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简称妊高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7例妊高征患者和24例正常妊娠产妇胎盘绒毛上皮组织中MMP-9、TNF-α的表达。结果 轻度妊高征组MMP-9的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中、重度妊高征组阳性表达明显弱于正常妊娠组(P<0.01),且中、重度妊高征组间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与轻、中、重度妊高征患者胎盘组织TNF-α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P<0.05、P<0.01、P<0.01),且妊高征组中不同程度组间比较,差异也有极显著性(P<0.01)。对照组和轻度妊高征组,MMP-9与TNF-α表达无相关性(r=0.287、P>0.05及r=0.382、P>0.05),但中、重度妊高征患者,MMP-9与TNF-α表达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r=-0.563、P<0.05及r=-0.681、P<0.01)。结论 妊高征患者MMP-9表达下降,胎盘不完全侵入,胎盘局部缺血、缺氧,TNF-α表达增多,可能是引发妊高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氯氮平、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细胞因子与精神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5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患者给予氯氮平或利培酮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周末、8周末、6月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2、18和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精神症状。结果 利培酮组患者IL-6和IL-2水平于4周末、TNFα水平于8周末、IL-18水平于6月末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或0.05);氯氮平组患者IL-2水平于4周末、IL-6和IL-18水平于6月末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或0.05)。治疗前IL-6水平与阳性症状分呈正相关(r=0.386, P<0.01),IL-2水平与总分、阳性症状分呈正相关(r=0.338、0.305, P<0.01、0.05),TNFα水平与总分呈正相关(r=0.283, P<0.05)。8周末血清IL-2、IL-6变化率与阳性症状变化率呈正相关(r=0.268、0.375, P<0.05、0.01),6月末IL-6、TNFα变化率与总分变化率呈正相关(r=0.365、0.362, P<0.05)。治疗前IL-6与IL-2、TNFα与IL-18呈正相关(r=0.356、0.291, P<0.01、0.05),8周末TNFα与IL-6呈正相关(r=0.332, P<0.01),6月末IL-6与IL-2变化率呈正相关(r=0.391, P<0.05)。结论 氯氮平和利培酮有相似的免疫抑制作用,血清细胞因子与精神分裂症精神病理之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门静脉彩色多普勒(CDFI)超声对诊断肝硬化的意义。方法 运用CDFI超声检查40例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并按Puph肝功能分级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脉冲多普勒(PW)可显示血流速度正常、减低或双向血流;血流速度、血流量随着Puph肝功能分级程度严重而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肝硬化患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并随着肝硬化严重程度其水平不断上升(P<0.01~0.05);肝硬化组ET-1与NO含量呈正相关(r=0.654,P<0.01);血浆NO含量与门静脉血流速度、脾静脉血流速度及肠系膜上静脉内径呈负相关(r=-0.415,r=-0.359,r=-0.433,P<0.05)。结论 门静脉CDFI不仅能诊断肝硬化,而且能判断肝硬化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Ⅱ(TNFRⅠ、Ⅱ)表达量与临床病理因素及肿瘤分期间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1例胃癌组织、41例癌旁组织及15例正常胃粘膜中TNFRⅠ、Ⅱ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中TNFRⅠ、Ⅱ表达均比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显著增高(P<0.05),且癌旁组织TNFRⅠ、Ⅱ表达亦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在胃癌组织中,TNFRⅠ、Ⅱ表达与和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而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r=-0.3111,P=0.035;r=-0.5952,P=0.000),当肿瘤分化程度低时TNFRⅠ、Ⅱ表达低。结论 TNFRⅠ、Ⅱ检测对判断胃癌恶性程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肥大细胞的浸润与胃癌生长﹑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阿尔新兰-沙红染色与显微图像分析系统相结合的技术,对74例胃癌组织内的肥大细胞进行显色﹑分类及定量计数。结果 胃癌组织内的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癌旁交界区;以成熟型为主,功能活跃,释放浆内颗粒。癌旁交界区肥大细胞的数量显著多于癌内间质区(t=9.11,P<0.01),两者呈正相关性(r=0.303,P<0.01)。肥大细胞的数量与胃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数目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结论 癌间质内肥大细胞的浸润具有抑制胃癌生长﹑转移的作用。可能与成熟型肥大细胞释放肝素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有关。