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例1男,24岁。左枕部无痛渐大性肿物3年。3年前左枕部被打伤。查体:左枕部一3cm×4cm大小肿物,形状不规则,表面无红肿,可见搏动感,与动脉搏动节律一致。肿物上方可见3cm伤口疤痕。MRA示:左侧枕部头皮下条带状信号影,4cm×1cm,部分呈等信号,边界尚清。DSA示:左枕区一异常血管团,供血动脉为双侧枕动脉、椎动脉的分支(脑膜后动脉),引流静脉为头皮浅静脉和颈外静脉(图1)。诊断:左枕部动静脉瘘。手术取左枕部一直切口,长约10cm,于畸形肿物尾侧游离,找出左枕动脉,以一把血管钳夹闭,肿物略缩小,仍有搏动,仔细游离肿块,电凝切断供血动脉,术中见侵及骨膜,切除病变骨膜,电凝切断引流静脉,将畸形完整切除。术后病理:头皮蔓状血管瘤。术后随访6个月,未复发。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头皮动静脉瘘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32岁。因头外伤后左颞侧搏动性包块伴颞部吹风样杂音1年入院。查体:左颞侧耳前见一3.5cm×2cm×1cm大小的包块,质软,搏动明显,左额颞顶区可见与包块相连的迂曲条索状血管隆起,搏动感强。CT示:左颞侧头皮包块及条索状物呈高密度血管影。MRA示:左颞侧异常扩张的血管闭,动静脉结构紊乱。颅内外血管DSA示:颈内动脉、椎动脉无异常,双侧颈外动脉造影示:左颈外动脉与颈外静脉之间动静脉瘘,左侧颈外动脉造影见颈外动脉起始段、颞区存在多处瘘口,颞区血管迂曲扩张,与同侧额、顶、枕区交通的静脉异常扩张。临床诊断:头皮动静脉瘘。病人在局麻下行颈外动脉结扎与颞区畸形血管切除瘘口结扎术中,结扎颈外动脉后探查颞侧包块,见包块张力明显降低,搏动明显减弱,迂曲扩张的血管变软,但包块中心区仍可触及搏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方法。方法2005年5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7例难治性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25-42岁。病变部位以双侧大脑凸面硬脑膜为主3例,乙状窦小脑幕病灶2例,前颅窝和眶尖病灶1例,矢状窦双侧乙状窦1例。手术依据病灶部位,选择额颞、颞枕、额下、乙状窦前或联合入路,电凝、离断病灶供血动脉,切除受累的病变硬脑膜,沿动脉化静脉分流方向寻找瘘口,切断动静脉分流,必要时也可切断压力较高严重动脉化的静脉窦,改善静脉回流,恢复神经功能缺失。结果8例中5例病人术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硬脑膜动静脉瘘消失,1例手术中出血死亡。结果手术切除各种复杂硬脑膜动静脉瘘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应防止术中较大的动静脉瘘和静脉窦撕裂产生的致使性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显微手术治疗的16例SDAVF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SDAVF首诊误诊率较高,早期诊断并早期治疗对神经功能损伤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显微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硬脑膜动静脉瘘,是指发生在硬脑膜、大脑镰、小脑幕和静脉窦上的异常动静脉分流,发病率约为脑动静脉畸形的1/10。本文回顾了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解剖、病因以及临床表现和分型,进一步综合论述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强调了皮层静脉返流以及脊髓静脉引流的诊断意义。从保守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特殊类型病变等方面进一步介绍硬脑膜动静脉瘘治疗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到2018年3月收治的13例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资料。采用显微手术治疗11例,采用血管内治疗2例。结果 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发生并发症,均无新增神经功能缺失表现。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硬脊膜动静脉瘘复发,脊髓功能障碍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硬脊膜动静脉瘘应尽早手术,目标是闭塞瘘口和静脉起始部;根据其血管构筑特点及瘘口部位,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血管内栓塞和显微手术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脊髓髓周动静脉瘘(SPAVF)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SPAVF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断、治疗方案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例均行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确诊,1例行显微手术灼闭瘘口,2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均成功闭塞瘘口,术后病人下肢肌力恢复至5级,感觉及大小便功能正常。结论 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是诊断SPAVF的金标准,手术灼闭或栓塞瘘口均是治疗SPAVF的有效方法,介入栓塞治疗创伤小,可首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断和显微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手术方法,并从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和疼痛四个方面来评价术前术后的脊髓功能改善情况,其中运动功能评价采用Aminoff&Logue评分标准。结果15例术后症状改善,无1例症状加重。其中运动功能改善12例,感觉功能改善9例,疼痛症状减轻6例,括约肌功能改善6例。无手术并发症,无复发。结论显微手术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创伤小、简单易行、疗效确切。早诊  相似文献   

9.
