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大脑皮质中央区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技术切除大脑皮质中央区脑膜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大脑皮质中央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导航辅助确定肿瘤切除范围,利用肿瘤与脑组织之间的蛛网膜界面,整体或分块切除肿瘤,注意保护肿瘤周围重要组织。结果按照Simpson分级标准:Ⅰ级切除17例(58.6%),Ⅱ级切除9例(31.0%),Ⅲ级切除3例(10.4%)。无手术死亡。随访21例,时间3个月~4年,Ⅱ级切除1例、Ⅲ级切除2例在术后1~3年复发。结论术前影像学评估,术中应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大脑中央区皮质脑膜瘤,妥善保护大脑中央区血管、脑皮质、矢状窦,是提高大脑中央区皮质脑膜瘤手术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大脑镰及矢状窦旁是脑膜瘤好发部位[1,2],中央区巨大肿瘤常侵犯上矢状窦或中央沟静脉,使其部分或完全闭塞,与下矢状窦、皮层静脉及重要皮层关系密切,增加了全切肿瘤的难度,是否必须全切与重建矢状窦仍存争议[3]。我院于2003年7月2012年12月共收治中央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30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皮质中央区矢状窦旁镰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皮质中央区矢状窦旁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手术治疗的35例皮质中央区矢状窦旁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的方法及策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Simpson切除标准,Ⅰ级切除24例(68.6%),Ⅱ级切除11例(31.4%)。无手术死亡。随访3个月至5年,4例复发,行二次手术。结论充分的术前影像学评估,合适的手术入路,术中保护好中央沟静脉、处理好上矢状窦和避免脑皮质的损伤,细致的显微操作,能明显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降低复发和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技术在脑中央区双侧镰旁巨大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跨中线骨瓣、条状硬脑膜瓣、向对侧牵引上矢状窦和经单侧纵裂切除双侧肿瘤等显微手术技术,切除16例脑中央区双侧镰旁巨大脑膜瘤.结果 肿瘤均为Simpson I级切除,术后症状较术前改善13例,与术前相同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6个月-5年,全部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能够较好地避免过度牵拉脑叶,减少功能区脑皮层和重要回流静脉的损伤,消除了上矢状窦对大脑镰的"屋檐效应",有利于肿瘤的暴露和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技术在脑中央区双侧镰旁巨大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跨中线骨瓣、条状硬脑膜瓣、向对侧牵引上矢状窦和经单侧纵裂切除双侧肿瘤等显微手术技术,切除16例脑中央区双侧镰旁巨大脑膜瘤.结果 肿瘤均为Simpson I级切除,术后症状较术前改善13例,与术前相同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6个月-5年,全部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能够较好地避免过度牵拉脑叶,减少功能区脑皮层和重要回流静脉的损伤,消除了上矢状窦对大脑镰的"屋檐效应",有利于肿瘤的暴露和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6.
显微手术治疗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对接受手术冶疗的23例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Simpson切除标准,Ⅰ级切除18例(78.3%),Ⅱ级切除5例(21.7%)。无手术死亡。17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2例复发,分别补充伽玛JJ冶疗及再次手术。结论: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常可被早期发现,采用显微手术切除可提高肿瘤令切除率,减少脯重要功能区的损伤及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矢状窦旁脑膜瘤全切后的矢状窦重建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本文报告了15例矢状窦旁脑膜瘤完全切除肿瘤与受累的矢状窦后,用自体颈外静脉或硬脑膜或大脑镰进行的矢状窦重建手术。13例肿瘤位于矢状窦中1/3,2例位于后1/3。重建手术中,包括矢状窦壁缝合3例,矢状窦壁修补5例,自体静脉移植7例。有5例中央区皮层静脉切断后与重建的矢状窦进行了吻合。15例术后效果均满意。  相似文献   

8.
