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分析1990一2019年中国膀胱癌发病死亡情况及长期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库,分析1990一2019年中国膀胱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应用 Joinpoint 软件分析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膀胱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 2019年膀胱癌发病率、标化发病率分别为7.03/10万和5.16/10万,2019年膀胱癌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82/10万和2.24/10万。1990一2019年中国膀胱癌标化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1.5%,标化死亡率有降低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0.5%。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发病与死亡的净漂移值分别为1.96%和-1.21%。 发病与死亡风险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发病的风险随时期的增加而升高,死亡的风险随时期的增加而降低。队列效应亦表现不同,出生越晚的人群发病风险高,死亡风险低。结论 1990一2019 年中国膀胱癌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和死亡风险随年龄升高而升高,并且近年代出生人群发病风险升高,提示近年代出生的老年人群应作为膀胱癌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的流行趋势,分析年龄、时期、队列对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2-2021年青岛市中小学生健康体检数据,通过视力检查测量左眼和右眼裸眼视力。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儿童青少年视力低下检出率的年百分比变化率(APC)、年平均百分比变化率(AAPC)及其95%可信区间(CI),评估儿童青少年视力低下检出率时间趋势的大小和方向。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结果 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青岛市中小学生视力低下整体呈上升趋势(AAPC=3.8%,P<0.05),6~8岁儿童视力低下检出率上升速度最快(AAPC=6.2%,P<0.05);视力低下检出率随着年龄增加上升速度逐渐变缓,15~17岁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上升最慢(AAPC=1.2%,P<0.05)。总体、男生和女生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结果显示出一致的趋势。纵向年龄曲线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由6岁的18.2%上升到17岁的92.6%;时期效应显示,视力低下的风险随着时期后移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发病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直肠癌(CRC)是国际上最为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研究表明其与饮食习惯和所在地区密切相关[1],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尽管在亚洲CRC发病率不如西方发达国家高,但是在CRC发病率较高的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形势不容乐观[3].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死亡率随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的变化趋势,为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 2019数据库中获取我国1990—2019年全年龄段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应用连接点回归(join point regression,JPR)模型进行分段时间趋势分析;应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分别探讨年龄、时期及队列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JPR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死亡率整体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率为4.20%和4.50%。APC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和死亡风险随年龄增长先增高后降低,并在10~<15岁年龄段达到最大值,25岁趋于平稳;时期效应表明,伤寒副伤寒发病和死亡风险随着年份推移持续降低,30年间发病风险值由1.65降至0.65,死亡风险值由1.66降至0.61;队列效应表明,发病、死亡风险随年代推移而增加,发病、死亡风险值在1990—1994年队列至2015—...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结核病发病趋势并探讨年龄、时期、队列对结核病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收集全球健康数据交换数据库中0~ < 95岁中国居民结核病发病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990―2019年中国居民结核病发病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来分析影响中国结核病发病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结果  1990―2019年,全国、男性、女性的结核病标化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男性、女性年龄标化发病率分别从1990年的120.56/10万和99.75/10万下降至2019年的56.08/10万和30.60/10万,年平均下降速度分别为2.60%和3.98%。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结核病发病率的年龄效应总体上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90~ < 95岁发病风险达到最大,男性和女性的RR值分别为2.50(95% CI:2.33~2.69)和1.93(95% CI:1.76~2.12);时期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病风险逐渐下降,发病风险RR值从1990年的[男性:1.13(95% CI:1.08~1.17);女性:1.58(95% CI:1.51~1.65)]降至2019年的[男性:0.80(95% CI:0.76~0.83);女性:0.61(95% CI:0.57~0.65)];队列效应显示,出生越晚的人发病风险越小。