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是脑膜动脉或/和颈外动脉向硬膜窦的血液分流,较少见的是这些动脉和脑膜静脉形成直接分流,是DAVF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自1995年至1999年收治11例DAVF出血诊冶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正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rformation,AVM)、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及软脑膜动静脉瘘(pial arteriovenous fistula,PAVF)为脑血管畸形的不同类型。脑AVM占脑血管畸形的56.3%~80%,占人口总数的0.001%~0.01%,为颅内动脉瘤的1/7~1/4。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7月复合手术治疗的31例SDAVF的临床资料。术中DSA技术定位瘘口,据造影结果调整动脉夹,并验证瘘口闭塞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术后平均随访(28.9±2.7)个月,采用Aminoff-Logue评分(ALS)评价脊髓功能。结果 31例瘘口位置均准确定位,无扩大切口以暴露病灶,术后造影显示瘘口均消失。末次随访ALS[(3.3±0.5)分]较术前[(4.4±0.5)分]明显降低(P<0.05);好转14例,无变化4例,加重2例,好转率为66.7%。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 复合手术SDAVF安全、有效,与血管内栓塞相比,解决了其早期失败率及晚期复发率高的问题;与显微手术相比,实现了术中精准定位及实时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伽玛刀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6年4月采用伽玛刀治疗26例DAVF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伽玛刀治疗14例,伽玛刀治疗前经历一次或多次血管内治疗12例。用50%~60%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边缘,周边剂量15~22 Gy,平均18.9 Gy;中心剂量30~44 Gy,平均37.5 Gy。26例治疗后随访31~149个月,平均81.1个月。结果 14例DSA复查证实瘘口完全闭塞;7例症状消失,MRI/MRA或CT/CTA证实引流静脉变细或消失,但拒绝DSA检查;DSA证实未闭塞5例中,2例症状好转,继续观察,2例行血管内治疗,1例行开颅手术治疗。26例治疗后病情稳定,无新增症状。结论 伽玛刀治疗DAV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侵袭性DAVF,血管内或手术治疗后再行伽玛刀治疗是一种可供临床选择的比较理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 1996年9月~2002年9月收治硬脊膜动静脉瘘病人20例,均行术前MRI、脊髓血管造影证实,手术切断瘘口处硬脊膜动脉与引流静脉的异常交通。结果 12例完全康复,8例症状改善,脊髓功能部分恢复。结论 脊髓MRI是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无创筛选检查,而脊髓血管造影是确诊的金标准;手术电凝切断瘘口效果肯定,可明显改善症状,防止脊髓损害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治疗效果,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收治的11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式及术后转归.结果 11例患者中男10例,女1例.年龄33 ~ 67岁,平均53岁.所有患者均在脊髓血管造影后得到确诊.其中单纯手术治疗9例,栓塞治疗2例;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改良Aminoff-Logue功能评分降低.11例随访6-24个月,未见复发症状.结论 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可以达到良好效果,部分病例采用血管内治疗须栓塞引流静脉近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颅内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表现、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18年收治的6例颅内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位于左侧顶枕叶及第四脑室内1例、右侧顶叶1例、右侧额叶3例、小脑半球1例。4例发现肺部占位。术前均误诊为胶质瘤。6例均手术全切肿瘤,术后病检结果示神经内分泌癌。5例术后随访1周至12个月,1例术后未行放、化疗,3个月死亡;4例术后伽玛刀治,1例6个月死亡,3例随访12个月生活基本自理。1例失访。结论 颅内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恶性程度高,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不明显,术前诊断较为困难,病理学是诊断的金标准,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化疗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治颅内动静脉畸形的价值。方法对45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行CTA检查,三维重建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容积成像显示(VR)技术;分析动静脉畸形显示情况并将结果与DSA和手术结果比较。部分动静脉畸形病例术后行CTA和DSA复查。结果CTA对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敏感性为93.33%,特异性为100%。能可靠地显示动静脉畸形的位置、形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CTA是有效的血管成像技术,对颅内动静脉畸形有重要的诊治价值,临床疑诊为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可作为一种筛选方法。CTA可作为动静脉畸形术后复查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IAVMs)的临床特点以及复合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复合手术室行显微手术治疗的7例IAVMs的临床资料。先行DSA定位,显微镜下完全显露畸形血管团,术中DSA美兰实时显影技术精准判断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结果 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6例畸形血管团全切除,术后即刻DSA显示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不显影;1例胸段IAVM因部分病灶深入脊髓腹侧,在阻断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后仅进行部分切除。7例术后随访9~54个月,平均(27.7±16.5)个月;术后9个月McCormick分级Ⅰ级2例,Ⅱ级2例,Ⅲ级1例,Ⅳ级2例;末次随访,7例症状均改善,无死亡病例;除部分切除的1例外,其余6例复查MRI未见迂曲血管影及畸形血管团。结论 IAVMs临床少见。在电生理监测下,运用术中DSA美兰实时显影辅助显微手术切除IAVMs,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胶质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胶质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局部功能障碍;2例发生颅外转移;影像学检查显示,全部位于大脑半球凸面,多数边界不清楚,类似胶质母细胞瘤表现;少数与硬脑膜、颅骨关系密切,呈均匀明显强化,类似脑膜瘤;平均生存期为13个月;病理检查示肿瘤细胞呈多形性,主要由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和肉瘤细胞2种成分组成,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均阳性。失访3例,其余12例术后随访6个月~8年,正常生活8例,生活自理2例,生活需要照顾2例;复发10例,颅外转移2例,其中死亡8例。结论 胶质肉瘤为高度恶性胶质瘤,易侵犯脑膜、颅骨并发生颅外转移。胶质肉瘤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胶质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术后放化疗有助于改善病人预后。与胶质母细胞瘤比较,胶质肉瘤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提高中枢神经细胞瘤诊疗水平的策略和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8月至2006年4月我院收治的5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肿瘤位于侧脑室前部或室间孔附近,呈宽基底与侧脑室壁或透明隔相连。肿瘤边缘及内部可见多发囊泡,常见钙化,MRI检查T1WI、T2WI相均表现为等或略高信号,增强后呈轻至中度强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显示神经突触素阳性。显微外科手术治疗5例,其中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1例,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4例随访至今未复发。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是术前诊断的重要参考。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是最佳的治疗手段,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