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PSR)治疗伴静脉压迫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 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2例PTN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1例采用MVD联合PSR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MVD治疗。结果 术后1周,观察组总有效率(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80.49%;P<0.05)。术后1年,观察组疼痛消除率(87.80%)明显高于对照组(68.29%;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7.07%)与对照组(14.63%)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率(2.44%)明显低于对照组(17.07%;P<0.05)。结论 MVD联合PSR治疗合并静脉压迫的PTN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效果。方法 回归分析法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MVD治疗的108例PTN的临床资料,其中年龄≥60岁58例(老年组),<60岁有50例(对照组)。结果 术后3 d,老年组有效率(98.3%)与对照组(98.0%)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4.0%,32/50)明显高于老年组(37.9%,22/58;P<0.05)。老年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4.1%,14/58)与对照组(28.0%,14/50)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各有1例复发,均未见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结论 对于药物难治性、药物不良反应重以及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老年PTN病人,应积极采用MVD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微血管减压术(MVD)与经皮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76例PTN的临床资料,其中41例采用MVD治疗(MVD组),35例采用PMC治疗(PMC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估疼痛,0~4为疼痛缓解。结果 术后当天,MVD组疼痛缓解率(95.1%,39/41)与PMC组(88.6%,31/35)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8个月,MVD组疼痛缓解率(90.2%,37/41)与PMC组(94.3%,33/35)无统计学差异(P>0.05)。MV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9.3%,12/41)明显低于PMC组(85.7%,30/35;P<0.05)。结论 MVD和PMC均是治疗PTN的有效方法,但PMC的并发症较多,在无手术禁忌症情况下,建议采用MVD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PTN)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MVD治疗的90例PTN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发现,65例为单纯动脉压迫(动脉组),17例动静脉共同压迫(混合组),8例单纯静脉压迫(静脉组)。术后1 d、6个月、1年、2年,治愈率分别为82.2%、87.8%、90.0%、87.8%;其中动脉组治愈率分别87.7%、92.3%、93.9%、93.9%、85.3%;混合组分别为70.6%、 76.5%、82.4%、76.5%;静脉组分别为62.5%、75%、75%、62.5%。三组治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VD治疗PTN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微血管减压术(MVD)出现困难减压的处理方法以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MVD治疗的408例PTN的临床资料。术中出现困难减压56例,常规减压352例。对于困难减压病人,综合采取包括安置腰大池引流、神经内镜辅助、扩大松解桥小脑角区蛛网膜粘连、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入路解剖显露,以及“架桥”等方法妥善处理。结果 术后随访0.5~5年。常规减压组术后即刻缓解37例,延迟缓解14例,无效5例;困难减压组术后即刻缓解267例,延迟缓解62例,无效23例。常规减压组术后即刻缓解率(75.85%,267/352)与困难减压组(66.07%,37/56)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减压组术后有效率(93.54%,329/352)与困难减压组(91.07%,51/56)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减压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7.7%,27/352)与困难减压组(10.7%,16/56)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及严重后遗症。结论 PTN病人MVD中出现的困难减压并不是影响MVD疗效的决定性因素,只要术中处理得当,困难减压病人术后也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术前应熟悉和掌握常见的困难减压的应对方法,并且秉持适可而止的理念,减少手术并发症,可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与经皮穿刺球囊压迫(PBC)治疗MVD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分别采用MVD(25例,MVD组)与PBC(67例,PBC组)治疗的MVD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MVD组和PBC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0%和9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组治愈率高于PBC组(88.0%vs 64.2%,P0.05);PBC组复发率高于MVD组(27.0%vs4.2%,P0.05);MVD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长于PBC组[(102.0±28.2)min vs(20.9±10.6)min,(11.7±3.5)d vs(4.3±1.8)d,均P0.05);PBC组三叉神经抑制反应、面部麻木发生率高于MVD组(26.9%vs4.0%,92.5%vs 16.0%,均P0.05);MVD组与PBC组口角疱疹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0%vs40.3%,P0.05)。PBC组出现咀嚼肌乏力37例;MVD组发生切口感染1例,术侧耳鸣1例。结论 MVD和PBC均能有效治疗MVD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MVD的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三叉神经抑制反应、面部麻木、咀嚼肌乏力等并发症少;而PBC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与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疗效。方法选取140例TN患者随机分为MVD组和PBC组各70例。对比2组术后疼痛缓解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情况,分析治疗前后2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差异。结果 PBC组中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低于MVD组(P0.05)。PBC组术后即刻疼痛缓解情况明显优于MVD组(P0.05),而2组术后3个月、术后1 a疼痛缓解情况及术后1 a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C组术后面部麻木、咀嚼无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MVD组(P0.05);术后6 h,PBC组患者血清NE、Cor、MPO水平均低于MVD组(P0.05)。结论 MVD和PMC术治疗TN的远期疗效均较好,且复发率低;MVD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小于PMC,但PMC手术应激刺激低于MVD,临床上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手术治疗的103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其中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50例(观察组),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53例(对照组)。结果 两组术前颅内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3、7 d颅内压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8.0%)显著低于对照组(35.8%;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恢复良好率(52.0%)明显高于对照组(32.1%;P<0.05)。