结论  1990―2019年中国居民结核病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结核病发病风险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越早出生的人发病风险越高。建议重点对婴幼儿、大学生、男性、老年等群体进行结核病筛查,全国各大高校多开展结核病健康知识讲座,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利用多种途径给群众宣传结核病健康知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1994—2019年中国人群结直肠癌(CRC)发病率的变化趋势,探讨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CRC发病的影响程度。方法 通过全球疾病负担(GBD)2019数据库获取1994—2019年中国男性与女性CRC发病的相关数据,利用描述性分析与Joinpoint回归模型评价不同性别人群的CRC发病率变化趋势,采用网络分析工具(age-period-cohort analysis tool)比较不同年龄组发病率的流行特征,并采用Stata 15.1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和内生因子法估算CRC发病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队列效应。结果 中国男性与女性CRC标化发病率分别从1994年的14.68/10万、11.56/10万增长至2019年的41.43/10万、21.10/10万,其中男性发病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4.28%)高于女性(2.50%),有统计学意义(平行性检验P<0.01,一致性检验P<0.01)。在年龄方面,30~39岁男性CRC发病率增长速度高于男性总体平均水平,而65~79岁男性发病率增长速度低于男性总体平均水平;30~44岁女性CRC发病率增长速度低于女性总...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流行特征,为制定乳腺癌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项目中1990—2019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数据。采用标化率和截缩率描述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趋势,应用年龄-时期-出生队列(age-period-cohort models, APC)模型和内源估计算子法(intrinsic estimator, IE)评估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风险。结果 2019年女性乳腺癌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和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发病率分别为35.52/10万和36.54/10万,较1990年增加了1倍,以平均每年3.33%速度递增。1990—2019年标化死亡率呈波动下降趋势,中标死亡率在2001年达到最高(8.71/10万),世标死亡率在2004年达到最高(9.30/10万)。APC模型结果显示,随年龄发病风险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50~<60岁达到最高为0.70,死亡风险从20~<25岁的-0.21上升到75~<80岁的1.07;随时期发病和死亡风险上升,分别从1990—1994年的-0.53和-0....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死亡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的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Joinpoint回归分析1990—2019年中国发病、死亡和DALY的趋势变化,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估计上呼吸道感染发病和死亡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RR值。结果 2019年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人数较1990年高,但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较1990年降低。1990—2019年,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8.2%(95%CI:-8.7%~-7.8%)和2.4%(95%CI:-2.5%~-2.2%),且女性的下降趋势较男性明显。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男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的年龄效应RR值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女性发病率的年龄效应RR值呈现上升趋势,死亡率的年龄效应RR值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发病率的时期效应在女性群体中的风险高于男性,死亡率的时期RR值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发病率的出生队列RR值在男性中呈现下降趋势,在女性中相反,死亡率的出生队列RR值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结论 1990—2019年中国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1990—2019年中国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为食管癌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数据来自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采用R 4.1.1软件的apc包对1990—2019年中国食管癌发病及死亡数据进行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 中国男性和女性食管癌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在1990—1997年呈下降趋势,1998—2003年呈上升趋势,2004—2019年呈下降趋势,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男性和女性食管癌发病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别为-1.5%和-3.9%,死亡率的AAPC分别为-1.9%和-5.1%。