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50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分别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30s,门脉期60s,延迟期120s。结果 50例患者中共检出病灶53个,病灶直径平均(2.85±0.23)cm,动脉期主要表现为高密度,门静脉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延迟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血供特点和表现,有助于小肝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肝结核的CT表现,探讨螺旋CT动态扫描对肝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48例肝结核患者行三期动态螺旋扫描观察各期病灶强化特点。结果(1)平扫:所有病灶为低密度,其中6例病灶内可见钙化,2倒“粉末状”钙化。10例肝包膜受累增厚,6例伴腹壁结核性脓肿形成,18例腹水形成,7例合并脾结核,8例可见腹腔淋巴结钙化。(2)增强扫描:动脉期26例病灶边缘可见轻-中度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6例病灶未见明显强化,其余病灶不均匀强化。结论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对肝结核的强化有一定特征,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小细胞癌确诊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80例肝小细胞癌患者,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MSCT三期增强扫描组、CT平扫组,对比两组扫描效果。结果:MSCT三期增强扫描组动脉期检出38个病灶(95.00%);门静脉期检出27个病灶(67.50%);延迟期共检出36个病灶(90.00%)。MSCT三期增强扫描组动脉期、延迟期病灶检出率高于门静脉期、平扫组(P<0.05);两组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MSCT扫描的高密度、低密度强化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三期增强扫描组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的肝脏、肿瘤及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均高于平扫组(P<0.05)。结论:MSCT三期增强扫描可准确反映肝小细胞癌病灶强化特征,确诊率较高,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对肝小细胞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在不典型肝脓肿诊断及其与肝癌鉴别诊断中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2年2月本院肝胆外科收治的40例不典型肝脓肿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30例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经病理确诊,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比较其结果。结果:观察组的平扫密度、静脉期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动脉期、延迟期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环壁完整率、环内低密度率、灌注异常率、肝内胆管/肝动脉/门静脉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向心性延迟强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典型肝脓肿的CT平扫显示其病灶密度不均、内部模糊、边缘模糊,增强后病灶提示“簇状”征象,静脉期CT显示脓肿边缘有明显的强化显像,平衡期CT显示等密度影,且病灶范围较早期明显缩小,肝癌患者则未见这种征象。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有效鉴别诊断不典型肝脓肿和肝癌。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 (MSCT)平扫联合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比较MSCT平扫与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的病灶检出率,分析HCC病灶的密度分布情况。结果 动脉期、延迟期的病灶检出率高于平扫和门静脉期(P <0.05);联合诊断的病灶检出率为100.00%,高于平扫的65.26%(P <0.05)。HCC病灶在动脉期主要表现为高密度影,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影。结论 MSCT平扫联合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可显著提升HCC患者的病灶检出率,尤其是对微小病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6.
陈伟 《工企医刊》2011,24(6):2-3
目的对27例肝细胞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扫描表现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全部病例行全肝平扫和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25 s开始肝动脉期扫描,70s开始门脉期扫描。观察全部病灶在双期增强扫描中的表现。结果肝动脉期扫描共发现病灶36个,其中14个病灶表现为均匀强化,20个为不均匀强化(其中2个还可见到供血动脉),另有2个无明显强化。门脉期扫描中发现31个病灶,均为低密度,其中2例可见到门脉癌栓形成,另有3个病灶可见到假包膜形成。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肝细胞性肝癌的特征,有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CT多期增强扫描征象,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FNH的CT平扫及三期动脉增强扫描表现。结果平扫7例为等或稍低密度,3例为低密度;4例病灶中心可见中央疤痕。增强扫描动脉期8例明显强化,2例中度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强化程度减轻,但较正常肝实质8例呈等或稍高密度,2例呈稍低密度。延迟期7例呈等或稍高密度,3例呈稍低密度。4例中央瘢痕延迟期强化显著。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FN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MSCT)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探讨原发性肝癌(PHC)在多期增强扫描中的强化表现,比较各期的检出率。将动脉早、中及晚期相互组合,优化出诊断PHC的最佳扫捕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为PHC的患者92例,共140个PHC病灶;其中男75例,女17例,年龄28~77岁。采用飞利浦螺旋Brilliancel6扫描机行增强后多期扫描,增强扫描采用3~4期(动脉早期、中期、晚期及门静脉期),动脉早期为22s,动脉中期为29s,动脉晚期为37s,门脉期为75s,延迟期为5min,每个全肝扫描周期为8.2s;扫描结束后在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处理,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数,并对肝脏与肿瘤实性部分的CT密度值分别进行测量并计算其差值行统计学分析。将动脉早、中、晚期组合成4种方案,计算其各自对病灶的检出率。结果本组140个病灶中,瘤径在增强后的动脉早期、动脉中期、动脉晚期及门静脉期,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各期间差异有显著性差异(H=55.268,P=0.000〈0.01)。动脉早期检出率最低为35.71%,动脉晚期检出率最高为78.57%,动脉早、中、晚期及门静脉期对于病灶的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33.985,P=0.000);动脉早期+晚期(80.00%)与多动脉期(80.00%)联合扫描的检出率一致且最高,同时与单纯动脉早、中或晚期扫捕相比,动脉早期+晚期扫描及多动脉期联合扫描的检出率最高。结论采用MSCT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优化了动脉期的扫描方案,将全肝扫描落在真正的动脉期内,使显示富血供肿瘤强化的机会增加,同时较薄层面的扫捕也提高了PHC病灶检出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多层螺旋CT平扫、动态增强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ICC的CT表现。结果 CT平扫表现为不规则大片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不清。3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11例病灶周围胆管扩张。9例病灶局部肝包膜凹陷,6例肝叶萎缩。CT增强动脉期无明显强化5例,边缘不全环形强化5例,边缘不全环形强化并病灶内斑片状强化3例;门脉期及延迟病灶由周边向中央呈渐进性、向心性轻中度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延迟强化是ICC的重要特征,结合其他一些CT征象,可与其他肝内肿瘤或非肿瘤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经临床证实26例肝脓肿病人的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表现,分析其CT特点。