癌旁交界区肥大细胞的数目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Ⅳ型胶原在慢性移植肾病(CAN)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观测19例CAN患者移植肾组织中TGF-β1和Ⅳ型胶原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间及与CAN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 CAN移植肾组织中TGF-β1和Ⅳ型胶原的表达比正常肾组织明显增加(P<0.001),并随CAN病理分级呈逐渐递增的趋势;与正常肾组织相比TGF-β1和Ⅳ型胶原在CAN患者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94,P<0.001及r=0.910,P<0.001).结论 Ⅳ型胶原的异常沉积是CAN患者移植肾纤维化的重要表现,TGF-β1可能通过调控Ⅳ型胶原等成分的变化在CAN移植肾的纤维化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脉络膜黑色素瘤和脉络膜转移癌患者氟-18-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影像特点及代谢参数,探讨其在两者的诊断及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3月首次因眼部症状就诊,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核医学科行18F-FDG PET/CT 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最终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或脉络膜转移癌的患者的影像和代谢参数。对比两组间影像学表现及18F-FDG PET代谢参数,后者包括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max)、峰值标准摄取值(peak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peak)、病灶糖酵解总量(total lesion glycolysis,TLG)。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代谢参数与病变大小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76例患者,其中脉络膜黑色素瘤58例(58只眼)、脉络膜转移癌18例(18只眼)。两组间性别、年龄、患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病变位置(χ2=9.263,P=0.041)、形状(χ2=21.73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脉络膜黑色素瘤组平均隆起高度明显高于脉络膜转移癌组(t=2.539,P=0.013);两组之间基底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代谢参数中,脉络膜黑色素瘤组SUVmax低于脉络膜转移癌组(P<0.05),两组间SUVpeak及TL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病灶SUVmax、SUVpeak、TLG与病变基底最大径(r=0.528、0.613、0.732,均P<0.001)、隆起高度(r=0.521、0.605、0.730,均P<0.001)均呈正相关。脉络膜转移癌组SUVpeak、TLG与病变基底最大径(r=0.528、0.661,P=0.024、0.003)、隆起高度(r=0.591、0.688,P=0.010、0.002)均呈正相关,而SUVmax与病变基底最大径、隆起高度均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 结论 18F-FDG PET/CT影像表现及代谢参数SUVmax对于脉络膜黑色素瘤和转移癌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不同方法校正的肌肉质量与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躯体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60岁的T2DM患者248例,测定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 HbA1c)、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维生素D、握力、步速、起立行走计时(timed go and up, TUG)测试时间,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并用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测定四肢骨骼肌肌肉质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ASM),分别用身高(height, ht)的平方(ASM/ht2)和BMI(ASM/BMI)两种方法对肌肉质量校正,分析躯体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ASM/BMI均与握力、步速、TUG时间显著相关(分别为r=0.636, P<0.001;r=0.191, P=0.003;r=- 0.143, P=0.026),而ASM/ht2仅与握力相关(r=0.513, 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ASM/BMI显著影响患者的步速和TUG时间(分别为OR=4.73,95%CI: 1.54~14.60,P=0.007; OR=2.92,95%CI: 1.12~7.63,P=0.029),而ASM/ht2对患者躯体功能无显著影响。结论 低ASM/BMI而不是低ASM/ht2与老年T2DM患者差的躯体功能相关,ASM/BMI可能是更适合于T2DM患者的肌肉质量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剜除术氧化应激状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对人体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测定20例子宫肌瘤患者在接受腹腔镜手术前、手术结束时(气腹解除后5min)及术后24h血浆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血浆总抗氧化能力(AOA)的水平,并与20例开腹手术患者术前、手术结束时(缝合腹壁时)及术后24h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结束时2组血浆MDA水平均增加(腹腔镜组P<0.01,开腹组P=0.19);术后24h腹腔镜组恢复至术前水平(P=0.20),而开腹组与术前比较继续升高(P<0.01)。血浆GPx活性及AOA水平在手术结束时两组均降低(腹腔镜组P<0.01、P<0.01;开腹组P=0.23、P=0.43);术后24h与术前比较腹腔镜组GPx活性部分恢复(P=0.11),AOA维持在手术结束时的水平(P<0.01),而开腹组GPx活性和AOA水平继续下降(P<0.01,P<0.01)。