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3 毫秒
1.
以重庆市大型儿童综合医院2015年门诊病人信息为数据源,运用SQL Server 2008 R2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使用关联规则技术挖掘出症状体征与挂号科室之间的关联规则,为门诊病人选择挂号科室提供决策依据,为后续研发门诊病人自助分科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利用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技术,对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电子病历数据进行挖掘分析,随机抽取癫痫病种住院病历资料,尝试找出癫痫病种的病因构成.结果显示采用经典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能够获取有效的病因构成,为临床诊断和科研应用提供帮助,达到数据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挖掘医院门诊处方中的关联规则,建立一套用药推荐系统,为医生处方提供辅助决策,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21年上半年的门诊处方,采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揭示诊断与用药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最终筛选得到429条强关联规则,通过药学与临床专家组检验后确定这些规则体现了医院医生的诊疗规律。结论:数据挖掘技术能从大量医疗数据中挖掘出隐藏的规律,可为医生临床诊断和用药管理提供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行急性胰腺炎相关因素研究,通过数据挖掘形成关联规则。方法:急性胰腺炎相关资料来源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该院2010—2012年的急性胰腺炎住院病例数据。内容包括与急性胰腺炎相关的15项临床指标。首先将各项指标数据离散化为计数资料,将源数据库映射为挖掘数据库;然后设置最小支持度为0.1,最小置信度为0.8,利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最后由临床消化科和检验科专家解释及检验所产生的规则。结果:共形成247个强关联规则,这些强关联规则中蕴含着急性胰腺炎发病与血清酶系列及血常规指标、性别、年龄等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挖掘目前医院中大量医疗病例,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的新信息、新知识,为医院大量病案信息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Apriori关联规则探讨治疗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CRS)中药复方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集治疗CRS的中药复方,采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中的高频次中药、药物配伍及归经规律.结果 检索...  相似文献   

6.
探讨关联规则挖掘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采用Apriori算法,通过设置最小支持度和最小可信度对冠心病病例进行关联分析.挖掘出的关联规则揭示了冠心病与它产生的可能因素之间潜在的、有价值的关系,为冠心病的诊断和预防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糖尿病一些有关因素进行研究,用数据挖掘手段产生关联规则。方法关于糖尿病的资源来自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案室,包括1998~2003年间患糖尿病的死亡病例。内容包括与糖尿病相关的临床指标数据。首先将各项指标因素离散化为离散资料,将源数据库映射为挖掘数据库,然后设置最小支持度为0.1,最小置信度为0.8,利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挖掘。结果共形成23条强关联规则,这些强关联规则中蕴含着与糖尿病相关的一些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挖掘和糖尿病相关因素的模式和规则,以帮助医生加深对糖尿病的理解,更好的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保障人民健康。  相似文献   

8.
采用SQL技术对电子病历数据进行预处理,将高血压患者按照性别以65岁为界,分为<65岁男、<65岁女、≥65岁男、≥65岁女4组。运用Apriori算法研究检查检验结果与用药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29条强关联规则,对制定高血压临床诊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介绍数据挖掘及关联规则的基本概念,采用Apriori算法对儿童肺炎用药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总结总体用药、高频用药、用药组合和用药关联规则,为儿科临床专家在科研和疾病诊治方面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医院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探究防控方法.方法:调查本地区18所医院(一级医院4所,二级医院9所,三级医院5所),调查时间在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观察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清洗的质量.