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锥颅引流术联合Ommaya囊置入术治疗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11月采用锥颅引流术+Ommaya囊置入术治疗的11例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出现肺部感染6例,术后1周内行气管切开3例;术后再出血1例,放弃治疗出院。术后没有出现颅内感染,没有出现脑积水。出院后随访1年,GOS评分5分2例,4分2例,3分5例,2分1例,1分1例。结论 锥颅引流术+Ommaya囊置入术治疗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创伤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脑室穿刺引流加Ommaya囊埋置术治疗脑室出血的护理.方法 回顾性总结脑室穿刺引流加Ommaya囊埋置术治疗脑室出血33例围手术期护理.结果 本组术后7天内死亡3例,19例施行Ommaya囊穿刺引流,平均3~5次,每次3~5天.结论 脑室穿刺引流加Ommaya囊埋置术治疗脑室出血是一种安全、可行、简单、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Ommaya囊并脑室外引流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3-01—2014-11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2组,观察组50例采用Ommaya囊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对照组50例只采用脑室外引流治疗。比较2组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总体预后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体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mmaya囊联合脑室外引流能够合理控制颅内压,降低了再出血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减少了并发症,安全性高,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Ommaya囊置入术治疗脑积水合并颅内感染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0例脑积水合并颅内感染的临床资料。入院后,均行脑室镜探查+Ommaya囊置入术,术后经Ommaya囊抽取脑脊液,并视病情注射抗生素治疗,动态评估脑积水改善情况及颅内感染控制情况,待脑脊液恢复正常后再次行脑室镜探查,拔除Ommaya囊并行分流手术。结果 10例术后脑脊液恢复正常的时间21~36 d,平均(28.4±4.57)d。5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因脑室内粘连严重未行分流术,4例转变为静止性脑积水继续随访。10例出院时GOS评分4分。结论 对于脑积水合并颅内感染,Ommaya囊置入术可作为外引流术的替代方案,具备留置时间长、感染风险低等优势,可为后期分流手术争取足够时间窗、降低分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还可经Ommaya囊注射抗生素治疗颅内感染,从而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额前穿刺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12月收治的6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资料。术前使用Mimics Research 20.0软件设计打印穿刺辅助导板,在简易导航精准定位下,采用穿刺引流术治疗。结果 术后24 h复查颅脑CT显示穿刺精准,血肿清除率为(86.2%±7.4%)。术后14 d GCS评分[(13.2±2.9)分]明显高于术前[(6.5±3.0)分;P<0.05]。6例术后随访3~6个月,改良 Rankin量表评分(3.0±1.1)分;按GOS评分,恢复良好1例,中残3例,重残2例。无再出血,无颅内感染;脑积水均无需脑室-腹腔分流术。结论 3D打印技术辅助额前穿刺术是治疗丘脑血肿破入脑室可行的、有效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Ommaya囊穿刺引流结合侧脑室外引流在重度脑室出血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将我科2007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46例重度脑室出血患者随机分为:Ommaya囊结合侧脑室外引流治疗组和单纯侧脑室外引流组,将两组患者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Ommaya囊治疗组的交通性脑积水及颅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脑室外引流组(P0.05),术后3个月GOS评分:Ommaya囊治疗组良好8例,中残10例,重残3例,死亡3例;单纯外引流组良好5例,中残4例,重残8例,死亡5例。Ommaya囊治疗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单纯外引流组(P0.05)。结论 Ommaya囊穿刺引流结合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重度脑室出血,可以降低颅内感染及脑积水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是脑室出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内镜手术结合颅内压监测引流系统在严重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观察20例严重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经内镜手术并结合强生颅内压监测引流(内镜+引流组)治疗的效果,并与前期17例单纯钻颅脑室外引流手术患者(单纯引流组)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术后不同时间段第三、四脑室内积血残留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Ability in Daily Life,ADL)评分。结果内镜+引流组患者术后第1 d、4 d、7 d、10 d复查头颅CT三、四脑室积血量明显少于单纯引流组(均P 0. 05),后期交通性脑积水发生率也明显少于单纯引流组(P 0. 05)。两组其他并发症(肺部感染、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等)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内镜+引流组术后6月时ADL评分良好率为75%(15/20),单纯引流组良好率为35. 3%(6/17),内镜+引流组的良好率明显高于单纯引流组(P 0. 05)。结论内镜手术结合颅内压监测引流治疗严重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具有微创、安全、血肿清除相对彻底、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钻孔引流联合颅内压监测指导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资料完整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均采用钻孔引流联合颅内压监测治疗。观察手术时间、引流术后的血肿清除率、颅内压值、甘露醇使用病例数、神经外科重症监护住院天数及预后。结果脑室探头血肿穿刺引流23例,血肿穿刺联合对侧脑室探头脑室引流9例。平均手术时间28.3 min,术后24 h内CT复查平均血肿清除率65.25%,NICU病房平均住院天数6.3 d,使用甘露醇治疗7例,术后颅内压<20 mmHg 30例,≥20 mmHg 2例。