两组相比腹腔镜组术后24hMDA水平低(P<0.01),GPx活性高(P<0.05),AOA水平无差异(P=0.33)。结论 腹腔镜手术过程中有氧化应激现象产生,但术后基本得以恢复,优于开腹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核转录因子(NF-κB)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内异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NF-κB及ICAM-1在35例正常子宫内膜、48例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及76例内异症患者的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NF-κB和ICAM-1主要表达于三组内膜的腺上皮细胞,在正常子宫内膜表达最弱,而在异位内膜的表达最强(P<0.001);②NF-κB和ICAM-1在正常子宫内膜、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88、r=0.773及r=0.777(P<0.01)。结论 NF-κB和ICAM-1在内异症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的高表达及二者之间的正相关性提示其在内异症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乳腺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数字断层融合摄影(DBT)和数字X线摄影(DM)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绍兴市中心医院就诊、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5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乳腺DCE-MRI、DBT和DM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评价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采用Z检验对ROC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采用χ 2检验比较DCE-MRI、DBT、DM对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不同影像检查方法评估早期乳腺癌病灶大小的准确率。 结果 DCE-MRI、DBT、DM基于BI-RADS分类诊断早期乳腺癌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0、0.832、0.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32,P=0.001)。DCE-MRI、DBT、DM诊断早期乳腺癌的敏感度分别为92.3%、70.8%、52.5%;特异度分别为65.0%、85.0%、79.3%;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3.1%、70.8%、50.8%,其中,DCE-MRI(χ 2=15.330,P=0.0001)和DBT(χ 2=5.450,P=0.020)的诊断准确率均明显高于DM。DM、DBT、DCE-MRI测量值与病理测量结果均呈显著正相关(r=0.781,r=0.847,r=0.946,P值均<0.01)。 结论 DCE-MRI和DBT在早期乳腺癌的检出和诊断准确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较DM能显著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效能,未普及乳腺磁共振检查的广大基层医疗单位可采用DBT提高乳腺癌早期检出。  相似文献   

12.
骨显像联合血清骨型碱性磷酸酶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型碱性磷酸酶(B-AKP)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6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骨转移组和无骨转移组)进行骨显像并测定B-AKP水平。对患者和正常对照、骨转移组和无骨转移组、骨显像不同级别者的B-AKP水平进行比较,并对B-AKP值与骨病灶数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106例患者中,骨转移者68例、无骨转移者38例,转移率64.2%;(2)骨转移组B-AKP水平(28.4±14.8μg/l)与无骨转移组(12.8±7.6μg/l)差异显著(t=6.056,P<0.001)。骨显像0~3级各组B-AKP分别为13.9±6.8、17.2±9.4、23.8±10.4和49.5±17.μg/L,除0级与1级组、1级组与2级组之间B-AKP值无差异外(P>0.05),其它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3)6例单发热区患者B-AKP值(19.6±4.2μg/l)与4例单发冷区患者(13.1±3.4μg/l)差异显著(P<0.05);(4)B-AKP值与骨转移病灶数目之间相关系数r=0.751,P<0.01。结论 B-AKP与骨显像有很好的一致性。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应首选骨显像。对于单发热区病灶,应结合B-AKP检测以防漏诊;对于疑似假阳性病灶,结合B-AKP值作出相应诊断,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应用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近端4枚锁钉及远端2枚锁钉(简称“近四远二”)的生物力学稳定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及骨折愈合特点。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0年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入组患者分为微创组与非微创组,微创组采用“近四远二”的内固定方式,非微创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为了研究对于不同类型骨折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我们同时进行了不同Neer分型患者的比较。术后复查肩关节X线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功能水平。结果: 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共117例,微创组45例,非微创组72例,平均年龄(61.5±16.2)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46例,三部分骨折63例,四部分骨折8例。