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孕期各大类食物摄入量与婴儿湿疹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  方法  采用前瞻性出生队列研究方法,选取广州市某区妇幼保健院常规孕检的孕20~28周孕妇523名。采用具有81个条目的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调查孕妇过去一个月的膳食摄入情况,根据中国膳食指南划分食物摄入类别,并计算各大类别食物摄入量。于产后6个月通过电话随访调查婴儿湿疹的发病情况。将孕期各类食物摄入量进行四等分(Q1-Q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其与婴儿湿疹之间的关联。  结果  产后6个月婴儿湿疹累计发病率为51.8%。在孕期各类食物摄入方面,湿疹组的禽肉类摄入量高于非湿疹组(27.62±25.20 vs.22.03±22.63 g/d,P=0.022);谷类、蔬菜类、水果类、红肉类、蛋类、奶类、大豆、坚果的摄入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孕期较高的禽肉类摄入(Q4)和鱼类摄入(Q3)与最低四分位数组(Q1)相比,婴儿湿疹发生风险增加(OR=2.71,95% CI=1.24~4.81;OR=2.38,95% CI=1.23~4.59)。  结论  孕期禽肉类或鱼类摄入过多与更高的婴儿湿疹发生风险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母乳喂养的母亲产褥期各大类食物摄入与婴儿湿疹发生风险的关系。  方法  基于广州市一项队列研究,在孕中期招募孕妇,于产后6~8周进行面对面随访。针对母乳喂养的母亲,由训练有素的调查员采用信效度良好的食物频率问卷调查其产后一个月的膳食摄入情况,并收集婴儿湿疹发病情况。根据2016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划分食物类别,计算各大类食物摄入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母亲产褥期膳食与婴儿湿疹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468对母子,产后6~8周湿疹累计发病率为47.44%。湿疹组母亲与非湿疹组母亲的谷薯类、蔬菜、水果、红肉、禽肉、鱼类、蛋、奶制品、大豆以及坚果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母亲产褥期鱼类摄入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婴儿湿疹的发病风险增加26.4%(OR=1.264, 95% CI: 1.015~1.574, P=0.037)。其中淡水鱼摄入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婴儿湿疹发生风险增加27.2%(OR=1.272, 95% CI: 1.019~1.588, P=0.034),未发现深海鱼摄入与婴儿湿疹发生有关。  结论  母亲产褥期较高的淡水鱼类摄入与婴儿湿疹发生风险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孕期膳食维生素C摄入与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及其临床亚型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2年3月1日—2016年9月30日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861例PE孕妇作为病例组,7 987例非PE孕妇作为对照组,收集其一般人口学特征、疾病史、家族史及孕期膳食摄入情况等。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孕期膳食维生素C摄入对PE及其临床亚型的发生风险的影响。  结果  调整孕妇年龄、文化程度等影响因素后,孕妇孕早期膳食维生素C摄入达到Q3水平(OR=0.80, 95% CI: 0.64~0.99)、孕晚期达到Q3水平(OR=0.78, 95% CI: 0.63~0.97)会降低PE的发生风险。按照孕前BMI进行分层后,孕前BMI < 24.0 kg/m2的孕妇孕早期膳食维生素C摄入达到Q3水平(OR=0.73, 95% CI: 0.55~0.96)、孕中期达到Q3水平(OR=0.71, 95% CI: 0.54~0.93)、孕晚期达到Q3水平(OR=0.67, 95% CI: 0.51~0.88)是PE的保护因素。进一步探讨不同孕前BMI孕妇膳食维生素C摄入与PE临床亚型的关系后发现,孕前BMI < 24.0 kg/m2的孕妇孕晚期膳食维生素C摄入达到Q3水平(OR=0.66, 95% CI: 0.47~0.93)会降低晚发型子痫前期(late-onset preeclampsia, LOPE)的发生风险。  结论  孕前BMI < 24.0 kg/m2的孕妇Q3水平的膳食维生素C摄入可降低PE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对于LOPE。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母亲孕期铁营养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的关系。  方法  数据来源于陕西省2014年1月―2016年12月开展的CHD病例对照研究,对纳入孕妇进行膳食营养问卷调查。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母亲孕期铁营养与子代CHD及其各亚型的关系,并进行亚组分析探索其稳定性。  结果  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后,母亲孕期增补铁剂降低了子代CHD的发生风险(< 30 d:OR=0.54, 95% CI: 0.37~0.79;≥30 d:OR=0.25, 95% CI: 0.16~0.38),孕期膳食铁摄入量较高(≥29 mg/d)降低了子代CHD的发生风险(OR=0.69, 95% CI: 0.54~0.8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孕期铁营养和子代CHD的关系稳定。