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及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对2015年4-12月产检并被诊断为GDM的单胎妊娠孕妇进行随访。分析孕前BMI及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结果:共590例GDM孕妇纳入本研究。根据BMI分类,10.6%(63/590)孕妇体质量偏轻,65.9%(389/590)体质量正常,17.6%(104/590)超重,5.9%(34/590)肥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348.6±465.4)g,巨大儿发生率为7.6%(45/590),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为2.4%(14/590)。随着孕前BMI增加,孕期增重过量的比例显著增加(P<0.01),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显著增加(P<0.01);随着孕期增重增加,巨大儿发生率显著增加(P<0.01)。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娩孕周、新生儿性别及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有关,与孕期增重正常者相比,孕期增重过量显著增加巨大儿的发生风险(OR=2.57,P<0.01)。结论:GDM孕前超重及肥胖孕妇更易分娩巨大儿,应注意将计划妊娠妇女孕前体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特别注意加强对孕前超重和肥胖GDM孕妇孕期体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前及不同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对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影响.方法:选取2 260例有完整产检记录并分娩的正常单胎孕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BMI分组,比较孕前及不同孕期各组GDM的发生率.结果:孕前及孕早期超重及肥胖组孕妇GDM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及消瘦组(P<0.01),孕中期肥胖组GDM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和超重组(P<0.05),孕晚期各BMI组孕妇GDM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及孕早、中期超重及肥胖均导致GDM发生率增加;孕晚期BMI对GDM发生率无明显影响,可能与孕晚期低体质量及正常体质量样本量相对不足及医疗干预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和孕期增重(GWG)对妊娠糖尿病(GDM)发病的影响。方法 932例足月单胎妊娠初产妇女在孕24~28周常规行75 g口服糖耐量试验,完整记录年龄、孕前体质量及分娩前体质量等临床资料,按孕前BMI分为偏瘦组、正常体质量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分析4组孕妇在不同GWG情况下GDM的发生情况。结果 4组GDM发病率依次为1.2%、3.3%、10.5%及33.3%(<0.05)。GWG超出IOM推荐范围的孕妇,GDM发病率增加(<0.05);在同一孕前BMI组别内,GWG超标亚组GDM发生率高于未超标亚组,但仅在孕前超重、肥胖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孕前BMI是GDM很强的风险预测因子,超出推荐范围的GWG增加GDM风险,这种风险的增加在孕前超重或肥胖的妇女中尤其显著,孕期体质量增加过度是GDM重要的协同风险因子。在孕前体质量基础上合理的管理GWG是防治GDM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妊娠不同时期体质量增长与母体内脂素水平及新生儿体成分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7月-2015年7月分娩的妊娠足月孕妇,以年龄匹配原则,选取GDM孕妇及糖耐量正常(NGT)孕妇各130例,分为4组:NGT孕妇分娩适于胎龄儿(AGA)组 (NGT+AGA组,n =97 )、NGT孕妇分娩大于胎龄儿(LGA)组(NGT+LGA组,n =33)、GDM+AGA(n =69)和GDM+LGA(n =61)。收集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孕26周前、26~32周、32周至分娩3个阶段孕妇体质量增长情况;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ELISA)分析法检测孕妇血清内脂素水平;新生儿出生后24~48 h内进行人体成分测量。分析不同组别孕妇妊娠不同时期体质量增长情况;比较组间内脂素水平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BW)、体脂百分含量(F %)的差异。结果:GDM患者孕前体质指数(BMI)明显高于NGT孕妇 (F = 13.247, P <0.001);4组孕期增重存在显著性差异(F =5.501,P <0.001), GDM+LGA组明显高于NGT+AGA组(P <0.001)。 GDM组孕妇妊娠孕26周之前体质量增速明显高于NGT组;GDM+LGA组孕妇妊娠32周至分娩前的体质量增速也显著增加。4组内脂素水平分别为(90.69±18.94)、(116.28±46.96)、(112.88±44.66)和(208.15±81.89)μg/L(F =72.602,P <0.001),GDM+LGA组显著高于其余3组(均P <0.001)。4组新生儿F %存在显著性差异,任意2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孕妇内脂素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体脂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r =0.539,0.629,均P <0.001),孕前BMI、孕26周前体质量增速、32周至分娩前的体质量增速是其重要相关因素。结论:孕前BMI以及孕26周前体质量增速是GDM的相关危险因素;32周至分娩前体质量增速则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体脂含量增加密切相关。孕妇内脂素水平可能是联系孕期体质量增长与新生儿体成分的中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孕24~28周被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及正常妊娠妇女的人体成分差异。方法 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建档的孕妇作为两组研究对象,其中正常妊娠妇女42例,因GDM在营养门诊就诊的妇女43例,分别于妊娠24~28周调查孕前体质量、身高、计算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测量体质量、总体水分质量、肌肉质量、体脂肪质量、体脂百分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妊娠妇女间的孕前体质量、BMI、孕24~28周的BMI、BMI增加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GDM妇女孕24~28周的总体水分质量、肌肉质量、体脂肪质量、体脂百分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妇女(P < 0.05)。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妇女的体脂率、总体水分质量显著高于正常妊娠妇女,控制孕期体脂肪增长可能有助于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监测体成分变化,尤其关注总体水分质量的变化可能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妊娠期合并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孕早期妇女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C1q/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protein 6,CTRP6)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连续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产检的孕10~13周孕妇,收集孕妇的年龄、身高、体质量、末次月经时间,检测孕早期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CTRP6水平,计算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基线BMI、产前BM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亦称胰岛素抵抗的稳态模型评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所有孕妇均于孕24~28周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为GDM组和糖耐量正常(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组。