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研究湖南省日均气温对COVID-19日发病数的滞后影响,为疫情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对2020年1月21日―2020年3月2日湖南省气象因素和空气质量因素与COVID-19日发病数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结果  观察期间,湖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报告新发病例共1 018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结果显示,日均气温与COVID-19日发病数的关系呈非线性,累积发病风险随气温的升高而降低,且发病人群的气温风险最低点为0 ℃。高温对日发病数的影响为短期即时效应,低温对每日发病人数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滞后效应长达12 d,当日均温为-5 ℃,滞后天数为8 d时,相对危险度最高(RR=2.20, 95% CI=1.16~4.19),且高温(10 ℃)较低温(6 ℃)影响更为显著。结论  气温是影响湖南省COVID-19发病的因素,且有滞后性;高温和低温均可导致发病风险升高,应针对脆弱人群和危重患者加强防护措施从而降低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出一种新的网络模型以解决COVID-19出现初期认知不够、检测能力受限以及潜伏期长等因素导致每天检测出的感染人数与真实感染人数存在差异的问题,并预测COVID-19疫情发展趋势。方法  以历史时间窗检测出的数据为依据,将时间窗策略结合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 term memory, LSTM)网络模型对世界各个地区的确诊人数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基于时间窗的LSTM网络模型与其他模型相比准确度较高。对时间窗宽度进行分析发现,当宽度取5时预测结果最接近真实数据,这与COVID-19的潜伏期普遍为3~7 d相吻合。结论  该方法为COVID-19疫情发展以及其潜伏期的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夏季臭氧(ozone, O3)浓度与过敏性皮肤病(allergic skin disease, ASD)就诊的关系。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5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的夏季(每年的6月1日-8月31日)ASD就诊数据,并收集同期空气污染物和气象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DLNM)评估O3浓度与ASD就诊的暴露-滞后-反应关系,模型中对混杂因素、时间趋势、周天数和节假日进行了调整。结果  共收集研究期间ASD就诊总人次31 741例。O3浓度与ASD就诊呈正相关,与慢性荨麻疹就诊也呈正相关,而与特应性皮炎就诊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3浓度每增加10 μg/m3,单日滞后效应表现为ASD就诊风险最大为1.007(RR=1.007, 95% CI: 1.003~1.011, 滞后7 d),累积滞后效应表现为ASD就诊风险最大为1.078(RR=1.078, 95% CI: 1.028~1.131, 累积滞后0~14 d)。在男性、 < 18岁和18~< 65岁ASD患者中,O3浓度增加10 μg/m3对ASD就诊单日滞后效应和累积滞后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  合肥地区夏季高浓度O3是ASD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且存在滞后效应。有关部门应强化夏季O3污染防治,加强患者医疗服务和保护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发病的影响与滞后效应。方法  收集整理南宁市2010—2019年HFMD日发病数据及同期气象资料,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s, DLNM)分析南宁市HFMD发病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南宁市2010—2019年HFMD累计报告508 984例,发病主高峰在每年4—6月,次高峰在9—10月;男女报告发病率之比为1.57∶1,以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HFMD发病与气温、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气温为35.0 ℃,滞后d 9时RR值最大(RR=1.058,95% CI:1.037~1.079);相对湿度为86.0%,滞后d 14时RR值最大(RR=1.011,95% CI:1.007~1.014);气压呈“双峰”现象,气压为990.0 hpa滞后d 4时RR值最大(RR=1.022,95% CI:1.017~1.027),气压为1 030.0 hpa滞后d 5时RR值最大(RR=1.054,95% CI:0.988~1.124);日照时数为7.0 h/d,滞后d 5时RR值最大(RR=1.017,95% CI:1.009~1.025);极高温、极高压、极低温和极低湿度对HFMD发病也有明显滞后效应。结论  南宁市HFMD发病与气象因素相关,可利用气象因素预测HFMD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估算中国不同气温带气温健康预警的阈值,为发展基于死亡风险的气温健康预警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6―2017年全国364个县、区作为研究点的死亡与气象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ion lag non-linear model, DLNM)和多变量Meta方法分析气温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划分气温预警阈值。