此外,母亲孕期增补铁剂≥30 d子代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 TOF)上发生风险均降低,增补铁剂 < 30 d子代在ASD发生风险降低,孕期膳食铁摄入量较高(≥29 mg/d)子代在VSD、PDA发生风险均降低。  结论  母亲孕期铁营养水平升高降低了子代CHD的发生风险,孕妇孕期应注意机体铁营养的摄入和补充,促进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孕期妇女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 PA)、久坐行为与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 PROM)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及剂量反应关系。  方法  采用国际体力活动短问卷收集中国孕产妇队列研究·协和项目中孕妇的体力活动状况和静坐时间(sedentary time, ST),并随访收集研究对象PROM的诊断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进行数据分析,计算OR及95% CI值。  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6 848例。孕妇PROM的发生率为13.79%。在中/低强度PA方面,与低频组相比,高频组PROM的发生风险更高(中强度OR=1.50, 95% CI: 1.01~2.23;低强度OR=1.19, 95% CI: 1.04~1.73);高强度PA频次每增加1 d/week,PROM发生风险增加13%(OR=1.13, 95% CI: 1.03~1.24);ST每增加1 h/d,PROM发生风险增加2%(OR=1.02, 95% CI: 1.01~1.04)。剂量反应关系显示,高强度PA超过2 d/周,中强度超过5 d/周或低强度超过5 d/周均可增加PROM的发生风险(OR及95% CI均>1)。  结论  孕期高频体力活动和久坐行为是胎膜早破发生的危险因素,应鼓励孕妇进行适宜和中低强度体力活动的同时,减少静坐时间,以降低胎膜早破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7~17岁儿童青少年宏量营养素摄入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方法  1997—2011年基于“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6轮调查数据,纳入膳食及BMI数据完整的7~17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依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标准判定超重肥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宏量营养素摄入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6 360名研究对象,其中7~<12岁儿童青少年3 529人(55.5%),男生3 360人(52.8%),超重肥胖1 060人(16.7%)。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脂肪供能比 < 25%组相比,≥30%组增加20%肥胖风险(OR=1.20, 95% CI:1.03~1.41, P=0.023);与蛋白质供能比 < 10%组相比,≥15%组增加61%肥胖风险(OR=1.61, 95% CI:1.25~2.04, P < 0.001);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 55%组相比,55%~ < 65%组降低20%肥胖风险(OR=0.80, 95% CI:0.68~0.95, P=0.011),≥65%组降低21%肥胖风险(OR=0.79, 95% CI:0.66~0.94, P=0.010);脂肪及蛋白质供能比越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越低,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越高(P < 0.05);男生摄入过量蛋白质更可能发生肥胖(P=0.034)。  结论  儿童青少年摄入过量脂肪和蛋白质可增加超重肥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中国胎儿脐带缠绕现状及其与环境暴露因素的相关性,为预防和干预脐带缠绕提供科学的指导。  方法  以中国孕产妇队列研究·协和项目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在孕早期收集孕妇的一般人口学信息和环境暴露信息,随访获取脐带缠绕相关结局,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胎儿脐带缠绕的影响因素。  结果  胎儿脐带缠绕的发生率为9.00%。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与孕期没有暴露于被动吸烟或噪声的孕妇相比,暴露于被动吸烟(OR=1.199, 95% CI: 1.010~1.423, P=0.038)或噪声(OR=1.242, 95% CI: 1.002~1.541, P=0.048)的孕妇发生脐带缠绕的风险较高。  结论  孕妇孕期被动吸烟和接触噪声对胎儿脐带缠绕有影响,应加强孕期教育,减少孕妇孕期被动吸烟和噪声环境暴露。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中国中老年人群睡眠时间与高血压患病率的关联。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分析方法,数据来源北京大学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共纳入7 885名研究对象,按照夜间睡眠时长分为5组:≤5 h、>5~ < 6 h、6~ < 7 h(参照)、7~ < 8 h、≥8 h。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并建立3个模型,在调整不同协变量下逐步探索不同夜间睡眠时长对高血压发生的影响,获得OR值和95% CI值。  结果  以夜间睡眠时长6~ < 7 h为对照,夜间睡眠时长≤5 h患高血压风险较高(OR=1.37, 95% CI: 1.12~1.69, P=0.002)。