比较两组孕妇孕早期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分析孕早期血清CTRP6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及其与GDM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孕妇213例,完整随访203例,其中52例孕妇被诊断为GDM,GDM发病率25.62%。GDM组孕妇的孕早期血清CTRP6、年龄、孕前BMI、基线BMI、产前BMI、TC、LDL、FPG、HbA1c、FINS、HOMA-IR均较NGT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CTRP6与年龄、孕前BMI、基线BMI、产前BMI、TG、LDL、FPG、HbA1c、FINS、HOMA-IR 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P<0.05)。校正年龄、BMI、糖脂代谢指标及HOMA-IR后,孕早期CTRP6为GDM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孕早期血清CTRP6升高与GDM相关,是GDM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姓娠期糖尿病(GDM)孕妇的孕前体质量状况,评价GDM孕妇的孕期体质量增长,探讨其影响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有关原因,为GDM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1月至10月在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的59例确诊为GDM并经饮食干预治疗的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孕前体质量、身高、确诊为GDM时的体质量和分娩前的体质量、分娩出新生儿的体质量。选取同期在本医院定期检查的健康孕妇52例作为对照,回顾孕前体质量、身高、孕30周时的体质量和分娩前的体质量、分娩出新生儿的体质量。结果 GDM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和分娩前体质量指数随着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增大而增大,而总孕期增长值、确诊前的孕期增长值、确诊后孕期增长值对其没有显著影响。结论合理的饮食干预,降低孕前肥胖和(或)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快的GDM孕妇的体质量增长幅度,有利于减少巨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北京昌平地区分娩巨大儿的孕妇的并发症与孕妇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对300例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孕前、分娩前体质量的测量,分别计算孕前及分娩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BMI增加值,并分析分娩巨大儿的孕妇并发症与孕妇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结果孕前理想体重组的剖宫产率以及并发症(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GDM)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低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BMI≥28kg/m^2),其中肥胖组的剖宫产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最高;而产后出血率低体重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其中超重组最高。结论孕前BMI在评价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以及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BMI的增加值。4组BMI的增加值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膳食情况及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门诊就诊的GDM患者157例,根据其分娩新生儿的出生体质量,将其分为巨大儿组(新生儿体质量≥4000g,n=17)与正常体质量儿组(新生儿体质量为2500g~<4000g,n=140)。记录患者身高、孕前体质量及分娩体质量等资料。采用24h膳食回顾调查法调查两组患者饮食摄入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DM患者分娩巨大儿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年龄、妊娠早中期增重、孕期增重、糖尿病家族史、妊娠早中期增重超标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身高、孕前体质量、孕前体质指数(BMI)、分娩体质量、孕晚期增重、孕前超重、孕期增重过多、上班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水果、蔬菜、食用油摄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超重、孕期增重过多是GDM患者分娩巨大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GDM患者存在膳食摄入不合理情况,其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是孕前超重和孕期增重过多,应对孕前超重孕妇尽早进行膳食干预和运动干预控制孕期增重,从而减少巨大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孕前体质指数(BMI)与孕中期营养素摄入水平及孕期增重的关系,探讨其对GDM发病的影响,为进一步指导孕期营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北京友谊医院营养门诊就诊的170例GDM患者为调查对象,根据孕前BMI分为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超重组、肥胖组,使用24h膳食回顾调查法和食物频度法,分析GDM患者孕中期营养素摄入量,对孕前BMI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孕期增重与摄入总能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OGTT结果显示肥胖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1h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高于低体质量组和正常体质量组(P<0.05);超重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1h血糖水平高于低体质量组和正常体质量组(P<0.05);正常体质量组空腹血糖水平高于低体质量组(P<0.05),正常体质量组与低体质量组餐后1h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MI组GDM患者摄入的总能量、总蛋白、总脂肪及总碳水化合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质量组活动时间较其他3组活动时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孕期增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患者孕前BMI与OGTT空腹血糖水平呈正相关(r=0.387,P<0.05);与餐后1h血糖水平呈正相关(r=0.279,P<0.05);与餐后2h血糖水平呈正相关(r=0.164,P<0.05)。孕期增重与孕期摄入总能量呈正相关(r=0.242,P<0.05)。