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依据岩斜区脑膜瘤的影像学分型进行个体化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7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影像学分型选择手术入路:岩尖型16例中,11例颞下经天幕入路,5例岩前即Kawase入路;海绵窦型19例中,13例Kawase入路,5例乙状窦后入路,1例因累及颞下窝行Fisch颞下窝A型入路;天幕型38例中,6例颞下经天幕入路,13例乙状窦前入路,19例乙状窦后入路;上斜坡型34例中,21例乙状窦前入路,7例乙状窦后入路,4例Kawase入路,2例颞下联合乙状窦后入路。结果 16例(100%)岩尖型、38例(100%)天幕型、32例(94.1%)上斜坡型及10例(52.6%)海绵窦型达到全切除或次全切除,仅9例(47.4%)海绵窦型和2例(5.9%)上斜坡型行大部分切除。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27例(25.2%),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6个月KPS评分[(77.6±11.8)分]与术前[(74.3±15.0)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岩斜区脑膜瘤,依据术前影像学分型采取个体化手术入路,结合熟练的颅底解剖及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可达到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和尽可能减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颞下改良入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例资料,其中颞下经小脑幕入路3例,改良硬膜下Kawase入路5例。结果 SimpsonⅠ级切除6例,Ⅱ级1例,Ⅳ级切除1例(术后行X-刀治疗,其术前原有症状明显减轻)。术后并发症:同侧第Ⅵ脑神经功能障碍1例,皮下积液1例,无脑脊液漏和死亡病例。结论采用合适入路可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改良硬膜下Kawase入路是一种简单实用且有效的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切除程度、手术人路选择及放射治疗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大小、累及部位及病人的状态等选择手术人路,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31例,乙状窦前人路3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7例。结果术后肿瘤SimpsonⅠ-Ⅱ级切除40例,SimpsonⅢ级切除9例,SimpsonⅣ级切除2例;SimpsonⅢ-Ⅳ级切除病人术后接受放射治疗。术后出现昏迷8例,面神经麻痹7例,肢体肌力下降11例,动眼神经麻痹15例,展神经麻痹5例.颅内感染3例;死亡1例。50例随访6-18个月,术前症状及术后并发症大部分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期内无肿瘤复发及残余肿瘤进展。结论手术全切除是岩斜区脑膜瘤的根治方法,但片面追求肿瘤全切除常产生严重并发症。术前应根据病人的综合情况为其选择个性化的手术人路。选择SimpsonⅢ-Ⅳ级切除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术后辅助放射治疗能有效控制残余肿瘤进展,降低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岩斜区脑膜瘤影像学分型及手术入路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318例岩斜区脑膜瘤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岩尖型、海绵窦型、蝶岩型、岩斜型、岩斜海绵窦型、CPA型、斜坡型和广泛型,根据分型选择手术入路.结果 入组248例,术前KPS评分73.7±10.3.主要入路包括乙状窦前入路(49.6%),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岩前Kawase入路(STTA/KA) (35.1%).全切(SimpsonⅠ、Ⅱ级)52.4%.前3型主要入路为STTA/KA (53.7%),而后5型则为乙状窦前入路(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461,P<0.001).乙状窦前入路的第Ⅵ、Ⅶ和Ⅷ脑神经并发症率较STTA/KA高.随访KPS评分为75.8±26.9,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321,P=0.188),改善57.7%,稳定19.0%.结论 岩斜脑膜瘤分型有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STTA/KA入路适于前3型,而乙状窦前入路则适于后5型,但仍需术前全面评估,实现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最佳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乙状窦后道上结节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技巧、疗效及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3月采用该入路切除的15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5例术前均表现头痛、5例面部感觉减退、2例面部疼痛、1例听力下降。SimpsonⅡ级切除11例,Ⅲ级切除3例,Ⅳ级切除1例。平均随访15个月,无死亡,术后远期生活质量评估(KPS)评分80~90分。术后头痛15例均缓解,面部感觉减退3例缓解、2例加重、新增2例,面部疼痛2例缓解,听力下降1例未缓解,新增复视2例、6个月后均缓解。结论 掌握好适应证,经乙状窦后道上结节入路是切除岩斜脑膜瘤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以三叉神经痛起病的小型岩斜区脑膜瘤(PCM)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1年5月手术治疗的18例以三叉神经痛起病的小型PCM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采用乙状窦后入路,14例采用改良颞下岩前入路。