进一步按照性别分层分析,逐步调整混杂后,男性睡眠时长≤5 h组患高血压的风险是6~ < 7 h组的1.72倍(95% CI: 1.14~2.59, P=0.009)。而在女性中,调整混杂后并未发现关联(OR=1.26, 95% CI: 0.99~1.59, P=0.055)。  结论  在中国中老年人群中,夜间睡眠时长≤5 h可能是高血压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夜间睡眠时长≤5 h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人群颈动脉硬化发生影响因素,为疾病针对性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对金昌队列人群按年龄分层随机抽样后进行随访,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不同性别人群颈动脉硬化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发病风险预测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下面积评价模型拟合优度。  结果  该随访人群颈动脉硬化标化发病率为12.32%,男性发病率(13.65%)高于女性(1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7,P < 0.001)。年龄、文化程度、收缩压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男性和女性发病的共同危险因素,空腹血糖升高(OR=2.556,95% CI:1.618~4.038)和甘油三酯升高(OR=1.535,95% CI:1.058~2.227)仅与男性发病有关;腹型肥胖(OR=1.414,95% CI:1.013~1.974)仅与女性发病有关。男性和女性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5(95% CI:0.815~0.856)、0.809(95% CI:0.788~0.831),灵敏度分别为78.0%、78.9%,特异度分别为78.8%、73.1%,诊断一致率分别为91.3%、82.4%。  结论  影响男性和女性颈动脉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不同,应分性别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运用Logistic回归建立的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宜昌市抑郁症与患带状疱疹风险的关系。  方法  根据中国宜昌市健康大数据,选取在2018年9月30日-2019年9月30日期间经临床医生诊断为带状疱疹的患者作为病例组,按年龄(组距为10岁)和性别进行1∶4匹配其他就诊者作为对照组。按就诊日期先确定抑郁症暴露,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抑郁症与患带状疱疹风险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5 370例病例,匹配21 480例对照,年龄为56(43, 67)岁,病例组男性2 533例,占47.17%,对照组中男性10 132例,占47.17%。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病例组抑郁症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风险是非抑郁症患者的1.697倍(OR=1.697, 95% CI: 1.089~2.643, P=0.019);在女性、就诊年龄 < 50岁和≥70岁人群中抑郁症与患带状疱疹有关联,OR值分别为1.983(95% CI: 1.124~3.498, P=0.018)、2.213(95% CI: 1.059~4.629, P=0.035)和2.738(95% CI: 1.264~5.929, P=0.011)。  结论  抑郁症会增加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尤其是女性以及年龄在50岁以下和70岁及以上人群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儿童非故意伤害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以同班级、同性别和年龄相差不超过两岁为原则,对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发生非故意伤害的的332例儿童进行1:1的匹配。调查以问卷为基础,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3.0软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表明,看护人在儿童考试前施加压力、看护人的性格为外向型和中间型、看护人的文化程度为文盲和小学、儿童的神经症行为是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儿童发生非故意伤害的危险因素。其调整后的比值比(odd ratio,OR)和95%的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分别为2.086(95%CI:1.263~3.444)、2.074(95%CI:1.275~3.372)、1.796(95%CI:1.158~2.784)、1.867(95%CI:1.280~2.722)、2.458(95%CI:1.169~5.168)、1.466(95%CI:1.012~2.124)。  结论  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儿童非故意伤害与其看护人以及儿童自身的危险行为有关,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非故意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为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深圳市宝安区8所小学三至五年级儿童6 298名, 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儿童学习障碍筛查量表》和《儿童抑郁量表(简版)》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共检出阅读障碍儿童174名, 检出率为2.76%。