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江苏省社区不同血糖水平人群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状况。  方法  2015-2017年在江苏省6个项目点开展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筛查项目,共有83 522名35~75岁常住居民纳入本次研究。计算我省中老年人群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和吸烟4类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率及聚集性,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血糖水平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风险之间的关系。  结果  江苏省35~75岁居民糖尿病患病率18.9%,其中知晓患病的比例为41.4%。在未知患病人群中,空腹血糖受损和高血糖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人群的1.29倍(OR=1.29,95% CI:1.24~1.36,P < 0.001)和1.99倍(OR=1.99,95% CI:1.89~2.08,P < 0.001)。在已知患病人群中,血糖控制率为15.5%,血糖控制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并无关联。  结论  高血糖和空腹血糖受损增加成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风险,应及时对糖尿病高危人群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吉林省居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流行病学特征,对心血管病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全省心血管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本研究于2017―2018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定吉林省6个项目地区,以社区或村为单位开展筛查。心血管病相关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回归方法采用进入法,效应值用OR值及其95% CI值来表示。  结果  2017―2018年吉林省心血管病高危检出率为24.3%,标化后高危检出率为21.6%。其中,城市居民较农村居民具有较高的心血管病高危检出风险(OR=1.16, 95% CI:1.029~1.306, P=0.015);55~岁年龄组高危检出风险是35~岁年龄组的3.237倍(95% CI: 2.760~3.797, P < 0.001);高中和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更易成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OR=1.499, 95% CI:1.283~1.753, P < 0.001; OR=1.539, 95% CI:1.240~1.910, P < 0.001);职业为行政人员者较农民更不易发展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OR=0.656, 95% CI:0.502~0.858, P=0.002);10 000~、25 000~元家庭年收入水平者较 < 10 000元收入水平者易成为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吸烟者、饮酒者心血管病高危检出风险是非吸烟者、非饮酒者的1.822、1.303倍(OR=1.822, 95% CI:1.617~2.053, P < 0.001; OR=1.303, 95% CI:1.090~1.559, P=0.004);随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分级指数升高,心血管病的高危检出风险随之升高。  结论  应重点关注城市居民、高年龄组、文化程度较高者、中低等水平收入者、吸烟者、饮酒者、超重者、肥胖者,应重点加强对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所带来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北京市某回族聚居社区心血管病(CVD)高危风险的流行特征和治疗情况,识别与CVD高危风险相关的个体特征。方法 本研究基于国家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在北京市某回族聚居社区于2017-02-22-2019-08-29,使用方便采样的方式纳入年龄在35~75岁的常住居民,调查其CVD高危人群的比例、个体特征以及他汀类、阿司匹林的使用等情况。使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中CVD高危比率,并对人群中的4种高危类型(心血管病史型、高血压型、高血脂型、预测高危型)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评估人群的流行特征与CVD高危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 1 830名调查对象中,平均年龄(60.6±8.6)岁,其中女性1 158名(63.3%),回族559名(30.5%)。CVD高危率为20.8%(381/1 830),标化高危率为18.0%。男性(χ2=14.20,P<0.001)、≥65岁(χ2=22.80,P<0.001)人群高危率增高;接受高等教育(χ2=...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西藏地区城乡居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西藏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16年5月-2019年10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西藏7个项目市(区)抽取41 476名35~75岁城乡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检测。  结果  在符合条件的41 476名城乡居民中筛出高危者9 185人,高危率为22.15%,其中有1个危险因素者7 882人(85.81%),2个危险因素者1 457人(15.86%),≥3个危险因素146人(1.59%)。