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年龄效应在男女性中均呈现上升趋势;男性和女性的时期效应总体随时间推移而下降,以1990—1994年为对照,2015—2019年女性发病和死亡的时期RR值下降到0.37(95%CI:0.33~0.42)和0.27(95%CI:0.24~0.32),男性发病和死亡的时期RR值下降到0.66(95%CI:0.62~0.71)和0.60(95%CI:0.57~0.64);食管癌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中国人群鼻咽癌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流行趋势,评估不同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鼻咽癌发病及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  通过全球健康数据交换库获得1994–2019年中国不同性别人群的鼻咽癌发病及死亡数据,描述鼻咽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并基于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 APC)模型和内生因子法估算鼻咽癌发病及死亡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队列效应。结果  1994–2019年,中国男性与女性鼻咽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分别从1994年4.16/10万、2.26/10万增至2019年8.55/10万、2.83/10万,男性与女性鼻咽癌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分别从1994年3.57/10万、1.80/10万降至2019年2.20/10万、0.72/10万。AP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994–2019年,中国男性与女性鼻咽癌发病的年龄效应均随年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效应系数(男性):-1.94~0.68~0.18~0.54,均P < 0.05;效应系数(女性):-1.49~0.49~0.20~0.38,均P < 0.05],时期效应随年份增加呈现升高的趋势[效应系数(男性):-0.44~0.53,均P < 0.05;效应系数(女性):-0.12~0.24,均P < 0.05],队列效应随出生队列推移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效应系数(男性):0.82~-0.36~-0.05~-0.36,均P < 0.05;效应系数(女性):0.63~-0.17~-0.01~-0.57,均P < 0.05];中国男性与女性鼻咽癌死亡的年龄效应均随年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效应系数(男性):-2.08~1.04,均P < 0.05;效应系数(女性):-1.75~1.08,均P < 0.05],男性鼻咽癌死亡的队列效应随出生队列推移而逐渐降低(效应系数:0.95~-0.89,P < 0.05),但未观察到我国鼻咽癌死亡率存在明显的时期效应,同时女性鼻咽癌死亡的队列效应也不明显。结论  中国男性与女性鼻咽癌发病风险均不同程度地受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及队列效应的影响,男性鼻咽癌死亡风险受年龄效应、队列效应的影响,而女性鼻咽癌死亡风险仅受年龄效应的影响。建议加强40岁以上人群尤其男性群体的鼻咽癌健康宣教、早期癌症筛查工作以降低我国鼻咽癌发病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06—2020年间中国城市和农村15~84岁人群冠心病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冠心病死亡率的影响,为预防冠心病的死亡提供科学依据和策略。方法 基于2006—2020年城乡冠心病死亡率数据,建立连接点回归模型描述冠心病死亡率的阶段性变化趋势;通过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period-cohort model,APC),估算我国城市和农村冠心病死亡率的年龄、时期及队列效应。结果 2006—2020年间,我国城市冠心病死亡率从85.66/10万增长到126.91/10万,农村死亡率从63.55/10万上升到135.88/10万,年平均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分别为2.85%,5.89%。APC模型分析显示,2006—2020年冠心病死亡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其中城市人群年龄效应系数为:-1.60~2.53,农村为-2.05~2.34;时期效应随着时期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城市效应系数为:-0.29~0.23,农村:-0.17~0.14;队列效应显示,随着出生队列的推移死亡风险下降趋势明显,城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HIV/AIDS发病率和死亡率趋势及其年龄-时期-队列效应,为我国HIV/AIDS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获取GBD 2019关于中国HIV/AIDS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时间趋势分析,计算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运用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探讨影响中国HIV/AIDS发病率及死亡率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以及出生队列效应。结果 1990—2019年,中国HIV/AIDS男性疾病负担高于女性。标化发病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AAPC为3.28%),2006—2014年开始下降(APC为-8.46%),标化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AAPC为7.06%)。青壮年人群(15~19岁组至25~29岁组)和老年人群(65~69岁组至75~79岁组)发病率的年龄效应呈现上升趋势,男性最大RR为2.23,女性为1.84,65~69岁组(RR男性为1.23,女性为1.22)之前死亡率的年龄效应变化趋势男女一致,之后男性上升,女性下降。发病率时期效应先上升后下降,转折点为2004...