结论 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增加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效果优于常规骨瓣减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及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MVD治疗的164例PTN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2~48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面部疼痛分级标准评估疗效。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1周BNI分级Ⅰ~Ⅱ级139例(84.76%),Ⅲ级25例 (15.24%);术后11例(6.70%)出现并发症。随访期间共复发31例,复发率为18.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5年、减压未充分、压迫有移位是影响PTN病人MVD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 MVD治疗PTN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对于病程长、未充分减压的病人,应注意加强随访,防治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和原发性面肌痉挛(pHFS)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MVD治疗的44例PTN(28例)和pHFS(1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无效3例,其中PTN有1例,pHFS有2例;总有效率为93%,其中PTN有效率为96.4%,pHFS有效率为87.5%。发生并发症共7例,其中术中乙状窦撕裂2例、术中颅内出血1例、术后脑脊液鼻漏1例、术后颅内感染1例、术后耳鸣、听力下降2例。结论 MVD治疗PTN、pHFS具有并发症少、疗效较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程围套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12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全程围套式减压69例(观察组),常规减压57例(对照组)。所有病人门诊或电话随访6个月~2年。结果术中发现责任血管压迫或接触三叉神经115例,未发现责任血管11例。观察组疗效优58例,良7例,中3例,差1例;对照组疗效优40例,良6例,中7例,差4例;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3.45%,2/58)明显低于对照组(17.50%,7/40;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程围套式微血管减压术可充分减压三叉神经,也可防止减压材料移位,在不增加并发症的情况下降低复发率,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影像后处理技术辅助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影像后处理技术辅助乙状窦后入路MVD治疗的10例PTN的临床资料。9例应用3D-Slicer软件三维重建技术、1例利用DSA影像后处理技术定位关键孔,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结果 无手术死亡病例,无术后出血、感染、皮下积液;术后出现暂时性眩晕伴听力下降1例。9例术后疼痛即刻缓解;1例未缓解,二次术后疼痛消失,出现感觉麻木。术后随访6~24个月,无复发;1例仍有感觉麻木,无面瘫、听力下降、行走不稳。结论 利用影像后处理技术可精确定位关键孔,并完整游离骨瓣,为MVD提供足够的显露空间,有助于减少感染、脑脊液漏发生率,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辅助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PRT)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在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辅助下采用PRT治疗的3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术前及术后1年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术后1年,采用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预后分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pHFS)合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MVD治疗的11例pHFS合并PTN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发现10例与椎动脉压迫密切相关。11例术后随访2~4年;面部抽搐术后即刻治愈9例,延迟治愈2例;面部疼痛术后即刻治愈10例,明显缓解1例。术后发生后组颅神经损伤1例、听力下降1例,无面瘫、脑脊液漏、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pHFS合并PTN病人责任血管常较复杂,与椎动脉压迫密切相关,MVD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基于磁共振3D-TOF-MRA及3D-FIESTA序列的3D Slicer三维重建影像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MVD治疗的58例PTN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3.0 T颅脑磁共振3D-TOF-MRA及3D-FIESTA扫描,利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影像重建,以评估神经与血管的关系,并制定手术方案。以术中所见为判断神经与血管关系的金标准。结果 3D-TOF-MRA和3D-FIESTA判断责任血管的准确率分别为77.59%(45/58),81.03%(47/58),与术中发现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753、0.762。三维重建影像判断责任血管的准确率为93.10%(54/58),与术中发现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82。三维重建影像判断责任血管的准确率明显优于3D-TOF-MRA和3D-FIESTA(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三维重建影像评估神经受压程度的曲线下面积为0.94(P<0.05)。术后47例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81%(47/58);11例症状未见明显改善,但无加重。出院后随访3~6个月,11例无改善病人中,2例出院1个月有改善,9例无改善、无加重;其余47例无复发。结论 基于3D-TOF-MRA及3D-FIESTA的3D Slicer三维重建影像,可以在术前很好地判断神经与血管的关系及神经受压程度,和术中观察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MVD治疗PTN的术前规划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侧方扩散反应(LSR)监测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MVD治疗的70例HFS的临床资料,术中均监测LSR。术后1周、1年根据Cohen分级评估术后疗效,0级为治愈。结果 70例均监测到LSR,其中LSR消失65例(消失组),确认充分减压后LSR仍持续存在5例(未消失组)。术后1周,消失组治愈率[92.3%(60/65)]明显高于未消失组[40.0%(2/5);P<0.05]。术后1年,消失组治愈[96.9%(63/65)与未消失组[80.0%(4/5)]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VD治疗HFS,术中监测LSR可以帮助确定责任血管,尽可能减少责任血管的遗漏;术中LSR消失提示近期疗效较好,但对长期疗效的预测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经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61例经MVD手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总复发率为14.9%...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脑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坏死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12月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的45例胶质瘤的临床资料。以二次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坏死的金标准。术后3~6个月,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测相对脑血容量(rCBV),弥散成像(DWI)检测表观弥散系数(ADC),磁共振波谱(MRS)检测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等参数并计算Cho/NAA、Cho/Cr比值,PET-CT检测标准摄取值(SUV)。结果 45例中,胶质瘤复发34例(复发组),放射性坏死11例(坏死组)。复发组rCBV、SUV、Cho/NAA值明显大于坏死组(P<0.05),而ADC值明显小于坏死组(P<0.05);两组Cho/Cr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rCBV、ADC、Cho/NAA、Cho/Cr、SUV均具有鉴别价值,其中rCBV效果最佳(P<0.05);而Cho/Cr无明显鉴别意义(P>0.05)。rCBV、ADC、Cho/NAA、Cho/Cr、SUV联合鉴别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9%和100%,明显优于单一指标(P<0.01)。结论单纯应用MRI或PET-CT某一序列或单一检查手段鉴别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坏死具有一定局限性,联合应用PWI、DWI、MRS、PET-CT,可显著提高鉴别诊断准确率,对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