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新近研究发现,大脑内存在着"类淋巴系统"(glym-phatic system)[1],这一系统不仅能够协助脑脊液中的葡萄糖、大分子物质、电解质以及注射到脑脊液中的药物在脑内的分布与运输[2-5],还参与脑卒中、阿尔兹海默症及创伤性脑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及脑功能的恢复[6-8].既往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兴奋性谷...  相似文献   

2.
3.
脑膜淋巴管系统的发现更新了对中枢神经系统(CNS)淋巴引流和免疫应答的传统认知。文章对脑膜淋巴管系统的解剖、生长发育、衰老和生理功能以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多发性硬化(MS)和CNS感染性疾病等多种神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理解脑膜淋巴管系统在这些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开发靶向脑膜淋巴管系统的防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脑实质内大分子物质经淋巴引流的变化.方法 将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分为生理盐水组、伊文思蓝标记白蛋白(EBA)组、SAH+EBA组.采用枕大池两次注入自体动脉血法建立SAH模型,应用改良的脑实质微量注射技术将EBA注入大鼠左侧尾壳核,生理盐水组用生理盐水代替EBA.于注射后0.5、1、2、3、5 d处死动物,观察并比较各组不同时间点EBA在脑内、颈总动脉壁、颈部淋巴结等部位的分布.结果 EBA组于注射后1 d荧光信号首先出现在左侧脑实质、侧脑室及其血管周围,并逐步到达对侧;双侧颈总动脉外膜有密集的荧光信号,颈部淋巴结可见荧光信号.2 d后脑内荧光信号明显减弱,嗅球内荧光信号逐渐增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内有点状荧光信号.各淋巴结内荧光均于3 d时最强.SAH后脑内EBA引流至嗅球、颈部淋巴结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量减少且速度减慢.于0.5、1、2、3、5 d,EBA组颈深淋巴结EBA荧光密度分别为14.5±3.2、27.5±7.4、60.3±12.3、138.0±12.0和108.1±13.4,SAH+EBA组分别为8.9±2.0、11.9±2.5、17.4±3.7、26.7±4.5和59.0±8.1,后组各时间点密度均低于前组(F=13.17、24.04、66.81、302.77、59.36,P<0.01);2、3、5 d,EBA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EBA荧光密度分别为26.3±5.9、47.5±9.6和41.0±9.3,SAH+EBA组分别为11.0±1.5、12.5±2.8、23.6±3.2,后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前组(F=38.17、72.52、19.01,P<0.01).结论 SAH可导致脑内大分子物质经淋巴系统引流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兔蛛网膜下腔与颈部淋巴系统是否交通。方法对1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别行脑脊液颈淋巴回流及颈淋巴管X-线造影检查。结果脑脊液颈淋巴回流造影显示造影剂在注射后7min到达筛板,20min到达视神经远端,30min后从鼻腔漏出,同时颈部淋巴管显影。颈淋巴管造影检查显示注射初期造影剂在枕大孔周围流动缓慢,经视神经近端缓慢流动至视交叉;继之鼻中隔、筛板、内耳道、上矢状窦附近淋巴管及颈浅淋巴管显影。结论蛛网膜下腔与颈部淋巴系统之间相交通,在一定压力下,颈部淋巴管内淋巴液可逆行流入颅内:这一现象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常伴随着规律睡眠结构的破坏, 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废物的堆积有关。类淋巴系统本质是动脉周围脑脊液流入途径和周围静脉清除途径, 在功能上依赖星形胶质细胞终足上水通道蛋白-4所支持的间质大流量耦合, 也称胶质淋巴系统。清除大脑中废物蛋白质的类淋巴系统主要在睡眠期间活跃。睡眠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而类淋巴系统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 这表明睡眠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的症状进展之间密切相关, 类淋巴系统作为纽带将两者紧紧相连。睡眠、衰老、代谢废物和类淋巴系统网格式的交互联系为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类淋巴系统可能构成其治疗上的新靶点。本文主要就近年来睡眠、睡眠障碍对类淋巴系统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并且提出, 对睡眠进行干预或可延缓类淋巴系统功能的损伤甚至恢复类淋巴系统功能, 进而改善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类淋巴系统是中枢神经系统特有网络,该系统可清除大脑积累的代谢废物,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内环境稳态。该系统在睡眠状态下相对活跃,生理功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非侵入性影像技术评估类淋巴系统功能的应用推动了临床研究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类淋巴系统功能与神经退行性疾病、脑血管病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类淋巴系统有望成为预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预后及临床干预疗效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传统观念认为大脑是"免疫豁免"器官,对病原体和肿瘤的免疫监视有限。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神经学家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窥探到淋巴系统的踪迹。最近的几项研究证实了脑膜淋巴管的存在,并对其进行了初步描述。脑淋巴管解剖结构和功能的明确,揭开了颅内流体动力学的大致全貌,解答了临床中许多疑问。更重要的是,这些发现为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该文通过回顾中枢淋巴网络的研究历史,总结出大脑组织液(ISF)和脑脊液(CSF)的循环过程,并简要介绍了该淋巴系统在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及治疗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新技术   总被引:5,自引:15,他引:5  
目的探讨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新技术与方法。方法48例脑功能区胶质瘤经术前常规MRI、弥散张力成像(DTI)和fMRI定位大脑皮层功能区及功能投射纤维束,以神经导航为前导,在术中全麻唤醒状态下,通过术中B超定位脑内病灶,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SEP)及皮层直接电刺激术(Co-ST)脑功能区定位,并在清醒状态下切除病变。术后随访时间3-42个月。结果16例Co-SEP确定中央沟,42例Co-ST明确运动区,16例Co-ST确定语言运动区;肿瘤全切35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1个月神经症状好转44例,术后出现暂时性局部神经症状36例;长期局部神经症状加重4例,无手术死亡。全部患者无手术痛苦回忆。结论术中全麻唤醒、皮层-皮层下电刺激术和脑超声技术是切除功能区胶质瘤必备的三项基本技术;术前fMRI与DTI为脑功能区手术提供十分重要信息,神经功能导航为术中功能区定位提供重要前导,综合使用这些现代技术能够在术中明确脑功能区与肿瘤切除范围的关系,做到最大限度地切除脑功能区病变和保护脑功能。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是一种起病隐匿,呈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类淋巴系统与AD中的异常蛋白清除障碍密切相关。本文总体阐述了类淋巴系统的发现及其与AD的关系,重点对其对脑内β-淀粉样蛋白(amyloid-beta protein, Aβ)、tau蛋白的清除功能及影响因素,以及基于类淋巴系统机制治疗AD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背景:已有研究证实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1型糖尿病效果确切。 目的: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免疫清除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儿2例。经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免疫抑制及造血干细胞回输治疗。治疗前后观察比较胰岛素、左旋甲状腺素钠用量、血清C肽质量浓度、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甲状腺功能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1例患儿治疗后C肽质量浓度恢复正常,停用胰岛素,甲状腺素片减量,甲状腺功能正常;另1例患儿治疗后胰岛素减量64%,停用甲状腺素片,甲状腺功能正常。说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儿是安全的,近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13.
重型颅脑伤病人脑氧和脑温的监护经验(附11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脑组织氧分压(PbtO2)和脑温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病人116例分为亚低温组和常温对照组各58例,对病人监测PbtO2、脑温,平均86h。结果24hPbtO2均值(13.7 ±4.94)mmHg,较正常值(16~40mmHg)低;亚低温组比对照组PbtO2恢复到均值的时间缩短(10±4.15)h(P <0.05);亚低温组存活率(60.4%)高于对照组(46.6%);复温后PbtO2随脑温升高而增加。手术组脑温与肛温的差距低于正常者占66.7%,非手术组脑温与肛温的差距高于正常者占52.9%,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提高严重脑伤病人的生存率。PbtO2、脑温直接监测技术安全可靠,对于判定病情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脑电学发展史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综述了脑电图,脑诱发电位,脑电地形图发展史。  相似文献   