结果  研究期间日平均气温16.0 ℃,日平均相对湿度73.0%,日均死亡人数为8.3例。不同气温带的气温-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总体上呈倒“J”型。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以及南亚热带冷效应低风险气温范围分别9.1~13.8 ℃、0.1~19.3 ℃、8.8~24.3 ℃以及9.9~25.3 ℃,中风险分别为1.8~9.1 ℃、-6.1~0.1 ℃、1.5~8.8 ℃以及4.8~9.9 ℃,高风险分别为<1.8 ℃、<-6.1 ℃、<1.5 ℃以及<4.8 ℃;热效应低风险气温范围分别为23.4~24.8 ℃、28.6~29.3 ℃、27.2~29.5 ℃以及28.2~28.6 ℃,中风险分别为24.8~26.1 ℃、29.3~30.1 ℃、29.5~31.0 ℃以及28.6~29.0 ℃,高风险分别为>26.1 ℃、>30.1 ℃、>31.0 ℃以及>29.0 ℃。所有气温带在高温端的日均死亡人数均随着风险等级增加而升高,而除了暖温带+北亚热带外,其他气温带在低温端的日均死亡人数随着风险等级增加而升高。结论  基于死亡风险可以确定气温预警的阈值并进行预警等级划分,预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气象因素对曲靖市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 方法  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DLNM)分析2017-2019年曲靖市气象因素与HFMD发病的相关性及滞后效应。 结果  2017-2019年曲靖市共报告25 902例HFMD,HFMD日发病数与日均气温、降雨量呈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以气温对HFMD发病影响最为明显(r=0.51);DLNM拟合结果显示,日均温度20 ℃左右时对HFMD发病的影响最大(RR=1.408, 95% CI: 1.064~1.864, P=0.017);日均温度在无滞后情况下,对HFMD产生的影响最大,随后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结论  气温是曲靖市手足口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影响有明显的滞后效应;不同温度对不同人群的滞后效应明显不同,高温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定量研究哈尔滨市日均气温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急性影响,为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4年哈尔滨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资料及气象、大气污染物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研究哈尔滨市四季日均气温与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率的关系,同时控制时间趋势、星期几效应、大气污染物等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 2013—2014年哈尔滨市日均气温为4.77℃,日均心脑血管死亡人数为97例。31岁及以上的心血管疾病人群易受气温影响,女性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高于男性。全年平均气温滞后1、5 d时,气温升高1℃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分别上升0.14%和0.18%;春季平均气温滞后3~6 d时,每升高1℃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上升0.21%~0.26%;夏、秋季平均气温每升高1°C时,当日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上升1.22%和0.27%,上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哈尔滨市日均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日死亡数有关,且存在滞后效应。应建立适合该市的心脑血管疾病人群气象预警模型,提高高危人群在春夏季的疾病防控意识,降低由气温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 ARIMA)模型、非线性自回归神经网络(nonlinear autoregressive neural network, NAR)模型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short 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 LSTM)模型应用于梅毒报告发病预测的效果, 优化疫情预测模型。方法  以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包含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2011-2019年梅毒月报告发病率为拟合集, 建立ARIMA模型、NAR模型和LSTM模型, 比较3种模型的拟合效果。以2020年梅毒月报告发病率为预测集, 比较3种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ARIMA模型、NAR模型和LSTM模型拟合所得的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deviation, MAD)分别为0.013、0.011和0.002, 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 RMSE)分别为0.015、0.018和0.003, 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 MAPE)分别为4.266%、3.810%和0.692%;预测所得的MAD分别为0.064、0.049和0.044, RMSE分别为0.069、0.068和0.060, MAPE分别为23.310%、17.629%和18.575%。