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7月使用抗凝联合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的13例重症CVST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均先抗凝治疗,症状无改善,再行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术后3 d,1例因脑水肿加重致脑疝死亡。术后7 d,12例临床症状改善,未见再出血及脑梗死情况;术后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10例,预后不良(mRS评分3~5分)2例;术后90 d,复查CTA、MRA、MRV或DSA示静脉窦通畅11例。结论 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重症CVST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静脉肝素抗凝与脑介入治疗脑静脉窦血栓(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介入组(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和抗凝组(静脉肝素抗凝),每组7例,比较2组平均住院时间、血管完全再通率、mRS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脑静脉窦介入组住院时间较抗凝组短,血管完全再通率高于抗凝组,mRS平均评分低于抗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静脉窦血管内治疗可改善CVST患者的转归,疗效优于静脉肝素溶栓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溶栓抗凝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传统治疗方法无效的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2例,采用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抗凝与颈内动脉抗凝溶栓联合治疗。结果2例病人临床症状全部缓解,闭塞静脉窦开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内介入溶栓抗凝治疗可能是治疗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伴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35例CVST伴颅内出血的临床资料。27例接受抗凝治疗,其中单纯抗凝治疗13例,术后抗凝治疗9例,介入治疗后抗凝治疗5例;8例未接受抗凝治疗。治疗4周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 手术并抗凝治疗的9例中,5例GOS评分4~5分,2例2~3分,2例死亡;接受介入机械取栓及溶栓治疗并抗凝治疗的5例中,4例GOS评分4~5分,1例2分;单纯抗凝治疗的13例中,9例GOS评分4~5分,4例2~3分;未接受抗凝治疗的8例中,3例死亡,3例GOS评分2~3分,1例4分,1例5分。结论 伴颅内出血的CVST临床表现多样且无明显特征性,抗凝为治疗基础,部分病人可根据情况选择介入治疗,出血较多及脑疝病人可考虑开颅手术减压,大多病人预后尚可,出血较多、广泛静脉窦血栓形成及脑疝形成病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CVST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血管内介入方法以导丝碎栓、尿激酶溶栓治疗,术后给予抗凝治疗。结果术后DSA显示:栓塞段静脉窦均再通。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8例,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1例。随访10例,时间8~30个月,复发2例。结论 CVST通过机械碎栓及药物溶栓后可达到再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2年4月收治的8例重症CVST患者。GCS 42012年4月收治的8例重症CVST患者。GCS 49分,平均8.3±2.7分。接受血管内治疗时2例已发生脑疝。由MRI、MRV和/或DSA确诊为CVST。均在全麻下行局部破栓结合经微导管静脉窦内局部rt-PA溶栓,术中及术后留置微导管的39分,平均8.3±2.7分。接受血管内治疗时2例已发生脑疝。由MRI、MRV和/或DSA确诊为CVST。均在全麻下行局部破栓结合经微导管静脉窦内局部rt-PA溶栓,术中及术后留置微导管的35 d内,每天予rt-PA20 mg。术后结合肝素化及降颅压对症治疗。术后症状随访及MRV随访3 m5 d内,每天予rt-PA20 mg。术后结合肝素化及降颅压对症治疗。术后症状随访及MRV随访3 m2 y。结果 1例死亡。7例恢复良好,GCS评分均恢复到15分,1例情感障碍,2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影像学随访示责任病灶完全再通5例,部分再通2例。症状无复发。结论对于重症CVST患者,应用血管内局部破栓结合窦内rt-PA溶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机械性碎栓治疗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23例抗凝治疗不能控制病情发展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施行了机械性碎栓治疗.其中,单纯机械性碎栓治疗5例,机械性碎栓联合接触性溶栓治疗的患者18例.术后规范抗凝治疗12个月,同时筛查静脉窦血栓病因,并给予相应处理.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包括眼底视盘检查、GCS评分、mRS评分,腰穿和MRV或DSA检查.结果 机械碎栓治疗后即刻,所有患者静脉窦主干血流恢复.患者出院前神经功能评分2.1±1.1较术前3.7±1.2明显改善(P<0.05),GCS评分11.5±4.6较术前10.5±3.4明显改善(P<0.05),其中mRS评分0~1分患者9例,2分6例,3分及以上7例,死亡1例,另有4例自动出院后死亡.术后3个月回访,所有患者眼底视盘水肿消失,腰穿压力恢复正常,mRS评分0~1分患者14例,2分3例,3分1例.术后12个月mRS评分0~1分患者17例,2分1例,未见患者血栓复发.结论 机械碎栓是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一种治疗手段.抗凝治疗不能控制症状或者是重症患者应尽早采用机械性碎栓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溶栓药物的使用及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例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均采用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治疗,其中2例联合机械性破栓术治疗,2例联合静脉窦内支架置入术治疗,2例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结果除1例患者出现脑内血肿,留有一侧肢体轻瘫外,其余7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出院时,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由术前平均11分恢复到15分,原有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100%),闭塞的静脉窦均再通。