结论 孕前超重或肥胖、孕期饮食结构不合理及孕期增重过多均与GDM相关;孕期应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同时应加强孕妇营养健康教育及围生期保健,控制体质量的合理增长,降低GDM的发病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前不同体型孕妇的脂肪因子Chemerin及脂质代谢情况与妊娠糖尿病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产科门诊定期产检及住院待产的孕妇,参照2013年WHO诊断标准于孕24~28周诊断为妊娠糖尿病(GDM)患者60例,根据孕前体质量指数(BMI)水平分为标准组(BMI 18.5~23.9 kg/m2)、超重组(BMI 24~28 kg/m2)、肥胖组(BMI≥28 kg/m2),每组20例;另外选取血糖正常、BMI为18.5~23.9 kg/m2的孕妇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均于37~40周分娩。入院后详细记录孕妇年龄、身高、孕前体重;同时分别测定各组分娩前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RP(hs-CRP),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Chemerin值。结果:GDM三组Chemerin、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孕妇及非GDM孕妇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MI)、孕期增重及孕期血脂水平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产检并分娩的单胎、孕前无糖尿病、高血压疾病的12?650名孕妇,按照孕妇是否有GDM分为GDM组(2381例)和非GDM组(10?269例),再根据孕前BMI、孕期增重分亚组。各组间比较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分析影响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在GDM和非GDM孕妇中,孕前超重和孕期增重过多均是大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初次剖宫产的独立相关因素(P<0.01或P<0.05),孕期增重过多亦是子痫前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孕中期甘油三酯水平与大于胎龄儿、子痫前期、初次剖宫产、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独立相关(均P<0.01)。结论:控制孕期增重可以减少大于胎龄儿发生率,但孕期增重过少可能导致小于胎龄儿的发生;孕前控制BMI在正常范围可以有效减少大于胎龄儿、子痫前期及初次剖宫产的发生率;非GDM孕妇孕中期血脂水平异常可能与多个不良妊娠结局相关,需要积极的饮食指导或干预。  相似文献   

13.
Li GH  Fan L  Zhang L  Liu XW  Sun CJ  Zhang WY  Huang XH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9):2753-2756
目的 研究非超重/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妊娠孕妇的临床特点及围产结局.方法 对2008年5月至2010年7月北京妇产医院产科门诊初次就诊孕妇进行PCOS史的筛查,将61例孕前体质量指数(BMI) <24 kg/m2的PCOS单胎孕妇作为研究组,对照组按年龄及孕前体质指数和研究组进行2:1配对,将122例符合条件的非PCOS孕妇纳入对照组,随访两组的妊娠经过直到分娩.多胎妊娠、原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甲状腺功能异常、心脏病、肾脏病等慢性疾病者未纳入本研究.结果 PCOS组孕妇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COS组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的发生率分别为27.9%( 17/61)、13.1% (8/61),明显高于对照组15.6%(19/122)、1.6%(2/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0.01).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羊水过少、胎膜早破、胎盘早剥等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前BMI <24 kg/m2 PCOS患者妊娠后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发生的危险性仍显著增高,独立于肥胖,似乎PCOS本身对此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体质量增加与孕前体质量指数对产科结局的影响,以期指导合理的孕期增重。方法回顾性分析3 190例足月单胎活产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按孕前体质量指数将孕妇分为低体质量组、标准组、超重组,再按照妊娠体质量增加情况分为低标组、达标组、超标组,对组间相关临床参数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孕前体质量指数和妊娠体质量增加量对产科结局的影响。结果标准体质量指数的孕妇占68.5%,超重组的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巨大儿出生率、新生儿窒息率、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均高于低体质量组和标准组;超标组的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巨大儿出生率、新生儿窒息率均高于低标组和达标组;低标组的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明显高于达标组和超标组(P < 0.05)。结论孕前体质量指数过大和妊娠体质量增加过多可对产科结局造成负面影响。应指导育龄妇女保持正常的孕前体质量和合理的孕期增重,从而改善不良产科结局。  相似文献   

15.
俞巧稚  张文颖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8):1055-1056,1059
目的:探讨孕前及不同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对新生儿体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 260例有完整产检记录并分娩的正常单胎孕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前、孕早期体质量超重组及肥胖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体质量正常组与消瘦组(P<0.01)。孕中、晚期肥胖组巨大儿的发生率最高,而正常组或消瘦组的巨大儿发生率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前及孕期各阶段BMI均与巨大儿的发病率正相关。严格监测孕妇BMI,控制体质量增长在正常范围,有利于防止巨大儿的发生和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流动人群中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及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抽样及历史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以美国医学会(institute of medicine,IOM) 2009年最新修订的孕妇孕期增重指南为标准,分析1 151例孕妇(流动人口302例,非流动人口849例)孕前BMI、孕期增重情况及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结果:非流动人群与流动人群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流动人群孕妇中,不同孕前体重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330,P=0.119),流动人群中孕妇孕前为消瘦、肥胖及超重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过多者均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374,P<0.01);非流动人群孕妇中孕前超重及肥胖、孕期增重过多者生产巨大儿的几率较高,孕前消瘦、孕期增重不足者生产低体重儿的几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人口孕妇中,仅有孕期增重对新生儿体重有影响,增重过多者生产巨大儿的几率较高;增重不足者生产低体重儿的几率较高(P<0.05).结论:流动人群中,孕期增重不合理者较多,非流动人群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影响新生儿体重,流动人群孕妇孕期增重对新生儿体重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