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姜晋灵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94-95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控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3-01—2015-01收治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各40例。2组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A组溶栓治疗时间窗控制在4.5h内,B组控制溶栓时间窗为4.5~12h。比较2组临床效果与溶栓治疗前后神经缺损功能评分改善情况,统计2组血管狭窄、血管再通及继发性出血发生率。结果 A组治疗1周、3个月后NIHSS评分分别为(6.83±4.82)分、(3.21±2.32)分,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与BI评分分别为(1.23±0.12)分、(8.66±3.24)分,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管狭窄、继发出血发生率及血管再通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早期静脉溶栓方案,控制溶栓治疗时间窗在4.5h内,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同时间窗内静脉溶栓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172例,根据发病-溶栓时间窗差异分为3组,时间窗分别为≤3.0 h(观察A组)、>3.0~4.5 h(观察B组)、>4.5 h(观察C组),对其中合并心房颤动者溶栓疗效进行评估分析。结果3组患者溶栓24 h后出血转化结果、溶栓3个月时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率、病死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溶栓时间窗>3 h者,心房颤动可显著增加患者发生PH型、HI型出血转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心房颤动可造成溶栓时间窗≤4.5 h患者神经功能结局不良发生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心房颤动与不同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结局不良发生情况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溶栓时间窗仍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重要因素,对于溶栓时间窗≤3.0 h者,合并心房颤动不会对溶栓疗效造成影响;对于发病-溶栓时间>3 h者,心房颤动可能造成患者溶栓后出血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3.
4.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早期动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临床疗效已经初步得到肯定.早期再通闭塞的脑血管,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及时恢复供血,有可能避免缺血脑组织坏死.我科自1999年5月~2000年10月应用尿激酶(UK)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56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因素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公认的积极有效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方式是早期溶栓治疗,探讨克服治疗延误已成为临床工作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拟对既往文献做一综述,旨在探讨急性脑梗死延迟诊治的因素及干预措施,并为我国院前及院内医疗网络体系的建立及完善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时间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叶平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1,8(2):89-9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延长寿命及提高生存质量的期望值相应增加.然而,与之相矛盾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患病率逐年上升,在美国,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新发脑血管病的87%[1].脑梗死的高致死率及致残率,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负担.自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疾患与卒中研究院的首个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NINDS试验[2]发表以来,溶栓治疗已被公认为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3].影响溶栓疗效最重要的因素无疑是起病至治疗的时间间隔(时间窗),但在我国,目前能在3h内到达医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比例仅为21.3%[4].溶栓治疗时间窗历来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扩大治疗时间窗是临床上迫切希望的.本文拟在三个方面对急性脑梗死溶栓的时间窗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8.
9.
10.
目的 总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静脉溶栓治疗的9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4例、脑过度灌注综合征8例、牙龈出血12例。出院后随访3~6个月,GOS评分5分22例,4分35例,3分23例,2分8例,1分4例。结论 在有效时间窗内进行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严密的病情观察,科学的、个体化的护理能有效地减少治疗相关并发症,提高治疗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时间窗超过3 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法国南锡大学中心医院神经影像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1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时间窗均达到或超过3 h,颈内动脉系统卒中时间窗不超过6 h,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时间窗不超过24h.昏迷不超过6 h),行动脉内药物联合机械溶栓治疗,分析不同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7例患者闭塞血管达到完全再通,7例达到部分再通,另有2例闭塞血管未再通,再通率为87.5%.患者动脉溶栓后与溶栓前NIHSS评分比较明显降低.时间窗大于5 h的前循环系统闭塞患者溶栓前后NIHSS评分无改善,与时间窗较短患者相比较,出院时mRS评分明显较高.5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溶栓前后NIHSS评分无改善,与9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2例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相比预后较差.4例患者溶栓后24h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为颈内动脉闭塞,1例死亡.1例溶栓后发生血管再闭,但因侧支循环血流丰富,最终临床预后仍较好.结论 对于时间窗超过3 h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溶栓可使闭塞血管达到较高的再通率,短期内使临床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结局.临床应用动脉溶栓时应注意个体化选择性治疗,评价其疗效需结合时间窗、血管闭塞部位、侧支循环、并发症等因素,避免出血等并发症.