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正常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和静脉超声造影表现。方法排除直肠病变和直肠息肉的患者26例,应用经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观察正常直肠壁层次结构,然后静脉注射微泡造影剂,观察直肠壁的血流灌注,分析肠壁各层结构的增强情况。结果直肠腔内灌注超声造影显示直肠壁为高低回声相间的7层结构,由内到外分别为:造影剂与黏膜表层形成回声界面的高回声层,黏膜的低回声层,黏膜下层的高回声层,环肌层的低回声层,肌层间纤维结缔组织层的高回声层,纵肌层的低回声层,外膜层的高回声层。静脉超声造影显示直肠壁为高低增强相间的3层结构,黏膜层与黏膜下层的高增强,固有肌层的低增强,外膜层的高增强。结论正常直肠壁在腔内灌注超声造影中呈现7层结构;静脉超声造影显示固有肌层血流低灌注,其余层次高灌注。  相似文献   

2.
超声造影实验中副作用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造影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刺激症状和副作用的成因及意义。方法 统计实验过程中明显的刺激症状,包括心率,皮肤及呼吸的变化和死亡的情况,结果 注射造影剂可造成一过性心率减慢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较大剂量反复注射可出现呼吸急促及皮肤青紫等现象。结论 新型造影剂本身是安全可靠的,但在实验和临床应用方法上应注意掌握条件。尽量避免大剂量和反复多次注射,以免引起血气交换困难导致呼吸障碍,同时应注意掌握对实验对象心脏负荷的控制,避免团注造影剂后,大剂量快速的液体冲洗。  相似文献   

3.
超声造影在脑肿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脑肿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 10例脑肿瘤患者行术中超声造影,了解肿瘤的强化情况,评价手术切除率。结果 所有病变均呈强回声,不同肿瘤有其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术中超声造影使肿瘤边界显示清晰,肿瘤呈不同程度强化,均准确评价了病灶手术切除程度。结论 术中超声造影有助于确认脑肿瘤边界,判断肿瘤切除情况,提高诊断准确性和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4.
靶向超声造影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靶向超声造影是分子影像学组成的重要部分。通过靶向微泡声学造影剂与细胞表面特异性抗体或配体结合,可以实现在体观察靶组织在组织、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的病理生理变化。随着对超声造影剂尤其是纳米造影剂研究的深入,靶向超声造影剂在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对此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肾肿瘤的超声造影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各种不同肾肿瘤的超声造影表现。方法124例肾肿瘤(平均直径3.4cm),应用超声造影观察肿块回声增强时间和造影剂消退时间(皮质相与延迟相),观察肿块的假包膜(与二维声像图对比),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98例,移行细胞癌5例,肾盂鳞癌6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例,肾盂上皮细胞癌1例,肾母细胞瘤5例,嗜酸细胞瘤2例(潜在恶性)。透明细胞癌98中超声造影有58例出现假包膜(58/98,73.3%),而二维声像图显示假包膜31例(31/98,17%);造影剂呈快进快退76例,快进慢退11例,慢进慢退7例,肿块局部回声增强4例。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回声增强程度明显低于肾细胞癌。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鉴别肾肿瘤,有助于显示出肾细胞癌的假包膜。  相似文献   

6.