微创组患者男17例,女28例,平均年龄(62.2±17.1))岁,包括Neer二部分骨折18例,Neer三部分骨折23例,Neer四部分骨折4例;非微创组患者男27例,女45例,平均年龄(60.1±17.7)岁,包括Neer二部分骨折28例,Neer三部分骨折40例,Neer四部分骨折4例。两组数据在性别(P = 0.975)、年龄(P=0.545)及骨折类型(P=0.756)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患者与非微创组的平均住院日分别为(2.8±1.1) d和(4.3±1.3) d (P=0.023),手术时间分别为(67.8±14.9) min和(102.3±34.1) min (P<0.001),失血量分别为(21.3±6.5) mL和(181.5±55.6) mL(P<0.001), 术后1周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6.1±0.9及6.5±0.8 (P=0.032),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66.1±4.3及63.4±4.9(P=0.006),在这些方面微创组具有显著优势。对于Neer二部分及三部分骨折,微创组的术后1周VAS评分(5.9±0.8)及术后3个月的Constant-Murley评分(66.6±3.7)均具有显著优势(P<0.05)。微创组发生骨折延迟愈合1例(2.2%)、外展受限1例(2.2%);非微创组发生骨折延迟愈合3例(4.2%)、外展受限2例(2.8%), 两组均未出现内固定断裂及肱骨头坏死的情况。结论: 应用微创技术结合“近四远二”的内固定方式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骨折断端骨痂生长明显,骨折正常愈合且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盐酸羟考酮注射液用于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镇痛效能及不良反应。方法 检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术后镇痛记录系统,回顾性分析手术日期在2018年1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的术后镇痛记录,对比使用盐酸羟考酮组、舒芬太尼组和吗啡组患者术后24、36、48 h镇痛药累计用量、静息状态及下床活动时的疼痛评分、相应曲线下面积(AUC)和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36 h,羟考酮组患者的活动时疼痛评分为(2.2±2.4)分,明显低于舒芬太尼组的(3.4±2.1)分(t=0.305,P=0.0126)和吗啡组的(3.4±1.7)分(t=0.104,P=0.0277)。静息状态下,羟考酮组和吗啡组的AUC分别为29.00和27.00,低于舒芬太尼组的40.01;下床活动时,羟考酮组的AUC为63.17,低于吗啡组的80.93和舒芬太尼的82.00。术后24、36、48 h,舒芬太尼组患者等效吗啡累计量分别为(37.2±16.1)、(46.1±24.3)、(64.4±33.4)mg,明显高于羟考酮组的(20.4±14.8)(t=3.571,P=0.001)、(24.2±16.1)(t=4.630,P<0.0001)、(34.4±25.1)mg(t=6.409,P<0.0001)和吗啡组的(16.6±11.7)(t=4.233,P<0.0001)、(20.50±14.1)(t=5.250,P<0.0001)、(28.8±19.0)mg(t=7.354,P<0.0001);羟考酮组和吗啡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羟考酮组出现恶心(χ 2=11.360,P=0.003)及提前终止镇痛患者的比例(χ 2=7.914,P=0.019)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结论 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可用于术后PCIA,缓解多种手术的术后疼痛,其镇痛效能优于吗啡及舒芬太尼,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肥胖小鼠血清抵抗素的水平及其对肾脏的影响,以及吡格列酮对抵抗素的调节作用。方法:肥胖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OB组,n=8)、治疗组(PI组,n=8);同周龄普通小鼠为正常对照组(NC组,n=8)。PI组给予吡格列酮灌胃,NC组与OB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2周后测体质量、24 h尿微量白蛋白( 24 h-mALB)、空腹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抵抗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分离腹腔内脂肪并称重,计算脂体比(内脏脂肪质量/体质量);摘取右肾,光镜下观察肾脏病理变化,测量肾小球直径。结果:OB组脂体比、24 h-mALB、血清抵抗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较NC组明显增加(P<0.05);PI组与OB组相比上述指标明显下降(P<0.05);OB组24 h-mALB与脂体比、抵抗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成正相关(r1=0.789,P<0.05;r2=0.722, P<0.05;r3=0.896, P<0.05),抵抗素与脂体比、24 h-mALB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成正相关(r4=0.792,P<0.05;r5=0.722, P<0.05;r6=0.762, P<0.05)。结论:肥胖小鼠血清抵抗素明显升高,抵抗素可以通过增加胰岛素抵抗而加重肾脏病理改变及蛋白尿,吡格列酮可以减轻上述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α链(sIL-2Rα、sCD25)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活动度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RA患者血清108例,RA关节液标本40例,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血清39例,健康人血清5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各组血清、以及RA患者关节液中sCD25浓度,并记录RA患者的各项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分析其与血清sCD25浓度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RA组血清sCD25(质量)浓度为(2 886±1 333) ng/L,OA组血清sCD25浓度为(2 090±718) ng/L,健康对照组血清sCD25浓度为(1 