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intra-arterial hrombolytic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having their time window over 3 h and analyze its influencing factors.Methods Sixtee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having their time window over 3 h, admitted to Department of Neuroradiology of Central Hospital of Nancy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08 to January 2009, were treated by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using chemical (rt-PA) and mechanical technique. These patients had carotid stroke for less than 3 h, vertebrobasilar stroke for less than 24 h or coma for less than 6 h. According to the images of DSA, the recanalization after thrombolysis was evaluated by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TICI) grades. CT scans 24 h after thrombolysis were operated to detect the hemorrhage complications. NIHSS at baseline and 24 h after thrombolysis and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were recorde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Results After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7 (43.75%) in 16 patients got totally recanalization (TICI grade 3), another 7 partial recanalization (TICI grade 2), and the left 2 patients failed in recanalization (TICI grade 1); the total recanalization rate was 87.5%.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NIHSS scores after the thrombolysis was noted as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he thrombolysis. The atients with occlusion of anterior ciculation having time window over 5 h enjoyed no reduction of NIHSS scores after thrombolysis; mRS scores in patients having time window over 5 h were ignificantly higher as compared with those in patients having time window less than 5 h.The patients having ICA occlusion (n=5) had no reduction of NIHSS scores after thrombolysis, and enjoyed poorer prognosis as compared with whose occlusion lay in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n=9) and basilar artery (BA, n=2). By CT scan 24 h after thrombolysis, 4 patients were detected with symptomatic intra cerebral hemorrhage (ICH, 25%) and all of them with occlusion in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ystem: 1 patient with occlusion in MCA died of cerebral hernia causing by the large hematoma;the other 3 were all occlusion in ICA. Although reocclusion after thrombolysis occurred, 1 patient was benefitted from the affluent collateral perfusion and got a good prognosis. Conclusion For patientswith BA and MCA occlusion having time window over 3 h, intra-arterial thrombolytic therapy is effective and selective resulting from their high recanalization rate, improvement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clinical end. The therapy should be individually chosen; mutiple factors as time window of stroke,location of stroke, ompensatory circulation and complication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and the hemorrhage complications should be avoided. 相似文献
12.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时间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通治疗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作用的复杂临床干预过程。在长期的临床
实践过程中,“时间窗”是一个普遍沿用的概念。早在1996年,3 h内溶栓治疗就已经被证明是急性缺
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手段,然而获得治疗的患者很少,除了治疗时间窗的限制、未能及时就诊等原因,
单纯的“时间窗”往往提供不了足够的信息以保证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础血管病变、侧支
循环和缺血耐受的不同,时间窗是否也存在个体差异呢?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与进步,20多年
来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延长卒中治疗时间窗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时间窗超过3h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溶栓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时间窗超过3 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法国南锡大学中心医院神经影像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1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时间窗均达到或超过3 h,颈内动脉系统卒中时间窗不超过6 h,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时间窗不超过24h.昏迷不超过6 h),行动脉内药物联合机械溶栓治疗,分析不同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7例患者闭塞血管达到完全再通,7例达到部分再通,另有2例闭塞血管未再通,再通率为87.5%.患者动脉溶栓后与溶栓前NIHSS评分比较明显降低.时间窗大于5 h的前循环系统闭塞患者溶栓前后NIHSS评分无改善,与时间窗较短患者相比较,出院时mRS评分明显较高.5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溶栓前后NIHSS评分无改善,与9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2例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相比预后较差.4例患者溶栓后24h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为颈内动脉闭塞,1例死亡.1例溶栓后发生血管再闭,但因侧支循环血流丰富,最终临床预后仍较好.