术后6个月恢复良好20例,中残6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钻孔引流联合颅内压监测能指导控制引流量,避免颅内压波动和再出血风险,指导药物治疗来降低并发症,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并改善预后,两者有效结合是高血压脑出血重要的微创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1例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资料,31例采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引流组),30例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结果 随访3~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个月。与开颅组相比,引流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1周GCS评分明显提高(P<0.05)、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术后残余血肿体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创伤小、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Ommaya管在脑室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Ommaya管在脑室外引流的应用。方法选取15例脑室出血的患者,以Ommaya管进行脑室穿刺外引流,头皮针穿刺Ommaya囊,尿激酶冲洗。结果经10~18d(平均14d)引流后,引流液澄清,CT复查脑室内高密度影消失,试夹管24h临床症状无恶化。15例除1例因再出血死亡,1例植状状态生存外,其余13例病人的病情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应用Ommaya管引流可以延长脑室外引流时间,不易感染,操作简单,病人痛苦少,可重复多次穿刺,可应用于脑室出血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双靶点微创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并发脑积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血压丘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伴脑积水的病例资料,采用已取得专利的立体定向微创器械,以双靶点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同时行丘脑血肿和脑室微创穿刺引流,术后辅以尿激酶灌洗治疗。临床评价标准包括血肿清除率、脑积水缓解率、手术时间、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率、30 d病死率及术后随访1-24个月GOS。结果术后病人平均血肿清除率为(90.0±1.6)%,脑积水缓解率90%,平均手术时间(25.6±4.8)min,无血肿腔再出血,发生颅内感染2例,30d病死率10%。术后随访1-24个月,GOS5分3例,4分3例,3分1例,2分1例,1分2例。结论双靶点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伴脑积水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创伤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收集60例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无颅内压监测组32例,未应用颅内压监测,颅内压监测组28例,加用颅内压持续监测,比较两组的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总体预后。结果颅内压监测组与无颅内压监测组相比,再出血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率提高,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可以更加直观、更准确地了解患者颅内压力的变化情况,根据颅内压控制引流速度、合理应用脱水剂及控制血压、保证有效满意的脑灌注压,进而降低了再出血率、减少了并发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安全性更高、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7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头颅CT检查确诊,出血量在30~50 ml之间。单纯基底节部出血42例,随机分为监测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基底节部出血并破入脑室者30例,随机分为监测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监测组连续监测颅内压3~7 d;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评价颅内压。当发现有颅内压升高的情况两组均采取及时降压的措施。对比患者出入院前后格拉斯哥评分(GCS)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对于单纯基底节部出血患者,出院时颅内压监测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颅内压监测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对于基底节部出血并破入脑室患者,出院时GCS评分监测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连续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可早期发现颅内压变化,进而指导采取相应合理的治疗措施,最终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残率,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52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CT特点,分别采用单侧、双侧脑室额角穿刺脑室外引流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一侧脑室外引流,术后第2天根据CT复查情况决定是否应用尿激酶。结果恢复良好32例,恢复一般13例,重残4例,死亡3例。结论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病情较重,及时采取手术,降低颅内压,脑室内灌注尿激酶治疗,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下经额部入路与经颞部入路两种方式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自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间神经内镜下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82例,根据手术入路分为经额部入路组(38例)与经颞部入路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1周颅内压,术后2周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csale,GCS)、ICU天数、住院天数和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s(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的差异。测量两种入路经过皮层深度、脑室镜需调整角度、医源性脑损伤范围。