阅读障碍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37.36%)高于非阅读障碍儿童(18.1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4, P < 0.01)。与非阅读障碍儿童相比, 阅读障碍儿童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升高(OR=2.65, 95% CI=1.87~3.75, P < 0.01)。母亲每天与儿童相处时间的长短也是儿童抑郁的影响因素之一, 母亲每天相处时间≥3 h儿童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较相处时间 < 1 h儿童降低(3~4 h: OR=0.54, 95% CI=0.36~0.81;5~6 h: OR=0.51, 95% CI=0.34~0.78;≥7 h: OR=0.47, 95% CI=0.32~0.69, P值均 < 0.01)。  结论  阅读障碍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 增加母亲每日的陪伴时间有助于预防儿童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天津市郊县居民风险态度对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行为影响因素的调查,探寻健康教育改善路径。  方法  问卷调查宁河县和静海县6个村的1 031名16~60岁成人,采用Pearson χ2检验和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风险态度对乙肝疫苗接种行为的影响。  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其他变量进行控制后,调查对象的风险态度对其乙肝疫苗接种行为具有一定影响,年龄越小(OR=0.94,95%CI:0.93~0.96,P<0.001)、未婚(OR=8.24,95%CI:2.89~23.60,P<0.001)、自感健康较差(OR=1.78,95%CI:1.53~3.49,P=0.008)、正式工作者(OR=7.18,95%CI:2.29~22.54,P=0.001)、有医保(OR=8.46,95%CI:2.31~30.86,P=0.001)、风险规避(OR=1.65,95%CI:1.06~2.57,P=0.026)和风险中立者(OR=1.50,95%CI:1.03~2.17,P=0.032)更易选择接种乙肝疫苗。  结论  针对风险规避者和风险中立者,加强对乙肝疾病特征和疾病经济负担方面的健康教育,针对风险寻求者,可从乙肝流行趋势和传播途径等方面加强,使其对感染乙肝的概率有更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家庭性教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家庭性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0年7—8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芜湖市5所幼儿园共抽取481名儿童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儿童的家庭性教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对儿童进行过家庭性教育的父母有285(59.25%)人,未进行过家庭性教育的有196(40.75%)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促进父母对儿童开展性教育主要因素有父母了解性教育内容(OR=3.06,95%CI=1.95~4.78)和父母担心孩子受到性侵(OR=1.82,95%CI=1.11~2.99)。  结论  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家庭性教育工作开展不高,应加强对父母的儿童性教育培训,促进儿童家庭性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远视储备影响因素,为开展预防儿童近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0年9—12月对苏州市高新区5 087名4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筛查,并对抚养人进行问卷调查。对影响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中远视储备不足人数为997人,检出率为19.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童[OR(95%CI)=0.81(0.70~0.93)]、无食物性过敏原[OR(95%CI)=0.78(0.63~0.96)]与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不足检出呈负相关;父亲屈光异常[OR(95%CI)=1.20(1.03~1.39)]、母亲屈光异常[OR(95%CI)=1.17(1.01~1.36)]、学龄前儿童夜间睡觉使用小夜灯<1 h[OR(95%CI)=1.53(1.21~1.92)]和1~3 h[OR(95%CI)=1.48(1.09~2.00)]、蔬菜摄入不足[OR(95%CI)=1.26(1.07~1.46)]与学龄前儿童远视储备不足检出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父母屈光异常、夜间睡眠环境、饮食因素与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收集分析荆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寻找病例重症化的影响因素及早期临床特征。  方法  利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筛选、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寻找COVID-19病例重症化的影响因素和早期临床特征。  