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田文华  谢莹 《现代保健》2008,(35):26-26
目的 观察在三种不同的神经阻滞法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比较和选择本组患者90例,全部为锁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根据不同的麻醉方法,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人,A组为C6横突阻滞组,B组为改良的肌间沟入路组,C组为C6横组突阻滞+改良的肌间沟入路组。结果 三组麻醉效果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C6横突阻滞加颈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锁骨骨折手术的最有效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法臂丛阻滞对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0例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20例,超声引导下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B组20例肌间沟法臂丛阻滞(对照组),两组局麻药均采用0.5%罗哌卡因。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采用针刺法评价阻滞效果,记录不良反应。结果痛觉阻滞起效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麻醉效果优良率A组明显高于B组;A组未发生并发症及不良反应,B组1例局麻药毒性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对尺神经阻滞更加完善,定位准确,起效快,局麻药用量少及并发症少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1]。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丛神经阻滞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采用不同神经阻滞法均注入1%利多卡因+0.375%布比卡因混合液,根据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来评定阻滞效果。结果试验组中麻醉效果为优者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颈丛神经阻滞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臂丛阻滞、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及第6颈椎横突神经阻滞三种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180例患者分为A、B、c三组各60例。A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B组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C组采用第6颈椎横突神经阻滞。统计各组有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B、C两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及第6颈椎横突神经阻滞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颈浅丛复合肌间沟一点与两点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行锁骨及肩部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颈浅丛复合肌间沟一点臂丛神经阻滞,B组采用颈浅丛复合肌间沟两点臂丛神经阻滞.评估两组麻醉后感觉和运动阻滞程度,术中阻滞效果,并观察和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锁骨外2/3部位和肩部感觉阻滞时间分别为(13.8±1.2)、(13.5 ±2.2) min,均短于A组的(15.7±2.0)、(15.8±2.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肩关节阻滞评分为(1.2±1.5)分,少于A组的(2.4±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优良率为96.7%(29/30),A组优良率为86.7%(26/30);霍纳综合征B组7例,A组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骨及肩部手术中颈浅丛复合肌间沟两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优于一点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6.
锁骨骨折在创伤外科中经常遇到,实行手术内固定病例也随着增多.而锁骨及其皮肤区域受颈丛及臂丛神经的双重支配,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方法屡见报道.近年来,本院采用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克服了以往麻醉方法的不足,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引导技术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7月—2011年12月10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50例。A组选择在高频彩超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臂丛神经阻滞所用局麻药为1.5%氯普鲁卡因+0.447%罗哌卡因混合液25~35 ml。观察并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及并发症。结果 A组总有效率100.00%,B组总有效率86.00%。A组仅1例穿破血管,B组13例穿破血管、1例气胸、3例局麻药中毒、3例术后感觉异常。结论在高频彩超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简便易行,可明显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实用临床技术,其麻醉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8.