768±753) ng/L;RA患者的血清sCD25水平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 0.001);血清中sCD25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r=0.321,P = 0.001)、C-反应蛋白(r=0.446,P<0.001)、DAS28评分(r=0.324, P<0.001)、关节压痛计数(r = 0.203,P =0.024)、D-二聚体(D-dimer)水平(r=0.383,P<0.001)、年龄(r = 0.24,P = 0.007)、总IgG(r = 0.207,P = 0.028)、类风湿因子IgG(r = 0.345,P = 0.034)呈正相关,与病程呈负相关(r = -0.206,P = 0.021);在RA患者中,低疾病活动度组血清ESR、CRP和sCD25阳性率分别为14.3%(2例),14.3%(2例),71.4%(10例);中疾病活动度组血清ESR、CRP和sCD25阳性率分别为94.2%(49例)、82.7%(43例)和86.5%(45例);高疾病活动度组血清ESR、CRP和sCD25阳性率分别为100%(42例)、95.2%(40例)和90.5%(38例);有36例ESR和/或CRP为阴性(约33.3%),在这36例中有17例(约47.2%)血清sCD5水平升高,并且其中14例(约82.4%)DAS28评分高于3.2。结论: 血清sCD25水平与RA活动性密切相关,表明sCD25可能参与了RA的炎症过程,并有望成为RA患者的一种新的炎症指标;血清sCD25的检测在RA处于病情活动期,但ESR和/或CRP为阴性时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99mTc-N-NOET( NOET) 运动肺/心比值对冠状动脉疾病(CAD)多支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其与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对4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病人进行NOET运动-延迟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其中2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动脉狭窄≥50%,20例冠状动脉正常。结果 NOET运动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对CAD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2%和95.0%。多支病变组(0.76±0.13)NOET运动肺/心比值显著高于单支病变(0.62±0.06)和冠脉正常组(0.58±0.13)(F=18.04,P=0.002-0.001)。当NOET运动肺/心比值≥0.70时,其对冠脉多支病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5%和83.3%。NOET运动肺/心比值与E/A比值具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性(r=-0.771, P<0.000 1)。结论 NOET运动肺/心比值对CAD病人的多支病变和左室舒张功能异常均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术前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经粗针穿刺病理确诊乳腺癌并同意行保乳手术治疗的2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前MRI、B超及乳腺X线摄影(钼靶)检查结果、术中及术后病理信息。根据保乳手术切缘病理状态,将所有患者分为切缘阳性组与切缘阴性组。分别对乳腺MRI、超声、钼靶影像学特征以及病理学信息进行统计汇总。所得数据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乳腺MRI对乳腺癌病灶检出率为100%,钼靶的检出率87.44%;对于病灶直径>2 cm的乳腺癌,B超与钼靶检查均低估了肿瘤大小。对于病灶直径≤2 cm的乳腺癌,MRI检查高估了肿瘤大小 (P<0.05);术中冰冻病理切缘阳性31例,其中再次补切阳性17例,阴性14例,保乳成功率为89.41%。分析显示:乳腺MRI动态增强影像上的病灶形态、病灶周围血管征象、超声检查中病灶数量、病理测量值最大径(Pathmd)、分子分型中HER-2过表达型(HR阴性)以及HER-2阳性状态与保乳手术切缘阳性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乳腺MRI病灶形态中的“存在其他病灶(Mass & present)”类型、“非肿块型(NME)”类型、MRI上患侧病灶周围存在多发点状血管征象以及HER-2过表达型(HR阴性),是乳腺癌保乳手术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OR(95%CI)分别为:39.472(9.835~158.421),P<0.001; 56.722(7.908~406.838),P<0.001;24.076(4.979~116.413),P<0.001; 23.170(1.823~294.504),P=0.015。MRI影像无上述危险因素的低危组保乳手术成功率为98.7%,明显高于存在任一危险因素的高危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乳腺MRI检查是乳腺癌术前检查及评估的有效手段之一。MRI检查上Mass & present类型、NME类型、患侧病灶周围存在多发点状血管征象以及HER-2过表达型(HR阴性)与保乳手术切缘阳性密切相关。无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保乳手术的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89SrCl2治疗肺癌骨转移的疗效。方法 不同病理类型肺癌骨转移患者126例,按148MBq/人次确定给药剂量,89SrCl2由肘静脉一次性注射。以疼痛程度、疼痛频率及疼痛得分的变化衡量止痛效果,以病灶数目或大小的变化判断病灶疗效,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疗效差异。结果 治疗后6个月内,疼痛减轻率为70.6%(89/126),其中消失率为19.8%(25/126),表明疼痛程度明显缓解(u=5.361,P<0.01);78.6%(99/126)的患者疼痛频率下降,疼痛次数明显减少(u=4.589,P<0.01),其中25例疼痛不再发作。疼痛评分由7.54±3.29降低至4.19±4.38,降低显著(t=6.865,P<0.001)。病灶数目或大小减少25%以上者占45.2%(57/126)。89SrCl2对鳞癌疼痛程度、频率缓解分别为85.7%(30/35)和88.6%(31/35),病灶改善率为57.1%(20/35)。各指标在4种肿瘤类型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89SrCl2对肺癌骨转移的疗效较好,可缓解疼痛,改善病灶;89SrCl2对不同病理类型肺癌骨转移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