心血管病史型检出率为0.89%,血压高型检出率为18.62%,血脂异常型检出率为3.74%,WHO评估10年患病风险≥20%的检出率为2.17%。≥40岁、职业为农民和居住在农村的居民更易成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均有P<0.05),女性和婚姻状况为在婚的西藏城乡居民更不易成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  结论  西藏35~75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男性高危率高于女性,高危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西藏城乡居民心血管病高危因素以血压高为主,男性、非在婚、年龄较大者、农民等是该地区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的关键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不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患病风险人群社区公共卫生综合干预血压控制效果。  方法  收集2016—2020年安徽省社区公共卫生综合干预资料(包括基线、3个月、12个月随访数据),采用《中国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推荐的10年CVD风险评估模型将研究对象分为心血管疾病高危和非高危人群,比较高危和非高危人群社区公共卫生综合干预血压控制效果。  结果  共随访3 755名研究对象,CVD高危人群645人,标化检出率10.9%。随访12个月与基线相比,高危人群SBP和DBP分别下降了16.47 mm Hg(95% CI:-18.09~-14.86)、2.66 mm Hg(95% CI:-3.63~-1.69),非高危人群SBP和DBP分别下降了10.43 mm Hg(95% CI:-11.16~-9.70)、2.41 mm Hg(95% CI:-2.81~-2.01);3个月与基线相比,高危人群SBP和DBP分别下降了12.27 mm Hg(95% CI:-13.88~-10.65)、3.66 mm Hg(95% CI:-4.54~-2.77),非高危人群SBP和DBP分别下降了6.05 mm Hg(95% CI:-6.80~-5.30)、2.61 mm Hg(95% CI:-3.00~-2.23)。高危人群随访3个月后SBP下降水平、随访12个月后SBP和DBP下降水平明显高于非高危组(t=-5.100,t=-5.873,t=-2.729,均有P<0.05)。  结论  社区公共卫生综合干预对CVD高危人群血压改善优于非高危人群。因此,未来的公共卫生工作应进一步关注非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郑州市的全国心血管病监测点(中牟县)35~75岁常住居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心血管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2017-2019年中牟县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调查资料,采用χ2检验和趋势性χ2检验分析不同特征居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检出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危人群检出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了7 100名35~75岁居民,检出心血管病高危者1 699名,检出率为23.51%,标化率为18.76%。高危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和BMI的升高而上升,随文化程度的升高而降低(P<0.001)。4种高危类型中,血压高型检出率最高(17.13%),血脂异常、心血管病史型和患病风险高型的检出率分别为4.52%、3.72%和3.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超重和肥胖、中心性肥胖、吸烟情况和饮酒情况是至少一种心血管病高危检出类型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中牟县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检出率较高,应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及规范化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脑卒中早发家族史对脑卒中患病风险的影响。  方法  基于2015年9月至2019年6月中国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China PEACE-MPP)江苏省22 552名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研究早发家族史对脑卒中患病的影响,并进一步进行早发家族史与高血压、糖尿病的交互作用分析。  结果  与无早发家族史人群相比,有脑卒中早发家族史的人群患脑卒中的风险较高,OR值为2.04(95% CI:1.70~2.44);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来说,男性亲属型、女性亲属型和双性亲属型皆比无早发家族史人群患病风险高,OR值分别为2.18(95% CI:1.68~2.84)、1.76(95% CI:1.3~2.37)和3.12(95% CI:1.80~5.42);对于出血性脑卒中患病风险来说,只有女性亲属型人群与脑卒中无统计学意义。研究未发现早发家族史与高血压、糖尿病存在交互作用。  结论  有脑卒中早发家族史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较高,应当及早开展生活方式干预和疾病的治疗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打鼾与BMI对高血压患病的交互作用,以制定合适的预防策略。  方法  基于2015年9月-2018年6月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China patientcentered evaluative assessment of cardiac events-million persons project, China PEACE-MPP)中82 751名≥35岁居民初筛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打鼾与BMI对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交互作用。  