陈友勇 《职业与健康》2007,23(3):222-223
目的比较0,25%、0.37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预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用0.25%、0.375%左旋布比卡因30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麻醉效果优良率和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手术结束时,能抬上肢的患者数。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麻醉效果优良率和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结束时,能抬上肢的患者数,A组明显多于B组。结论0.2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更高,为更适宜浓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肩锁部手术的理想麻醉方法。方法将118例行肩锁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颈丛麻,B组为肌间沟,C组为改良肌间沟复合浅颈丛麻,三组用药配伍相同,进行比较。结果C组与A组、B组比较:用药量小,效果较好,辅助用药少,并发症少。结论肩锁部手术施改良肌间沟复合浅颈丛神经阻滞联合麻醉是肩锁部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隋平 《现代保健》2011,(5):90-91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0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进行手术的1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采用改良式肌间沟阻滞的74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传统肌间沟阻滞的74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的麻醉效果。结果改良式肌间沟阻滞麻醉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肌间沟阻滞在上臂和手部手术麻醉中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阈下剂量(0.4mg/kg)加入局麻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镇痛、镇静效果。方法60例ASA评级Ⅰ~Ⅱ级侄臂丛神经阻滞下的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双肓法分为三组,每组20例,局麻药为0.375%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作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复合氯胺酮0.4mg/kg;B组:氯胺酮0.4mg/kg,肌注;C组:不用氯胺酮。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术后12h、24h、48h视觉模拟评分(VAS),注药后10min、30min的镇静/警觉评分(OAA/S)及麻醉期倒谵妄、多语、头晕、视物不清、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A组较其他两组麻醉起敬时间短,镇痛持续时间长;A组和B组术后12h、24h、48hVAS均低于C组,A组则更优于B组(P〈0.05);A组和B组在注药后均有一定镇静作用,注药10rain后OAA/S评分A组较B组低(P〈0.05),30rain后两组无明显区别(P〉0.05);视物不清、头晕等发应率A组和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较C组高(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加用阈下剂量氯胺酮能缩短麻醉起效时间,有短时间的镇静作用,明显增强镇痛作用和延长术后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于超声引导下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臂丛神经的阻滞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上肢手术老年患者60例,选取时间2018年6月~2019年5月,按照奇偶分组法将老年患者分成A、B、C三组,罗哌卡因用药浓度依次为0.250%、0.375%、0.500%。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恢复情况、不同神经部位完全阻滞情况。结果:C组麻醉起效时间,相较于A组、B组均较短,镇痛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相较于A组、B组均较长,P<0.05;C组于桡神经和尺神经、正中神经以及肌皮神经等不同神经部位,其完全阻滞率相较于A组均较高,P<0.05;B和C两组完全阻滞率对比,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高浓度罗哌卡因对老年患者臂丛神经的阻滞效果更佳,可提高神经阻滞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和全身麻醉在高龄患者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0例择期行前臂及手部手术的高龄患者随机均分为A、B、C三组。A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分别阻滞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局麻药选用0.25%罗哌卡因各5~6ml;B组行单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注射0.25%罗哌卡因20~25ml:C组行插管全身麻醉。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麻醉相关数据。结果B组VAS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1);C组T1、T2、T3时间点与ToMAP比较有明显降低(P〈0.05、P〈0.01、P〈0.01);C组在T1、T3时间点的MAP、镇痛时间、在室时间、术后送ICU患者比例均与A、B组有显著差异。结论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多点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高龄患者前臂手术成功率高,安全、麻醉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和全身麻醉在高龄患者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0例择期行前臂及手部手术的高龄患者随机均分为A、B、C三组。A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分别阻滞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局麻药选用0.25%罗哌卡因各5~6ml;B组行单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注射0.25%罗哌卡因20~25ml;C组行插管全身麻醉。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麻醉相关数据。结果B组VAS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1);C组T1、T2、T3时间点与T0MAP比较有明显降低(P<0.05、P<0.01、P<0.01);C组在T1、T3时间点的MAP、镇痛时间、在室时间、术后送ICU患者比例均与A、B组有显著差异。结论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多点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高龄患者前臂手术成功率高,安全、麻醉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肘关节以下手术的阻滞情况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0例肘关节以下手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组(U组)和神经刺激仪组(N组).