矢状窦旁脑膜瘤是颅内常见脑膜瘤之一, 而位于中央区附近的窦旁脑膜瘤,因常常累及矢状窦以及中央沟静脉等引流静脉,且术中易导致中央沟静脉损伤而导致术后肢体瘫痪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在全切除肿瘤的基础上,重视对中央沟静脉及重要引流静脉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2006年10月~2010年6月,我科采用显微手术切除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16例,术中注意了对中央沟静脉的保护,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总结显微外科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疗效。结果按Simpson切除分级标准,Ⅰ级切除20例(34.5%),Ⅱ级切除28例(48.3%),III级切除4例(6.9%),无手术死亡。结论彻底切除脑膜瘤及受累的硬脑膜、矢状窦、大脑镰是预防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复发的有效手段。合适的手术入路,矢状窦和中央沟静脉的妥善处理和保护,避免功能区脑组织的损伤,是提高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3D-CT静脉造影(3D-CTV)来判断矢状窦旁脑膜瘤与矢状窦、肿瘤周围皮层回流静脉的关系,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帮助.方法 2008年6月至2010年2月收治11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术前接受3D-CTV检查,3例同时MRV检查.通过观察3D-CTV中肿瘤与所累矢状窦及周边中央沟静脉、中央前沟静脉之间的关系;术前判断矢状窦的通畅性,并根据术中实际情况来验证3D-CTV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11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术前3D-CTV检查发现:4例位于额叶矢状窦旁脑膜瘤上矢状窦已经完全被肿瘤侵犯包裹而闭塞,手术将肿瘤包括累及矢状窦一并切除;4例额顶脑膜瘤部分侵入上矢状窦,上矢状窦仍然通畅,其中3例手术将累及上矢状窦侧壁及侵入窦内肿瘤一并切除,同时修补上矢状窦,另1例行肿瘤切除加累及的上矢状窦侧壁电凝烧灼;3例额顶脑膜瘤仅累及上矢状窦侧壁而没有侵入至窦内,1例手术将肿瘤连同矢状窦侧壁外层一并切除,2例行肿瘤加受累及矢状窦侧壁电凝.5例患者3D-CTV同时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中央沟静脉、中央前沟静脉之间关系密切,1例患者中央前沟静脉术中有损伤,其余患者静脉均保护完好.9例矢状窦旁脑膜瘤获得Simpson Ⅰ级全切除,2例Simpson Ⅱ级全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3D-CTV所显示肿瘤与矢状窦关系与手术实际情况吻合.相对于MRV和DSA,通过3D-CTV检查可更方便、直观地判断矢状窦旁脑膜瘤与矢状窦及肿瘤周边静脉的关系,对于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前行3D-CTV检查,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3D Slicer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颅底脑膜瘤或巨大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应用3D Slicer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辅助手术治疗的12例颅底脑膜瘤或巨大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完善头颅CT、MRI、TOF-MRA、DTI序列检查,将得到的DICOM格式的影像学数据,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处理,对肿瘤、相邻颅骨、重要动脉、颅神经、静脉、静脉窦、锥体束进行多模态融合和三维重建,明确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通过3D虚拟可视化图像,模拟手术入路,精准术前规划,辅助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12例中,肿瘤全切除10例(83.33%,10/12),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无术区血肿及颅神经损伤。术后出现对侧肢体肌力下降或原有偏瘫症状加重2例,经治疗后肌力恢复正常。12例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增大。结论 对于颅底脑膜瘤或巨大脑膜瘤的手术治疗,3D Slicer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帮助制定详尽的术前规划,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于磁共振3D-TOF-MRA及3D-FIESTA序列的3D Slicer三维重建影像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MVD治疗的58例PTN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3.0 T颅脑磁共振3D-TOF-MRA及3D-FIESTA扫描,利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影像重建,以评估神经与血管的关系,并制定手术方案。