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5-2016年中国肝癌发病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结合乙型肝炎(乙肝)流行的具体变化趋势探究与肝癌发病变化趋势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2005-2016年肝癌发病资料,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肝癌发病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变化趋势[以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衡量],拟合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数据库中我国胰腺癌的发病趋势以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提取1990—2019年中国胰腺癌发病数据,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胰腺癌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利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Age-period-cohort,APC )定量评估年龄、时期和队列对胰腺癌发病率的影响。 结果 中国胰腺癌标化发病率总体呈增长趋势,增长幅度均较大,且男性的发病率水平以及增长幅度均高于女性,男性和女性的AAPC值分别为2.20%、1.82%;AP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对我国10~<90岁男性和女性胰腺癌发病率的影响都有所增加,时期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而男性和女性的队列效应都呈下降趋势。结论 在中国过去30年胰腺癌发病率有所增加,越早出生、年龄越大的男性其胰腺癌发病率越高,需重视对当代中老年男性胰腺癌的防控工作,同时不能忽视对年轻群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2003—2018年中国20~79岁女性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对未来五年宫颈癌发病及死亡率的趋势进行预测。  方法  收集我国2003—2018年20~79岁女性宫颈癌的发病和死亡数据,利用联结点回归模型分析趋势变化规律,进一步利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探讨年龄、时期和队列因素对宫颈癌发病和死亡率的影响。分别建立自回归滑动平均混合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 ARIMA)、灰色模型(grey model, GM)(1,1)和误逆差传播(back propagation, BP)神经网络模型对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拟合,选取预测精度高的模型预测未来五年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结果  2003—2018年间女性宫颈癌的发病率具有2个转折点,发病趋势先快速上升随后下降;死亡率具有1个转折点,趋势是先下降再上升。总体上看,宫颈癌的发生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在55~<60岁达到峰值后缓慢下降。死亡风险从年龄上看不断上升,时期效应随着时期的推进而增大,队列效应则不断减弱。通过对比发现BP神经网络模型拟合的效果较好。  结论  2003—2018年间中国女性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受年龄影响较大而受时期和队列的影响较小,未来五年发病率和死亡率将呈下降趋势。因此,应加强女性宫颈癌筛查和HPV疫苗接种工作,做好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我国不同性别甲状腺癌死亡趋势,探讨性别趋势差异原因及高危人群。方法  收集并整理全球健康数据交换库中1990―2019年我国5~<95岁不同性别甲状腺癌的死亡数据。运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 APC)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甲状腺癌死亡率变化的影响。结果  1990―2013年男性甲状腺癌标化死亡率持续上升,在2013年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女性甲状腺癌年龄标化死亡率呈持续下降趋势。APC模型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的净漂移值分别为1.38%、-2.94%。我国不同性别甲状腺癌的死亡风险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男性“J”字形上升趋势更为明显;男性甲状腺癌的死亡风险随着时期和出生队列推移而增大,女性则相反。结论  男性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呈先上升后逐渐下降趋势,女性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越早出生的高龄女性甲状腺癌死亡风险越高,越晚出生的高龄男性死亡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05—2017年广东省≥60岁老年人传染病流行趋势变化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2005—2017年广东省≥60岁老年人法定传染病进行分析,采用MSE和MAPE衡量模型拟合精确度。结果 男女合计、男性、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拟合模型的MAPE分别为6.97%、6.72%、7.60%和3.25%、4.10%、3.63%。男、女性年发病率、死亡率均值分别为621.46/10万和253.68/10万、4.93/10万和1.13/10万;男、女比较,RR分别为2.42、4.42,且二者变化趋势均不平衡(P分别为0.000、0.004)。男女合计和男性年发病率趋势较平稳(β合计=4.405,β男性=0.245,均P>0.05),女性发病率呈上升趋势(β女性=7.895,P<0.05),均无转折点;男女合计和男性死亡率呈“升—降—升”趋势,女性死亡率呈“升—降—降”趋势,均有2个转折点,在2009、2012年。发病率前3位病种中,肺结核发病率呈“升—降—缓升”趋势,转折点在2008、2011年;梅毒发病率呈持续较快上升趋势,转折点在2013年;腹泻病发病率趋势平缓。死亡率前3位病种中,艾滋病死亡率呈较快上升趋势,肺结核死亡率呈“缓降—降—缓升”趋势,转折点在2010、2013年;狂犬病死亡率呈“升—降—降”趋势,转折点在2009、2012年。主要病种男性发病率、死亡率均高于女性,且变化趋势均不平衡(均P<0.05)。结论 广东省≥60岁老年人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趋势变化特征明显,且存在显著的病种差异和性别差异,男性发病和死亡风险持续高于女性,二者变化趋势不平衡。应采取综合协同防治措施,重点防治肺结核、梅毒和艾滋病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