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2月1日,2018年全国妇幼健康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2017年,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9.6/10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6.8‰和9.1‰,母婴安全总体形势平稳。2018年,要紧紧围绕卫生计生中心工作,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补齐短板,推动妇幼健康事业更加平衡充分发展,不断满足广大妇女儿童健康新需求新期待。  相似文献   

2.
日前,天津市出台妇幼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期间,天津市将通过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控等举措,为妇女儿童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使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继续位于全国前列.到2025年,实现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8.5/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6‰以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永定区2011—2020年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中期妇幼保健指标。方法对永定区2010—2014年妇幼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主要指标上新水平。婚检率由2010年的61.3%上升至2014年的96.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均达100.0%;孕产妇死亡率由2010年47.46/10万降至2014年0/10万;2014年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为5.37‰和7.76‰。结论永定区虽然各项妇幼保健主要指标实现或接近"两纲"目标,但妇幼健康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4.
吴敏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8):2731-2733
目的:了解乐山市妇幼卫生年报与监测相关指标变化趋势。方法:按照卫生部《全国妇幼卫生调查制度》统一制定的妇幼卫生年报6张报表和《中国妇幼卫生监测方案》要求,由县妇幼保健院收集汇总上报。结果:婴儿死亡率从19.15‰下降至7.3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5.18‰下降至10.01‰;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由1.87%下降至0.77%;孕产妇死亡率由79.08/10万下降至15.70/10万;婚前医学检查率由0.33%上升至57.51%;新生儿疾病筛查率由21.02%上升至86.49%。结论:2001~2010年乐山市儿童死亡率与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保健与出生人口素质指标得到改善,妇女病检查是"两癌"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正>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妇幼健康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充分保障了妇女儿童生存权、健康权及发展权。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前,妇幼健康服务能力薄弱,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缺医少药,孕产妇死亡率高达1 500/10万,婴儿死亡率高达200‰,人均预期寿命仅有35岁。新中国成立后,妇幼健康事业面貌焕然一新,妇  相似文献   

6.
建立妇幼保健信息网络落实"两个系统管理"的设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做好孕产妇系统和儿童系统的管理,是降低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母婴保健法》和“两纲”的实施,妇幼保健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切实做好“两个系统”管理是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大事。近10年来,我省孕产妇死亡率从1991年的60/10万下降到2000年的30.66/10万,婴儿死亡率从36.12‰下降到20.0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45.73‰下降到24.5‰,基本达到了《福建省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甘南县实施婚检一站式服务、开展妇幼保健工作一条龙服务,对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有效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甘南县5岁以下儿童、婴儿的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结果 5岁以下儿童、婴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从2010年的8.88‰、8.28‰和6.21‰降至2013年的5.87‰、5.04‰和2.93‰.结论 实施一站式婚检服务,开展妇幼保健一条龙服务,可有效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现代养生》2014,(14):1-2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2014年5月29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2013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3.2/10万,较2000年降低了56.2<;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9.5‰和12‰,较2000年分别降低了70.5<和69.8<。王国强说,妇女儿童健康指标是国际上公认最基础的健康指标,也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综合  相似文献   

9.
坚持妇幼卫生工作方针 开辟妇幼保健广阔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熟市妇幼保健院 ,在市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卫生局的直接领导下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坚持新时期妇幼卫生工作方针 ,正确把握妇幼保健机构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以创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为载体 ,加强妇幼保健院建设 ,全面提升妇幼保健工作水平 ,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 1 996~2 0 0 1年 ,我市孕产妇平均死亡率 9.54/ 1 0万 ,婴儿死亡率9.1 1‰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 3.0 4‰ ,4~ 6个月母乳喂养率93.58% ,全面完成了“九五”期间妇女儿童规划的各项指标。1 争取领导重视 ,取得部门配合我们以“一法两纲”为契机 ,利用电台、电…  相似文献   

10.
1 起草背景 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是国际上公认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健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综合指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2021—203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都对保障母婴安全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到203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210万,全国婴儿死亡率下降到5‰,...  相似文献   