以术中所见为判断神经与血管关系的金标准。结果 3D-TOF-MRA和3D-FIESTA判断责任血管的准确率分别为77.59%(45/58),81.03%(47/58),与术中发现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753、0.762。三维重建影像判断责任血管的准确率为93.10%(54/58),与术中发现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82。三维重建影像判断责任血管的准确率明显优于3D-TOF-MRA和3D-FIESTA(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三维重建影像评估神经受压程度的曲线下面积为0.94(P<0.05)。术后47例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81%(47/58);11例症状未见明显改善,但无加重。出院后随访3~6个月,11例无改善病人中,2例出院1个月有改善,9例无改善、无加重;其余47例无复发。结论 基于3D-TOF-MRA及3D-FIESTA的3D Slicer三维重建影像,可以在术前很好地判断神经与血管的关系及神经受压程度,和术中观察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MVD治疗PTN的术前规划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脑膜瘤术前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手术治疗的脑膜瘤10例,其中大脑凸面脑膜瘤7例、大脑镰旁脑膜瘤3例;将病人颅脑CT或MRI薄层扫描所得二维影像资料以DICOM格式刻盘存档,作为脑膜瘤原始数据,应用Mimics17.0软件重建出三维图像,最后通过3D打印出3D导板。术前将3D打印导板置于术区进行肿瘤定位。结果 10例均成功设计并打印出个体化3D打印导板,术前可辅助准确定位。肿瘤均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术后未出现明显血肿、脑水肿及神经症状。结论 3D打印技术可用于脑膜瘤术前精准定位,优化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联合侧向扩散反应(LSR)监测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1年6月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联合LSR监测下行MVD治疗的40例HFS的临床资料。术前行3D-FIESTA和3D-TOF MRA检查,根据3D-Slier软件三维重建结果进行术前评估,术中行LSR监测。结果 3D-FIESTA和3D-TOF MRA检查判断神经血管关系、识别责任血管与术中所见的一致性一般(K值分别为0.389、0.492;P<0.05),3D Slier三维重建技术判断神经血管关系、识别责任血管与术中所见的一致性较好(K值分别为0.691、0.778;P<0.001)。术中LSR消失33例,LSR未消失7例。术后随访1年,术中LSR消失病人有效率(96.7%,32/33)较LSR未消失病人(57.1%,4/7)明显增高(P<0.05)。结论 对HFS病人,3D Slier三维重建技术有助于提高术前判断神经血管关系、识别责任血管的准确率,术中LSR监测有助于评估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上矢状窦闭塞或狭窄后静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了解颅内存在病变时上矢状窦旁桥静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模式,为预防经纵裂入路术后发生静脉性脑梗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影响上矢状窦血流的30例脑膜瘤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 上矢状窦后1/3或窦汇处闭塞时,主要通过与外侧裂浅静脉、导静脉、半球外侧异常硬脑膜静脉窦等建立侧支循环;上矢状窦中1/3闭塞时,主要通过闭塞前段与外侧裂浅静脉、闭塞后段与Labbé静脉及导静脉等建立侧支循环;病变影响到上矢状窦血流,但仍通畅时,主要通过瘤周静脉网及纵裂内侧面引流静脉建立上下矢状窦间侧支循环.30例脑膜瘤术中离断桥静脉5例,其中2例发生严重脑水肿.结论 不同部位病变引起上矢状窦血流变化时所建立侧支循环的模式是不同的,术前明确侧支循环的建立模式,对计划经纵裂入路以及处理侵及上矢状窦的肿瘤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基于Slicer三维可视化后处理软件的3D-CTA诊断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2018年收治的57例拟诊为颅内动脉瘤且完成CTA和3D-DSA检查的影像学资料,将CTA检查原始数据分别经传统影像工作站和Slicer后处理软件进行3D-CTA重建诊断动脉瘤,以3D-DSA为金标准。结果 57例中,3D-DSA检出51例60个动脉瘤,传统影像工作站及Slicer重建的3D-CTA均检出46例54个动脉瘤。两种重建方法获得的3D-CTA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诊断具有相同的诊断效能(灵敏度为88.3%,特异度为85.7%),而且两种CTA后处理方法对于瘤体大小的判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基于Slicer软件获取的3D-CTA重建图像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诊断可靠性、准确度令人满意,可被选择作为一种颅内动脉瘤CTA图像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7.