肝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定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肝恶性肿瘤超声造影(CEUS)的时间-强度曲线(TIC)形态和声学定量参数变化特征。方法 应用反向脉冲谐波显像(PIH)技术对48例肝恶性肿瘤患者行实时CEUS检查,以声学定量软件绘制病灶的TIC,分析TIC形态和定量参数变化特征。结果 48例肝恶性肿瘤中,16例原发性肝癌(HCC)、23例肝转移癌(metastasis livercancer,MLC)TIC形态呈快上快下型,4例小HCC、5例MLC呈快上慢下型;HCC中,小HCC降支减半时间迟于非小肝癌(P<0.01);MLC降支减半时间早于HCC(P<0.05);20s增强强度比较,乏血供MLC低于HCC及富血供MLC(P<0.01),后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EUS的TIC形态和定量参数变化特征对肝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脑损伤(TBI)是临床神经外科的常见急症,发生率及死残率均高。治疗TBI以手术为主,以迅速清除血肿灶,降低颅内压,尽量减少对脑组织的损害为原则。精确定位损伤灶,准确判断损伤灶的范围、边界、内部血流情况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超声及CEUS具有实时、方便、定位准确、价廉、安全无放射性等特点,近年来在TBI中的应用受到重视。本文对超声及CEUS在TBI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EUS定量诊断肝纤维化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 对肝纤维化组118例及对照组27例患者行CEUS检查,应用时间-强度曲线记录造影剂到达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及肝实质的时间及达峰值时间,分析不同分期肝纤维化的灌注规律.结果 在不同分期肝纤维化患者中,造影剂到达肝动脉时间、达峰值时间及门静脉达峰值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1~S4期患者门静脉到达时间均长于S0(P均<0.05);S3及S4期患者肝静脉到达时间显著短于S0期(P均<0.05);S4期患者肝实质达峰值时间显著早于S0期(P<0.05).应用ROC曲线,以肝静脉到达时间≤23 s为界值,CEUS诊断肝硬化(S4)的敏感度为79.0%,特异度为85.2%;以肝实质达峰值时间≤27 s为界值,诊断肝硬化的敏感度为55.6%,特异度为100%.结论 CEUS技术有助于定量诊断肝纤维化,并有望对肝硬化前期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疑有肾动脉狭窄的9例患者共17条肾动脉(1例患者一侧肾切除)行经静脉超声造影检查,超声造影前均先行常规超声检查,根据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肾动脉峰值流速、肾动脉与肾动脉开口处腹主动脉的峰值流速比值、肾内叶间动脉血流加速时间、收缩早期加速度判断肾动脉是否存在狭窄,并与血管造影结果对比.结果 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8~15 s后肾动脉显影并达到最大强度,增强平均时间为(530±32)s.超声造影后有16条肾动脉显示,均观察到彩色血流信号增强,超声造影显示8条肾动脉狭窄,其中1条肾动脉造影后狭窄不明确,血管造影后确诊为轻度狭窄;不显影的1条被证实为闭塞.以血管造影为标准,超声造影诊断肾动脉狭窄与血管造影的吻合系数Kappa=0.882,P<0.01;常规超声诊断肾动脉狭窄与血管造影的吻合系数Kappa=0.414,P<0.05.结论 超声造影有助于提高肾动脉狭窄的血流显示,在诊断肾动脉狭窄方面,与常规超声相比,超声造影与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出更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经颅脑超声造影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颅脑超声造影检查中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后其自行恢复时间,以探讨脑超声造影检查对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是否为可逆性。方法70只清洁级SD大鼠,经尾静脉注射剂量为1ml/kg的“脂氟显”超声造影剂,辅以机械指数为1.3的经颅脑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超声辐照后不同时间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结果在造影检查后12h,血脑屏障通透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随着脑超声造影检查后时间的推移,血脑屏障通透性逐渐恢复。结论高机械指数的体表超声辅以高剂量超声造影剂在经颅脑超声造影中可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但在造影检查后,这种改变可自行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剂剂量对健康成年人肝脏造影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健康志愿者20名,分别在4个剂量水平(0.5、1.2、1.8、2.4 ml)团注超声造影剂Sono Vue(声诺维),采用QLAB 9.0软件自动描记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每一剂量在相同监测条件下的常用血流灌注参数。声学定量指标包括开始显影时间(AT)、达峰时间(TTP)、上升时间(Δt)、本底强度(Ib)、峰值强度(Ip)、增强强度(ΔI)及ΔI/Δt。结果当造影剂剂量为0.5-2.4 ml范围时,Ip及ΔI值随造影剂剂量增加而增大。