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全脑血管造影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64例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比较脑动脉颅内段、颅外段病变分布情况.结果 164例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阴性53例(32.32%),动脉硬化性改变23例(14.02%),血管狭窄或闭塞84例(51.22%),非动脉硬化性改变(烟雾病)4例(2.44%).颈内动脉系统TIA以颅内段血管狭窄为主,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以颅外段血管狭窄为主.结论 颅内段血管病变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颅外段血管病变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2.
孔凡兰 《现代保健》2011,(20):39-40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TIA的疗效。方法将60例TIA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小剂量尿激酶组)30例和对照组(复方川芎嗪注射液)30例,并常规给予降压、控制血糖、降脂等措施,对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发生完全性卒中及反复TIA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半年内TIA消失者治疗组多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的尿激酶对TIA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是安全可靠的,其方法简单、不良反应少,有一定疗效,对部分TIA患者能阻止其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分析阿司匹林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自2010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标准门诊和住院患者一共96例,我们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4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药物阿司匹林,对照组患者则给予丹参片,都是30d为一个疗程,并观察该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好,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在防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方面的治疗效果要优于丹参,临床治疗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短暂性脑缺血性(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的发病机制。方法对临床表现为TIA的90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并对患者的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90例TIA患者中有7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共198支动脉狭窄或闭塞,总异常率为86.67%(78/90),其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共145支,占73.23%(145/198),颅外动脉狭窄共53支,占26.77%(53/198),颅内-外多发病变11例,共累及54支颅内外血管。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DSA检查有助于明确VB-TIA病因,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总结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实施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8例TIA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的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脑血管介入灌注疗法.结果 观察组的总体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显著(P<0.05).结论 利用脑血管介入灌注疗法治疗TIA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考虑应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介绍TIA的概念、临床特点、临床类型、诊断要点和诊断思路;TIA进展至脑梗死的临床研究、主要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endothelial ysfunction)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键,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现拟对TIA患者行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测,并分析血管内皮功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莫肇 《现代医院》2012,12(1):52-5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6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IA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相关辅助检查,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应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结论 对TIA患者应该尽早做诊断检查(MRA和TCD对血液动力学型TIA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并确诊,去除各项危险因素,及时开始治疗,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申军梅 《药物与人》2014,(6):182-182
目的:通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痛患者的血管学资料,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64例TIA患者行仝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前循环组共有血管狭窄222处;后循环组共有血管狭窄206处。前循环组全脑血管造影阴性例数为10例,后循环组为4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循环责任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虹吸部和大脑中动脉的水平段为多;后循环狭窄病变则以推动脉起始部、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较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病变特点。方法:选择颈动脉系统TIA患者61例,根据发作频率分为频发组和非频发组,全部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2组患者狭窄血管的分布及狭窄率。结果:(1)61例中85.2%(52/61)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频发组92.3%(36/39),非频发组72.7%(16/22),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O.05);(2)颅外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58.3%(28/48),而颅内动脉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多占47.1%(32/68),颅内、外动脉狭窄比约为1.42:1(68/48);(3)频发组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76.9%(30/39),非频发组40.9%(9/22),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颅内一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频发TIA的患者应积极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11.
刘学文  蔡爱民  田步先  韩锟  张雪杰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664-2665,2667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流行病学及神经影像学特征,为临床及早判断病情和及时有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360例TIA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影像学检查特点(包括头颅CT、头颅MRI及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360例TIA临床表现持续时间在10min以内的146例(40.6);125例频繁发作患者中,进展为缺血性卒中者16例(12.8);235例非频繁发作患者中,进展为缺血性卒中者19例(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供血区由ICA系统支配者234例(65),VBA系统支配者126例(35);临床表现出现的频率最高的为:肢体瘫痪(64.3);抗血小板治疗者236例(65.6);302例患者(83.9)在出院前7~10d内症状停止发作,29例(8.1)患者进展为完全性卒中;349例患者有脑CT检查结果,CT检查率96.9,108例患者有头颅MRI检查,MRI检查率30。[结论]TIA症状持续时间多为10min以内,频繁发作者进展为缺血性卒中远高于非频繁发作者,以ICA系统多见,临床最常见症状为肢体瘫痪,阿司匹林应用率最高,多数患者停止发作,但是仍有患者进展为完全性卒中,TIA的抗血小板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6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IA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h。治疗应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综合治疗。结论对TIA患者早做诊断、检查和治疗,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6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IA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h。治疗应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综合治疗。结论对TIA患者早做诊断、检查和治疗,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治疗并确诊的TIA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脑血管介入灌注治疗方法,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体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血管介入灌注疗法治疗TIA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栾玉成 《中国保健》2010,(3):112-113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47例TIA患者采用口服阿司匹林100mg/次,1次/d;低分子肝素钙5000u,1次/12h皮下注射;氯比格雷75mg/次,1次/d,同时对合并症进行相应治疗。用药前后分别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记录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47例TIA患者经治疗后,显效29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97.9%。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均无改变,住院及随诊6个月未发生出血等不良事件。结论 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氯比格雷安全有效,是TIA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种严重损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每年发病率约200/10万,死亡率波动于100/10万上下,通过对各类脑血管病发病率研究表明,脑血栓与脑梗塞所致的脑梗塞占70%,因此脑缺血性梗塞的治疗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08月至2010年03月确诊为TIA的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回顾分析。结果:共9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发作性偏身麻木、无力者较多;MRI、MRA及CTA检查阳性率高(90、85%)。经抗小血板、控制血压、他汀类药物等综合治疗,TIA症状控制80例(占83.36%)。结论:TIA病因中以颈部和脑部大、中动脉粥样硬化为基本病因;积极进行脑血管和颈部血管的影像学检查;积极进行生活干预、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使用他汀等防治措施,是二级预防的基本措施;必要时进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自1965年定义以来一直沿用至今,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人们对TIA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比如在概念、影像学、缺血耐受、治疗、预后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致残率高居第1位。在疾病谱中因脑血管疾病而死亡者,在日本占第2位,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占第3位,而我国近年来已跃居榜首。卒中一旦发生,复发率很高。在美国,每年约60万新的或复发性脑卒中病人中,有50万例为卒中首发。大约25%脑血管疾病幸存者在2年内复发;而5年内有大约40%的患者再次复发,其中65%为缺血性脑卒中。原发性卒中后,再次卒中的危险性与一般人相比升高9倍,再次卒中的患者预后更差,70%-80%常导致严重的致残或死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 CAS)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90例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患者进行询问病史、检验血压、血脂、血糖,体检颈动脉,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40例TIA患者(病例组),50例对照患者(对照组)进行检查,观察CAS程度。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明显增高,有糖尿病、吸烟史及高LDL血症的患者颈动脉严重狭窄发生率明显增高;颈动脉狭窄率超过30%者多有血管杂音;颅外段颈动脉超声检查与DSA检查结果基本一致。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可通过对高危人群体检颈动脉作初步筛选,再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狭窄程度,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