结论 对于时间窗超过3 h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溶栓可使闭塞血管达到较高的再通率,短期内使临床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结局.临床应用动脉溶栓时应注意个体化选择性治疗,评价其疗效需结合时间窗、血管闭塞部位、侧支循环、并发症等因素,避免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时间窗超过3 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法国南锡大学中心医院神经影像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1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时间窗均达到或超过3 h,颈内动脉系统卒中时间窗不超过6 h,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时间窗不超过24h.昏迷不超过6 h),行动脉内药物联合机械溶栓治疗,分析不同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7例患者闭塞血管达到完全再通,7例达到部分再通,另有2例闭塞血管未再通,再通率为87.5%.患者动脉溶栓后与溶栓前NIHSS评分比较明显降低.时间窗大于5 h的前循环系统闭塞患者溶栓前后NIHSS评分无改善,与时间窗较短患者相比较,出院时mRS评分明显较高.5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溶栓前后NIHSS评分无改善,与9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2例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相比预后较差.4例患者溶栓后24h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为颈内动脉闭塞,1例死亡.1例溶栓后发生血管再闭,但因侧支循环血流丰富,最终临床预后仍较好.结论 对于时间窗超过3 h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溶栓可使闭塞血管达到较高的再通率,短期内使临床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结局.临床应用动脉溶栓时应注意个体化选择性治疗,评价其疗效需结合时间窗、血管闭塞部位、侧支循环、并发症等因素,避免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16.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积极有效的方法,关键在于时间窗.我院自2001年3月~2006年10月共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38例,并进行临床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病例选择入院患者76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急性缺血性脑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15例进行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观察组),15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发病90 d预后。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NIHSS评分[(18.5±4.3)分]与对照组[(18.1±4.7)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4 h,观察组NIHSS评分[(13.8±3.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7.2±3.8)分;P<0.05]。治疗后3 d内,观察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3.3%,2/15)与对照组(20.0%,3/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90 d,观察组预后良好率(66.7%,10/15)明显高于对照组(26.7%,4/15;P<0.05)。结论 与静脉溶栓治疗相比,动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不匹配现象,筛选起病4.5~9h仍处于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符合条件的79例患者中,同意溶栓的49例为治疗组,未同意溶栓的30例为对照组,分别给予尿激酶溶栓和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NIHSS评分、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BI评分和MR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MRI界定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DWI/FLAIR不匹配)指导的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于东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1):49-5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突然发生的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血流完全中断,停止供血、供氧、供糖等,使该局部脑组织崩解破坏[1],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现对2011-01-2012-01我院56例行超选择动脉溶栓疗法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
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方法 前瞻性纳入绵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10月-2018年6月连续登记的发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的
患者,以实施静脉溶栓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NIHSS评分上下波动2分作为临床症状波动判断标准,将
所有纳入患者分为无变化组、波动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24 h出血转化率、出院NIHSS
评分、3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和全因死亡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围静脉溶栓时间窗发生
临床症状波动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156例,其中男性110例(70.5%),年龄范围42~87岁,平均65±13岁,发生围静脉
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41例(26.3%)。与无变化组患者相比,波动组患者年龄、基线NIHSS评
分、糖尿病比例、高血压比例、随机血糖水平、后循环梗死比例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
组患者的24 h出血转化率、出院NI HSS评分、3个月良好预后率、3个月时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每增加10岁:OR 1.143,95%CI 1.016~1.836,P =0.040)、基线NIHSS
评分(每增加1分:OR 1.353,95%CI 1.053~1.393,P =0.006)、随机血糖(每增加1 mmol/L:OR 2.120,
95%CI 1.185~2.748,P =0.001)、后循环梗死(OR 2.603,95%CI 1.037~3.950,P =0.042)是围静脉
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尽管高龄、NIHSS评分高、血糖水平高、后循环梗死患者容易出现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
状波动,但对终点事件并无影响。对于出现临床症状波动的患者,溶栓可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