剂量为0.5 ml与1.2 ml时,Ip分别为(26.7±3.7)d B和(33.5±4.3)d 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5);ΔI分别为(13.1±1.2)d B和(16.8±2.7)d B,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90,P〈0.05)。当造影剂剂量为0.5-2.4 ml范围时,TTP值分别为(31.2±3.6)、(28.4±5.2)、(27.7±4.1)和(24.5±4.7)s,随剂量增大而缩短(F=8.40,P=0.000)。0.5 ml与1.2 ml时比较、1.2 ml与1.8 ml时比较、1.8 ml与2.4 ml比较,TT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5、2.25、3.18,P均〈0.05)。Δt和ΔI/Δt值随剂量增加无明显改变,不同剂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声学造影剂剂量影响肝造影增强各参数,峰值强度与应用的造影剂剂量有关。时间参数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诊断指标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适宜中国肝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诊断指标。方法 以注射造影剂后肝动脉开始显影作为动脉相的起始时间,以门静脉开始显影作为门脉相起始时间,以肝实质增强达峰值为实质相起始时间;分析682例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肝动脉、门静脉的始增时间及肝实质的增强峰值时间、肝内病灶的开始减退时间,分析增强模式。结果 肝硬化与非肝硬化组肝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始增时间有显著差异,肝内良恶性病灶增强退出时间有显著差异。85%的原发性肝癌及99%肝转移癌在注射造影剂后180s内退出,故以180s作为延迟相起始时间及与实质相的划分点,由此将超声造影分为四个时相。结论 由于肝背景不同造成血流动力学差异,病灶增强时相以自身背景对比更为适宜;根据新的时相定义及病灶增强退出特征,总结出中国人肝癌及其他肝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3.
实时超声造影诊断肝泡状棘球蚴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实时CEUS诊断肝泡状棘球蚴病(HAE)的价值。方法 38例疑似HAE患者(共55个病灶)接受二维超声和CEUS检查,分析其强化形态、强化模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经手术病理证实,HAE者32例,共45个病灶,CEUS符合率为96.42%(53/55)。二维超声表现为"脑回征"或"熔岩洞样"改变、"岛屿状"改变、不规则肿块;CEUS三期均未见强化,呈"黑洞征"。结论 相对于二维超声,CEUS可准确反映HAE病灶内部组织成分,对HAE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胆囊腺肌症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在深圳市南山区西丽人民医院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为胆囊腺肌症的患者23例,观察及分析病变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特征,并对比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胆囊腺肌症诊断的准确性。 结果胆囊腺肌症的常规超声典型表现为胆囊壁局部呈扁平状增厚,内可见散在微小或无回声,部分伴有强回声及其后方"彗星尾"征;以此特征为诊断标准,诊断准确率为69.6%(16/23)。超声造影典型表现为动脉相及静脉相均呈不均匀增强,内见散在细小无增强区;以此特征为诊断标准,诊断准确率为95.7%(22/23)。超声造影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常规超声(χ2=5.447,P<0.05)。 结论胆囊腺肌症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具有特征性表现,超声造影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常规超声。  相似文献   

15.
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目的观察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转移癌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CnTI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对53例被确诊患有恶性肿瘤并经超声检查检出或疑有肝占位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增强CT检查其中49例发现肝占位。超声造影记录所观察病灶的造影剂灌注过程,转移灶的大小、数目,并与常规超声及增强CT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常规超声检查53例发现131个病灶,超声造影确认51例193个病灶,22例发现新病灶62个,其中<1.0cm占41.9%(26灶);CT发现新病灶46个;常规超声、CT、超声造影3种方法显示的最小病灶分别为0.8cm,0.9cm,0.6cm。51例肝转移癌109个重点观察病灶超声造影的灌注特征呈4种形式:第一种为肿瘤周边呈快速环状强化,本组占72.5%(79个灶);第二种为动脉期快速团状强化,快速廓清,占15.6%(17个灶);第三种为动脉期至实质期病灶内均无增强,占8.2%(9个灶);第四种动脉期或门脉期延迟增强或与肝同步,实质后期轻度退出,占3.7%(4个灶)。结论肝转移癌超声造影灌注特征的研究以及对转移癌数目、部位的确认,尤在实质期对小转移灶及临床前期微小癌灶的早期检出,对临床分期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自制高分子聚合材料超声造影剂显影效果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自制高分子聚合材料超声造影剂“高聚显”的显影效果、特点及其安全性。