结果:18所医院中,有10所(55.6%)医院消毒供应室不完整,基础设施设备不完善、医疗器械清洗流程不合理.8所(44.4%)医院消毒供应室完整、基础设施完备、医疗器械清洗流程合理.医疗器械消毒质量初步检测中,一级医院达标率在65.0%~82.5%,二级医院为75.0% ~ 95.0%,三级医院均可达到100%.采用试纸对医疗器械消毒情况做进一步检测,一级医院达标率57.5%~ 75.0%,二级医院为65.0%~ 90.0%,三级医院均可达到100%.结论:一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大多存在消毒供应室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消毒流程不合理等问题,医疗器械消毒质量较低,需要加强防控.三级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基础设施设备相对完善,制度合理,医疗器械清洗消毒流程合理,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均达到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人皮下和髌下脂肪垫干细胞体外增殖、成软骨分化潜能以及体内治疗大鼠骨关节炎的疗效差异。方法 获取上海市东方医院未患代谢性相关疾病患者的皮下和髌下脂肪垫组织,从髌下脂肪垫中分离原代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体外诱导成脂、成骨、成软骨方向分化。EdU检测人皮下脂肪干细胞(subcutaneous ASCs,Sc-ASCs)和髌下脂肪垫干细胞(infrapatellar fat pad derived stem cells,IPFP-ASCs)体外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表面标记蛋白CD34、血管相关标记蛋白CD31的表达。阿尔新蓝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Sc-ASCs和IPFP-ASCs体外成软骨潜能。体内实验采用8周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CON)组、内侧半月板不稳术(destabilisation of the medial meniscus,DMM)组和DMM手术后Sc-ASCs治疗组,DMM手术后IPFP-ASCs治疗组,通过大体观察、番红固绿染色及OARSI评分比较体内治疗效果。结果 人髌下脂肪垫组织中分离获得ASCs,形态呈长梭形,在体外具有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潜能。Sc-ASCs和IPFP-ASCs表面标记蛋白CD34和血管相关标记蛋白CD31表达无显著性差异,但人IPFP-ASCs体外增殖能力较强。阿尔新蓝染色及Western blot显示IPFP-ASCs体外成软骨能力较强。体内大鼠实验大体形态学观察显示DMM组骨赘增多,软骨表面缺损,Sc-ASCs治疗组骨赘减少,IPFP-ASCs治疗组表面较光滑,无明显骨赘生成;番红固绿染色显示DMM组软骨层出现垂直裂缝且到达钙化软骨,Sc-ASCs治疗组关节面纤维化且软骨浅表层存在垂直裂隙,IPFP-ASCs治疗组软骨层较为连续,仅存在轻微纤维化;OARSI评分显示IPFP-ASCs治疗骨关节炎疗效更好。结论 人IPFP-ASCs体外增殖能力、成软骨分化潜能以及体内治疗大鼠骨关节炎的效果优于Sc-ASC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解析手性微环境介导线粒体功能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方法 体外通过三维手性微环境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监测干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功能,在体内观察凝胶植入后早期缺损区域关键调控线粒体功能趋化CXCL2因子的表达,体外高通量组学分析相关线粒体与代谢信号通路的差异。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右旋手性基质中线粒体线粒体深红色荧光探针染色比例降低,表明右旋手性基质中的干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出现损伤。大鼠颅骨缺损模型发现在早期植入三维手性凝胶后左旋组修复区域的CXCL2明显表达上调。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发现线粒体相关基因与多个信号通路发生了明显的差异表达。差异基因分析发现右旋组中间充质干细胞出现了线粒体降解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左旋手性基质能上调干细胞线粒体NADH脱氢酶活性,右旋手性基质中间充质干细胞线粒体功能出现明显功能损伤。结论 生物植入材料基质手性具备调控干细胞线粒体功能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可能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肾癌术后局部复发包括残留肾脏、肾窝、腹壁、同侧肾上腺及同侧腹膜后淋巴结的复发病灶。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1例肾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资料,收集患者两次手术治疗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81名患者,其中43例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初次手术治疗,38例于外院接受手术治疗。初次手术时38例(本院26例,外院12例)患者接受肾部分切除,43例(本院17例,外院26例)患者接受根治性肾切除。总体中位复发时间为26个月(3~164个月), 其中肾部分切除患者中位复发时间26个月(3~55个月),根治性肾切除患者中位复发时间30个月(4~164个月), P=0.009。69例患者为单一部位复发,其中残留肾脏复发29例,肾窝复发20例,腹壁复发4例,同侧淋巴结复发5例,同侧肾上腺复发11例,另外12例患者为多部位复发。