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腰穿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血栓再形成和新的神经系统症状。结论对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采用合理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段是有效的,对溶栓药物的使用、提高治疗安全性等问题上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复发性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随访痊愈或好转的89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半年至五年,对其中复发的8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本组8例复发性脑静脉窦血栓患者发病时间在出院后半年至一年半,1例有明显诱发因素,其余7例无明显患病诱发因素。颅内压增高和神经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表现;MRI/MRV或DSA可明确诊断。8例患者均行抗凝治疗,同时给予降颅压、病因治疗及对症支持等治疗,其中5例给予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痊愈4例,好转2例,死亡2例。结论:CVST患者具有一定的复发风险,患者痊愈或好转出院后出现颅高压综合征和(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提示脑静脉窦血栓可能复发,如不能及时诊治将产生致死性后果。长时间、低剂量的抗凝治疗可能是有效的防治方法,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可快速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0.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2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对24例确诊为CVST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经各种方法治疗后4例痊愈,14例好转出院,1例死亡,5例自动出院。结论:CVST病因复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需行MRI/MRV或DSA检查;早期给予抗凝、溶栓及病因的对症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尿激酶联合替罗非斑血管内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行尿激酶联合替罗非斑经微导管选择性静脉窦内溶栓、机械性碎栓治疗9例重症CVST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和疗效. 结果 出院前8例患者脑脊液(CSF)压力正常,DSA检查显示7例患者静脉窦主干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1例部分再通,皮层静脉部分代偿.术中和术后未发生手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出院时8例患者症状、体征得到改善,其中头痛消失7例,遗留轻度头痛1例.1例死亡. 结论 尿激酶联合替罗非斑经微导管选择性静脉窦内溶栓治疗是CVST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入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对9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入接触性溶栓治疗,辅以机械性血栓切割,以血栓全部或大部分溶解、闭塞的脑静脉窦主干再通为停止溶栓指征.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个月.出院后随访9~30个月,内容包括腰穿、眼底检查和MRV或DSA检查. 结果 出院时9例患者的闭塞静脉窦均再通,动静脉循环时间正常,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眼底水肿明显减轻或消失,GCS评分由术前平均10分恢复到15分,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平均随访20个月后无一例患者血栓再形成,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结论 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入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探讨应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溶栓联合抗凝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CVST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观察其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其中22例患者接受血管内机械取栓+溶栓联合抗凝治疗(联合治疗组),另20例患者仅行持续抗凝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抗凝治疗3个月后mRS评分0~1分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例评分为3分的患者出现瘫痪但达到出院条件。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血栓再通率40.00%,治疗组为86.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VST患者多存在脑实质损害,临床表现以头痛、瘫痪位置,采取血管内取栓+溶栓联合抗凝治疗的治疗方式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发病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并评估其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和青岛即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06~2010年两院共收治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48例,24例(50.0%)患者为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高颅压综合征,8例(16.7%)患者伴肢体活动障碍或肢体抽搐,8例(16.7%)患者有意识障碍。颅脑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静脉窦闭塞。治疗以病因治疗、抗凝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部分患者联合介入溶栓治疗。痊愈15例(占31.3%),好转30例(占62.5%),无效3例(占6.25%)。