肿瘤切除达到Simpson分级Ⅰ级15例,Ⅱ级2例,Ⅲ级1例。术后发生面瘫2例。术后随访6~16个月,全切除肿瘤无复发,残余肿瘤无进展;末次随访KPS评分与BN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且改良颞下岩前入路KPS评分、BNI分级明显优于乙状窦后入路(P<0.05)。结论 对以三叉神经痛起病的小型PCM,显微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改良颞下岩前入路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切除程度,总结显微外科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其中颞下经小脑幕入路7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5例,幕上、下联合入路(颞下入路联合乙状窦后入路)2例,眶颧入路2例.结果 肿瘤全切(Simpson Ⅰ、Ⅱ级)13例,次全切(SimpsonⅢ级)4例,大部切除(Simpson Ⅳ级)9例.结论 追求肿瘤最大程度地切除并尽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根据肿瘤大小、生长方式、侵犯区域等因素个体化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122例经病理证实的鞍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impson Ⅰ级20例,Ⅱ 级61例, Ⅲ级18例,Ⅳ级23例。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Ⅲ 级)99例,次全切除23例;全切除率为81.2%。术后3个月随访,首发症状(视力下降及头疼等)改善率为81%;术后6个月首发症状改善率为89%。1例肿瘤全切术后复发(因再次视力下降入院)。术后死亡2例。结论 对于鞍区脑膜瘤,仔细的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可以有效地提高显微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单侧额颞入路(UFTA)手术切除大型(4~6 cm)或巨大(>6 cm)嗅沟脑膜瘤(OGM)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行UFTA手术治疗的13例大型或巨大OGM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Simpson分级Ⅱ级切除10例,Ⅲ级2例,Ⅳ级1例。术后病理检查显示WHO分级Ⅰ级10例,Ⅱ级2例,Ⅲ级1例。1例非典型(WHO分级Ⅱ级)脑膜瘤和1例间变型(WHO分级Ⅲ级)脑膜瘤Simpson分级Ⅱ级切除后接受常规放疗。术后1例出现伤口脑脊液漏,1例出现术区血肿。术后随访6~7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8个月;1例血管瘤性脑膜瘤Simpson分级Ⅱ级切除后复发,行伽玛刀治疗;术后6个月GOS评分4~5分12例,3分1例。结论 UFTA手术治疗大型或巨大OGM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肿瘤全切除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颞下锁孔Kawase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用内镜经颞下锁孔Kawase入路切除5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本组患者中4例患者的肿瘤完全切除,1例患者肿瘤次全切除;无死亡病例.术后复查CT示手术区域和手术路径均无脑组织挫伤.1例复发脑膜瘤患者术后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大型及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治疗经验.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将41例大型及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分为3组:Ⅰ组(肿瘤位于上斜坡,18例)、Ⅱ组(肿瘤位于中下斜坡,17例)、Ⅲ组(肿瘤累及全斜坡,6例).Ⅰ组肿瘤采用颞枕下经小脑幕入路,Ⅱ组肿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Ⅲ组肿瘤采用幕上下联合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结果 肿瘤切除Simpson Ⅰ~Ⅱ级Ⅰ组7例,Ⅱ组7例;Ⅲ级切除Ⅰ组8例,Ⅱ组8例,Ⅲ组2例;Ⅳ级切除Ⅰ组3例,Ⅱ组2例,Ⅲ组2例.Ⅲ组病人死亡2例.结论 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型及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提高术后疗效和减少手术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1月显微手术治疗的13例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脑干腹侧肿瘤采用远外侧入路,5例脑干外侧肿瘤采用后正中入路2例、远外侧入路3例,1例脑干背侧肿瘤采用后正中入路。肿瘤全切除12例(Simpson分级Ⅰ级1例,Ⅱ级11例),部分切除1例(Simpson分级Ⅳ级)。3脑干腹侧肿瘤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1例肢体肌力下降,治疗半年恢复正常;1例因脑脊液漏,引发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以及应激性溃疡而死亡。存活12例术后随访18~120个月,平均(77.31±38.25)个月;1例脑干外侧肿瘤出现脑积水,1例复发,其余10例无复发、正常生活。结论 对枕骨大孔区脑膜瘤,根据肿瘤位置及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术中保护好椎动脉、脑干、后组颅神经等重要组织,显微手术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天幕脑膜瘤的影像学分型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显微手术治疗的31例天幕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按影像学资料分型:前内侧型(Ⅰ型)、前外侧型(Ⅱ型)、内中型(Ⅲ型)、后内侧型(Ⅳ型)、后外侧型(Ⅴ型);根据肿瘤生长方向分为幕上型、幕下型、幕上下型。