11.
1990年与2013年中国人群道路伤害疾病负担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我国道路伤害流行状况。方法 利用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采用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LD)等疾病负担指标,对我国1990年与2013年间道路伤害疾病负担变化情况进行描述。结果 2013年我国因道路伤害死亡313 676人,死亡率、DALY率、YLL率、YLD率分别为22.52/10万、1 076.54/10万、971.21/10万和105.34/10万。男性道路伤害死亡率、YLL率和YLD率均高于女性;行人的道路伤害死亡率、YLL率和YLD率均高于其他类型道路使用者;15~49岁人群道路伤害疾病负担高于其他年龄组。与1990年相比,2013年我国人群道路伤害死亡率升高了0.54/10万,男性道路伤害死亡率升高了2.34/10万,行人死亡率升高了0.81/10万;我国人群道路伤害DALY率、YLL率和YLD率分别降低了164.21/10万、115.06/10万和49.06/10万。结论 过去20年,我国道路伤害防控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道路伤害疾病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男性、青壮年、行人是未来我国道路伤害防控工作需要关注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我国肝癌疾病负担。方法 基于《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全国三次死因回顾性调查、《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GLOBOCAN、五大洲癌症发病率(CI5)、WHO死亡数据库、全球疾病负担项目(GBD)国内外8个数据源,摘录我国人群肝癌的发病、死亡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等信息,分析肝癌疾病负担既往、现况及预期。结果 ①既往:CI5 1973-2012年的长期数据显示,我国城市(以上海市为例)男、女性肝癌发病率分别下降41.3%和36.3%,农村(以启东市为例)分别下降了32.3%和12.2%;近10年年报也显示2005-2015年全国发病和死亡率分别下降8.1%和12.8%;基于年鉴数据的Joinpoint分析也提示下降:2002-2017年全国死亡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3.0%(P<0.05)。②现况:GLOBOCAN估计2018年我国肝癌发病率、死亡率和1年患病率分别为18.3/10万、17.1/10万和10.8/10万;最新年报显示,2015年肿瘤登记地区发病和死亡率分别为17.6/10万和15.3/10万,且均随年龄上升;监测数据报道2017年全国死亡率与之接近(16.7/10万),男女死亡比为3.1。GBD报道2017年我国肝癌所致DALY达1 115.3万人年,占全球的53.7%,HBV感染始终居归因首位。③预测:GLOBOCAN 2018预测至2040年我国肝癌发病和死亡例数将分别达到59.1万例和57.2万例,分别比2018年增加50.5%和54.9%,>70岁人群增幅明显。④经济负担:相关文献汇总显示,基于个体的研究报道的例均直接医疗费用呈上升趋势。结论 多数据源均显示,我国人群肝癌发病和死亡率在数十年间有所下降,提示人群干预的有效性;但人群负担依然沉重,应继续加强优化一、二级预防为主的综合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3.
2015年中国胃癌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估算2015年我国胃癌的发病死亡情况和分布特征,为肿瘤防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8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501个登记处的2015年肿瘤登记数据进行评估,其中368个肿瘤登记处的数据符合入选标准,按城乡、性别以及年龄分层,结合2015年全国人口数据,估计全国胃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率)采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人口年龄构成,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采用Segi''s世界标准人口结构计算。结果 2015年368个登记地区覆盖人口309 553 499人,男性156 934 140人,女性152 619 359人。估计全国胃癌新发病例40.3万例,发病率为29.31/10万,中标率为18.68/10万,世标率为18.57/10万,0~74岁累积发病率为2.29%,居发病癌谱第二位。胃癌死亡病例29.09万例,死亡率为21.16/10万,中标率为13.08/10万,世标率为12.92/10万,0~74岁累积死亡率为1.5%,居癌症死亡顺位第三位。总体上,胃癌发病率(男性中标率为26.54/10万,女性中标率为11.09/10万)和死亡率(男性中标率为18.75/10万,女性中标率为7.72/10万)男性均高于女性,农村地区均高于城市地区(农村中标发病率为21.82/10万,城市中标发病率为16.37/10万;农村中标死亡率为15.84/10万,城市中标死亡率为11.05/10万)。胃癌年龄别发病率和死亡率在40岁之前较低,40岁后开始上升,在80~岁达到高峰。胃癌病例数自50~岁开始显著增多,高峰出现在60~70岁组,大量病例累积在55~80岁。不同性别、城乡地区年龄别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全人群总体趋势相似,但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结论 我国胃癌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年龄和城乡分布差异,可根据高发年龄和高危人群特征优化筛查项目和防控方案,以期降低我国胃癌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痴呆症的疾病负担现状、变化趋势及危险因素,为痴呆症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数据,获取1990-2019年中国、美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和全球痴呆症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 DALY)率及相应标化指标,利用Joinpoint软件计算痴呆症标化发病率、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分析痴呆症发病和死亡随年份变化的趋势。  结果  2019年中国痴呆症的疾病负担均表现为女性高于男性,高年龄组高于低年龄组。中国痴呆症的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分别从1990年的43.32/10万、7.88/10万、155.95/10万上升至2019年的126.57/10万、22.55/10万、420.22/10万。2019年中国痴呆症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及标化DALY率均高于全球,但低于日本。中国痴呆症标化发病率平均每年上升0.47%、标化死亡率无明显变化。2019年造成男性和女性痴呆症疾病负担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别为吸烟、高BMI和高FPG。  结论  1990年以来,中国的痴呆症疾病负担总体呈上升趋势,应继续加强痴呆症防控的宣传教育,尤其关注老年人群的预防控制,制定合理政策,控制危险因素,进一步减轻中国痴呆症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5.
认真贯彻落实两个《纲要》 努力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卫生厅为贯彻九十年代两个《纲要》做了大量工作 ,全省各级卫生部门将实施“两纲”作为重要工作摆上工作日程 ,以加强各级卫生机构及队伍建设为基础 ,以大力推行爱婴行动为契机 ,从依法规范妇幼保健卫生服务工作入手 ,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强化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积极改善妇女儿童生存和发展环境 ,加强对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 ,降低了妇女儿童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至 2 0 0 0年底 ,全省如期实现了九十年代“两纲”规定的卫生保健目标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新时期两个“纲要”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新疆喀什莎车县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通过妇幼保健服务网络收集2007年10月1日到2012年9月30日发生在新疆喀什莎车县的孕产妇死亡个案;对该县从事孕产期医疗保健服务业务和管理人员进行定性访谈。结果 5年内该县孕产妇死亡共75例,死亡率从2008年的123.17/10万逐步下降到2012年的69.25/10万,下降幅度达43.78%。死亡孕产妇中98.67%是维吾尔族,92.00%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42.67%的死亡孕产妇在整个孕期未接受产前检查。孕产妇死亡原因前3位依次为产科出血(48.0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9.34%)和羊水栓塞(8.00%)。整体卫生人力资源的缺乏及产科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影响了孕产期医疗保健服务提供的有效性,而当地社会经济、地理交通、文化习俗等因素又进一步制约了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利用。结论 5年来该地区孕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产科出血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该地区的孕产期保健服务提供相对不足和服务利用率较低,影响了孕产妇死亡率的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17.