结论  LSTM模型拟合预测梅毒报告发病率的效果更好, 为梅毒疫情的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石家庄市PM2.5浓度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关系。方法 收集石家庄市2014-2016年气象、污染物及河北省儿童医院内科门诊呼吸系统门诊量数据,采用Poisson广义相加模型分析PM2.5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关系。根据暴露-反应关系曲线进行分段危险度评估。结果 石家庄市2014-2016年PM2.5年均值为104.93 μg/m3,该医院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均值为690例。PM2.5与日门诊量的暴露-反应关系为非线性,且在低剂量范围时影响较大,在滞后1 d时效应最强,日均浓度每升高10 μg/m3,其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增加0.26%(95%CI:0.14%~0.38%)。分析PM2.5累积滞后效应时发现,PM2.5对儿童呼吸系统日门诊量有累积滞后效应,在累积滞后7 d时效应最强。多污染物分析显示:PM2.5在只引入SO2时对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效应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引入其他污染物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 石家庄市空气PM2.5会导致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山东省潍坊市手足口病(HFMD)发病的时空特征,探讨气温对潍坊市HFMD发病滞后效应及人群易感性。  方法  收集2015 — 2017年潍坊市HFMD发病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建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气温对日HFMD发病状况的定量关系及滞后效应。  结果  潍坊市2015 — 2017年HFMD总病例数为18 963例,男女比例为1.58 : 1;病例多集中于5 — 7月;气温对HFMD发病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当日均温度达到33 ℃,滞后天数为6 d时,相对危险度最高(RR = 1.76,95 % CI = 1.26~2.34);以日均温度的P50为参考温度,高温(24 ℃、29 ℃)效应较低温(– 2 ℃、4 ℃)效应显著;5岁以下儿童累积相对危险度高于其他人群。  结论  气温是潍坊市HFMD发病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影响有明显的滞后性;不同温度对不同人群的滞后效应明显不同,高温影响更为显著,5岁以下儿童尤为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学校室内PM2.5污染状况和学生暴露水平,为学生健康防护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通过在线环境监测仪对佳木斯8所中小学16间自然通风教室的PM2.5进行为期2个学期的连续监测,同时抓取室外PM2.5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对学生在校期间暴露量进行评价。  结果  春、秋两学期教室内PM2.5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6.93±24.7)和(31.85±30.37) μg/m3,教室内外PM2.5 I/O值分别为0.92和0.95,存在强相关性。两学期所有教室的全天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28.93±26.85)μg/m3,略高于白天学生在校期间的(27.53±26.53)μg/m3,且工作日质量浓度高于周末。随着楼层升高,室内PM2.5质量浓度逐渐下降。学生在校期间的累积暴露量,春季学期为28.48 μg /m3,秋季学期为31.87 μg /m3。  结论  教室内PM2.5随时间、水平空间与垂直空间的变化会有所不同,且室内PM2.5的污染程度极大依赖于室外污染源;春、秋两学期学生在校期间PM2.5暴露量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大气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 SO2)暴露对北京、西安、武汉和广州市等地医院每日急诊和门诊人次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上述城市5家医院的急诊和门诊资料、大气污染物资料和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SO2浓度与医院每日急诊和门诊人次的关系,采用Meta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得到合并效应值。结果  纳入总急诊和门诊人次分别为411 277和4 935 282人次。北京、西安、武汉和广州市等地的SO2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6.5、30.1、30.5和15.0 μg/m3。SO2对急诊和门诊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单日滞后效应逐日递减,且在滞后3 d失去统计学意义。滞后0~2 d影响最大,SO2平均浓度每升高10 μg/m3,每日急诊和门诊分别增加3.44%(95% CI:1.65%~5.26%)和1.32%(95% CI:0.45%~2.20%)。SO2对每日急诊和门诊影响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均呈近似线性,但在高浓度段有变平缓的趋势。此外,SO2引起的急诊和门诊人群归因分值分别为6.80%(95% CI:2.20%~11.10%)和2.84%(95% CI:0.98%~4.64%)。