依据肿瘤分型选择合适手术入路。结果 31例中,Ⅰ型3例 ,Ⅱ型5例,Ⅲ型3例,Ⅳ型8例,Ⅴ型12例;幕上型6例,幕下型19例,幕上下型6例;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23例,Ⅱ级5例,Ⅳ级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31例术后随访3~18个月;2例部分切除术后行伽玛刀治疗,复查MRI未见肿瘤增长;1例部分切除术后13个月复查MRI显示肿瘤进展,但无新发症状,动态复查MRI随访观察;所有病人术后均恢复良好,KPS评分≥70分。结论 天幕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必须依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及生长方向综合分析,个体化设计。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熟悉掌握运用局部显微解剖关系、术中尽量避免过度牵拉造成肿瘤周围组织及血管损伤、最大程度减少手术并发症,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按照Simpson切除标准,Ⅰ级切除30例(73.17%),Ⅱ级切除9例(21.95%),Ⅲ级切除2例(4.88%)。术后并发症:精神症状9例,癫痫2例,皮下积液6例,额叶出血1例,术后经积极治疗后病愈出院;无肢体功能障碍、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及死亡病例。术后获得随访患者29例,随访时间3~12个月,均无复发。结论根据肿瘤大小及生长方向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适合的颅底重建,显微手术切除嗅沟脑膜瘤可达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额底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型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经额底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10例巨大型嗅沟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按Simpson手术切除标准分级: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1例,Ⅱ级8例,Ⅲ级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无颅内感染及癫痫等并发症。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脑膜瘤。术后随访8~3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病情加重病例。结论 经额底前纵裂入路切除巨大型嗅沟脑膜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大型、巨大型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4例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经验和临床疗效。结果 24例患者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Ⅱ级)20例(83.3%),次全切除(SimpsonⅢ级)4例(16.7%)。术后新增神经功能障碍7例(29.2%),出现脑干出血1例(4.2%),脑干梗死1例(4.2%),脑脊液漏1例(4.2%),颅内感染1例(4.2%),肺部感染2例(8.3%)。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59个月,无肿瘤复发或残余肿瘤明显进展。结论对于中后颅窝和(或)幕上下骑跨的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采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进行显微手术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经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结节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结节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结节入路切除的岩斜区脑膜瘤11例。所有肿瘤主体均位于后颅窝,侵袭海绵窦和/或Meckel's腔,其中6例伴有脑干受压移位,3例有岩尖骨性改变,5例肿瘤部分或全部包绕椎基底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3例。术前有听力者9例,其中1例因肿瘤巨大,术后听力丧失。出院后随访,7例、3例和1例面神经功能分别恢复至1级、2级和3级。所有患者术后恢复满意,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结节入路是一种安全有用的乙状窦后改良入路,适合于主体在后颅窝,并向中颅窝、Meckel's腔扩展的岩斜区大型肿瘤的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矢状窭、镰旁巨大脑膜瘤的术前设计及术中处理上吻合静脉、上矢状窦的方法,提高矢状窦、镰旁巨大脑膜瘤的手术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5例矢状窦、镰旁巨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充分的术前准备并设计较详细的手术方案,行显微手术全切或次全切除术,术中对受累的上吻合静脉、上矢状窦、硬脑膜及颅骨做相应的处理。 结果35例患者中肿瘤切除达到Simpson Ⅰ级21例,SimpsonⅡ级12例,SimpsonⅢ级2例。术后遗留颅骨缺损5例;单侧肢体瘫痪(肌力Ⅰ~Ⅳ级)5例,双下肢瘫痪(肌力Ⅰ~Ⅱ级)1例,经高压氧、针灸理疗等综合治疗1~6个月后均恢复正常。随访6~24个月,SimpsonⅢ级切除者2例复发。 结论通过术前充分的MRI、MRA、DSA、CTA等影像学评估及设计较详细的手术方案,术中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有效地控制出血、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及受累的上吻合静脉、避免正常脑组织医源性损伤、尽可能全切或次全切除肿瘤,是提高矢状窦、镰旁巨大脑膜瘤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