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 )的抗凝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01-2013-10收治的124例CVST患者资料,其中病程≤8.5 d者64例,病程>8.5 d者60例。所有患者接受抗凝治疗,采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0.4 mL (5000 U )皮下注射,用量2次/d ,q12h;持续3~23 d(平均12 d)。比较治疗前后症状表现、腰穿结果,评估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早期抗凝与晚期抗凝的效果。结果除言语障碍外,出院时患者各项主要症状的发生率均低于病程中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7例患者进行腰穿初查及复查,复查时平均颅内压(260.24±64.79)mmH2 O ,低于初次腰穿颅内压(318.75±69.46)mmH2 O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90.32%,其中中早期抗凝痊愈率(71.88%)高于晚期(23.33%)(P<0.05)。结论对CVST采用抗凝治疗安全有效,早期抗凝比晚期痊愈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CVST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闭塞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10例接受单纯全身抗凝药物治疗,6例行单纯静脉溶栓,2例行全身抗凝+血管内溶栓治疗。结果 出院后随访6~23个月,平均12个月。单纯全身抗凝药物治疗的10例中,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6例,1分2例,3分2例。单纯静脉溶栓的6例中,mRS评分0分4例,1分1例,2分1例。全身抗凝+血管内溶栓治疗的2例中,mRS评分0分1例,3分1例。结论 CVST应根据临床表现、闭塞程度及侧支循环开放程度进行评估,从而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齐立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9(5):473-474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少见类型,占全部脑卒中不足1%[1]。其病因复杂,起病形式多样,常被误诊漏诊。病情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迅速变化.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生对该病的重视,神经影像技术以及神经介入放射学技术的飞[2]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尿激酶联合替罗非斑血管内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行尿激酶联合替罗非斑经微导管选择性静脉窦内溶栓、机械性碎栓治疗9例重症CVST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和疗效. 结果 出院前8例患者脑脊液(CSF)压力正常,DSA检查显示7例患者静脉窦主干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1例部分再通,皮层静脉部分代偿.术中和术后未发生手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出院时8例患者症状、体征得到改善,其中头痛消失7例,遗留轻度头痛1例.1例死亡. 结论 尿激酶联合替罗非斑经微导管选择性静脉窦内溶栓治疗是CVST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CVST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血管内介入方法以导丝碎栓、尿激酶溶栓治疗,术后给予抗凝治疗。结果术后DSA显示:栓塞段静脉窦均再通。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8例,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1例。随访10例,时间8~30个月,复发2例。结论 CVST通过机械碎栓及药物溶栓后可达到再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sis,CV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致病因素较多,临床表现多样,以往死亡率较高,误诊率高,文献报导达50%。随着MRI、MRV的临床应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率明显提高。我们复习了国内外近5年的有关文献,对42例CVT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杨黎红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3):58-60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影像学诊断为CVST的患者,行抗凝及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结果 18例患者均有颅内压增高表现;6例癫发作, 4例颅内出血, 4例出现意识障碍,2例偏瘫,2例高热.头部CT、MRI、MRV、DSA为诊断提供依据.16例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2例进行血管内介入尿激酶溶栓治疗,同时进行肝素抗凝治疗.治疗后18例患者中14例症状完全缓解,4例症状明显好转.随访12例患者0.5~2年,疗效稳定,无1例复发.结论 CVST患者多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及时行MRI、MRV及DSA检查,以明确诊断.抗凝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协同抗凝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该研究旨在评估血管内治疗与传统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效果及患者的获益情况,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达到规范诊疗的目的.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该院收治的CVST患者,对其进行出院后3个月至46个月的电话随访,最终纳入115例CVST患者,75例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了血管内治疗,另40例仅接受单纯抗凝治疗.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患者获益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接受血管内治疗预后良好(mRS=0~2分)的患者(96.0%)多于接受单纯抗凝治疗的患者(8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血管内治疗完全恢复(mRS=0分)的患者(78.7%)与抗凝治疗完全恢复的患者(7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一般临床资料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及已被证实影响预后的因素作为协变量进行调整,仍未发现不同的治疗方法与预后良好(mRS=0~2分)、完全恢复(mRS=0)有关,P均>0.05.血管内治疗住院中位费用44 616.83元,单纯抗凝治疗住院中位费用19 328.02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管内联合治疗住院中位时间16 d,抗凝治疗住院中位时间15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治疗与抗凝治疗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内治疗住院费用高于单纯抗凝治疗.