结论  中国城市SO2短期暴露可增加医院急诊和门诊的就诊风险,应加强SO2污染防治并修订相应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甘肃省不同地区气象因素对高血压门诊人数的影响,并对高血压门诊人数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从而为高血压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在控制了高血压门诊相关特征因素的基础上,利用Python编程语言对白银、成县、庆城和凉州四个地区的高血压门诊人数建立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混合模型(CNN-LSTM)。 结果  CNN-LSTM模型对甘肃四个地区预测的高血压门诊人数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6.330 9、6.814 2、6.393 6和6.867 6,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74.082 2、78.508 2、56.618 3、50.235 4,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4.875 7、5.431 1、4.542 0和6.460 8,结果均优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CNN和LSTM。 结论  CNN-LSTM模型可以对甘肃四个地区高血压门诊人数进行较准确的短期预测,医院可以根据不同时间高血压就医需求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广东省深圳市极端体感温度(AT)对高血压患者120急救量的影响,为建立或修改与高血压患者相关的公共卫生政策和调整救护车分布等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深圳市急救接报平台2013年1月 — 2020年12月高血压患者120急救数据及深圳市同期气象数据资料,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极端AT对高血压患者120急救量影响的单日滞后和累积滞后效应的相对危险度(RR),并估计人群归因危险因素百分比(PARP)。  结果  深圳市2013 — 2020年高血压患者120急救量为14491例,日急救量最少1例,最多28例,日均急救量为(9.28 ± 0.90)例;同期AT最低 – 4 ℃,最高39.4 ℃,平均AT为(25.62 ± 7.95) ℃。AT对高血压患者急救量影响的3D图及复合图显示,极端AT对高血压患者120急救量的影响呈非线性趋势,高血压患者急救量随AT的升高呈降低趋势,但在30 ℃之后又呈上升趋势。累积滞后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与适宜AT相比,极端体感低温和极端体感高温对高血压患者120急救量影响滞后0~21 d的累积滞后效应RR值分别为1.783(95%CI = 1.303~2.433)和1.315(95%CI = 0.994~1.747),其中极端体感低温对男性和 < 65岁高血压患者120急救量影响的RR值分别为1.721(95%CI = 1.050~2.811)和1.872(95%CI = 1.184~2.982)。有13.64%的高血压患者急救量归因于极端体感低温,其中男性和 < 65岁人群更易受极端体感低温的影响。  结论  深圳市极端体感低温对高血压患者急救量的影响较大,尤其对男性和 < 65岁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求大气污染对天津市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单污染物和多污染物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来估计空气污染物浓度和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之间的关系。 结果  单污染物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大气中NO2、PM2.5、PM10、CO的超额危险度(excess risk rate,ER)及其95%CI分别为2.823%(2.581~3.065)、0.476%(0.382~0.569)、0.437%(0.368~0.506)、22.263%(15.449~29.478)。多污染物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寒冷季节,NO2暴露对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效应最大,ER及其95%CI为7.395%(6.595~8.202)。 结论  NO2、PM10、PM2.5、CO日平均浓度的升高可以增高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中国慢性病患者门诊服务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慢性病患者对门诊服务的利用率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8年10月 — 2019年3月采用方便抽样与滚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山东省、江苏省、天津市、贵州省、广西省、黑龙江省和山西省抽取1 036例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构建Anderson模型分析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地区慢性病患者门诊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中国慢性病患者两周内门诊服务利用率为37.36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贫困户、有兄弟姐妹和患慢性病数量 ≥ 2种的中国慢性病患者门诊服务利用率较高,西部地区、体力劳动者、年人均收入 ≥ 5 000元和新农合医保的中国慢性病患者门诊服务利用率较低;使能资源因素对慢性病患者门诊服务利用率影响最大,倾向特征和需求因素对慢性病患者门诊服务利用率也有一定影响。  结论  中国慢性病患者两周内门诊服务利用率较低,地区、职业类型、年人均收入、是否为贫困户、医保类型、有无兄弟姐妹和患慢性病数量是中国慢性病患者门诊服务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