观察两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操作时间、起效时间、阻滞成功率、术中追加镇痛药情况、镇痛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N组比较,U组阻滞成功率高,操作简便,起效迅速,阻滞完善,镇痛时间长.N组有5例血管损伤的发生,U组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与单纯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均能满足肘关节以下手术,但与后者相比前者阻滞成功率更高,镇痛时间更长,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啶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择期行单侧手或前臂手术的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患者使用0.5%罗哌卡因100 mg和0.75μg/kg右美托咪啶合剂,对照组患者使用0.5%罗哌卡因100 mg.记录入手术室时、臂丛神经阻滞后、切皮时、手术结束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臂丛神经阻滞成功后,记录切皮时、手术1h及术后1,2,6,12,24和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当VAS超过4分时给予吗啡治疗,并记录术后首次使用吗啡时间及术后48 h吗啡用量.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入手术室时和臂丛神经阻滞后心率、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切皮时和手术结束心率、MAP明显低于入手术室时和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12,24和48 h VAS均低于对照组[(3.0±0.9)分比(4.9±0.5)分、(3.0±0.7)分比(5.6±1.2)分、(2.2±0.9)分比(4.8±1.8)分、(1.7±0.5)分比(3.2±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首次使用吗啡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450±37) min比(368±42)min],术后48 h吗啡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8.3±2.8)mg比(15.5±4.5) 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时罗哌卡因复合应用0.75μg/kg右美托咪啶可显著延长镇痛时间,减少术后48 h吗啡用量,而且未发生显著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0.5%、0.75%国产罗哌卡因和0.5%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价国产罗哌卡因进行臂丛阻滞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择ASA(美国麻醉学家学会)Ⅰ-Ⅱ级需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手指再造手术病人60例,随机双盲分为3组,每组20人,分别采用0.5%罗哌卡因30ml,0.75%罗哌卡因加ml和0.5%布比卡因各30ml,以针尖触及神经出现并传至拇指的触电样异感为注药标准。注药后测定起效时间、阻滞平面,判断上肢活动程度,详细记录术后创口疼痛时间、上肢运动恢复时间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 3组病人c,~T,阻滞起效时间,均〈5min(P〉0.05),注药20min后3组病人上肢均不能水平举动,3组病例的感觉阻滞时间无差异,0.75%罗哌卡因和0.5%布比卡因组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5%罗派卡因组运动阻滞时间明显短于另外2组(P〈0.05),3组病例麻醉优艮率均为100%(P〉0.05)。无局麻药毒性反应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0.5%和0.75%国产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和术后持续镇痛作用与0.5%布比卡因相似,0.5%罗哌卡因可用于肌肉松弛程度要求低的上肢手术麻醉,0.75%罗哌卡因适合任何上肢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蛛网膜下隙麻醉在肛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8月-2019年5月,对A、B、C三组肛肠手术患者,选择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进行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分别观察其麻醉起效时间、完善阻滞时间、持续阻滞时间及恢复时间;观察改良运动Bromage评分、镇痛效果和肛门肌松情况。得出最佳麻药浓度。结果 A、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术后镇痛时间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改良运动Bromage评分、运动恢复时间B、C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麻醉效果:A、B、C三组镇痛优良率为别为100.00%,98.86%,84.09%;肛门括约肌松弛率分别为100.00%,97.72%,82.95%;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选择0.375%的罗哌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对肛肠手术的阻滞效果良好,运动恢复较快,肌松作用良好,且毒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择60例ASAI~Ⅱ级择期行一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一针法在第4颈椎横突穿刺,行双侧颈浅和有肿物一侧颈深丛阻滞。A组用0.298%甲磺酸罗哌卡因加2μg/kg芬太尼,B组用0.298%甲磺酸罗哌卡因,切皮前静脉滴完2μg/kg芬太尼。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A组镇痛效果比B组好(p<0.05),A组的MAP和HR变化幅度小于B组(p<0.05),A组与B组相比不容易发生呼吸困难(p<0.05)。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行颈丛神经阻滞,能增强麻醉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右旋美托咪啶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臂丛神经阻滞下对行上肢手术患儿的麻醉效果及苏醒质量.方法 选取50例拟择期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上肢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实验组在臂丛神经阻滞下采用丙泊酚复合右旋美托咪啶进行静脉麻醉,对照组在臂丛神经阻滞下单独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两组患儿均在静脉诱导后,置入喉罩.观察记录两组患儿术前(T1)、手术切皮时(T2)、手术开始30 min (T3)各时间点的血压和心率,记录两组患儿丙泊酚用量、术后疼痛出现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术中体动、苏醒时躁动及术后嗜睡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儿术中心率、血压明显较对照组稳定,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与对照组(P<0.05),苏醒时间缩短(P<0.05),术中体动、苏醒时躁动、术后嗜睡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镇痛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右旋美托咪啶在臂丛神经阻滞下可为小儿上肢手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有利于患儿循环稳定,并可减少麻醉药用量,提高患儿术后苏醒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