16.
孤独症的脑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对孤独症脑影像学方面近期的研究报道进行了献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实质内巨大脑膜瘤手术切除的策略、技巧和术后并发症防治.方法 回顾分析6例脑实质内巨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脑实质内巨大脑膜瘤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术前开通静脉穿刺通道,2例术前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术,4例采用小硬脑膜切口,2例术中对肿瘤行射频热凝.结果 本组病例肿瘤全部切除,预后良好,无手术死亡.2例术中出现严重脑膨出;4例术中出血5000ml以上;2例并发伪膜性肠炎,均治疗痊愈.结论 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方法技巧,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安全切除脑实质内巨大脑膜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加强脑包虫病X线片、CT、MRI影像中生物学特性认识,提高诊断率。方法:对11例脑包虫病囊肿X线、CT、MRI影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以“壳状钙化影”及骨局灶改变占54.5%,颈动脉造影显示“握球状”占位病变。CT为巨形多囊、单囊,密度稍高于CSF,子囊密度总低于母囊,无增强多无水肿为特征。MRI、T1WI母囊呈长T1低信号,子囊信号更低,不见囊壁影,T2WI母囊呈高信号,子囊与母囊信号不同,故显界线,囊壁为环线状黑影。生长不同阶段或感染、破裂,母囊及子囊信号均可增高,囊壁可显示不清,易误诊,值得注意。结论:MRI可突出表现脑包虫病的生物学特征,在诊断中较CT更为敏感可靠。  相似文献   

19.
脑电地形图及其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20.
脑分水岭梗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水岭梗塞(Watershed WS)是指脑、心、肾等器官内较大的相邻血管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一种局部缺血性损害,特别是脑 WS 最易发生。这种梗塞约占全部脑梗塞的10%。脑 WS 的诊断以前只是病理解剖才能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