结果不典型细菌性肝脓肿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影,增强动脉期病灶周围一过性肝段性强化,病灶分隔轻度强化;门脉期持续性强化,延迟期病灶范围缩小。结论 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脓肿的诊断具有特征性,对提高肝脓肿的诊断率和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MRI表现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支的19例肝脏炎性似瘤的MRI表现。结果19例20个病灶,均位于肝右叶,呈圆或类圆形。平扫.T2WI为等信号或高信号,TIWI为稍低或等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无明显强化,在门脉期和(或)延迟期,所有病灶均可见到强化表现,如:周边环形强化,中心强化或偏心性强化。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反映了肝脏炎性假瘤的病理学特征,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其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GE Light speed 16 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手术及穿刺)为肝脏肿瘤的136例患者(病灶280个)的GE Light speed 16 CT三期增强扫描检查资料。结果:动脉期显示217(77.50%)个病灶,门静脉期显示195(69.64%)个病灶,延迟期显示196(70.00%)个病灶,三期综合显示267(95.36%)个病灶,总正确诊断率95.00%。结论:GE Light speed 16 CT三期扫描对肝脏肿瘤性病变的检出率及正确诊断明显高于单期相扫描和双期扫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CT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要点,提高与其他血管丰富的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与病理证实的32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平扫与增强后的表现。结果共检出36个病灶,28例为单发病灶,4例2个病灶。CT平扫病灶均呈等密度或轻微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心瘢痕外,所有病灶均有明显的均匀强化,其中19个病灶中心或周边见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门脉期病灶呈稍高密度,延时期病灶呈等密度;17个病灶伴有中心瘢痕者均有延迟强化,CT正确诊断28例,诊断符合率87.5%。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较全面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对大部分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可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可明显提高与血管丰富的肝细胞癌及肝血管瘤等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肝脏局灶结节增生(FNH)的MR成像特点。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4月24例确诊的FNH患者43个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由2名诊断医生采用双盲法进行诊断,总结FNH的MR图像特点。结果:MR平扫显示:T1WI中呈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9处病灶检出瘢痕。动态增强检查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高信号;门静脉期病灶信号强度逐渐减低;延迟期病灶高信号逐渐减低。共计21个病灶检出瘢痕,增强检查可使FNH的诊断率提高22.9%。结论:MR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率,针对FNH病灶检测敏感度较高,结合增强榆奇,可以显著提高病灶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胃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主要CT征象为胃壁增厚僵硬、肿块。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变明显强化,35例以门静脉期更著;周围脏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各12例,远处转移ll例;增强分期准确性87.5%。结论 多层螺旋增强可对胃癌作出更为完善的评价,有助于胃癌的诊断及分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胸腺疾病的多层螺旋CT(MSCT)图像表现,探寻鉴别不同胸腺疾病的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9例胸腺病变的MSCT表现,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三组,即良性及低危组、高危组、癌及类癌组,观察内容包括每组病变的位置、最长径(测两次取平均值)、形态、边缘、密度、周围侵犯和转移情况、强化程度等,比较各组间上述征象差别.结果 39例胸腺病变中良性及低危组21例,高危组13例,癌及类癌组5例,三组之间在病灶的形态、边缘、密度、周围侵犯情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不规则形态、不均匀密度方面癌及类癌组与良性及低危组分别为5,4例与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周围侵犯情况上,高危组与癌及类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与良性及低危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的长径和强化程度方面三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对各种胸腺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物质定量分析对肝硬化再生结节与癌性结节鉴别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2014年2-6月在本院行能谱CT三期增强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肝占位患者33例,其中肝硬化再生结节22例,癌性结节11例,对比两组病例的能谱图像,算出不同能量时病灶与肝实质对比噪声比(CNR)、标准化碘浓度(NIC)、病灶与正常肝实质含碘浓度比值(LNR)、病灶动脉期和门脉期碘浓度差异(ICD)。结果:肝硬化再生结节与癌性结节在不同能量下病灶-肝脏对比噪声比有一定规律,随着能量的增加,病灶-肝脏对比噪声比减少(P〈0.05)。癌性结节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标准化碘浓度、碘浓度比值和碘浓度的差异值均低于肝硬化再生结节。动脉期病灶与正常肝实质含碘浓度比值鉴别肝硬化再生结节与癌性结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结论:能谱CT物质定量分析对肝硬化再生结节与癌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巨大临床价值,能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分析6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CT示病灶呈低密度,边界不清。1例患者MRI显示双侧顶枕叶多发异常信号,在T1WI病灶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随访CT显示所有患者病灶范围、数目逐渐变小、减少,甚至消失。结论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好发于顶枕叶脑白质,也可见于基底节、额颢叶。顶枕叶呈双侧对称性,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临床上均有血压突然升高。一般患者经适当治疗后,影像学表现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肝脏双期扫描动门脉期三维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经临床、肝功能和影像学检查诊断的肝癌和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在工作站利用容积再现技术(VR)和最大密度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重建。结果:肝动脉期VR图像和MIP多平面重建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腹腔干、脾动脉、肝总动脉左右动脉及其2~3级分支,包括肿瘤供血血管及变异血管、门脉期、VR图像和MIP多平面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1~6级门静脉血管结构及1~3级肝静脉血管分支,具有较强的空间立体感。结论:多层螺旋CT门静脉三维重建成像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无创性血管造影技术,有助于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及进行疗效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