结果  荆州市累计报告1 580例确诊病例及临床诊断病例,重症病例占比23.61%(373/1 58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9岁(OR=2.342,95% CI:1.803~3.043)、确诊病例(OR=2.772,95% CI:1.735~4.428)、有心脑血管疾病(OR=2.872,95% CI:1.542~5.349)是COVID-19病例临床结局演化为重症的危险因素;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OR=1.881,95% CI:1.105~3.202)、发热(OR=1.845,95% CI:1.340~2.541)、乏力(OR=1.616,95% CI:1.246~2.097)、气促(OR=1.870,95% CI:1.197~2.923)是COVID-19病例临床结局演化为重症的早期临床特征。  结论  年老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COVID-19病例及早期出现发热、乏力、气促、淋巴细胞比降低的COVID-19病例均需警惕其重症化演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兰州市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对兰州市五家医院血透门诊血透患者问卷调查,收集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血液透析过程相关因素、HBV病毒感染检测资料,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广义估计方程模型分析。  结果  共调查565例血液透析患者,其中HBV阳性31例,感染率为5.49%。广义估计方程模型分析显示使用血液制品(1 998年以前OR=8.077,95%CI:3.469~18.803;1998年以后OR=2.678,95%CI:1.719~4.170)、输血(1 998年以前OR=5.344,95%CI:2.212~12.910)、透析龄/月(OR=1.008,95%CI:1.002~1.014)、创伤性美容(OR=1.954,95%CI:1.015~3.766)、文化程度低(OR=3.564,95%CI:1.881~6.753)使透析患者感染HBV的风险提高;年龄>40岁(OR=0.214,95%CI:0.064~0.712)的血液透析患者相对于25岁以下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较低。  结论  使用血液制品、输血、透析龄越长、创伤性美容和文化程度低能增加血透患者感染HBV风险,在临床中应格外重视血液和血液制品管理和使用,规范透析操作,加强乙型肝炎防治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掌握学龄前儿童肺炎链球菌的传播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为揭示传播模式和控制传播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佛山市顺德区7所幼儿园2 031名健康儿童,进行鼻拭子采样并分离鉴定肺炎链球菌。儿童肺炎链球菌携带的聚集性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运用分子型别的同源性分析揭示传播模式,肺炎链球菌携带的影响因素采用χ2检验与随机效应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相结合方法。结果 儿童鼻腔肺炎链球菌携带率为21.8%。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提示,儿童肺炎链球菌携带存在班级聚集性(Z=4.34,P<0.001);7所幼儿园菌株班级内同源率分别为60.9%、79.2%、76.0%、80.0%、82.8%、75.9%和33.3%;班级间同源率分别为90.6%、91.7%、88.0%、82.9%、63.8%、93.1%和76.2%。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非佛山市户籍(OR=1.36, 95%CI:1.04~1.79,P=0.027)、农村地区(OR=1.60, 95%CI:1.09~2.35,P=0.017)、鼻腔携带卡他莫拉杆菌(OR=1.91, 95%CI:1.49~2...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上海市学龄儿童过敏性疾病患病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过敏性疾病提供参考。  方法  2019年4—6月期间,在上海市开展多阶段整群抽样,共有17所小学的10 686名7~12岁学龄儿童被纳入调查。采用国际儿童哮喘和过敏研究(ISAAC)量表评估儿童过敏性疾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上海市学龄儿童中过敏性疾病的总体患病率为47.0%,男童(50.4%)患病率高于女童(43.3%)(χ2=54.44,P < 0.01)。常见过敏性疾病患病率为哮喘(13.9%)、过敏性鼻炎(18.2%)、特应性皮炎(34.3%)。部分儿童同时患有多种过敏性疾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3类过敏性疾病均呈正相关的因素为男童(OR值分别为1.52,1.44,1.22)、母亲学历本科及以上(OR值分别为1.26,1.77,1.84)、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OR值分别为2.87,4.24,2.57)、是独生子女(OR值分别为1.16,1.28,1.22)、窗帘清洗频率 < 1次/月(OR值分别为1.41,1.79,1.77)、没有每天打扫房间(OR值分别为1.14,1.18,1.20)、粉尘暴露频率≥1次/月(OR值分别为1.45,1.56,1.42)(P值均 < 0.05)。3类过敏性疾病另存在特有的社会-环境-行为危险因素。  结论  上海市学龄儿童过敏性疾病患病率较高,相关影响因素涉及社会、环境和行为暴露的多个变量,值得后续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