78例患者接受完整手术切除,3例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复发病灶病理透明细胞癌72例,乳头状细胞癌8例(Ⅰ型7例,Ⅱ型1例), Xp11易位性肾癌1例。43例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初次手术的患者具有完整初次手术病理资料,其中17例患者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病理分期T1a期4例,T1b期2例,T2a期1例,T3a期8例,T3b期2例,另外26例患者行肾部分切除,病理分期T1a期18例,T1b期7例,T3a期1例。肾部分切除患者中T1a期患者中位复发时间长于T1a期以上患者(29个月 vs. 18个月,P=0.041)。末次随访时存活患者58例,死亡4例,失访19例。3年无瘤生存率为81.9%, 5年无瘤生存率为53.6%。结论:肾部分切除患者术后中位局部复发时间短于肾根治切除患者,初次手术肾部分切除病理分期T1a患者中位复发时间长于T1a以上分期患者,复发病灶可进行完整切除患者,二次术后可获得较长时间生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改良抗血小板药物方案在有血小板高反应性(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HTPR)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患者介入栓塞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取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连续入选有HTPR的UIA患者166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并根据抗血小板药物剂量分为标准剂量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 1次/d+氯吡格雷75 mg 1次/d(n=83)]及修改剂量组[给予阿司匹林300 mg 1次/d+氯吡格雷75 mg 1次/d或阿司匹林100 mg 1次/d+氯吡格雷75 mg 1次/d+西洛他唑100 mg 2次/d(n=83)],疗程为3个月。采用3种方法多时点的检测血小板功能。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和血管内血栓形成等不良缺血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修改剂量组在各时点的血小板反应性均低于标准剂量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修改剂量组较标准剂量组不良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vs 1.2%,HR=0.132,95% CI 0.016~1.101,P=0.030);修改剂量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标准剂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修改剂量抗血小板方案可以在不增加出血事件发生率的情况下降低有HTPR的UIA患者介入术后不良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糖基化终极产物(AGEs)刺激对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的影响。方法 应用荧光钙离子指示剂Fluo-3/AM将体外培养3~5 d的乳鼠心肌细胞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不同浓度AGEs(50、100、200 μg/ml)对心肌细胞瞬时刺激后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GEs刺激可以迅速引起心肌细胞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升高,其恢复时程显著延长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AGEs可能通过改变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对心肌细胞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16.
博落回总碱对肝癌细胞的毒性作用和体内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博落回总碱(TAPP)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作用。方法 MTT法检测TAPP体外对人肝癌Hep3B细胞、小鼠H22肝癌细胞的抑瘤作用;用小鼠移植性肿瘤法检测TAPP对小鼠H22肝癌细胞、S180肿瘤细胞的体内抑瘤作用。测3次重复实验结果。结果 (1)TAPP在体外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可抑制Hep3B、H22细胞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其对Hep3B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 3次重复实验结果分别为3.04、3.98、2.98µg/ml,对H22细胞则分别为2.89、2.21、2.34µg/ml。(2)体内实验表明,TAPP可抑制H22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在剂量为每天1、2、4 mg/kg·b.w.时,3次腹腔注射给药实验测得抑瘤率分别为18.6%、35.1%、44.9%,而以每天4 mg/kg·b.w.时口服给药抑瘤率则为7.9%;另外,TAPP可明显延长S180腹水瘤小鼠存活时间,剂量为每天1、2、4 mg/kg·b.w. 时静脉注射给药生命延长率3次重复结果平均分别为24.8%、48.9%、52.7%。结论 TAPP在体内外均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7.