方法质量浓度为5%高聚显溶液,按0.25 ml/kg剂量经兔耳缘静脉团注,采用GE Vivid 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2L探头,以不同机械指数(MI),在二次谐波、彩色多普勒及能量多普勒模式下,分别实时动态观察肝血管、肝实质回声强度以及肾多普勒血流信号增强情况,并对肝实质回声强度进行动态定量分析。结果在高、低MI情况下,高聚显均能明显增强肝血管、肝实质回声强度和肾多普勒血流信号,作用时间持续约30 min;造影后肝实质峰值回声强度较造影前平均增加(10.36±2.13)dB。所有兔在实验过程中以及实验后观察2周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高聚显是一安全、显影效果好、持续时间长、在不同MI状态下均能实现实时超声造影的新型高分子材料超声造影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脑动静脉畸形(AVM)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幕上18例、幕下2例)经术前CT、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检查诊断为AVM的患者分别行术中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模式、频谱多普勒模式及超声造影扫查,确定病变位置、深度、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记录不同方法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数目,术后评价手术切除率。结果 (1)20例患者术中超声准确定位畸形血管团的位置。CDFI图像表现为典型的彩色镶嵌血管团,畸形血管团大小为1.1~6.5cm,距离硬膜0~2.7cm。供血动脉术前RI值0.29~0.56,术后RI值0.54~0.65。(2)20例患者行术中超声造影检查,畸形血管团大小为1.2~6.8cm。术中经股静脉团注造影剂7~14s后开始显影。正常脑动脉和供血动脉最先显影,而后病灶和脑组织显影,静脉系统最后显影。(3)20例患者CDFI模式显示供血动脉(FA)24支,引流静脉(DV)13支;术中超声造影显示供血动脉27支,引流静脉20支。(4)20例患者术后CDFI模式检查未发现病灶残留,结果与术后DSA检查结果一致,其中4例行术后超声造影检查。结论术中超声造影有助于完整了解AVM的血供模式,明确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的位置和数目,术后判断病变切除情况,提高对AVM诊断的准确性和全切率。  相似文献   

18.
肝局部脂肪缺失的超声造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局部脂肪缺失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疑诊为肝局灶性脂肪缺失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所有患者在超声造影检查前或检查后进行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结果16例患者二维超声均显示为在脂肪肝基础上的低回声病灶,最大为50 mm×39 mm,最小为17 mm×14 mm。所有病灶在动脉相均无明显增强,在门脉相及实质相均增强呈等回声,在造影模式下均未显示明显占位性病灶。所有病例行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提示正常肝或脂肪肝,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1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报告为正常肝组织。结论肝超声造影检查对肝局部脂肪缺失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是肝局部脂肪缺失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卵巢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对比脉冲序列技术(CPS)对55例患者行经阴道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卵巢病灶或肿块的增强方式与灌注参数的差异;依据患者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良性组及恶性组,对55例卵巢囊性、囊实性、实性或囊壁乳头病变的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前经阴道二维超声诊断卵巢良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符合23例(23/28),误诊5例;超声造影诊断卵巢良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符合26例(26/28),误诊2例。良性组(28例)造影参数开始增强时间平均为(18.2±4.8)s,达峰时间为(30.5±8.3)s,峰值强度为(11.3±5.0)dB。术前经阴道二维超声诊断卵巢恶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符合22例(22/27),误诊4例,漏诊1例;超声造影诊断卵巢恶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符合25例(25/27),误诊2例。恶性组27例中24例超声造影开始增强时间为(13.4±4.5)s、达峰时间为(21.5±6.9)s,峰值强度(20.0±5.9)dB,与良性肿块3项造影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良恶性肿块在灌注方式及造影参数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囊性、囊实性、实性及囊壁乳头性病变经阴道二维超声难以鉴别良恶性时,超声造影能反映病变组织微血管的灌注情况,有助于检出早期卵巢癌,并可对常规超声诊断有困难的小型卵巢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