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朱文娟 《嘉兴医学》2003,19(3):147-148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对67例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与123例同期发生的非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相比较,作回顾性分析。结果: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患的致残率、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积极治疗糖尿病,控制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马永春 《中原医刊》2006,33(2):69-70
缺血性脑卒中好发于老年人,但其在青年中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收集了我院2002年5月-2005年4月住院的126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126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其临床特点做对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诊时间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的分析研究2012年1至2013年6月100例我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其中50例患者发病后≤6 h就诊,50例患者发病后6 h入院。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就诊时间,分析就诊时间与疾病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就诊时间在起病后≤6 h和6 h的入院患者的预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患者进行出院1年后的随访,不良结局中死亡状况、复发率、再次入院率≤6 h发病入院的患者情况优于6 h发病入院的患者情况,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与患者发病后能否及时就诊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提高患者的及时就诊率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魏伟 《当代医学》2012,(29):80-8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4年7月~2010年3月在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治疗的50例连续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信访、电话等方式随访.结果所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者11例,排除4例,资料不完全患者8例.对患者进行随访的最长时间为46个月,最终纳入分析的患者为27例,其中预后良好15例,预后不良12例.结论患者的年龄是不良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陶家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2918-2919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将184 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分为轻度组62 例,中度组64 例,重度组58 例,观察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 轻度组病死率为0.0%,后遗症率为0.0%;中度组病死率为12.50%,后遗症率为9.37%;重度组病死率24.13%,后遗症率34.48%.结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随着临床分度增加,神经系统损伤越重,预后越差,病死率及致残率增加.  相似文献   

6.
党臻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6):3441-3442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7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老年组690例(年龄超过60岁)及中青年组80例(年龄小于59岁)患者性别、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发病形式、临床表现、治疗效果、脑卒中后抑郁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老年组静止发病、治疗(无效/死亡)、卒中后抑郁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意识障碍发生率少于中青年组(P〈0.05);2组男性比例、危险因素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其临床特点,应尽早行有关检查明确诊断,常规治疗基础上,及时行心理、康复训练等治疗抑郁;做好预防及康复训练可以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7.
尚志红 《中原医刊》2011,(23):62-63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0年阜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553例,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在病后1年内对患者进行残障量表(mRS)、Barthel指数(BI)评估,了解患者预后情况。结果155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病后1年内无残障或轻度残障(mRS0~3分)者占76.3%,严重残障(mRS4—5分)者占19.9%,死亡占3.8%。mRS和BI两种评估方法一致性较好(P〈0.01)。BI评估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单病灶、卒中史、并发症、糖尿病史5个因素与病后1年的预后相关。结论年龄小、单发病灶、既往无糖尿病和脑卒中史,无并发症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脑卒中25例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大萍  唐坤尚 《四川医学》2003,24(7):707-707
目的 探讨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25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位于大脑皮质范围的脑卒中患者首发癫痫发病率高,患者的发作次数、意识障碍程度、痛灶范围、脑电图异常程度与预后有明显关系。结论 患者的发作次数、意识障碍程度、痛灶部位、脑电图异常程度与预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5):449-452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近期预后。方法:选取105例2014年1月~2016年1月经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脑卒中复发风险评分量表(ESRS)评分后,分成高风险组(Essen≥3分)74例和低风险组(Essen≤2分)31例。比较两组危险因素;对每位患者入院时和治疗后第9天分别进行NIH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两组患者临床特点与近期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病、TIA/既往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吸烟和其他心血管疾病事件上有差异(P<0.05)。(2)高风险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低且临床症状轻,经治疗后第9天高风险组NIHSS评分高于低风险组(P<0.01),且临床症状严重,两组NIHSS评分减少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时比较两组mRs≤2分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第9天mRs≤2分的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风险度与其近期预后有密切关系。早期对卒中患者进行ESRS评估,不仅可以影响到患者相应的积极治疗措施,而且可以影响到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不同TOAST分型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 选取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衢州医院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分类标准分为心源性栓塞型(cardioembolism,CE)、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小动脉闭塞型(small-artery occlusion lacunar,SAO)、其他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strike of 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SOE),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型(stroke of other undetermined etiology,SUE);分析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灶位置、病灶范围、基础合并症、不良嗜好、血清炎症因子、脂质代谢相关指标、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在不同TOAST分型IS患者中的差异;随访不同TOAST分型患者在出院6个月至1年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分析不同TOAST分型患者的预后。结果 性别、年龄、病灶位置、病灶范围、是否合并心脏病、是否合并不良嗜好、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人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EPCs比例、Hcy水平在不同TOAST分型IS患者中存在差异(P<0.05);EPCs、ox-LDL、Hcy、年龄、合并心脏病是影响IS患者TOAST分型的因素(P<0.05);SUE型IS患者的预后较其他类型IS患者差(P<0.05)。结论 不同TOAST分型IS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响因素及预后均不同,应在治疗、预防上针对不同TOAST分型IS患者予以相应方案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年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以提高其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47 例青年直肠癌(≤40岁)与99 例老年直肠癌(≥65岁)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进而总结青年直肠癌的特点。结果:青年组平均病程为6.98个月,短于老年组(9.16个月)。青年组直肠癌的误诊率达61.70%,明显高于老年组(28.28%)(P<0.05)。