结果  82 751名调查对象中,打鼾者45 013人,占比54.40%,BMI≥24 kg/m2者52 641人,占比63.61%,高血压患者47 295人占比,57.15%。打鼾(OR=1.686, 95% CI: 1.635~1.738)和BMI≥24 kg/m2(OR=2.242, 95% CI: 2.172~2.313)人群罹患高血压的风险较高。打鼾与BMI≥24 kg/m2对高血压患病存在相加交互作用(RERI=1.160, AP=0.311, S=1.738),两者同时存在时患高血压风险是两者均不存在时的3.732倍(95% CI:3.582~3.888)。  结论  打鼾与BMI≥24 kg/m2都增加了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且存在相加交互作用。应针对打鼾与BMI≥24 kg/m2的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血压监测,预防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江苏省居民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与心血管病高危风险的关系,为心血管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5―2018年在江苏省6个项目点进行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共有95 210名初筛对象纳入本次研究,依据RHR测量值将初筛对象分为RHR < 68.5次/min、68.5~次/min、74~次/min、81~次/min和>90次/min共5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RHR与心血管病高危风险的关系。   结果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检出率为25.10%(23 897/95 348)。与RHR≤68.5次/min组相比,68.5~次/min组(OR=0.90,95% CI:0.86~0.94)心血管病高危风险降低,81~次/min组(OR=1.11,95% CI:1.06~1.17)、>90次/min组(OR=1.52,95% CI:1.43~1.61)心血管病高危风险增加。男性RHR>90次/min组心血管病高危风险的OR值为1.65,高于女性(OR=1.35),35~45岁人群RHR>90次/min组心血管病高危风险的OR值最高,为2.03。   结论   江苏省35~75岁人群RHR过快(>90次/min)增加心血管病高危风险,男性及35~45岁人群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江苏省城乡居民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高危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分布特征。  方法  在2015-2018年度全国CVD高危人群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江苏省研究数据基础上,分析全省CVD高危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状况及其三间分布。  结果  22 083名CVD高危人群中,当前不吸烟、不过量饮酒、健康饮食、积极体力活动、健康体重和健康体脂等健康生活方式的比例分别为79.85%、91.55%、8.31%、25.02%、24.41%和28.24%。全部研究对象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为(2.57±1.05)分,84.96%的对象同时具有2~4种健康生活方式因素,但所有生活方式因素均健康的个案所占比例仅0.20%。相比而言,女性、低年龄组、农村地区、高文化程度者同时具备≥4项健康生活方式的比例更高(均有P < 0.05)。4种高危类型中,血压高型高危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评分最高,为(2.58±1.04)分,CVD患病风险≥20%型的健康生活方式评分最低,仅(2.38±1.04)分。  结论  江苏省CVD高危人群中相关生活方式均健康的比例很低,健康生活方式存在人群和城乡差异,应对高危人群采取有针对的综合干预措施,阻止其由“高危”向“患病”状态转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高血压患者血压随访控制情况,为高血压及心血管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 选取2016―2019年参与项目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20 091名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两次随访。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对血压控制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第1次随访血压控制率为37.8%,第2次随访血压控制率为32.8%。吸烟者、城市居民以及受教育程度越高和家庭年收入越高的人群血压越易控制,而高血压知晓者、饮酒者和BMI高者血压均不易得到控制(均有P<0.05)。结论 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应加强重点人群的血压防控工作,且需进行规范化的血压管理和有效的干预措施来提高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四川省不同地域居民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主要危险因素的分布及高危类型聚集情况.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四川省10个县(区),于2015-2019年开展CVD高危人群筛查,共29 300名35~75岁常住居民纳入本次研究.采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身体活动与休闲静坐时间现状,为制定改善居民身体活动策略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方法  将2015年9月1日―2017年6月30日江苏省6个项目点16 066名35~75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纳入本研究。采用问卷收集个人基础信息、身体活动资料,分析不同特征身体活动与休闲静坐时间状况。  结果  身体活动强度值用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 MET)表示,研究对象每天总身体活动水平的中位数为11.94 MET-h/d,工作和家务相关身体活动所占比例为87.90%,且不同特征人群身体活动模式各异。