以穿心莲内酯为先导物,合成了一系列结构为12-N-取代-14-脱氧穿心莲内酯的衍生物。初步评价了这些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出活性显著高于穿心莲内酯的化合物 4d 。对于高活性化合物 4d ,以人肝癌HepG2细胞为体外模型,小鼠H22和S180皮下移植性肿瘤为体内模型,进一步观察其药效,发现化合物 4d 在体外和体内均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通过Annexin V/PI双染分析检测出加药后HepG2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深入的机制研究表明,化合物 4d 能够使HepG2 细胞中p53和Bax表达增加,同时使Bcl-2表达减少。化合物 4d 具有显著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53依赖性凋亡诱导途径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复层猪小肠黏膜下层(multi-laminated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mSIS)可吸收膜的降解性能,并与应用最为广泛的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进行比较,为其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体外模拟降解采用胶原酶配制降解液,对mSIS膜和Bio-Gide膜进行降解,分别于不同时间点观察二者在降解液中的形态并取出称重,计算降解率。体内皮下埋植采用9只新西兰兔,每只动物背部皮下制备6个皮囊,分别埋入mSIS膜和Bio-Gide膜。于术后4、8、12周取材,通过肉眼观察及HE染色观察不同时间二者的降解程度及组织相容性。结果 体外降解实验显示mSIS膜在第12天降解完全,而Bio-Gide膜在第7天降解完全,且mSIS在降解液中维持形状的时间更长。皮下埋植4周时,mSIS膜和Bio-Gide膜形态相对完整,镜下观二者胶原纤维连续,膜周围少许炎症细胞浸润,Bio-Gide膜部分胶原纤维与周围组织融合。术后8周,mSIS膜形态基本完整,镜下观部分区域与结缔组织融合;肉眼观Bio-Gide膜已破碎,镜下仅可见部分残留纤维与周围组织结合,无完整膜的形态。术后12周时肉眼仅见少量mSIS膜残留碎片,镜下可见mSIS膜残留纤维,与周围结缔组织基本融合;肉眼及镜下观Bio-Gide膜均已消失。结论 mSIS膜皮下埋植降解时间约为12周,Bio-Gide膜约为8周,植入体内生物相容性良好。体外降解mSIS比Bio-Gide膜降解时间延长,且空间维持能力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复层猪小肠黏膜下层(multi-laminated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mSIS)可吸收膜的降解性能,并与应用最为广泛的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进行比较,为其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体外模拟降解采用胶原酶配制降解液,对mSIS膜和Bio-Gide膜进行降解,分别于不同时间点观察二者在降解液中的形态并取出称重,计算降解率。体内皮下埋植采用9只新西兰兔,每只动物背部皮下制备6个皮囊,分别埋入mSIS膜和Bio-Gide膜。于术后4、8、12周取材,通过肉眼观察及HE染色观察不同时间二者的降解程度及组织相容性。结果 体外降解实验显示mSIS膜在第12天降解完全,而Bio-Gide膜在第7天降解完全,且mSIS在降解液中维持形状的时间更长。皮下埋植4周时,mSIS膜和Bio-Gide膜形态相对完整,镜下观二者胶原纤维连续,膜周围少许炎症细胞浸润,Bio-Gide膜部分胶原纤维与周围组织融合。术后8周,mSIS膜形态基本完整,镜下观部分区域与结缔组织融合;肉眼观Bio-Gide膜已破碎,镜下仅可见部分残留纤维与周围组织结合,无完整膜的形态。术后12周时肉眼仅见少量mSIS膜残留碎片,镜下可见mSIS膜残留纤维,与周围结缔组织基本融合;肉眼及镜下观Bio-Gide膜均已消失。结论 mSIS膜皮下埋植降解时间约为12周,Bio-Gide膜约为8周,植入体内生物相容性良好。体外降解mSIS比Bio-Gide膜降解时间延长,且空间维持能力更佳。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对医院不良事件报告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医务人员报告他人和自己医疗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江苏、湖北、浙江三省15家综合医院的326名医生和467名护士进行调查,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对报告自己和他人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医务人员报告自己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是性别和是否兼任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报告他人不良事件影响因素是是否兼任医院行政管理人员、是否强制报告、科主任是否愿意报告、是否影响被报告人的奖金和职称晋升。结论:提高医务人员对于不良事件的认识,特别是科主任的认知,同时提高医院女性医务人员的报告率,医院内形成无责自愿机制,将对医院不良事件的报告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