青、老年两组肿瘤距肛缘的平均距离分别为6.94和7.01 cm,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青年组分化差的癌占52.18%,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占52.17%,高于老年组(30.52%和23.16%)(P<0.05)。青年组术前并发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1.92%和34.04%,显著低于老年组(81.82%和55.56%)(P<0.05)。青、老年两组直肠癌的累计5年生存率分别为45.7%和56.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青年直肠癌病程短、误诊率高、分化差、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晚,但两组的累计5年生存率有相接近的趋势;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加强早期诊断和科学、规范的治疗有望进一步改善青年直肠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研究后循环脑梗死(PCS)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布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129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证实的PCS患者的人口学、入院NIHSS评分、血管危险因素等资料,随访3个月以了解患者预后,统计危险因素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在所调查的危险因素中,常见的依次为高血压(83.7%)、高脂血症(56.6%)、吸烟(39.5%)及高血糖(39.5%)。有0~7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分别占4.65%、10.85%、23.26%、27.13%、24.81%、4.65%、3.88%和0.78%。多数患者在高血压的基础上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入院NIHSS评分与3个月预后独立相关(OR=1.58,95%CI 1.28~1.96),而各血管危险因素均不与患者的预后独立相关。结论 前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并无实质差异,对PCS患者进行干预时应注重对这些危险因素的干预。危险因素影响PCS的发生但不能决定患者的预后,不能仅依据危险因素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后循环脑梗死(PCS)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布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29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证实的PCS患者的人口学、入院NIHSS评分、血管危险因素等资料,随访3个月以了解患者预后,统计危险因素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在所调查的危险因素中,常见的依次为高血压(83.7%)、高脂血症(56.6%)、吸烟(39.5%)及高血糖(39.5%)。有0~7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分别占4.65%、10.85%、23.26%、27.13%、24.81%、4.65%、3.88%和0.78%。多数患者在高血压的基础上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入院NIHSS评分与3个月预后独立相关(OR=1.58,95%CI1.28~1.96),而各血管危险因素均不与患者的预后独立相关。结论前后循环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并无实质差异,对PCS患者进行干预时应注重对这些危险因素的干预。危险因素影响PCS的发生但不能决定患者的预后,不能仅依据危险因素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过氧化还原蛋白1(PRDX1)、Sestrin2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2月于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依据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血清Pannexin1 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 年1 月— 2018 年12 月在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IS 患者124 例作为IS 组,选取同期该院健康 体检者124 例作为对照组。IS 患者根据脑梗死体积分为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和大梗死组;根据发病90 d后Rankin 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Pannexin1 水平。结果 IS 组 不同时间点血清Pannexin1 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不同脑梗死体积IS 患者血清Pannexin1 水平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大梗死组高于小梗死组和中梗死组(P <0.05),中梗死组高于小梗死组(P <0.05)。 IS 患者血清Pannexin1 水平与脑梗死体积、NIHSS 评分呈正相关(r =0.512 和0.547,P <0.05)。预后良好组 血清Pannexin1 低于预后不良组(P <0.05)。血清Pannexin1 预测IS 预后不良的ROC 曲线下面积为0.869 (95% CI :0.866,0.872),敏感性为88.37%(95% CI :0.843,0.923),特异性为80.25%(95% CI :0.763,0.843)。 结论 IS 患者血清Pannexin1 升高,血清Pannexin1 水平与IS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神经损伤程度及预后关系 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进行检测,探讨其在患者预后恢复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在高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02例急性期缺血性的脑卒中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和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好转组和死亡组,对患者的BNP水平进行检测,并将50名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BNP水平为(732.72±631.38)pg/ml,高于健康者的(94.59±45.0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68,P0.001)。治疗1周后,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BNP水平降至(493.29±318.53)pg/m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25,P=0.007)。死亡组患者的BNP水平为(1 496.46±712.84)pg/ml,高于好转组的(573.31±359.1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水平随患者病情的严重会升高,可作为预后的快速预测指标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家庭支持对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为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通过对2001年7月在该校两所教学医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19例的住院病历进行收集,通过自制的调查表进行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在家中发病的患者占89.30%,是主要的发病地点;不同性别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年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有73.80%的患者在起病后超过24 h方能到医院治疗,只有26.20%的患者在起病24 h内到医院获得专科监护及治疗,起病6 h入院的患者其预后较好,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吸烟者预后较不吸烟者差(P<0.05);住院的时间较长,家庭经济越好,家属越重视,患者越易康复;家庭护理(包括生理护理、心理护理、饮食及生活方式)对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与患者发病后的及时就诊、生活方式及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白细胞水平与其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37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于入院24 h内测定血清白细胞计数,分为白细胞正常组(I组)及白细胞异常组(Ⅱ组),并于入院后24~48 h内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为急性脑梗死。入院时、治疗后14 d以NI HSS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I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90 d随访所有患者的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入院及治疗14 d时,Ⅱ组NI HSS评分明显高于I组(P<0.05~0.01),BI评分明显低于Ⅰ组(P<0.05~0.01);治疗后14 dⅠ组NI HSS评分降低趋势明显优于Ⅱ组,治疗后90 dⅠ组mRS良好预后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Ⅱ组(P<0.01)。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白细胞水平与其病情及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可用于病情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20.
段风梅  李玉琴  朱沂 《甘肃医药》2013,(10):723-726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连续住院的1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检测血压、血脂、空腹血糖等指标,完善头颅CT或核磁;根据有无糖尿病分为2组,糖尿病组54例,非糖尿病组82例,观察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结果:糖尿病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甘油三酯水平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出院时NIHSS评分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在卒中部位分布上,糖尿病组脑干梗塞比例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干梗塞更多见,且神经功能缺损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