Topographical study of supratentorial brain tumor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topographic analysis of supratentorial brain tumors must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location of the tumor, its extension, its being infiltrative or well localized and 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s such as the speech areas, the sensori-motor area, and the visuel areas. Also the topographic analysis may help to approach the diagnosis of nature. The neuroradiological procedures include the CT, the angiography and especially the MRI in sagittal and coronal sections, with gadolinium enhancement. The anatomical accuracy is obtained using the bicommissural plane and superimposition techniques according to the Talairach's Atlas and anatomical sections and MRI superimposition with angiography. 3D volumic reconstruction is of considerable contribution for the topographic analysis of a cerebral tumor.  相似文献   

18.
上矢状窦旁脑膜瘤致上矢状窦阻塞时侧支静脉通路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分析上矢状窦旁脑膜瘤致上矢状窦(SSS)阻塞时其侧支静脉通路的建立情况,确定其在肿瘤切除术中的意义。方法 总结归纳86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行MRA及DSA检查时的静脉系表现。结果 27例发生SSS完全阻塞,59例部分阻塞。18例在阻塞的SSS周围出现了由表浅皮层静脉所形成的侧支静脉环;通过表浅皮层静脉与蝶顶窦及小脑幕静脉系建立端—端吻合的16例;通过与Troland或Labbe静脉建立吻合的14例;通过大脑镰与下矢状窦吻合的9例;通过脑膜静脉并经板障静脉引流到颈外静脉系的17例;混合型12例。结论 上矢状窦旁脑膜瘤致SSS阻塞时,肿瘤周围存在广泛侧支静脉通路,术中应注意保护。脑DSA及MRA检查对术前了解SSS通畅性及侧支静脉通路建立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9月经翼点入路开颅夹闭术治疗的12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利用3D Slicer软件三维重建动脉瘤模型及其周围血管和部分骨性结构,并模拟手术入路,显示手术视野下动脉瘤与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术中参考立体模型,寻找动脉瘤并根据解剖结构实时定位,实现精准夹闭。结果 12例均顺利完成三维影像重建,将三维模型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9例正确反映术中真实解剖情况,3例术中对比效果欠佳,小动脉瘤(直径<5 mm)以及小血管重建效果相对较差,但是动脉瘤周围主要血管结构对比一致。12例动脉瘤均顺利实施开颅夹闭术,术中没有出现动脉瘤破裂。术后次日复查颅脑CTA示载瘤动脉通畅,未见新增出血,动脉瘤夹闭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CTA未见动脉瘤复发;GOS评分5分8例,4分3例,3分1例。结论 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制作的颅内动脉瘤三维立体模型,可获得更多的立体解剖信息,加深对病变局部解剖的认识,指导制定手术计划,减少术中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3D Slicer软件评估脑积水术后早期疗效的价值。方法 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前瞻性收集符合标准的脑积水共80例。术前和术后1、7 d,采用3D Slicer法测量侧脑室体积,CT测量侧脑室额角宽度(FHW)。结果 术前侧脑室体积为(76.86±25.25)ml,术后1 d为(52.86±17.28)ml,术后7 d为(37.86±16.31)ml;术后1、7 d侧脑室体积均明显缩小(P<0.05)。术前FHW为(5.59±1.02)cm,术后1 d为(5.35±0.81)cm,术后7 d为(4.76±0.66)cm;术后1 d的FHW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7 d的FHW明显减小(P<0.05)。结论 对于手术治疗的脑积水病人,3D Slicer软件能在早期发现侧脑室体积变化,在判断疗效、准确告知病情方面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