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相比,没有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涉及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包括抗凝、介入溶栓、外科手术等措施,不同的治疗策略对疾病的转归和预后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就近年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1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病例,探索新的抗凝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难治性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难治性CVST的急性期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本病例为青少年男性,诊断为CVST,应用常规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治疗效果不佳。低分子肝素与达比加群酯联合抗凝治疗后症状改善,但出现了腹腔腹膜后出血的并发症。发病3个月后随访,m RS评分0分,症状无复发,未有其他出血并发症。结论对于难治性CVST,在不能施行外科手术或无血管内介入治疗条件时,传统抗凝剂与新型口服抗凝剂联合应用可能改善临床症状,但需预防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7月使用抗凝联合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的13例重症CVST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均先抗凝治疗,症状无改善,再行Solitaire支架取栓术治疗。术后3 d,1例因脑水肿加重致脑疝死亡。术后7 d,12例临床症状改善,未见再出血及脑梗死情况;术后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10例,预后不良(mRS评分3~5分)2例;术后90 d,复查CTA、MRA、MRV或DSA示静脉窦通畅11例。结论 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重症CVST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二种治疗方法的短期预后,探讨重症CVST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8例确诊为CVST重症患者,分为单纯抗凝治疗组与抗凝联合血管内治疗组,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观察小剂量尿激酶准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选择5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抗凝、活血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小剂量尿激酶10万U加入20 ml生理盐水后经颈动脉缓慢静推注>15 min,1次/d,连用5 d,观察治疗前后2周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及腰穿脑脊液压力变化,并监测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结果 治疗2周后,2组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治疗组更显著(P<0.05),而无出血倾向.结论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动脉、静脉窦途径注射尿激酶治疗上矢状窦(SSS)血栓形成,比较两种治疗的效果。方法清洁级青紫蓝大白兔48只,随机共分A、B、C三组,数目分别为24只、12只、12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36±0.27)kg。A组为对照组,B、C两组分别为经颈动脉、静脉窦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组。第一步用临时夹闭加促凝法制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动物模型,分别通过两种途径注射尿激酶治疗CVST,观察受累静脉窦血流速度、窦旁脑组织含水量、血流变等指标。结果经静脉窦途径治疗后脑组织含水量、基底静脉血流速度、血流变部分指标均与经动脉途径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直接静脉窦途径溶栓优于经颈动脉途径溶栓。 相似文献
17.
2006-10—2013-01本院收治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8例,经积极抢救、精心护理,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8例患者,年龄24~34岁,平均30岁。发病时间为产后1~23d,发病1周内均来我院就诊(突发起病,1~7d症状渐进性加重)。其中自然分娩3例,剖宫产5例。1例既往长期口服避孕药物,2例有妊娠期高血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3例CVST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结果 13例多为中青年患者,临床表现头痛12例(92.3%),癫痫发作8例(61.5%)。11例腰穿显示脑脊液压力增高。头颅CT显示脑静脉窦异常5/13例(38.5%);MRI显示脑静脉窦异常7/13例(53.8%);MRV显示脑静脉窦异常7/12例(58.3%);DSA显示脑静脉窦异常6/6例(100%)。患者均应用脱水和抗凝治疗,部分予溶栓治疗,13例中5例基本痊愈,6例明显好转,2例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癫痫等症状。结论 CVST的临床特点是中青年人发生率高,以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为主要表现;MRI+MRV及DSA确诊率高;一旦确诊应及时予抗凝治疗,重症患者可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9.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rrlbosis,CVST)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而无特异性,病死率较高。目前,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均可对该病做出诊断,尤其无创性的MRI及MRA更易被患者接受,对提高该病的诊断率有很大的帮助,近年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而对该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妊娠相关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0例妊娠相关CVST的临床资料。首选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若无效,则采用血管内治疗。结果 妊娠期16例中,2例肢体功能障碍,其余14例临床痊愈。产褥期32例中,存留肢体功能障碍5例,视物模糊2例,癫痫发作需药物治疗3例,残存认知功能障碍2例,其余25例临床痊愈。人流术后2例中,1例痊愈,1例留存肢体及认知功能活动障碍。结论 CVST在妊娠及产褥期均可发生,MRI是首选检查方法,一旦确诊,积极有效的抗凝治疗至关重要,大部分预后良好。妊娠期,若经有效治疗,仍可获得良好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