结果经额部入路组与经颞部入路组在性别比例、入院GCS评分、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1周颅内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颅内压,术后2周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csale,GCS)、ICU天数、住院天数和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s(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再出血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测量的经过皮层深度、最远操作距离、脑室镜需调整角度、医源性脑损伤范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额部入路与经颞部入路两种方式在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最终效果对比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Ommaya囊在低龄(<3岁)颅后窝肿瘤术后脑积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例低龄颅后窝肿瘤术后合并脑积水患儿的临床资料。7例均采用置入Ommaya囊的方法治疗脑积水,并随访3个月。结果 7例患儿在置入Ommaya囊后,通过间断穿刺抽液,脑积水症状均缓解,其中1例1个月后改为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取出Ommaya储液囊。2例术后皮下积液通过Ommaya囊穿刺抽液治愈。结论 对于低龄颅后窝肿瘤术后脑积水,Ommaya囊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动态颅内压监测联合镇静镇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五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69例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同时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压监测联合镇静镇痛治疗患者57例(监测治疗组)、镇静镇痛治疗患者69例(治疗组)和对照组43例。所有病例均随访6个月,比较各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GCS评分、GOS评分及NICU入住时间以及甘露醇使用等情况。 结果监测治疗组1月及6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GCS评分、GOS评分及NICU入住时间等均显著优于治疗组和对照组,且甘露醇使用量、肾功能损害及电解质紊乱发生率等均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可动态把握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颅内压变化情况,能够避免脱水剂的过度使用,改善预后,同时联合镇静镇痛治疗效果更显著,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硬通道穿刺引流术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LCFD)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破入脑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至2019年1月收拾的120例HICH破入脑室的临床资料,其中68例采用硬通道穿刺引流术联合LCFD治疗(观察组),52例采用单纯性硬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肿清除率明显提高(P<0.05),脑脊液转清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明显缩短(P<0.05),甘露醇用量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再出血、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GOS评分[(3.5±1.6)分]、ADL评分[(71.5±15.9)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6±1.4)分、(56.7±16.2)分;P<0.05]。观察组慢性脑积水发生率(4.4%,3/68)和病死率(8.8%,6/6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3.1%,12/52)、(23.1%,12/52);P<0.05]。结论 硬通道穿刺引流术联合LCFD治疗HICH破入脑室病人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少,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指导下钻孔引流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患者资料。发病24 h内行血肿腔钻孔置管引流,同侧侧脑室植入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导管并指导术中操作及术后治疗。计算术后24 h内及拔管前血肿清除率,统计手术时间、颅内压值变化及甘露醇使用病例数。术后6个月依据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估预后。结果术后24内血肿清除率平均61.87%。拔管时血肿清除率:80%(40例),60%~80%(6例),无血肿再扩大病例。手术操作平均33 min。初始颅内压值:20 mm Hg(6例),≥20~30 mm Hg(32例),30 mm Hg(8例)。术后颅内压值持续20 mm Hg(41例),≥20 mm Hg(5例),使用甘露醇(5例)。术后6个月ADL评分:Ⅰ级:(3例),Ⅱ级:(30例),Ⅲ级:(11例),Ⅳ级:(1例),Ⅴ级:(1例)。结论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指导下钻孔引流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有利于精确调控术中血肿抽吸及指导术后治疗,可改善预后。符合目前精准化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早期有创颅内压监测(腰椎穿刺测压或脑室外引流测压)与无创颅内压监测[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监测]的差异性和适用性,并探讨颅内压、GCS评分与脑状态监测仪获取的数字化脑电信号[脑状态指数(CSI)、肌电指数(EMG)]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对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3例GCS评分3~12分SAH患者早期行腰椎穿刺测压或脑室外引流测压,同步进行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及脑功能状态监测,分析无创与有创颅内压监测值是否存在差异以及上述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果 (1)患者有创颅内压监测(腰椎穿刺测压/脑室外引流测压)与无创监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69,P=.946;t=-0.158,P=0.876).(2)患者颅内压与CSI呈负相关关系(r=-0.898,P=0.000),与EMG呈正相关关系(r=0.938,P=0.000); GCS评分与CSI存在正相关关系(r=0.472,P=0.011),与颅内压暂未发现相关关系(r=-0.047,P=0.814),与EMG不存在相关关系(r=-0.170,P=0.388).控制颅内压、GCS评分因素后偏相关分析发现CSI和EMG无相关关系(r=0.288,P=0.138). 结论 (1)SAH患者F-VEP监测颅内压与腰椎穿刺测压法或脑室外引流测压法监测具有相似效用.(2)CSI和EMG与颅内压具有良好相关性,表明病情变化与颅内压动态变化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