结论 CV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及时行颅脑磁共振检查是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的关键,抗凝治疗是CVST的主要治疗方法,治疗后该病预后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联合治疗方案与全身抗凝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网顾性连续收集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16例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联合治疗组30例和全身抗凝组86例.其中联合治疗组在全身抗凝的基础上,接受改良溶栓方案介入治疗,即脑动脉及静脉窦造影明确诊断后行机械性破栓及吸栓术,于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行尿激酶微量泵点接触性溶栓.采用NIHSS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出院时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30例,男9例;全身抗凝组86例,男23例.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联合治疗组0~19分,全身抗凝组0~1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74,P=0.636);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出院时mRS评分较低,两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治疗较全身抗凝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两种治疗方法颅内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开颅减压手术治疗出血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并发脑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5例)和拉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例)行开颅减压手术治疗的7例出血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并发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中位数为6分(3~11分)。所有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出血伴脑疝征象, 且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患者均行去骨瓣减压手术, 5例患者同时行血肿清除术。以术后1周GCS及术后3~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疗效及预后。结果 7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1周GCS为3~15分。2例于术后1 d死亡, 1例于术后31 d死亡。4例生存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36个月。术后患者口服抗凝药物治疗3~12个月。3~6个月复查头颅CT静脉血管成像或磁共振静脉成像未见颅内新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出血。至末次随访, 预后较好(mRS 1~2分)2例, 预后较差(mRS 3分)2例。结论对于出血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并发脑疝的患者, 开颅减压手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 但该病总体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2005-05-2015-09在我院治疗的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15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早期发病2例患者中1例经抗凝治疗后无效,转行静脉窦内接触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妊娠晚期3例患者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术后24h给予抗凝治疗,1例发生发生意识障碍转行血管内溶栓治疗。产褥期发病10例中经抗凝治疗无效2例,2例伴癫痫发作转行血管内溶栓治疗,1例出现颅内静脉窦广泛血栓合并脑内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孕产妇出现抽搐、急性和亚急性头痛等症状需警惕出现颅内静脉窦血栓,符合静脉窦引流区域的脑实质异常信号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依据,给予抗凝和溶栓等治疗以改善孕产妇结局。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评价局部溶栓与机械碎栓治疗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资料与治疗效果。方法对7例静脉窦血栓病人经股静脉穿刺,将微导管选择性插入已闭塞的静脉窦内。6例行静脉窦局部灌注尿激酶或基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1例采用球囊机械碎栓术;3例伴脑皮质或深部静脉血栓者同时经颈动脉给予溶栓药。结果造影示6例已闭塞的静脉窦部分再通,1例无明显再通;3例侧支静脉回流增多。1例溶栓后原有脑内血肿增大,导致偏瘫加重;1例术后发生无症状出血性静脉梗死。随访10个月~3年,6例mRankin评分0~1分,1例mRankin评分2分。结论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静脉窦血栓,静脉窦完全再通率低,但血管部分再通及侧支静脉回流增多,可改善病人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行单纯抗凝、经颈动脉溶栓和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治疗。术后继续抗凝治疗12~18个月。术后随访2~29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2例行单纯抗凝治疗,3例行以抗凝治疗及颈动脉穿刺尿激酶注射,4例行动脉内溶栓,8例在动脉内溶栓同时行静脉窦内超选插管溶栓治疗。出院时,所有病人临床症状改善和颅内压恢复,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CVST的患者,均行抗凝治疗和脑室-腹腔分流,随访1~2年。结果 CVST主要症状为外伤、感染后头痛,颅内压增高,视力减退,精神症状;神经影像学表现为CT增强扫描后可见静脉窦内“空三角征”,MRI示静脉窦正常流空影的形态消失,出现长T2、短T1信号;MRV示静脉窦血流不连续或缺失,梗阻远端侧支循环血管建立或其他引流静脉异常扩张;3例患者经抗凝及脑室-腹腔分流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 对临床急性起病的颅高压征,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病人,应高度怀疑CVST,及时行MRI及MRV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尽早治疗。抗凝和溶栓治疗为治疗CVST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于经济有困难的CVST患者,行抗凝及脑室-腹腔分流短期内疗效满意,不失为一种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