露三种方法促其排气,观察比较三组产后机体恢复情况和对宫高的影响。结果三组药物治疗后腹胀均有明显缓解,术后早期排气、排尿和排便效果上,开塞露组〉乳果糖组〉中药排气汤组,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排气汤组对促子宫收缩的影响与乳果糖组或开塞露组经统计学检验有差异(P〈0.05)。结论中药排气汤、开塞露或乳果糖,均可减轻术后腹胀,有利于产妇身体的康复,更有利于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促进剖宫产术后肛门排气有效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6月~2009年6月对84例剖宫产术后的产妇随机分三组,分别给予中药排气汤、乳果糖口服溶液、开塞露三种方法促其排气,观察比较三组产后机体恢复情况和对宫高的影响。结果三组药物治疗后腹胀均有明显缓解,术后早期排气、排尿和排便效果上,开塞露组>乳果糖组>中药排气汤组,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排气汤组对促子宫收缩的影响与乳果糖组或开塞露组经统计学检验有差异(P<0.05)。结论中药排气汤、开塞露或乳果糖,均可减轻术后腹胀,有利于产妇身体的康复,更有利于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西甲硅油在妇产科手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行剖宫产或妇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于术后6 h开始给予口服西甲硅油,10 ml/次,1次/6 h,共服3次,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与指导,未给予药物,对两组术后排气时间、腹胀、胀气痛、恶心、呕吐等方面进行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术后腹胀、胀气痛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恶心、呕吐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剖宫产患者已临产者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西甲硅油可缩短妇产科手术术后排气时间、缓解腹胀,促进术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配合音乐疗法对剖宫产后产妇焦虑、疼痛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妇科行剖宫产产妇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实施产科常规护理,观察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同时配合音乐疗法,观察干预后两组产妇VASA评分、NRS评分、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术后胃肠反应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VASA评分、NRS评分明显降低及胃肠功能恢复(P 0.05)。结论:中医护理配合音乐疗法能有效缓解产妇焦虑程度,减轻术后疼痛,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的影响,以此来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将在该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160例进行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80例.对于对照组的产妇进行常规的护理,对于实验组的产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等心理护理,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抑郁情况、护理满意度以及产妇术后排气、自主排尿、下床活动时间等.结果?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后,实验组产妇的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产妇的满意度高,术后排气、自主排尿、下床活动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妇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心理护理,能够减轻产妇的不良情绪,利于产妇身体的恢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对于腹部手术后病人,术后腹胀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肛门排气是直接关系到术后各方面恢复的关键一步.为了预防术后并发症,除了护士必须熟知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和有效的护理措施外,必要的药物治疗也是关键.本文就中药排气汤、开塞露、杜密克用于剖宫产术(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促进肛门排气调查病例各30例,并进行临床对照分析.以了解术后肠蠕动恢复的情况,关键是促进早日肛门排气,利于机体的早日恢复.对于产妇来说产后机体的早日复原,不仅有利于整个产褥期的恢复,而且更有益于支持母乳喂养的成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次研究分析在剖宫产手术产妇护理中采用中医护理对产妇术后肛门排气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样本从本院剖宫产产妇中选取80例,研究时间从2017年9月到2018年9月,将护理方式作为对比依据,实验组产妇采用中医护理服务,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性护理服务,对比两组产妇护理价值。结果:对比两组产妇术后肛门排气评估,并以此作为护理效果的对比依据,统计得知,实验组产妇术后肛门排气各项指标远优于对照组产妇,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两组产妇护理满意率,并以此作为护理质量的对比依据,统计得知,实验组产妇护理满意率远高于对照组产妇,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此次研究证实,在剖宫产手术产妇护理中采用中医护理,能促进术后肛门排气,改善产妇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耳穴埋籽在剖宫产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姐组在术后常规护理基础上,术后2小时给予耳穴埋籽.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产妇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耳穴埋籽护理可以明显促进妇科术后患者的排气及排便,有利于其胃肠功能的恢复,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可用于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仪联合综合性护理在剖宫产产妇术后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1月于医院行剖宫产的9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48例)。观察组实施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综合性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疼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第1天,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第7天,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仪联合综合性护理可有效促进剖宫产产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轻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