龙琦    周翠萍  冯先美    杨惠萍  杨佳熙  唐恺  陈丽 《现代预防医学》2020,(21):3919-3923
目的 了解贵阳市2015-2019年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简称“两癌”)筛查状况,为“两癌”的筛查模式和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提取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信息直报系统数据,对贵阳市2015-2019年“两癌”筛查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2015-2019年贵阳市接受宫颈癌筛查的妇女共计240 074例,分别检出CIN1、CIN2和CIN3、宫颈癌为343例、398例和55例,检出率分别为142.87/10万、165.78/10万和22.91/10万。各年份仅CIN1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664, P <0.001);接受乳腺癌筛查的妇女共15 791例,检出乳腺癌9例,检出率为56.99/10万,各年份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x2=2.897, P =0.575)。 结论 贵阳市宫颈癌和乳腺癌检出率水平总体较高,一方面应继续鼓励更多的农村妇女参与“两癌”筛查,知晓筛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妇女的健康宣教,提高对“两癌”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做到“三早”预防以降低“两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护妇女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2009—2019年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总体死亡趋势并进行趋势预测的分析,为制定适合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整体防治策略提供相关理论基础。方法 利用2009—2019年《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应用GM(1,1)对我国2020—2030年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死亡粗率进行预测。结果 与2009年相比,2019年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平均死亡粗率降至2 039.99/10万,年龄标化死亡率则降至2 172.24/10万;我国总老年人群、老年男性和女性、城市和乡村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AAPC分别为-2.400%、-2.843%、-2.049%、-1.368%、-3.298%,均呈长期下降趋势,P<0.05;老年男性的死亡率下降速度快于老年女性,但2009—2019年老年男性心血管病标化死亡率始终较女性高;农村的下降速度快于城市,但2009—2019年农村老年人心血管病标化死亡率始终较城市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逐渐上升,在≥85岁组死亡率达到最高,各年龄组AA...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描述与分析1990—2019年中国胰腺癌疾病负担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为有效开展胰腺癌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Health,GBD)结果,使用Excel 2019,按不同性别、年龄组对1990—2019年中国胰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情况进行描述,使用Joinpoint软件计算其年度变化百分比值与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值。结果 与1990年相比,中国胰腺癌发病率由2.26/10万上升至8.08/10万,死亡率由2.29/10万上升至8.25/10万,DALY率由63.31/10万增加至197.22/10万,均呈不同幅度的上升趋势(P<0.05)。中国人群胰腺癌疾病负担男性较女性重,标化发病率、死亡率、DALY率的AAPC值均为男性(2.20%、2.10%、2.00%)大于女性(1.90%、1.80%、1.50%)。随年龄的增长各率均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发病与死亡率峰值在85~90岁年龄段,DALY率峰值在70~74岁年龄段,各年龄段男性各率均高于女性。结论 1990—2019年中国人群胰腺癌疾病负担不断加重,老年、男性为高危人群,需有针对性的做好胰腺癌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With the lack of any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mortality rates from pedestrian injury in Western Australia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 need for efficacious prevention strategies is paramount. Using data from a case–control study of childhood pedestrian injuries, this study considered the effect on public health of an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 for prevention. Population–attributable risk proportions were calculated for the variables 'volume of traffic' and 'visual obstacles', which were found to predict the likelihood of pedestrian injur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41 per cent (95 per cent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3 to 62) of childhood pedestrian injuries can be attributed to volumes of traffic in excess of 10 000 vehicles per week, and 20 per cent (CI 11 to 48) of injuries can be attributed to visual obstacles on the street verge. It was also estimated that childhood pedestrian injuries could be reduced by up to 30 per cent if children's exposure to roads with volumes of traffic exceeding 10 000 vehicles per week, could be reduced to 15 per cent or less. Similarly, a reduction of up to 8 per cent could occur if visual obstacles on the roadside were reduced to 15 per cent. Changes to the road environment have potential to prevent injury to childr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