每天休闲静坐时间的中位数为1.71 h/d,49.00%的个体每天休闲静坐时间超过2.00 h/d,男性每天休闲静坐时间超过2.00 h/d的比例高于女性(χ2 =122.30, P<0.001)。  结论  江苏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身体活动以工作和家务为主,每天休闲静坐时间超过2.00 h/d者比例较高,应根据不同人群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安徽省居民心血管病(cardiacvascular diseases, CVDs)死亡变化特征和寿命损失情况。  方法  收集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2013-2018年安徽省24个疾病监测点数据,分析CVDs死亡率并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检验其变化趋势,采用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PYLL)、减寿率(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rate, PYLLR)、平均减寿年数(average years of life lost, AYLL)评价其疾病负担。  结果  2013-2018年安徽省CVDs标化死亡率260.36/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APC%=-2.53%)。CVDs死亡率男性>女性、农村>城市、皖北>皖中>皖南,CVDs是全人群首位死因,占48.58%,其PYLLR为12.86‰,AYLL为11.13年。其中脑出血和缺血性心脏病的PYLLR最高,分别为4.69‰和4.28‰。AYLL居前3位的分别为慢性风湿性心脏病、脑出血和缺血性心脏病。  结论  安徽省CVDs防控取得一定效果,但疾病负担仍较重,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防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中国不同风险人群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理想生活方式中膳食和体力活动的分布状况,为CVD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来自全国22 220名35~74岁既往无CVD个体的调查资料,使用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prediction for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China, China-PAR)模型进行10年CVD风险评估并分组: < 5%为低风险,5%~ < 10%为中风险,≥10%为高风险。比较不同风险人群中膳食(蔬菜水果、鱼类、红肉、豆制品和茶)和体力活动指标分布情况。  结果  中国35~74岁人群中,10年CVD风险低、中、高风险者分别占75.6%、14.9%和9.4%。与女性相比,男性的膳食(56.6% vs. 75.6%)、体力活动(46.2% vs. 57.6%)理想比例均较高(均有P < 0.05)。蔬菜水果和鱼类理想率均随着CVD风险水平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均有P < 0.05),其中水果和鱼类摄入不足在CVD高风险和低风险人群中差异最大。体力活动理想率随风险水平升高呈现下降趋势(P < 0.001),其中女性高、低风险组体力活动理想率差异较大(28.7% vs. 48.4%)。  结论  CVD高风险组人群的膳食、体力活动理想率最低,女性尤为严重,应积极引导高风险人群摄入蔬菜水果和鱼类,参与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湖南省日均气温对COVID-19日发病数的滞后影响,为疫情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本研究对2020年1月21日―2020年3月2日湖南省气象因素和空气质量因素与COVID-19日发病数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  结果  观察期间,湖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告新发病例共1 018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结果显示,日均气温与COVID-19日发病数的关系呈非线性,累积发病风险随气温的升高而降低,且发病人群的气温风险最低点为0 ℃。高温对日发病数的影响为短期即时效应,低温对每日发病人数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滞后效应长达12 d,当日均温为-5 ℃,滞后天数为8 d时,相对危险度最高(RR=2.20, 95% CI=1.16~4.19),且高温(10 ℃)较低温(6 ℃)影响更为显著。  结论  气温是影响湖南省COVID-19发病的因素,且有滞后性;高温和低温均可导致发病风险升高,应针对脆弱人群和危重患者加强防护措施从而降低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贵州省布依族蛋类摄入与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  方法  基于"中国多民族队列研究"的横断面调查数据, 共纳入5 908名贵州省布依族30~79岁成年人。基于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心血管疾病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  心血管疾病的年龄标化患病率为3.19%。蛋类每周摄入次数和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之间均存在非线性的剂量-反应关系(P非线性 < 0.001), 且每周蛋类摄入次数在7次以下、摄入量在500 g以下时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较低。当蛋类每周摄入次数在4次以上7次以下、摄入量在200 g以上500 g以下时, 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可降低60%左右。  结论  贵州省布依族成年人蛋类摄入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适量的蛋类摄入可能对心血管疾病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